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人物篇】古德里安3
【人物篇】古德里安3:鲜为人知——战前希特勒曾打算弃用他
希特勒和德国国防军之间的矛盾一直是纳粹德国存续12年其间中不可忽视的问题。jinglanme
近现代的德国是依靠普鲁士军队崛起的,后者一直是这个国家的基石。长期以来德国军人一直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自信,也因此早就了他们独特的气质。德国军队的核心是从普鲁士时期沿袭下来的“军官团”,它的通俗载体是参谋部。这些职业军人普遍遵守着三个行为准则,即“忠君爱国”但不参与政治纷争;锻炼过硬的军事素质,为德国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以及始终保持军队的相对独立性。
前两个原则被希特勒所看重,所以他很愿意拥抱国防军。作为合法取得德国最高权力的掌权者,希特勒没有费多大力气就得到了国防军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他又向军人们许下“发动战争”的诺言。在这份承诺的背后,是德国军人一雪前耻的机会、功成名就的荣誉以及富足安逸的保障。
然而希特勒和国防军之间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在国防军看来,战争不是赌博,赢得战争终究要依靠实力。希特勒则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除了军事因素,他很乐于揣摩对手的心态。在品尝到几次胜利的滋味后,希特勒对自己的判断更加自信。
国防军将领们可不想跟希特勒就这么“玩儿”下去。然而当他们明显流露出不满或不安时,希特勒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们当中的一些人。1938年,当德国国防军一路向东南扩张时,军中的高级将领却一批批倒下。年初时古德里安见证了布隆伯格和弗里奇的倒台,年底时自己也差点被希特勒扫地出门。
1938年2月4日清晨,古德里安早早起来乘电车赴总理府开会。路上他遇到了一个熟人,得知自己已经晋升为全军唯一一个装甲军——第16军的军长。
两天前他在维尔茨堡第2装甲师师部接到开会通知时,只知道自己晋升中将军衔,并不知道职务也得到晋升。下车后古德里安到报亭买了一份报纸,上面的内容让他感到震惊——伴随着自己的升迁,大批高级将领却都被免职了,包括国防部长布隆伯格、陆军总司令弗里奇,还有自己的老上级、装甲兵司令奥斯瓦尔德·卢茨。报纸上只列出了任免名单,却没有说明原因。
带着疑惑古德里安走进了总理府,发现陆海空三军高级将领都云集在会议厅里。会议开始后,希特勒快步走了进来,所有人都“唰”的一声站起来,看着面无表情的元首。希特勒开门见山地说:“国防部长布隆伯格已经被免职了,因为他不明智的婚姻,它影响了陆军神圣的传统,玷污了德国军人的形象,这种人是不适合担任国防部长的。”
接下来希特勒又解释了弗里奇被免职的原因——他犯了“某种不应犯的罪行”。讲完这些希特勒没有提及其他人包括卢茨被免职的原因,然后就离开了会场。
这就是战争爆发前,德军内部为了清洗不同意见者发生的“布隆伯格—弗里奇事件”的结果。16名高级将领被免职,44名校级军官调离原岗位。
事件的起因是布隆伯格和弗里奇反对希特勒提出的吞并奥地利及捷克斯洛伐克计划。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国防军将领认为希特勒的对外扩张比原计划提前了5年,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国防军不想参加这场赌局。
古德里安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都十分了解这两位高级将领,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人。如此严重的控告实在令我们痛心疾首。这些说法都是不可信的,但是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国家的第一号人物不可能无中生有。”
古德里安的心态和大多数高级将领相似,这些人普遍参加过一战,经历过战败的屈辱和之后十几年的“碌碌无为”,日子才刚刚好起来,每个人在过去几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晋升,他们不愿意怀疑希特勒,却又产生了一种危机感。
1938年3月10日下午4时,陆军总长贝克突然召见古德里安。后者递给古德里安一份文件,然后对他说:“元首决定合并奥地利,你还是暂时亲自率领第2装甲师参加行动。”
古德里安稍作考虑,然后对贝克说:“这样不好吧。如果这样做,那现任师长鲁道夫·维耶尔将军会很难堪,他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指挥官,将他扔在一边不好。”
贝克倒没想那么多,他说:“那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上级的命令,其他的你不用担心。”
古德里安又说:“我们可以动员第16军军部,除了原有的第2装甲师,还可以再临时编入其他部队,这样不是更好吗?”
