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8章 分别摇人
义渠人显然低估了林胡人的骑射能力,在林胡和楼烦联军骑兵的袭扰下损兵折将。
而习惯于猛冲猛打的林胡和楼烦联军,也领教了义渠人阵法与武器的厉害,这些都是义渠人在与秦军的连年对决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结果。
身处萧关的汉国太尉吴起,和身处乌氏部的安北将军端木伯御,不停地接受着来自大草原的军情,对林胡人和义渠人两大势力的血腥厮杀冷眼旁观,按兵不动。
最先撑不住的是义渠人,因为义渠人向农耕型社会转化过快,这也导致其部队对后续粮草更加依赖。
义渠王北上之前,除了带足大军一定时期的口粮之外,还寄希望于对草原诸部的劫掠,用草原诸部的牛羊来补充军需。
但端木伯御一番骚操作,将诸部连人马带牲畜全部来了一个大迁徙。河南地本就地广人稀,这样一来,相当于是完全实现了坚壁清野。
义渠王的抢劫计划落了个空,从本土向北运粮又尚需时日,何况本土粮草也不多啊。
这样一来,义渠人就陷入了两难的死局。粮草缺乏的情况下,进攻不利;如果后退,则很可能被林胡人衔尾追杀。
这种骑兵的衔尾追杀,那可是赶尽杀绝式的,很可能一退就收不住了,洪流激荡之下,甚至可能连义渠本土都丢了!
对面的林胡人也没有好到哪去,尽管林胡人骑射精湛,但尚未完全掌握冶炼技术的他们,军中武器乏善可陈,骨制、石制箭镞和兵刃还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
而义渠人则掌握了一定的青铜冶炼术,至少箭镞、矛尖等都做到了金属化,给林胡人造成了较大的死伤。
至此,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如同两位势均力敌的高手在掰手腕,谁也不敢轻易后退,稍一松劲,结果就可能是兵败山倒,灭国甚至灭族的大祸。
在双方势均力敌、情绪紧张的情况下,再增加一根稻草,都可能使战争的天平倾斜,最终形成一触即溃、望风瓦解的惨烈后果。
林胡王和义渠王都想到了同一个主意,求援!搬兵!摇人!
林胡王几乎倾尽本部所能,而楼烦部又为魏国上郡和大河所阻隔,远水解不了近渴。
最终林胡王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向魏国上郡守求援。
尽管此前魏国上郡与林胡之间龃龉不断,互有摩擦,但林胡王决定以朐衍盐池作为交易砝码,以巨大的利益,诱使魏国出手。
义渠王同样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这些年来义渠人与秦国征战不断,且负多胜少,本土也面临着无兵可调的局面。
纵观整个河南地,唯一可以求援的力量,就是驻守在萧关的汉军了,毕竟此前义渠与汉国都视秦国为敌人,且此前汉军主帅吴起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愿望,而义渠王并没有轻率应允。
打到这个山穷水尽的局面,不敢再矜持了,再矜持连小命都会丢到河南地,义渠国的国运也可能就此终止。
于是,义渠王迅速派出上次出使萧关的使臣,再次求见吴起,义渠王手中可用的筹码,与林胡王出奇地一致,也是盐池!
盐池本来是朐衍部的产业,无论林胡王还是义渠王,所做的都是在慷他人之慨,反正以自己的兵力,也不足以守住盐池,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送将出去。
魏国上郡守巴宁,这位曾是吴起在西河时的得力助手,与爨襄一起,堪称吴起的左膀右臂。
在吴起奔楚之时,巴宁和爨襄都选择了沉默,但同时也获得了魏侯击以及公叔痤的信任。
爨襄在偷袭汉国时败于吴起之手,无奈兵败投降,现在在吴起手下老老实实地从校尉做起。
而巴宁当年跟随公叔痤打过陈蔡故地之战,救过公叔痤的命,因而成为后吴起时代,魏武卒的领军人物。
鉴于上郡属于边郡,故而公叔痤保举巴宁为上郡守,内政军事一同主管,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但巴宁此人守成有余,开拓不足,这些年来严格遵守魏国高层制定的路线方针,并没有对近在咫尺的河南地染指。
当然主要原因也是河南地以水草丰茂为主,并不是成熟的良田,对于“农本位”的魏国来讲,河南地食之无味,不要也罢。
对于林胡人,巴宁可是与之曾有过数次交手。因为林胡人有个坏习惯,当冬季遭遇寒冷雪霜天气,牲畜冻死时,就会到边境地区进行“零元购”,这让巴宁非常痛恨。
但林胡人也深知魏国的强大、魏武卒的强悍,往往是浅尝辄止,只敢小打小闹。是故巴宁将之驱逐之后,也未赶尽杀绝。
二者之间甚至还保持一种十分微妙的关系,巴宁还想让林胡人继续在北边存在,也隔绝赵国西进的非分之想。
此次林胡王几乎倾注了全族的精锐,在河南地玩了一把“梭哈”,结果把自己套牢了,不得不向巴宁求救。
救不救林胡王,成了巴宁所面临的艰难选择。
巴宁召集部众臣属一同议事,同时派出信使沿大河顺流而下,直驱首都安邑,向魏国高层汇报。
“将军,魏自设立上郡以来,其主旨保境安民,发展农桑,从不参与戎狄之争,此乃既定之策,属下以为,当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大部分官员都对此议持赞同态度,毕竟这是魏文侯时期就定下的政策,这些年来无论周边戎狄如何风云变幻,上郡始终不为所动,目前已经发展为十五县,六万余户,成为魏国的北部重镇,大好局面不容破坏。
“将军,属下认为当主动进军。”
巴宁抬头望了一眼这位少年军校:“庞涓,有何高见,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