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薯条,苏联英雄 > 第1章 地狱开局

第1章 地狱开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如果说,6月22日晚,收到3号命令的西南方面军,叫做“优势在我”。

    那么同样需要进行反击的西方面军,就完全可以叫做“地狱开局”。

    因为西方面军除了在战争第一天,反应稀烂,上下不知被德国人打的,只能靠一座古老要塞来维持脸面外。

    还需要在大概是军事史上最着名的突出部之一——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战线劣势中,面对“巴巴罗萨”计划中,最强大的德军集团——中央集团军群。

    …………………………

    抛开德军突袭带来的巨大优势,西方面军的面临的客观困难,主要包含战线劣势,管辖区劣势,兵力劣势。

    其一,战线劣势。

    在1939年瓜分波兰后,主要以河为界的苏德两国国境线上,产生了比亚韦斯托克和利沃夫两个突出部。

    两个突出部被普里皮亚季沼泽分割,因此无论苏德哪一方,都需要在战略上做出取舍。

    对此后世人,已经明确知道,小胡子在莫斯科和基辅的第一次选择中(“巴巴罗萨”开始前),选择了莫斯科。

    而大胡子则依据战争经济学,将宝押在了西乌克兰。

    这就让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在苏德双方最初的战略博弈中,落入危险境地,并且和利沃夫突出部不同。

    在这里不仅没有科尔巴阡山脉,替苏联人分担压力,德国人也不需要考虑,如何拉扯自己那些不靠谱的盟友。

    (一些解释:

    苏德双方战略重心的变化

    这一点是决定苏德战争整体走向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并且其变化在整个苏德战争发展过程中极具戏剧性。

    当然,无论后来的变化如何,对于1940年到1941年初的德国人来说,莫斯科是无可争议的第一选择。

    因为,彼时的德国,刚刚在不列颠空战中失败,“海狮计划”因此成为一纸空文。

    这从政治、经济双重角度逼迫德国必须转头向东,去获取小胡子鼓吹的“生存空间”,并让全世界摆脱布尔什维克主义。

    但面对体量庞大的苏联,即使是当时最为乐观的德军高层,也必须承认,他们必须用一场真正的速胜,才能获得胜利。

    为此“巴巴罗萨计划”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当德军歼灭苏军部署在苏联边境到第聂伯河一线的主力时,大胡子的政权就将崩溃。

    而为了实现这一假设,小胡子宣称:

    装甲部队应果敢作战,楔入敌深远纵深,歼灭部署在苏联西部的苏军主力,阻止其有作战能力的部队撤至苏联纵深地区。

    然后应以快速追击到达这样一条战线:从该战线后方起飞的苏联空军,将不再能攻击德国本土。

    因此,瞄准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应做到尽可能的强大。

    虽然小胡子在最初的野心中,也明确的指出了,这支瞄准莫斯科的强大力量,最后是否要攻击莫斯科,还是要看边境地区苏军的损失情况。

    但这一论断,毫无疑问的,直接将所有东线德军的,第一目标指向了莫斯科。

    对此德国陆军,从总司令到总参谋长,乃至东线各支部队的司令官,这些主要信奉克劳塞维茨战略理论的军官们,都深信不疑。

    为此,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甲集群指挥官——海因茨·古德里安和赫尔曼·霍特,还因为相互比拼谁能先冲向莫斯科,而给中央集团群的推进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

    其二,管辖区劣势。

    在西方面军南部,同样由于普里皮亚季沼泽,这一天然地理分界线的存在,苏德双方的战区划分基本一致。

    但在西方面军北部,并没有明确地理分界线的地方,让苏联人使用了立陶宛与乌克兰的政治边境,当做西北方面军与西方面军的分界线。

    而德国人却按照战略目标不同,将中央集团军群与北方集团群的分界线,画在了考纳斯与维尔纽斯之间。

    两条分界线之间大概100公里的距离,给战争初期通信拉胯的苏军,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在其中进行突破的德军第3装甲集群,在西北方面军视野里看,应当是由西方面军解决(这一点在第二卷第一章,作者解释过)。

    而在西方面军视野里看,又应该由西北方面军解决。

    这种通信不畅导致的管辖权混乱,不仅仅让第3装甲集群在最初的进攻里,占据优势。

    还让只能按部就班指挥部队的,西方面军司令德米特里·格里戈利耶维奇·巴甫洛夫,对于当面敌人攻击重点的判断产生了巨大错误。

    将攻击格罗德诺的德第九集团军,及其带来的迫在眉睫的,对边境地区部队的包围危险,当成德军的主要攻击方向。

    并因此,将位于纵深的预备队大部分投入格罗德诺的战斗中,致使第3装甲集群的突击,更加如入无人之境,并最终酿成了明斯克合围的惨剧。

    (一些解释

    德米特里·格里戈利耶维奇·巴甫洛夫的无能

    虽说,按照唯物史观,面对地狱开局的客观困难,与苏军此刻外强中干本质,西方面军最终走向悲惨结局,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但在其中,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的糟糕表现,无疑会被所有历史学者拿出来大书特书。

