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稳如老狗
第243章稳如老狗
三月初三,孙权提十万大军北上合肥的消息,快马加鞭传回洛阳。
这个消息在洛阳引起了轩然大波。
曹叡和他的臣子们并不是善良的小白兔,更不会天真地认为和孙权达成了纸张贸易,东南就完全太平了。
三国争霸的时代,也别谈哪个集团比哪个更高尚。
能成大事的人,抓准时机都会上。
自吴魏纸张贸易协定达成之后,双方一边微笑地做买卖,一边开始背地里磨刀。
但洛阳方面没有想到,孙权翻脸翻得如此之快。
此举引起了洛阳朝堂上下的愤怒,除了曹叡。
曹叡得知孙权发兵,不但不生气,反而有些开心。
原因有二:
一、他在年前就已经急召司马懿回来,将府兵制一事交给司马懿。
名义上是让司马懿立刻安排东南折冲府的设立,实际上是派司马懿进一步动员扬州的后勤兵力。
必要的时候,随时换司马懿都督扬州。
二、孙权发兵北上,必然给魏国内部造成恐慌。
原本魏国内部并不害怕孙权,毕竟扬州军镇布局已经成熟,从合肥到寿春有数百里的战略纵深。
从洛阳到寿春,又有密集的河运网做后勤运输。
可以说,寿春至合肥一带,是曹魏从曹操时代到曹叡时代,多次调整之后,形成了固若金汤的前线数百里大防线。
如果孙权单独作战,魏国上下不会有丝毫慌乱。
甚至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孙权三路北上,魏国上下也稳如老狗。
可今年不同。
因为诸葛亮在关中已经站稳脚跟,魏国的资源正在快速被迫西迁。
这样的局面,对人心也有极大的影响。
更何况,李衡还在重庆高调地扬言增兵。
恨不得那个大喇叭,怼到洛阳诸公的耳边:我现在要增加十几万大军去把你们摁在地上来回摩擦!就问你们怕不怕!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再提兵十万,魏国国内的压力瞬间爆表!
那为什么压力变得空前巨大,曹叡反而高兴呢?
因为这是转移矛盾的最佳时机。
当巨大的外患如同山岳倾塌而来,内部各个派系一般会有这样几种反应:
一、继续斗争,外部是外部的,老子今天就要弄死你!
例如北宋末年和明末。
二、有一部分人立刻暗中通敌,为自己留后路。
例如北宋末年和明末。
三、一部分大佬暂时放下矛盾,压制内部的反对声,全力备战。
例如唐初。
并不是什么时候都会发生前两种情况的。
之所以会出现前两种情况,是因为党争的矛盾已经尖锐化,且不可调和,内部积累的怨气笼罩了大部分人。
并且,自己本身已经被击败多次。
这个时候,就会有一部分人通敌为自己留后路。
但在这个时代,还不会有人蠢到曹魏东西线同时受敌,就开始暗中勾结益州或者东吴的。
毕竟伱在一个最大的公司做管理层,公司出了一点问题,你绝不会蠢到马上就跳到比自己公司弱许多的对手那里。
因为你无法确认你跳过去之后能受到什么待遇。
曹魏的体量是孙吴的数倍,是益州的近十倍!
就算诸葛亮在关中站稳脚,拿到了陇右,这依然不能撼动曹魏是当世第一大国的地位。
甚至哪怕诸葛亮把洛阳拿回去了,曹魏只剩下河南、河北、淮南这些地方,依然是第一大国。
原因很简单,河北、河南、淮南,就是这个时代最富庶的地方。
人口最稠密、资源最丰厚、粮食最多。
曹操晚年之所以迁到洛阳,是因为想要控制关中,进一步控制凉州,对季汉形成防御。
但是别忘了,当年曹操的霸府却在邺城。
曹魏的精锐兵力也都来源于河北。
至于为什么曹操晚年设立三线防御,不主动进攻了?
益州固山河之利,孙权守江南水道之险。
最重要的是,这个时代,地方世家极其强大。
无论是益州的世家,还是孙吴的世家,都为刘备、孙权提供了大量的支持。
赤壁之战后,曹操就认识到有生之年,靠武力是没办法统一了。
所以曹操设立三线防御,将三国拖入了持久战时代。
曹操对北方人口、资源、经济等综合评估后,认为不出三代人,季汉和孙吴内部彼此消耗之后,北方必能一统天下。
但曹操却没料到,那时候的北方,已经不是他曹家的北方了。
从这些客观环境和历史发展来看,曹叡是手中的底牌是非常深厚的。
所以,他不着急。
接下来两日,孙权发兵的消息,在曹魏各地快速传播。
魏国朝堂上下立刻分出两派:
一派认为应该派使者去见孙权,和谈,在谈判桌上把矛盾解决了。
孙权去年还好好的,为什么就突然暴走?
还不是民间商人目光短浅,竟然不顾国家大义,自己赚起钱来了!
这些人眼中还有没有大魏?
还有没有朝廷?
难道不知道朝廷很难吗!
不能体谅朝廷,就都按照国贼的罪名杀了吧!
一派认为和孙权的矛盾,就应该硬刚到底,孙权就是个欺软怕硬的。
例如以刘放为首的一派,就认为应该跟孙权死磕。
甚至必要的时候,关中战局可以缓一缓。
接下来数日,以刘放为首的这一派,开始将东线战局的军事压力,转化成政治问题。
刘放不知从何处得来了一些文书,这些文书揭露了一些官员与孙吴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不仅在纸张买卖中收获巨大利益,还牵涉到倒卖魏国国家机密。
其中有牵涉到西平县李氏家族,这时李光的后裔之一。
还牵涉到沛国朱氏。
短短数日之内,廷尉就开始立案调查。
这个案子,引起的轰动,比孙权十万大军抵达巢湖还大。
被揭发后,一大批官员开始奏疏要求皇帝严查之前与孙权贸易之时,与吴国有过接触的官员。
这是一个风向标,几乎斩断了打算与孙权和谈的希望。
不过政治老手曹叡却没有继续追查下去,仅仅只是杀鸡儆猴而已。
通过这件事,他不仅让内部达成一致对孙权,也从中获得了两家的部曲和田。
曹叡似乎从中获得了甜头。
三月初七,曹叡发往寿春的命令到了王凌手中:积极防御,稳中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