贝克觉得这样更稳妥,于是他决定把迪特里希指挥的“希特勒警卫旗队”(团级,党卫军第1装甲师前身)一并交给古德里安指挥。
回到自己的司令部后,古德里安立即下达了准备行动的命令。第2装甲师驻地在维尔茨堡,距离德奥边境300多公里。事前他们没有任何准备,师长维耶尔也不在师部,此时他正带领几个参谋检查部队演习情况。
迪特里希指挥的“希特勒警卫旗队”在柏林,他们距离德奥边境则有400多公里。
当晚8时,贝克再度召见古德里安,命令他的部队向德奥边境的巴索集结,并接受冯·博克的统一指挥。古德里安还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奥地利方面决定在3月13日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加入德国,元首的命令是必须在投票前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当晚23时,古德里安通过电话告知第2装甲师师长维耶尔具体行动方案。然后他召见了迪特里希,二人一致认为行动应该不会遇到什么抵抗,除了军事目的外,行动本身还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所以他们想给所有车辆装饰一些彩旗,以表达德军对奥地利人的友好姿态。
迪特里希立即赶到希特勒那里,半个小时后又回到古德里安的办公室,向他汇报说元首已经同意了。
3月11日晚8时,古德里安率领第16军军部抵达德奥边境小城巴索。他在那里见到了行动总指挥冯·博克上将,后者又下达了下一步行动命令——部队于次日(12日)上午8时开进奥地利。
博克问古德里安,为什么所有车辆都不伦不类地悬挂了彩旗?古德里安则推脱说是元首的命令,博克也就不便多说什么了。
深夜时分,维耶尔率领第2装甲师到达巴索。他一见到古德里安就大发牢骚:“将军,你给了我命令,却没有给我一张奥地利的地图,现在燃料也没了,部队无法前进,怎么办?”
由于行动仓促,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众人显然没有时间做充分准备。他让人找来了一张奥地利旅游地图交给维耶尔,告诉他暂时将就一下。至于油料问题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一名参谋提醒他,巴索有一个陆军燃料库,不过那座仓库是指定给修建齐格菲防线工程使用的,除非有动员令,否则谁都不能擅自动用。
古德里安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他派人和那里的负责人联系,结果深夜里根本找不到人。仓库管理员也很“轴”,就是不肯交出钥匙。无奈之下古德里安只能使用武力,才得到了部队急需的油料。
当地市长倒是很配合,他找来了一些卡车,古德里安临时拼凑了一个油料运输队,这才解决了补给问题。
3月12日上午9时,第2装甲师的第一辆坦克越过德奥边境。所部第5、第7装甲搜索营和第2车载步兵营担任先头部队,一路受到奥地利纳粹的热烈欢迎,向希特勒的故乡林茨驶去。
迪特里希的部队这时也已经抵达巴索,跟在第2装甲师的身后担任后卫部队。
古德里安本人跟随第2装甲师主力一起行动。沿途他看到了很多一战时的老兵,他们胸前挂着勋章,向行军队伍行举手礼。车上悬挂的彩旗更是燃起了当地民众的热情,整个队伍就像事先预料的那样,以“和平行军”的方式一路畅通无阻。当天中午12时,他们抵达了林茨。
吃过午饭后,古德里安打算继续率领部队向150公里外的维也纳进发。准备动身时,正好遇见了党卫军总司令希姆莱,对方告诉他元首预计在15时到达林茨,要求古德里安马上布置警戒。
