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我能掌控宇宙从地球开始 > 第28章 追寻流星群起源1

第28章 追寻流星群起源1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冥王星是个双星系统,王浩然把视角定位在冥王星,向着外太空观望。可以观测到冥王星的天上有一个巨大的“月亮”。它就是冥卫一卡戎。冥卫一卡戎的直径为1212公里,距离冥王星只有公里。我们在冥王星上看到的卡戎要比我们看到的圆月在视觉面积上大了46倍。

    王浩然把视角切换,反过来站在冥卫一卡戎上观看冥王星,有种冥王星要掉下来撞击自己的感觉。内心被深深的震撼。

    王浩然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是在冥王星上看冥卫一卡戎,还是在卡戎上面看冥王星,它们两个都挂在天空中的同一位置上一动不动。

    这是因为冥王星和冥卫一卡戎的自转周期完全相同,都是639天。它们两个相互潮汐锁定了。

    其实,冥卫一卡戎并不是在围绕着冥王星转动,而是和冥王星一起在围绕着它们的共同质量中心转动着。因此,很多天文学家认为,冥卫一卡戎不应该被视为冥王星的卫星,而应该把它们两个视为一个双星系统。

    除此之外,冥王星还有4颗已知的卫星。它们都在围绕着冥王星——冥卫一系统的质心运动着。

    将视角定位回冥卫一卡戎,冥卫一也称为卡戎()是矮行星冥王星中五颗已知天然卫星中最大的一颗。它的平均半径为606千米。冥卫一是继冥王星,阋神星,妊神星,鸟神星和共工星之后的第六大外海王星天体。

    冥卫一的直径是冥王星的一半,质量是冥王星的八分之一,与其冥王星相比,它是一个非常大的卫星。它的引力影响使得冥王星系统的质心位于冥王星之外。冥卫一北极的红棕色帽盖由托林有机大分子组成,它们可能是生命必不可少的成分。这些托林是由冥王星大气中释放出的甲烷,氮气和相关气体产生的,并转移到千米外的该卫星表面。

    观测完冥卫一后,王浩然又继续探测冥王星的其它几个颗卫星。

    冥卫二(名为尼克斯)是冥王星的天然卫星,其最长直径为498千米。冥卫二是冥王星的第三颗卫星,在冥卫五和冥卫四之间运行。可以看到冥卫二上的红色区域很大,王浩然推断可能是撞击坑。

    冥卫三(名为许德拉)是冥王星的卫星之一。冥卫三是冥王星的第二大卫星,也是最外层的卫星,直径约为51公里。冥卫三轨道半径约为公里,以382天的周期绕冥王星运转。冥卫三比冥卫二亮25。冥卫三有高度反光的表面与其他冥王星卫星类似,说明其表面很有可能是水冰构成,其反照率在冥王星与冥卫一之间。

    冥卫四小型卫星,是自1978年发现冥卫一、2005年发现冥卫二与冥卫三后,冥王星已知的第四颗卫星。

    冥卫四看上去具有双瓣状的外观。冥卫四最长的地方长度约为12公里,最短处宽45公里。

    冥卫五直径10-25公里,在王浩然眼里,冥卫四和冥卫五就是大的陨石。只是围绕着冥王星轨道运行而已。

    观测完冥卫五后,此时王浩然心里已经对陨石群大单体质量有了初步推断。结合冥王星几个卫星的大小判断,冥王星星云中的陨石应该很小,绝对达不到直径10公里的那种。王浩然猜测今天晚上10点到达地球的陨石群中,单体最大的陨石应该是不会超过一栋房子那么大。

    假设陨石群是来自冥王星星云中。那么根据宇宙知识,一般冥王星星云主要是气体冰块小陨石等组成。

    这么大的陨石群出现,那基本就可以猜测,这些陨石是因为有外来陨石撞击了冥王星之后产生的碎片进入到了冥王星轨道和星云中。

    而后在冥王星与海王星运行到相交共振点时,随着两个行星越来越近,相互引力吸引共振。使部分陨石被吸引脱离冥王星轨道。随着距离达到最近点时。冥王星星云和其轨道内的陨石碎片,受到海王星的引力达到最大。所以第二批陨石可能数量更多,单体质量更大。当然这只是简单猜测。

    王浩然更相信陨石群是出现在柯伊伯天体带。新闻报道中也说了,乔治博士观测到流星群时,流星群是在冥王星的背面。

    而这些流星群是已经与其他陨石发生了碰撞还是说是在柯伊伯天体带发生碰撞后飞到冥王星方向的。这个就不好分析了。

    可能国家宇航机构应该能根据冥王星的陨石坑分析出来吧!不过王浩然就不好分析了。他也不好判断这个陨石坑是啥时候撞出来的。而国家机构都是有记录的,回去翻看一下昨天前天大前天的图片对比一下马上就知道哪个陨石坑是新撞出来的了。

    关于陨石群在没在冥王星轨道相互碰撞,这个问题对王浩然已经不重要了,看到目前冥王星及其轨道内卫星都比较稳定。王浩然也算是放心了。王浩然知道除非是柯伊伯天体再有陨石飞过来,冥王星和其卫星目前的运行状态稳定,是不会在有新的陨石诞生。

    王浩然探测完冥王星和几个卫星后,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海王星上。意念结合脑海中海王星的知识,王浩然想判断陨石群到底是不是受到海王星引力牵引脱离的冥王星轨道。如果陨石群既然能受到海王星吸引。那么为什么木星和土星没有把陨石群吸引过去。陨石群又怎么来到的地球。宇宙物理学真是太深奥了,王浩然现在疑惑重重。

