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郑成功取定海
顺治十六年四月十六日巳时三刻,满清侍卫内大臣,太子太保苏克萨哈在一千正白旗精锐鞑子的护卫下出燕京城南下,一路上他们快马加鞭,晨起夜宿,白天过城池而不入,除非需要补充干粮和水的时候,才短暂停留,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马背上渡过。
这一日,苏克萨哈渡长江抵达江宁,被江宁八旗守备昂邦章京喀喀木迎进城中,席间,苏克萨哈道:“喀喀木,你这儿可有云南的消息?”
喀喀木道:“前天刚刚收到消息,昆明已被伪明李定国、白文选等人攻下,他们攻下昆明后,兵分三路,李定国率军一万南下,连克昆阳、新兴、石屏、临安。目前正渡明江向东进军,种种迹象表明伪明李定国的下一个目标是广南。
伪明的巩昌王白文选率军二万向东出发,攻克了曲靖府,现在正围攻广西府。
伪明的广国公贺九仪、者乐甸长官司土司木懿、沅江土司那嵩三人领兵二万五枪北上攻占了寻甸、武定二府、现正向姚安府的方向进军。”
苏克萨哈“啪”的一下放下酒杯起身:“喀喀木取一份云南的地图来。”
“取一份云南的地图来。”喀喀木对身边的一名亲兵,道。
“喳。”亲兵快速出了大堂,不大工夫捧着一份地图进来,铺在书案上展开,苏克萨哈走到书案前,手指在地图上滑动,嘴里不停的念叨:“临安、广南、曲靖、广西、寻甸、武定、姚安,嘶……”心中咯噔一下。
那岂不是说现在云南全境只余下广南、广西、姚安三府还在我大清的掌握之中,其他府县已经全被伪明占领,也说不定现在连广南、广西、姚安三府也已被伪明的三路大军占领。想到这儿,一向沉稳的苏克萨哈坐不住了。
他没有想到短短的时间内,云南的局势糜烂至此,便对喀喀木,道:
“喀喀木你给我安排休息的地方,明天一早,我就出发前往广东主持军务,时间已经耽搁不起了,再耽搁下去,就不是单单云南一地的事了,两广、四川、贵州等地目前还有些伪明残余的势力,他们一旦勾结在一起,整个西南恐有不保。”
喀喀木苦笑一声,道:“苏克萨哈大人,目前不仅仅是西南一地,近日伪明的延平王郑成功在磐石卫、沙关一带也蠢蠢欲动。”
“哦?郑成功又不老实了,去年八月,他的船队不是在吴淞和定海之间,遇到狂风,听说当时陡然间乌云滚天,狂风骤起,大雨如注,波涛汹涌,郑成功的舟船对面亦不相见,互相撞击和为大浪颠覆,翻沉损坏的很多。郑成功的六位妃嫔,第二、第三、第五个儿子都被淹死,兵将、船艘、器械损失巨大吗?这才半年多的时间,就已恢复元气了?”
“报,定海失守。”就在这时,一名鞑子急匆匆跑进大堂,手中举着一封书信大声禀报道。
“定海失守?”喀喀木一把夺过书信观看起来,稍倾他望向苏克萨哈,道:“大人,郑成功率军十万,战船千艘突袭定海,经过两天激战,定海炮城失守,我军全军覆没,我军水师船只一百余艘焚毁。”
苏克萨哈接过书信,飞快地从头至尾看了一遍,眉头凝成一个川字,暗叹,真是多事之秋啊!云南刚刚遭遇诡异难测的大败,这定海又出事儿了,江南各地本来就不太平,残明的各个残余势力时不时地袭击府县。
现在好了,残明的两大势力同时发力,一个在浙江定海十余万人马登陆,咄咄逼人。一个在云南绝地翻盘,难道是伪明的气数未尽?
苏克萨哈摇摇头,把这个可怕的念头驱逐出脑际。
现在只有把定海的情况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师,让皇帝陛下早做决断,郑成功十万大军来犯,此人一定不会满足于小小的定海,他一定有更大的图谋。
可目前整个大清占领的地盘太大,每个地方都要用兵镇守,造成每个地方的兵力都严重不足。
最强大的一支部队,在征南将军赵布泰和平西王吴三桂的手里,偏偏他们又在云南诡异的消失无踪,整整三万八旗精锐啊!三万骑兵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苏克萨哈一万个不信。
他最担心的是征南将军赵布泰和平西王吴三桂的三万铁骑在追击李定国的途中,被李定国诱入绝地而全军覆没,如果是那样,就太可怕了。整个江南的形势就会瞬间崩盘,在各地的军队会被伪明的郑成功和李定国、白文选等人率军一东一西各个击破。
不行,我得尽快赶到广东,整合两广、贵州、四川的留守部队,把南明的李定国、白文选堵在云南,不能让他们进入四川、贵州、两广,不然麻烦大了。
想到这儿,苏克萨哈再也没有心思吃酒,立马书写奏折,把得到郑成功十万大军攻取定海的消息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师,他便回房休息。
第二天,匆忙辞别喀喀木,快马加鞭赶往广东……
永历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就在苏克萨哈晓行夜宿赶往广东的时候,朱慈煊在昆明迎来了从大理而来的三百二十九名军匠和他们的家眷七百五十四人。
明史记载,永历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午时,年仅十二岁的太子朱慈煊,未来的宣武大帝在昆明南门丽正门亲自迎接从大理来的三百二十九名军匠和他们的七百五十四名家眷,并当场宣布,废除这些人的匠籍。
同时宣布从今日起,废除大明境内所有的工匠,无论是军匠、铁匠、木匠、乐户、九姓渔户、丐户、以及倡优被称为贱民的贱籍,从此以后他们与士农工商一样称为良民。
三百二十九名军匠和七百五十四名他们的家眷,在南门外当场痛哭流涕,声震整个昆明城,消息传到城内,各个铁匠铺、木匠铺、渔民、妓寨欢声雷动,鞭炮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