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越国往事
越国之所以要如此高规格、大阵仗地欢迎汉侯前来会盟,这要从越国的“中原情结”和“皈依者狂热”两大国家心理说起。
越国,自称是大禹之苗裔,国君姒(si)姓,是夏朝的国姓,上古八大姓之一。
越国的历史很长,夏朝传至帝少康时,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这就是越国国家的起源。
越国经历了夏、商,进入周朝时,周天子对这些地处偏远的蛮夷向来不够重视,封给越国一个子爵,和楚国一样。
越国和楚国一样,同样不安于偏居一隅,同样对中原文化十分渴求,同样有着融入中原、控制中原、称霸中原的野望,这个可以称之为“中原情结”。
至周敬王时,越王允常与周天子搭上关系,被连提两级,荣升侯爵。楚国很受伤,自此楚越生隙。
但越国一向野心很大,在吴越争霸中上演绝地反击,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后来的发展过程,越国和楚国一样,先后都进入了“春秋五霸”的名单,都有这种“中原情结”在作祟。
需要说的是,“春秋五霸”有两个通行的版本:
第一种说法为:齐桓、晋文、楚庄、秦穆、宋襄;
第二说法是: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
那么哪一个更有说服力呢?
窃以为,最先出现的最有说服力!
从时间线上来排列,墨子最早罗列了五位霸主。《墨子·所染》一文中,明确提出了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的名字,并说:“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这是最早、最明确的“五霸”说。但又没有出现“春秋五霸”这个词。
接下来,孟子正式提出了“春秋五霸”这个词儿,但并没有明确写明“五霸”分别为谁。
再接下来就是荀子,在《荀子·王霸》一文中,也一一列举了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的名字,指出:“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战国早期,荀子生活在战国中后期,这两位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因为他们离“五霸”的时间最近。
特别是墨子,如果按其公元前480年出生计算的话,应当和勾践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公元前464年,墨子十六岁时,勾践才去世,他们是妥妥的同时代人。
时间再往后,司马迁在《史记》中虽然提到了“五霸”,但并没有明确开列“五霸”的名单。
一直到了东汉的《白虎通》问世,才出现了第一种说法,即齐桓、晋文、楚庄、秦穆、宋襄。但此说一出,却成为通说,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更值得玩味的是:清朝时期,顾炎武独辟蹊径,认为宋襄不配名列“春秋五霸”,将其削去,却填上了越王勾践,形成了“齐桓、晋文、楚庄、秦穆、越勾践”的新说。由此可以看出越国实力之强。
春秋五霸的界定
其实,越人尚武,越国的战斗力一直非常强悍,这一点齐国最有发言权。
早在齐桓公时期,齐桓公小白在与管仲对话时就曾指出:“天下之国,莫强于越。”(出自《管子·轻重甲》)
越王勾践时期,原本一直在南方活动的越国,将都城迁至琅琊,等于将刀抵在了齐国腰肋部位,对齐国的威胁和影响相当巨大。
田齐篡位后,首任国君齐太公田临终前也留有遗命:“无攻越,越猛虎也。”(出自《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
了解完越国的“中原情结”,再来说一说越国的另一种心态——皈依者心态。
越国力求争霸中原,其实是对中原诸侯鄙夷其“蛮夷”身份的自耻。越是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越是想尽快融入中原,迫切需要通过比中原更中原的行动,来自证自己的大国身份。
用后世的概念解释,越国就是有点“皈依者心态”或者“皈依者狂热”,意指宗教信仰中,新加入的人对于宗教信仰会比从小就信仰的人更加狂热。
楚国还好,虽说图霸中原野心不死,但表现得相对超然,一句“我蛮夷也”,既解压又霸道,令人无话可说。
但越国的皈依者心态却相对较重,也是越国急于取得中原民众认同的一种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大搞形式主义。
勾践灭掉吴国之后,接着挥师而上,渡过淮水,与齐、晋诸侯会盟于徐州。同时致贡於周天子,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
会盟称伯,就是齐桓公搞出来的一套东西,其核心是“尊王攘夷”,或者干脆点叫“尊天子以令诸侯”。
越国将这一套学得有模有样,令齐、晋等中原大佬们亲自赶到徐州,与之会盟,而且还是以勾践为“主盟人”、“执牛耳者”,勾践对于中原诸侯始创的这一套,玩得那是相当溜。
这就叫以形式主义落实形式主义,搞得比中原诸侯还中原,以期自己能真正融入中原、称霸中原。
二、以土地换虚名。
在一片“盟主万岁”的欢呼声中,越国渐渐迷失了自我,面对打下来的国土,以及夺得的吴国土地,勾践表现得十分大方。
他将淮上地送与楚国,将当年吴国侵占的宋国土地还给宋国,将泗水以东百里土地送与鲁国。
这种拿国土换名声的做法十分幼稚,要知道打下一城一地死伤无数,上唇下唇一碰,就送出去这么多土地,以保持其所谓“霸主”的仁义形象,非常可笑。
可以说,勾践在这方面是中了中原诸侯所谓“仁义”的毒。中原诸侯为了一丁点土地都在大打出手,而成功地忽悠了勾践信奉这一套学说。
你是盟主你就要讲仁讲义!
三、高举复礼大旗
在中原诸侯纷纷出现内乱,孔子都哀叹“礼崩乐坏”的时候,越国却高举复礼大旗,俨然是周朝礼乐制度的维护者。
前文说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时,越国都站出来发声,甚至将兵马陈列于齐越边界,一副主持天下正义的霸主风范。
其实这种基因一直存在,早在越王勾践还在世时,鲁国发生三桓专权之乱。
鲁国三桓,就是指鲁国三卿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把持鲁国国政近百年,将国君完全架空。因为三卿俱是鲁桓公后代,故称为三桓。
鲁哀公时,为了抗衡三桓,当时齐、晋等大国诸侯俱袖手旁观,但越国却与鲁哀公勾勾搭搭,眉来眼去。基本上达成了借越国兵力讨伐三桓的计划。
但事不机密,三桓发觉后直接进行反击。鲁哀公一次前往陉氏,三桓趁机发动叛乱,并派兵攻打鲁哀公。
哀公先是逃到郑国,郑国不敢管这档子闲事;又逃到邹国,邹国更是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最后鲁哀公跑到了越国。
越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虽然没有发兵,但却施加了各种影响力,后来鲁国将哀公迎回了鲁国。
了解了越国这种“中原情结”与“皈依者狂热”,就能理解越王翳为什么如此重视汉侯访越。
俱酒作为晋国公子,成功拓土开国,表面上看是新立一国,其实就是复国成功。
这种行为,是越国大力支持的,也是越国坚持“复礼”而取得胜利的一种表现。
在周天子分封汉国的过程中,越王翳专门遣使入朝,并大力支持,也是这种心态的体现。
另一个方面,俱酒之前派人使越,并提出了从海岛上迎回齐公吕贷的计划。
这一计划成功之后,使越国占据了道德高地,出尽了风头,将田齐政权搞得灰头土脸。
越王翳在十分爽之余,对于最初提出、并通力实施这一计划的俱酒,自是感到非常亲切。
当然,越王高调结交俱酒,也有拉拢汉国,东西牵制楚国的图谋。
总之,这次高调的迎接,有深刻深远的历史因素和文化背景,也有错综复杂的时代需求与利益算计,是战国外交生活中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