    只是抛开,此人确实犯了的重大错误,与失职问题。

    巴甫洛夫式指挥员的出现,其实也是此时苏军经历阵痛后的必然结果。

    即面对大规模扩军(1939年-1941年规模扩大一倍)与大清洗导致的军官“损失”(4万7名军官强制退伍、3千名军官被镇压),制造的巨大指挥员缺口。

    大量的未经充足训练的,或者说缺乏足够能力的军官,被火速提拔。

    巴甫洛夫不过是其中最为致命的一个。

    当然,考虑到与巴甫洛夫一样,是苏军最早的两个坦克团之一的朱可夫,在经历这样的提拔之后,同样能发光发热。

    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战争让庸才走开。)

    ……………………

    其三,兵力劣势。

    经常有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鼓吹德军是因为西线拉扯,才被苏军击败,并选择性忽视东线德军损失数,占据了二战德军总损失数的接近8成。

    甚至随着时间发展,这一看法,还有从1944年1945年,蔓延到1941年的趋势。

    言称德军“巴巴罗萨”计划,未能成功是因为德国人,在英国牵制下,没有集中主要力量于东线。

    对此,作者只能说四个字——胡说八道。

    确实,在1941年时,因为小胡子及其参谋人员的过分自信,德国并没有完全进入战时经济,并最大限度的动员兵力。

    但其在东线的投入,毫无疑问占据了当时德军武装力量的几乎全部实力。

    根据联邦德国的《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官方史料给出的数据,当时德国拥有的204个野战师,380万人中的,144个野战师与大量加强部队(320万6千人)部署在东线,占德国陆军总兵力的86。

    而在这些一线部队身后,还有约100万人的后备军。

    此外,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也集结了约79万的陆军兵力。

    尽管可能有人觉得将这些战斗力算入,德军在东线的投入可能并不合适。

    但考虑到其实际牵制的苏军部队,合计有70多万人,将他们排除在苏德力量对比之外,并不合适。

    而与这些部队对抗的西部边境苏军,约有253万人,并且其中有30万人是刚刚入伍,缺乏训练的新兵。

    所以哪怕不考虑,此时苏德双方巨大的士兵素质差距,苏军在整体兵力上也毫无争议的处于劣势。

    而这一情况如果具体到西方面军,将更为糟糕。

    因为即使将属于西北方面军的第11集团军,算入西方面军中,西方面军的兵力也只有当面德军的不到一半。

    甚至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因为如果将视角缩小到,正面抵挡德军两大装甲集群的苏军部队。

    我们就会发现,挡在第3装甲集群,第一梯队10个师,26万5千人面前的苏军部队,只有第11集团军的三个师,3万余人。

    而挡在第2装甲集群,46万德军部队面前的,苏军第4集团军只有7万余人,其中布置在古德里安突击路线上的部队,同样只有3个师,2万多人。

    在如此兵力劣势下,即使不考虑,西方面军甚至没有在坦克与飞机数量上获得优势的情况。

    西方面军想要挡住,德国人蓄谋已久的攻击,大概也只有使用“~”键,召唤控制台才能做到了。

    (一些解释:

    1、东线损失占据了二战德军总损失数的接近8成

    数据来自,奥菲尔曼斯的着作《deutsche militrische verluste im zweiten weltkrieg》(《德意志武装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该书指出,东线德军战场死亡数占到了二战德军战场总死亡数的786。

    而该书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防卫军军事历史研究所,历史学家领头人wilhelm deist钦点的,与德国官史(《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互相关联的研究项目,有官方的资金支持,事后收录于军事历史文献集,是真正意义上的官方研究。

    具有权威性。

    2、320万6千人的德军兵力

    该数字并不包括武装党卫军,与北极战线的部队。

    而如果加上这些,德军在东线投入的总兵力将达到342万人,占其总兵力的87。

    因为,部署在其他战线,包括西线,非洲,中东,巴尔干等地区的德国陆军,一共也只有50万人。

    3、德国陆军后备军

    包括军区司令部,行政,经济机构,本土警卫队,预备队,入伍新兵,见习部队,军校人员,一级、二级后备兵。

    其主要任务是训练部队,培训干部,并为前线补充兵力,装备与物资。

    其中的训练单位在苏德战争初期,可以为每个东线德国野战师,提供约6000人的补充兵源。

    虽然这一数字,在考虑德军3:1的后方一线兵力比后,可以直接提供给一线的兵力并不多。

    但仍然让德国陆军认为,其足以弥补苏德战争的损失,并根本没有打算进行更广泛的动员。

    ps,战前德国后备军总数约120万人,其中100万被投入东线。

    4、仆从国牵制的苏军

    包括南方面军第9集团军大部(罗马尼亚对面),西南方面军第12集团军(匈牙利对面),西北方面军第14、第7、第23集团军(芬兰对面)。

    5、苏军的253万人

    包括了防空部队,后备训练部队,边防军,内卫部队。

    而如果将其中的防空部队与后备训练部队,这些被德国人统计在空军和后备军中的部队去掉,在西部国境与德军对抗的苏军部队,将只有其面对德军数量的一半。

    6、西方面军技术装备的数量

    面对德军大力集中后,拥有15万门火炮,1611架飞机,2156辆坦克的中央集团军群。

    西方面军,大概是唯一在数量上优势不大的苏联边境方面军,其只拥有1万门火炮,1825架飞机与2900辆坦克。

    而这一数字,如果考虑了作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到过的,苏军炮兵,装甲兵,空军面临的诸多问题后。

    西方面军在装备方面的劣势,其实比兵力劣势还要糟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