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爹除了读书啥都会 > 第111章 晏珣的特殊优势

第111章 晏珣的特殊优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此刻,晏家父子觉得“寻找张三丰”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他们又不是皇帝的儿子,轮不到他们来分忧吧?

    读书人的交情,往往是从吃喝玩乐中来。

    新朋友们一起野餐,连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梅朋友、贾朋友都有了笑意。

    在这平山堂,当然免不了说起欧阳修。

    晏鹤年眼珠转了转,“我儿素来仰慕欧阳修,能背《醉翁亭记》!”

    晏珣不明所以……这有什么好吹的?

    没想到,周围好些人问:“果真?我虽听说过这篇文章,却无缘一见……不知小晏朋友可否背一背?”

    真的假的?吹的吧?

    “呃,那好吧!”晏珣见有人质疑,有了一丝猜测,开始背:“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众人静静听着,神色各异。

    待晏珣背完后,曾庆斌敲了敲手中的扇子:“晏朋友博学,这篇文章,我只知道一些名句。”

    红色“服妖”诚实地说:“我是完全没读过。”

    晏珣的猜测得到证实……这个时代,范进不知道苏轼,也有很多人没读过《醉翁亭记》。

    这不能怪范进或秀才公们孤陋寡闻。

    明代的文学发展,前期有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前后七子”,标榜复古、“文必秦汉”。

    发展到此时,却走偏了。

    一些读书人喜欢研究秦汉古文,却没学到精髓,反而力求晦涩艰深,走入了邪道。

    这也是有原因的……科举制度发展了那么多年,四书五经每一句都被人翻来覆去研究,想在考试中取胜,就得玩出新花样。

    能用生僻字,就不用常用字。

    茴香豆的茴字有几个写法?晓得吗?

    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讲究真情实感,遣词造句较为直白。如果没有丰富阅历,强行模仿,就显得平庸粗浅。

    可以说,是八股文把唐宋八大家淘汰了。

    曾庆斌的消息灵通,侃侃而谈:“听闻湖州名士茅坤、常州大儒唐顺之等人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在编《唐宋八大家文钞》,莫非这本书已经刊印,晏朋友读过?”

    其他人赞叹:“曾朋友还知道这本书,我都不知道!要读唐宋派的文章,不知去哪里寻!”

    “晏朋友是在汪氏族学读书吧?汪氏藏书丰富,果然名不虚传!”

    那个花枝招展的服妖,其实也是汪氏族人,只是之前去了苏州,晏珣没见过他。

    他特意回来考试,也上榜了。

    此时,他尴尬地笑了两声,“实不相瞒,族学的藏书中,大概散落有一些古文篇章……但没有选编。”

    秀才们更加诧异,看看晏珣又看看晏鹤年,不是在汪氏族学读的,莫非是家学渊源?

    可晏家不是童生世家、养鸭专业户吗?

    曾庆斌也很疑惑,问:“除了这篇《醉翁亭记》,晏朋友还读过唐宋八大家哪些文章?”

    晏珣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韩愈的《师说》、苏洵的《六国论》……”

    他每说一篇,众人的神色就郑重几分……有人差点脱口而出“苏洵是谁”,咳咳。

    “还有不是唐宋八大家的,我觉得也不错,比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我给诸位背一背?”

    见众人点头,晏珣开始背诵。

    爹在找机会帮他扬名!

    在大明朝,神童就是政治正确!

    明代还没有《古文观止》!想看这些唐宋古文,就必须博览群书!

    尤其杜牧不是盛唐之人,明代复古派大多鄙视晚唐。这篇《阿房宫赋》,在场其他人居然都没有读过。

    此时听到晏珣背诵,他们的神色越发震惊,看晏珣的目光犹如看一个怪物……怎么会有人读过那么多古文?

    说什么只读过几年书!说什么养鸭子的!

    你家养鸭子是正经的?

    茅坤、唐顺之等人是当世名士,若晏珣在古文方面的涉猎可比他们,那是什么家族才培养得出来?

    晏家父子的背景,细思极恐!

    晏珣似乎被众人炽热的眼神吓到了,赧然道:“在下略读了几篇文章,在诸位朋友前献丑了,真是班门弄斧!”

    曾庆斌回过神,突然作揖道:“小弟有个不情之请!想请晏兄将这些文章默出来学习,不知可否?”

    茅坤等人选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不知整理好没有?

    曾庆斌敏锐发现,这是一个快人一步、学习好文章的机会!

    “我只是略知一二。”晏珣谦虚道,“既然曾兄也喜欢,我就将我背过的文章默出来。”

    “我也要!我也要!”其他人立刻说。

    这些古文,都不知道散落在哪些典籍中,自己找多费劲?

    有些人想,随着茅坤、唐顺之等人的倡导,唐宋派已经有上升的趋势……

    快人一步,就能在下一科乡试、会试抢占先机。

    错过这村就没这店了!

    消息不灵通的,也秉承别人要我也要的心态,跟着起哄。

    汪“服妖”站出来说:“我家有印书坊,不如晏朋友默出来,我家来印?晏朋友就是编者,书名可以叫……”

    众人斟酌着,七嘴八舌起书名,觉得在参与一件文学史上的大事!

    晏珣笑道:“不如叫《古文浅选》?将来若有人增加补全,就可以叫《古文观止》!”

    “增加补全后叫《古文观止》?晏兄真有雄心!”

    “叫《古文浅选》,是晏兄谦虚了。”

    一旁的晏鹤年安安静静地看着,深藏功与名!

    既然要走仕途,就要造势铺路,总是被人质疑很没意思的!

    编选诗集文集,是打造名士的方式。

    话说有一个姓蘧的官三代,人称“蘧公孙”,偶然得到一本散佚的诗集。送诗集的人特意交代,这本书外面没人见过。

    蘧公孙灵鸡一动,以编者的身份拿书去刊印,一举成为少年名士。

    这种事,没点机遇的人学不来。

    但,晏珣有特殊优势。

    晏鹤年又觉得骄傲,我儿能背下这么多古文,这也是真本事!

    看样子大学毕业不是假的。

    晏珣:……其实很多是中学内容。

    诗会结束,每个人离开时都挺兴奋。

    “晏珣必然会成为当代名士!我何等有幸,竟然与他同科、同窗!”

    “竟然有人质疑晏鹤年,真是可笑!还是朱学政有识人之明!”

    那么问题来了,晏家父子离乡那些年,究竟在哪里读的书?

    没有人觉得晏鹤年不会……儿子读过的,老子怎么可能没读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