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商讨对策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乾外敌环伺,李睿瀚驾崩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天下,到时候,南越和北凉,只会趁虚而入,发起更猛烈的进攻,新君必须要尽快登基,稳定局势。
然祖宗规制使然,先帝驾崩,李景洛必须守孝满一月,才能登基称帝。
李弘文中间曾和李景洛交谈过一次,经历了最开始的悲痛和不知所措,数天后,李景洛总算恢复了些许神采。
对于登基一事,李景洛表现地很淡然。
“再等等吧,”李景洛望着空荡荡的御书房,低声道:“我现在还不能接受这么多的事情。”
李睿瀚走了,高湛也离开了皇宫,偌大的皇宫,好像因为这两个人的离开,一下子变得冷清寂静。
李弘文和李睿瀚接触不算多,还不到半年,但他能感受到李睿瀚人格上的魅力,何况是他的亲生儿子。
“朝事上,就劳烦肃王叔和堂兄了。”李景洛说完这句,便去了慈宁殿,伤心的人不止他一个。
李景洛单薄的背影孤寥而悲伤,小小的年纪,肩上已经挑了一个国家的重担,实属不易。
这一个月的守孝之期,也是李景洛登基之前最后的缓冲期,坐上龙椅之后,他不能再说不能或是不行。
肃王是见惯了生死,经历了大风浪的人,皇兄的死,也让他心情低落了很久,但是几天之后,便又恢复过来。
不管是强装镇定,还是真的看淡了生死,这个国家总归还是需要有人管。
肃王决定召集众臣,商讨针对南越的应对之策。
北凉那边,肃王之前已经亲自率领了三万黑麒军过去,虽然他因为李睿瀚的死而赶回来了,但黑麒军却留在那没动,况且陈伯陈擎苍还留在那,之前只用京营的人手,陈伯就挡住了北凉游骑兵,这回率领熟悉的黑麒军,相信陈伯能处理好北凉的进攻。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南越了。
之前贺紫山在钧城葬送了三万南越先锋军的性命,消息传回都城,不出意料地挑起了贺宗廷的怒火,他还以为贺紫山计划的有多完善,计到最后,却是自己损失了三万人!
但是发怒归发怒,征伐的脚步却不能停下来,半途而废不是贺宗廷的性格,他一向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正与朝臣商讨该增派多少援军时,却传来李睿瀚驾崩的消息,贺宗廷第一反应就觉得这是个假消息,是乾国为了让南越放松警惕的诈计。
可是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回南越,包括汪怀山造反被抓,北凉也在攻打乾国边关,而太子李景洛将于一月之后登基,再三确认之下,贺宗廷才终于相信,李睿瀚是真的死了!
此乃天赐良机,助我南越!
贺宗廷心中振奋,他似乎感觉到了,入主乾国,就在这一次了!
乾国太子李景洛不过一个稚童,岂能挡得住他贺宗廷的铁骑?!
朝臣商讨的结果也出来了,尽管大皇子贺任海极力反对增兵,觉得应该趁着新君继位,与乾国搞好关系,但是这次,宰辅孟无图却一改往日作风,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心思活络的朝臣感觉出来,这大概与其子孟青易在先锋军担任军师脱不开关系。
少了孟无图的附和,贺任海的话语权一下子就弱了不少,朝中贺紫山派系的官员抓住时机上书,最终,贺宗廷决定,再点五万大军,与中军汇合,再攻乾国!
贺紫山的十一万大军,因上一次的进攻受挫,损失近四万,可再加上这五万大军,总兵力不减反增,达到十二万,盘踞大乾边关之外!
即使再悲痛,日子也还是要过下去,因此肃王才决定召集群臣,商讨对策。
但这次商讨,地点不在含元殿,新君尚未举行登基大典,还不能坐龙椅,肃王更是不可能去坐那把椅子,因此最终的地点,设在御书房。
尽管是肃王牵头的商讨,但是肃王还是将李景洛请来了御书房,坐在主位,而他则站在侧边,态度十分明显。
大乾主事的,还是李景洛,就算他是摄政王,也没想独揽大权。
大殿中,一众文臣武将站立在那,文臣最前方,是李弘文,那本来是汪怀山站的位置,但是因为一道遗诏,成了李弘文不想站也得站的地方。
不过,李弘文的心态,也有了一些变化。
李睿瀚弥留之际,想的依旧是如何治理大乾,临走之前,还是将几个主要的空缺官位人选给定了下来,也给日后大乾的局势定下了基调,而对于自己的身后事,却只字未提。
李弘文不禁受到感染,如今大概他才真正明白,何谓“李家人的责任”。
时过境迁,原本有资格参与论事的大臣,也因参与谋反而少了不少,剩下那些老一派的大臣,望着最前方的年轻身影,不禁感叹岁月不饶人,后生站上舞台,也就代表着他们这些人该退下去了。
肃王和李景洛眼神交流了一番,随后先声道:“南越十余万大军盘踞南关,诸位有何对策,可畅所欲言。”
南越增兵的消息,还是昨夜刚刚到达京城,此时御书房中的大臣都还不知晓,如今听闻,顿生议论,一片窃窃私语声。
李景洛显然还不适应这样的场面,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李弘文见状微微皱眉,头也未回地沉声道:“请诸位来是为议事,不是让诸位闲聊!有什么建议,大可放到台面上来说,御书房中,交头接耳,成何体统!”
众大臣闻言话音一滞,李弘文这才刚登上首辅大臣,就是一点面子都不给他们了啊就差指名道姓地骂了
也许众人都忘记了,就算李弘文只是小小户部员外郎的时候,那也是谁的面子都不给的,只是现在他如此年轻便当了首辅大臣,因为先帝遗诏的关系,大臣们表面上不敢说什么,但心中多少还是有意见的。
文官集体当中,两名资历最老的官员对视一眼,其中一人拱手道:“回摄政王,国内叛乱初消,各地军力仍需整顿,如今大乾可调之兵屈指可数,老臣觉得,不如,与南越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