古德里安不敢怠慢,他命令已经抵达圣波尔登的前卫部队停止前进、原地待命,然后命令第2装甲师就地部署警戒。天快黑的时候,希特勒一行人出现在林茨,立即陷入了狂热的欢迎人群中。
希特勒发表了一篇极有蛊惑力的演讲,目睹全程的古德里安回忆说:“我所看到的热烈景象,是我一生所见到的唯一一次。”
当晚9时,古德里安离开林茨与前卫部队会合。此时天上下起了雪,部队摸索着向维也纳进发。次日(3月13日)凌晨1时,部队进入奥地利首都。
从结果上看,第2装甲师圆满完成了这次任务。可是由于准备不足,坦克部队在行军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大约70的坦克因为各种故障无法开动,只能抛在路边,从巴索到维也纳,到处都是掉队的坦克。
冯·博克跟在部队的身后,目睹了这一尴尬境况。到达维也纳后,博克严厉指责古德里安,并认为这是“坦克不适合长期持久进攻”的明证。
古德里安倒不这么认为,部队临时决定出发,事前毫无准备,所以途中遇到这种情况并不意外。而且这也印证了装甲部队如果要想在战场上保持战斗力,就必须重视装备的日常保养、油料供应等后勤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第2装甲师的这次“和平行军”引来了英法的一片嘲笑。即便是日后多次呼吁警惕德国人的丘吉尔也加入其中,他在回忆录中记下了当时的看法:“原来德国的坦克越过国界后就开不动了,到了林茨就完全停顿下来。尽管天气良好,道路平滑,但大多数战车都抛了锚。摩托化重炮部队也暴露出诸多弱点。从林茨到维也纳完全被德国人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
法国人也对德军的“狼狈”表达了嘲讽,至于大规模坦克集群的出现,和天空中飞过的俯冲轰炸机则没有进入他们的视线。这些装备在2年后将征服法兰西。
第2装甲师没有返回德国,而是就地在维亚纳进行改编。一部分官兵被调离,组建新部队,留下的空缺则补充了一批奥地利籍士兵。1938年11月,德军在维尔茨堡组建第4装甲师,又在第8军区辖区组建第5装甲师。次年4月,第10装甲师完成组建(第6~第9装甲师的番号给四个预计升级为装甲师的轻型师预留)。这样一来,战争爆发前的6个装甲师全部完成组建。
返回柏林的古德里安继续担任第16军军长,当年夏天他和妻子搬进了一处新官邸。
1938年9月,经过半年的酝酿,捷克斯洛伐克的局势骤然紧张。希特勒指责捷克斯洛伐克牺牲320万德意志人的利益,换取700万斯拉夫人的特殊权利。他还声称,如果10月1日前不把苏台德地区交还给德国,那时他将是打进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个士兵。
就在德国和英法在谈判桌上反复博弈时,第16军军长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准备好随时出动所属的第1装甲师、第13和第20摩托化师进入苏台德地区。
1939年9月30日凌晨,德国与英国、法国、意大利签署《慕尼黑协定》。当天第16军接到命令,三个师于10月3日开始行动,5日前进至苏台德与捷克斯洛伐克分界线。
希特勒在当天就进驻第16军司令部,准备和部队一起行动。10月3日,第13摩托化师率先动身,次日希特勒和古德里安跟随第1装甲师出发,进入苏台德地区。
与上次的“和平进军”一样,第1装甲师用鲜花装扮了每一辆坦克。当部队抵达卡尔斯拜德时,古德里安还提前安排了一次欢迎仪式,迎接希特勒的到来。在这次行动中,古德里安还见到了自己的长子,后者担任第1装甲师第1装甲团第1营副营长。
和半年前的行军相比,由于行动前进行了充足的准备,第16军的坦克没有大规模出现抛锚的情况。希特勒也对部队的表现十分满意。
行动结束后,古德里安没有急于返回德国,而是留下来处理一些棘手的军务。闲暇时他拿起猎枪,在捷克斯洛伐克过足了打猎的瘾。
