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历史人物
当时的赵简子死后,晋国正卿由智伯瑶取而代之。
而智伯为晋国正卿后,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智、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家族,也就是这权力的膨胀,助长了智伯独吞晋国之心。
在这之后不久,智伯瑶假借晋侯之命,巧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赵、韩、魏三卿各家索取一个万户之邑。
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如数交出。
而赵襄子却不愿俯首任智伯摆布,加之往日与智伯有隙,便非常坚决地回绝智伯使者。
“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
智伯见韩、魏两卿拱手献地,而赵襄子竟敢抗命,勃然大怒,加上新仇旧恨的催化,遂自己亲任元帅,挟韩、魏两家出兵攻赵。
而襄子也只有拼力抗击别无他途。
但是,襄子也清醒地知道,以赵氏之力与三家对抗,众寡悬殊,独木难支,遂按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
之后,智伯率三家之军兵困晋阳后,襄子凭地险与人和的优势,与敌周旋了足足一年有余。
这年夏季,智伯借山洪来临,掘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虽“民无叛意”,但群臣却有动摇之心。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襄子估计到晋阳城愈是危在旦夕,而韩、魏两家将愈无战心。
因为赵氏的灭亡虽在眼下,但韩、魏亦知赵氏的灭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之后,赵襄子便命家臣张孟谈趁夜黑风高潜入韩、魏两营,晓之以“唇亡齿寒”的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智氏,共分其地。
也正因如此,智伯瑶是功亏一篑。
在襄子的精心策划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敌,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连自己的颅骨都沦为了赵襄子的酒器。
由此,晋国的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赵氏则在赵襄子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智伯,壮大了自家的势力,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到了后来的三家分晋之后,司马光也将这一段历史写在了《资治通鉴》之上,将这里列为了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
当然,这也仅仅是说了赵襄子一个人。
除了赵襄子之外,还有一位与赵浣脱不开关系,其中甚至还牵扯到了我们之前“光顾”过的那座赵武侯墓。
赵献子赵浣,也就是这座大墓的墓主人。
赵献子有一个儿子,名为赵籍。
赵献子十五年的时候,赵献子去世,之后,便由赵籍继位。
当时的赵烈侯继位之后,中山武公趁三晋忙于开疆拓土之际,对赵国腹地发动迅猛的攻势。
赵烈侯见此不得不向魏文侯求救,魏文侯同意出兵支援赵氏,一致对外,但是要赵烈侯割让智地作为回报,赵烈侯欣然同意。
赵烈侯二年,经过几年的消磨,魏文侯认为消灭中山国的时机成熟,便向赵烈侯借道。
赵烈侯与众臣商议后,同意魏氏对中山国的攻打。
当时赵烈侯的本来的想法是让魏氏与中山相互厮杀,自己从中取利,结果没想到几年下来,魏将乐羊、太子魏击直接灭亡中山国,独吞其地。
赵烈侯六年,周威烈王承认魏、韩、赵三国的诸侯地位,魏、韩、赵三国正式成为诸侯国。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赵烈侯便追封其父赵献子赵浣为赵献侯,不惜耗费巨资令人将其陵墓扩大一倍,按照帝陵的规格重新修筑一遍。
我们所在的这座大墓便是赵献侯墓,而不远处是赵武侯的墓葬。
而这三者的关系也简单明了,赵献侯是赵烈侯赵籍与赵武侯赵毅的父亲,而赵籍与赵毅则是兄弟关系。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赵献侯墓与赵武侯墓会埋葬在一起了。
听我说完,众人这才恍然,怪不得这座大墓能有此规格,原来是赵烈侯在真正的封侯之后令人重新修筑了一遍,那如此说来众人也就不那么吃惊了。
这时我扭头朝着众人看了看,于是我就见到李魁与耗子肥猫等人都是张着大嘴目瞪口呆的看着我,那嘴巴长得都能放下去一个鸡蛋了。
见几人吃惊的样子,我挥了挥手,说道。
“行了,别在这张着嘴了,既然知道这座大墓是谁了,那咱们的心里就有了底了。”
我朝着左右两侧那两间侧室看了看,于是说道。
“这里没什么看的了,走,咱们先去侧室看看,看一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好宝贝。”
众人闻言这才是回过神来,一群人都是连连点头,紧接着我便带着一群人朝着左侧的侧室走了过去。
来到了侧室门前之时,我们还未进去,通过手电光束我就已经是见到了里面的景象了。
朝内一看,我虽然是见惯了大场面却依旧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不过仔细观察之后,我却忍不住暗道可惜。
这侧室当中堆得是满满当当,里面皆是大大小小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都是胡乱的堆放在一起,甚至有不少青铜器都是一个摞着一个,大量的青铜器被压在底下。
一眼望去,这侧室里面就仿佛是一个放置杂物的乱仓库一般,看的众人是目瞪口呆。
我当先走了进去,随后在这个侧室当中环视了一圈。
整个侧室其实并不大,不过二十个平方的样子,就是一个方形的小屋子。
墙壁都是青石板,表面带着一些花纹,地面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青铜器,一进门不过两米就是。
我只是随意的看了一眼就发现这里面的青铜器足有上百个的样子。
最靠着墙根的青铜器都摞起来挺老高了,我们想要往里面走都不行,根本就没有能够落脚的地方。
最让我无语的是,这些青铜器的质量未免太差了一些,不少青铜器都因为锈蚀的关系都成了渣子了,那品相是差到了极点。
我从左往右看了看,不禁摇了摇头,这些青铜器几乎没有一件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