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爹除了读书啥都会 > 第292章 名利双收

第292章 名利双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野史传闻,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前跟还是小官的于谦相识。

    有一次在外游历,朱瞻基吃掉于谦剩下的半碗面。

    推食解衣,不把臣子当外人。

    于谦当时惊讶又感动。

    后来……宣宗的好大儿英宗搞出土木堡之变。于谦的处理顶天立地,不负国家不负君。

    可最终,于谦被英宗处斩抄家。

    晏珣想到于谦的结局,顿时压力山大,内心骂骂咧咧……你小子看起来浓眉大眼,居然没安好心。

    裕王硬着头皮迅速啃光手里的馒头,拍拍手里碎屑潇洒地站起。

    他只是觉得晏珣呆愣的样子怪可怜,一时心软帮着吃掉……没想要臣子卖命啥的。

    半个馒头而已,不至于不至于~~

    晏珣装作若无其事:“一会儿回别院,我煮两碗面,殿下没饱再吃点?”

    “呃……好。”裕王觉得嗓子疼,但还是应下。

    如果是晏珣亲手煮的面,还是要尝一尝的。

    四舍五入当一回晏珣的爹。

    不知是不是错觉,来西山走走,裕王的胃口比平日好。幸亏他是男的,否则内侍们一定以为他怀孕。

    内侍田义……恍恍惚惚。

    王爷居然抢晏珣的馒头吃!

    难道府上的厨子努力方向错了,王爷就喜欢吃四合面黑馒头?

    晏珣煮面用的就是煤炉,比烧柴方便。

    常欢在一旁打下手,见周围没有外人,小声嘀咕:“特制煤炉比普通炉灶节省一半的蜂窝煤,早知道不卖煤炉。”

    “嗯?”

    常欢理直气壮:“节省岂不是降低咱们蜂窝煤的销量?”

    晏珣笑道:“你真不愧是四伯亲生的!这一次别说不会亏,就是亏一点也要送。再说,整个京城那么大的市场,还怕煤卖不出去?”

    有这一波免费赠送的宣传,占领市场完全没问题。

    常欢想想也是:“吃亏是福!我跟着送煤,尽可能送遍每一户人家。”

    “这件事办得好,以后让你去山西做大买卖。”晏珣笑眯眯地画饼。

    西山煤和山西煤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常欢做外管事、阿豹是内管事,其他养子打杂,最特殊的晏小六……不知跟谁学的不干好事。

    裕王吃了晏珣做的面,心满意足地在山上住三天。

    他看到成千上万的汉子挥汗如雨地墩蜂窝煤,像蚂蚁大军一样整齐有序,场面很壮观。

    “哐哐哐”一个个像莲藕的煤饼墩出来,看着就解压。

    热火朝天的吆喝声很有感染力,裕王手痒下场干活,一时抛开种种抑郁心事。

    他又看到一辆辆板车排成队,浩浩荡荡地拉着蜂窝煤进城。

    一个个黑莲藕走进千万家,在冰天雪地中给百姓带来温暖。

    “那板车……怎么有皇店的标记?”裕王眼尖地发现亮点。

    晏珣解释:“卢沟桥外那场地,从前是鞑靼瓦剌来京进贡的‘榷场’,需要大量板车运货。后来停止朝贡、榷场荒废,板车收在库房里。”

    “榷场”,就是贸易场所。

    裕王懂了,晏珣借用卢沟桥榷场办工坊,将这些板车清理出来废物利用。

    ……晏珣真是一个借鸡生蛋的高手,集中各方力量办自己的事!

    这不是首辅该有的素养吗?

    回京的路上,他们见到送煤的板车大队,听到沿途百姓的议论。

    “听说要连送七天,我家昨天已经去领过,烧这个煤比散煤好,早就该用起来。”

    “粥棚是官府设的,煤也是官府送的?真是青天大老爷。”

    “不是,我听说……”

    在西山煤窑干活的临时工多,不用特意宣传,晏家煤窑送煤的事就传扬出去。

    京里百姓听说是双鼎甲、三元及第的晏老爷家送煤,感激佩服之余,又恍然大悟……

    只有这样的大善人,才能父子同科双鼎甲!

    这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有神仙保佑!

    “我七舅姥爷的表哥的儿子在裕王府当差,他说裕王第一次见到晏珣,就说晏珣是蓬莱旧友!”

    神仙下凡实锤!

    “晏鹤年有个神仙儿子,一定也是神仙!裕王是蓬莱旧友,必须也是神仙。”

    皇帝也是神仙,这是毋庸置疑的……前不久张真人不是临凡传经嘛?

    修仙大明?举国飞升?

    本来因雪灾造成的民怨,不知不觉压下去。

    只要能活得下去,百姓的忍耐力惊人。

    内阁高官们悄悄松一口气……最怕的就是民怨。

    尤其是京畿重地,一旦发生民乱,他们都得辞官谢罪。

    首辅徐阶对心腹们说:“晏珣能短时间内送出这么多煤,肯定是入秋就开始准备,实在是有心人。”

    “谁能想到今年的雪这么大?晏鹤年是神算,就他能预料。但晏家早做准备却没有趁机发财,实在难得。”心腹赞叹。

    再有私心的人,也不得不服晏珣的善举。

    “请这么多煤工干活、以工代赈,又连送七天煤,这笔花费可不少。晏家的家底挺厚?”有人提出疑问。

    钱哪来的?

    不是说晏家只是高邮湖边养鸭打渔的?

    这年头养鸭这么赚钱?

    徐阶看向张居正:“太岳,你跟他家比较熟悉,你跟大伙儿说一说。”

    张居正微微点头,解释:“晏家跟裕王、东厂合伙做买卖,皇店皇庄都有盈余,他家怎么会没有?玻璃镜、肥皂、羊毛线有利可图,卖煤也有钱赚。”

    一旁的徐璠补充:“我家跟皇庄购进羊毛线送到南边卖,太仓王家也购入一大批。”

    钱的来源问题解决,可这更让人羡慕。

    为啥?

    晏家显然是沾皇家的光,才能这么顺风顺水。

    若是一般人家,你做出玻璃镜,能有皇店高价代销?

    你做的毛线,能有松江徐家、太仓王家这样的纺织大户购买?

    徐阶微微笑道:“不管怎么说,他帮朝廷解决一个麻烦。宛平、大兴两县的县令都说要上奏折感谢他、感谢裕王。”

    众人笑着说:“这两个县令也是讨巧。感谢裕王就是感谢皇帝,陛下岂能不高兴?”

    一场雪灾,如果应对不好,京郊两县的县令首当其冲要问罪。现在反而让他们因祸得福,因此立功。

    议论完这件事,徐阶神色一正,派人盯着京官领俸禄、注意引导舆论,不要让人借机闹事。

    户部拖欠京官近半年的俸禄,难免让人生怨。

    万一有人带节奏说“徐阶做首辅还不如严嵩”,徐阶的脸面往哪搁?

    面子还是小事,年后就要处理严世蕃,不能横生枝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