1938年10月底,古德里安回到柏林。虽然只离开了一个月,但他察觉出国内气氛跟走之前的不同。报纸上对英法的态度并没有因为刚刚签署《慕尼黑协定》而有所好转,反而出现了更多的指责声。
希特勒公开讽刺英国人,称他们的大使亨德森在拜会自己时,竟衣衫不整,“如果下次再这样,我就命令德国大使穿着睡衣去见英国国王”。
古德里安有些不安,他和大多数将领一样,支持德国向东扩张,但希望可以和西边的邻居“和平相处”。即便动武,也应该花些时间消化一下已经取得了战果。
不久之后,古德里安以魏玛区最高军事指挥官的身份出席一场当地活动,未曾想希特勒也亲临现场。元首发表了一篇演讲,他用尖刻的态度攻击了英国,并把丘吉尔和艾登轮番挖苦了一番。
演讲完毕后,希特勒把古德里安叫到身边与自己同坐,古德里安则借机询问希特勒“为什么要那样攻击英国人”。希特勒当时的情绪还没有平复下来,随即搬出一些琐碎的小事,最后他的结论是英国人有意侮辱他,他们对于重建两国之间的友谊并没有诚意。
古德里安没有继续追问,不过他流出的失望表情被希特勒捕捉到了 。
不久之后,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召见古德里安,并对他说:“我想建立一个机关统辖摩托化部队,这个新机构将命名为机动兵总监部,我对于这个机关的职务和责任都已经拟定了一个草案,你看看,希望你能来负责此事。”
古德里安接过草案看了一遍,他发现这个所谓的总监并没有指挥权,仅仅有权向总部递交监察报告。至于日常训练、人事组织等事项更是无权过问。
古德里安合上文件,对布劳希奇说:“对不起,我不能接受这个新职务。”
几天后,陆军人事局局长鲍德温·凯特尔(三军总长威廉·凯特尔的弟弟)拜访古德里安。先是一番东拉西扯,然后他切入主题——希望古德里安能够接受新职务。凯特尔还给古德里安戴了一顶高帽子,称这个职务有千斤重担,非古德里安莫属云云。
古德里安答复凯特尔说:“上次我已经说过了,我无法接受这个新职务,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
凯特尔不甘心,于是直接亮出了底牌,他告诉古德里安其实这个职务并不是陆军提出的,而是希特勒本人的意思,这个任命也是希特勒授意的。所以古德里安最好不要违背元首的意愿。
古德里安的回答还是超出了凯特尔的预料,他请对方转告希特勒,自己不会接受这个职务。
几天之后,希特勒单独召见古德里安,他则借机彻底做了表述。他对希特勒说:“您是知道的,陆军统帅部内部的权威意见是主张将装甲部队化整为零配属给步兵。凭我个人这些年的观察,陆军内部一些重要人员的性格和认知都不会轻易改变,他们对装甲部队大规模攻势作战的理解,在一段时间内难以转变。我对未来发展很担忧,所以我认为对我的安排是走向错误的第一步。”
停顿了一下后,他发现希特勒并没有插话,于是继续说道:“我现在是个实缺的军长,掌管着三个装甲师。在这个岗位上我对装甲兵的发展将更有贡献。机动兵总监管辖装甲兵和骑兵,虽然骑兵也绝对需要现代化,但这个举动一定会招来陆军和骑兵老将们的强烈反对,而机动兵总监这个职务权力不够,这会使我无法克服困难,所以我请求继续担任原职务。”
希特勒静静地听着古德里安讲了20多分钟,其间一次都没有打断他。随后他解释了这个职务的重要性,并承诺如果古德里安在新岗位遇到困难,可以直接寻求他本人的帮助。
既然元首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古德里安已经无法推辞,极不情愿地接受了新职务。1938年11月20日,古德里安晋升装甲兵上将,改任机动兵总监。这一年他已经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