    在王浩然看来,木星是太阳系内引力最大的行星,然后紧接着是土星排在第二。这两个引力最大的行星为什么没有吸引到陨石群,让这两批陨石群先后来到地球,尤其是土星。

    众所周知,土星环是太阳系星环中最突出与明显的一个。土星环中有不计其数的小颗粒,其大小从微米到米都有,轨道成丛集的绕着土星运转。环中的颗粒主要成分都是水冰,还有一些尘埃和其它的化学物质。

    土星环中最大的颗粒可以叫做陨石,而这些陨石中比较大的如同房子大小。按着陨石群单体质量计算,比房子小的陨石在理论上应该受到土星吸引,从而进入土星轨道或者直接撞击土星。

    王浩然现在真是脑子里有无数的问题,果然犯罪容易,侦破犯罪过程比较难。王浩然觉得他现在脑子不够用了。

    知道的越多,出现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太烧脑了。王浩然打算在观测一下海王星,确认一下海王星跟冥王星之间的运行轨道是否还稳定。如果海王星运行正常,那么王浩然目前就先不打算继续追查流星群的来历了。毕竟柯伊伯天体更大。

    王浩然仅仅是观测分析了一下冥王星和周边卫星,就已经脑子冒烟问题无数了。真要是追查到底,他的阳寿不一定够用。只要能确定太阳系内各个行星运行稳定,不威胁地球就行了。

    脑子冒烟的王浩然,缓解了一会后又把意念集中到了海王星。同时脑海中出现了海王星的相关资料。

    海王星(天文符号:)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已知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远的大行星。海王星的轨道半长轴为3007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为1648年,质量为17147地球质量(第3位,比它的近邻天王星稍大),半径为386地球半径(第4位)。

    海王星的视星等最高约为767等,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观察。海王星对肉眼呈蓝色,西方人据此按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的名字而命名。李善兰等人于1859年翻译《谈天》时,将其中文译文定为海王星。

    海王星的大气层的化学组成以氢分子和氦为主。此外,海王星大气中还有微量的甲烷,这是使行星呈蓝色的原因之一。海王星有着强烈的风暴,测量到的风速高达2400km\/h。海王星云顶温度是-218摄氏度,比天王星云顶温度稍高。据推测,海王星很可能有一个炽热的内部,其核心的温度约8000c,和大多数已知的行星相似。海王星的质量稍大于天王星,密度稍大于天王星,而半径稍小于天王星。

    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发现,是仅有的利用数学预测而非观测意外发现的行星。天文学家利用天王星轨道的摄动推测出海王星的存在与可能的位置。迄今只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旅行者2号探测器曾经在1989年8月25日飞掠过海王星。

    根据王浩然的观测,海王星是一颗非常大的行星,拥有的巨大体积和质量。在海王星和冥王星相交最近时。受到海王星的引力牵引。导致冥王星外层星云中陨石被牵引出轨道是合理的。

    不过还得对陨石群飞行轨迹进行研究。才最终能确定,海王星牵引出陨石群后,陨石群到底是受到了来自太阳的引力吸引,还是其他行星的吸引,这个目前不得而知。

    王浩然认为,除了,太阳外,最有可能影响流星群飞行轨迹的应该是木星或者土星。

    要知道这两个行星可是超大行星。尤其是木星,木星是太阳系内最大的行星。而土星是太阳系内第二大行星。

    乔治博士发现流星群的位置在冥王星,冥王星距离地球这么远,陨石群想到达地球飞行轨迹需要途经多个行星的轨道。其中就包括引力最大的木星和土星,为什么这些引力比地球更大的行星没有吸引住陨石群。

    不过目前新闻报道的消息,并没有明确说明第二批陨石也来至冥王星。只是报道了在冥王星背面发现了陨石群,并且已经撞击了地球。而第二批陨石群会在今晚10点左右到达地球轨道。

    那么可以理解第二批陨石也是冥王星发现的,毕竟新闻报道了说陨石群分两批,但是王浩然知道,陨石群分了两批就不可能是同一个陨石群。王浩然没有国家机构的准确消息。所以已经没法在推断下去。

    他也认为陨石群是来至柯伊伯天体,他现在担心的是为什么会有陨石群来到地球,地球周边的陨石群会不会攻击地球。

    王浩然目前还弄不清楚为什么陨石群没有被土星引力捕获。

    他之前还以为陨石群是地球轨道外的周边陨石群,也可能是土星木星,或者也可能是海王星的轨道外的陨石群。当然最有可能的是来至小行星带的陨石群。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已经被编号小行星有120,437颗。由于小行星带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这个区域因此也被称为主带。

    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也起着作用。

    小行星是指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小行星一般被认为是由太阳系形成时期的微行星演变而来,是发现数量最多的太阳系天体,太阳系内已有颗小行星被确认(包含外海王星天体),其中约57已有正式编号,但这很可能仍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受到2000年代以后观测技术进步以及观测任务渐多的影响,已发现的小行星数量每天都在持续增长,如今每个月都能有多达数千颗新的小行星被发现。

    到1990年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但2001年后,在柯伊伯带内发现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径比谷神星要大。比如创神星直径为1280千米,阋神星甚至和冥王星差不多大。最大型的小行星开始重新分类,被定义为矮行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