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加大基础教育投入
再者说到应试、选拔考试的弊端,李牧作为一个过来人,并不认为这种制度是完全不好的。
整体来看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尤其是当下这个科学尚未启动的时代,应试教育可以用最高效的手段,将知识传递出去。
即使这种教育模式拥有着严重的后置性,但也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形成教育的闭环,完成应试教育的使命。
等到未来科学的知识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时候,再启用新的教育模式也不迟。
另外应试教育的高效最主要体现在扫盲上,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广大的老百姓能够识字且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比如各种工业上的操作说明书都需要能够先看懂文字,所以应试教育在一个国家启动工业之初会有极大的帮助。
后世华夏的应试教育就是学自德意志,德意志作为后发国家能够在工业上以极快的速度远远超越当时的世界工业列强靠的就是这套相对完善的应试教育,它为德意志培养了大量的合格工人,德意志的文盲率一度降低到接近1,足见应试教育可怕的高效扫盲能力。
由此看待当下的大乾,文盲的比例相当高,除去二十五岁以上的人口,在适龄的人群中,文盲率依然超过了百分之八十。
能够读书识字者不足适龄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不过,整体来说比大清好多了。
大乾约等于大明,小说之风始于这个时期,比大清朝的文盲率要低的多。
这也算是李牧较为欣慰的地方,但这也侧面说明了应试教育推行的必要性。
想解决文盲,唯有推动应试教育,甚至李牧已经在京师范围内层层加码,开始实行后世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实施意味着李牧的开支进一步加大,每个月少说要往京师的义务教育里投入几十万两白银。
若是日后推行到全国,不算义务教育本身的开支,由义务教育所带来的教育管理机构的膨胀开支都足够李牧喝一壶的。
纵然李牧现在从全国的权贵中直接或间接得到了大量的赃款,不算没有运送到京师的金银财宝,约有436亿两白银在手,也不可能保证未来全国义务教育的开支可以平稳得压在身上。
李牧势必得去赚钱,而现在有趋势形成李牧产业的便是纺织业,未来农业上李牧还要发展茶业、香料等大乾特色产业,另外重工业上比如低端机器和汽车也是一个赚大钱的口子。
至于担心西洋得到大乾的工业机器后会不会偷学了去,李牧其实并不担心。
李牧考虑过推行低端机器的利弊,低端机器首先生产难度对于大乾来说低,但并不意味着西洋人能够随意仿制生产。
大乾机器管理局会筛选出合适的机器,并交由军器局加以防范逆向仿制。
再不济,就算西洋人真拿去仿制了,李牧也不害怕,因为这些机器只是低端机器,中高端机器李牧目前不会出口。
这也就会形成一个上下的制约关系,同时使用了大乾低端机器的西洋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大乾的工业标准与规则。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大乾的工业标准就会成为世界的工业标准,这对于李牧来说,利远远大于弊。
人的认知往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财富。
用低端机器去给全世界的百姓打上大乾工业是世界工业领头羊的烙印,远远比保守本身更加值钱。
而且,如果李牧保守工业秘密,也不见得西洋不会研制出工业化的机器,与其让我们自我发展,自我订制他们自己的工业标准,不如就趁现在西洋的工业还遥遥无期之时,就用大乾的低端机器阻断他们自我研发的阶段,让他们跳过去,直接接受大乾的工业标准。
等日后形成了围绕大乾的世界工业标准,各国都会不断的从大乾进口所谓的高端机器,还必须从大乾请求专业技术人员调制机器,这都是一笔非常不菲的收入。
如此在以纺织业等轻工业为主,机器出口等重工业为辅的双渠道赚钱效应下,李牧在未来几十年想撑起大乾的各项巨量开支,不可谓不可能。
当然,李牧所说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赚钱手段,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以轻工业为主。
等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完全成熟后,市场也成熟后,李牧会逐步转变至以重工业为主。
现在直接谈重工业为时尚早了。
具体转变的时间需要根据国家与世界的发展趋势。
重工业赚钱不像轻工业可以立马奏效。
重工业需要辅助大量的基础建设,比如李牧想卖汽车,别国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谈何汽车?
而且,汽车还得会开,现在各国的百姓连蒸汽机都没见过,他们怎么可能会开车?
所以,能不能转向重工业赚钱,需要看市场发展的怎么样。
其实像李牧这样的奇葩是世界唯一一个,如果李牧没有领悟系统,他断不可能在这个时间点把汽车给研制出来。
这不符合工业的发展规律,李牧本没有研制出汽车的土壤。
以资本主义为主的工业化,是需要市场利润作为驱动力的,像李牧这种自上而下的研制生产,本身就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所以,总的来说,李牧并不觉得重工业可以在这个时代超越轻工业更赚钱。
目前,李牧主要会以轻工业赚钱为主,重工业为辅。
从成贤街中学出来,曹云走到李牧的旁边小声耳语道:“陛下,这是您要的最新京师基础教育学校的名录数量,京师包括军器局的所有中小学全部在这份册子里。”
李牧接过来看了看,册子里记录的相当详细,之前李牧只粗略的了解过,不曾想京师的基础教育已经发展出这么大规模了,足有500所中小学。
也就是说,类似于成贤街小学和成贤街中学的学校数量有五百之多。
在读人数也在册子里写的清清楚楚。
“册子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