第560章 三十年河东
这些与颜卿暂时没有关系,此时他正坐在前往京城的高铁上,即将四月份,地面甚至可以看到些许的绿色。
颜卿正思考着如何完成赵书记交办的任务,陪同他一起进京的,是办公室主任房雨田。
“领导,我已经和市驻京办联系过,今晚咱们先在那住一宿,看明天的计划再决定换不换。”
房雨田有陪同领导进京的经验,从听说要陪县长进京,就琢磨着如何将行程安排的完美。
上一任县长有事没事就跑京城待两天,美其名曰亲自到久敬庄接上访群众,结果每次都是玩几天就走,将上访群众忘在脑后。
听房雨田这么安排,颜卿摇头。
“行程上不用房主任安排,这次是为省里办事,咱们吃喝都在省驻京办,不用厚着脸皮求市里。”
颜卿本来不想带其他人来,可齐暖阳态度很坚决,说县长出门,如果没有秘书陪同,那就显得县里小气,太不重视一县之长了。
刚出车站,在站前停车场就看到曾国城的身影。
“颜县长这是有多舍不得我,这才分开不到半个月,就回来找我喝酒来了。”
“唉!别提了,书记给我安排了一个根本完不成的任务,又许诺给我难以拒绝的条件,为了碎银几两,只能再跑趟京城了。”
三人边聊边往外走。
“沈处长昨天和我说过了,驻京办这边肯定全力配合。”
颜卿侧过身子,将身后的房雨田介绍给曾国城认识:
“对了国城大哥,差点忘记介绍,这位是我们兰木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名字叫房雨田,是我在兰木县的左膀右臂。”
“你好房主任,我是曾国城,都是为领导服务的岗位,有时间一定好好交流一番。”
换做以前,一位正厅级的领导主动伸手和房雨田打招呼,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自从铁了心跟小颜县长混,省里许多实权人物都有过一面之缘,甚至只要说自己是颜卿的大管家,基本所有人都能高看他一眼。
“您为省领导服务,我为颜县长服务,还请曾主任多多传授经验,方便我更好地为颜县长服务。”
对于房雨田没事就拍马屁的习惯,颜卿已经见怪不怪。
考察他两个多月,这次决定接纳他成为自己人,所以来京城带他见识一下自己的交际圈,算是让他死心塌地的为自己做事。
一个好汉三个帮,并不是颜卿喜欢拉帮结伙,但关系确实要分成亲疏远近,自从走上领导岗位,颜卿越来越知道,为什么领导喜欢用身边的人,因为熟悉,使起来顺手。
到了驻京办,房雨田亲自到房间为颜卿查看居住条件,然后出去购置一些临时用品。不习惯别人如此对待,奈何房雨田打着收到齐书记的旗号,颜卿也只好听之任之。
曾国城办公室。
“这次来京城有什么安排?打算待几天?需要驻京办做什么?”
“一辆车就行,车牌要方便进出各部委。”
“没了?”
“我听沈处长说,你要办的事情十分重要,难道你一个人能忙完?”
颜卿笑着回答:
“我不是还有个助手吗,要是你在国家铁路局有熟人,也应该能帮上忙。”
一听说是国家铁路局,曾国城哑火了。这个部门他一个人都不认识,就算跑关系都没有熟人引路。
“倒是认识几个情报商人,如果请他们出手,价格不菲,或者说出让他们也无法拒绝的条件。”
政治掮客并不在颜卿本次活动范围之内,这次来京城,他已经约了孟善良,打算让孟善良帮着想想办法。或者通过孟知道问题症结所在,才能避免像无头苍蝇一样,做到有的放矢。
“不了,明天我直接去国家铁路局,那里有个熟人。”
“那好吧,这件事我爱莫能助,只能看你了,不过我提醒你,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万一你那个朋友胡邹八咧,会耽误大事。”
要说这几天京城哪个单位最忙,那无疑是国家铁路局规划与标准研究院。
八九十年代时,这个部门的前身——铁道部设计规划院权力非常大,掌握着全国铁路规划设计,工程师的笔杆子在地图上轻轻一歪,各省市城市对铁路多少年的期盼全部落空。
在陆上公路交通网还不发达的年代,铁路可是一座城市的经济命脉,在交通网逐渐完善的当下,铁路仍然是大宗商品运输和国家公益性运输任务的不二选择。
早上八点多,房雨田驾驶着一辆商务车出现在国家铁路局的大门。
“回去时我来开吧,你对京城的路还不熟,不用勉强自己。”
从来没领略过京城早高峰,房雨田还当在兰木县或者冰城开车那么简单,原本不到五公里的路程,被他整整开了半个多小时。
“不好意思啊县长,没想到京城的司机都这么能塞。”
“那可不,在京城开车,见缝塞车只是最基本的操作,老城区的胡同里,那些贴着墙停车的大神,连我都自叹不如。”
本以为这么多大楼全都是铁路局的办公楼,结果二人发现,地图上虽然显示这里是目的地,但却没有铁路局的牌子,大门上写着京城铁路分公司,隔着一条街,就是国家铁路局的兄弟单位——国家铁路集团。
房雨田下车后,被门卫告知,国家铁路局不从这门进,而是从南侧的小门走,这是两个单位。
当二人又开车转了半圈,才在一条小路里,发现了国家铁路局的办公楼。
给人唯一的感觉,那就是委屈,太委屈了。
好歹也是挂着国家局的牌子,就算辉煌不再,也不至于被兄弟单位的分公司挤到这里。
“落地的凤凰不如鸡,这句话我真见识到了。曾经叱咤风云的铁路规划院,现在竟然龟缩在这么个小破楼。”
下车后,颜卿不由感慨,和刚才京城铁路分公司形成鲜明的对比,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