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深夜渡江
程德全拿着签署的契约文书匆匆离去,为了求援,他也真是拼了。于寒则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
光靠骑兵师是无法抵挡沙俄的十几万大军的,他早就给参谋部发过电报,调一个军和池满仓的重炮二旅以及特种旅第一团北上抗击沙俄;
同时命令舰队和驻防旅大的第三军加强戒备,防备沙俄舰队从水路攻击旅大三地;
参谋部紧急讨论之后,决定调江海生的第二军北上,营口地区则由第一军第四师驻防,其余各部也做好开战的准备。
第二军由第五、第六、第七师组成,各师都配备了骑兵营、炮营、工兵营、通讯营、警卫营、运输营、战地医院,人数达到了15000人,三个师就是45000人,加上军直属团,就是47000人,和答应程德全的数目差不多。
兵工厂根据于寒提供的资料和样品,成功研制出了双基发射药以及120mm迫击炮,但法国的施耐德1897火炮却没有制造出来,这也不奇怪,原历史上德国一直都没有仿造成功,何况是底子薄弱的东辽省兵工厂?
120迫击炮的射程没有达到于寒期待的7700米,但已经接近了6800米,比60迫击炮的射程大了一倍多,好吧,真理覆盖的范围翻倍了。
试验了射程和威力后,兵工厂和参观的军官们马上意识到,这种火炮对陆军来说是种空前的大杀器,威力大、射程远、携带方便,更重要的是射速快。
救国军的指挥官纷纷下了订单,要求装备这种火炮,有了这个,原来的57炮、37炮都可以淘汰了,和120迫击炮一比,无论射程、射速和威力都弱爆了,还重的要命。
但时间实在太短,加上救国军又扩充了两倍多,兵工厂短期内的产量根本装备不了十五个步兵师以及两个重炮旅。
江海生接到北上的命令后,立刻向于寒请求优先装备第二军,同样奉命北上的池满仓也提出了要求。
于寒干脆让他们各带几门炮和若弹作为样品,剩下的事情由他搞定。这两人在辽南时候就跟着于寒了,知道于寒的神奇手段,于是一场闹剧结束了,还能轻装前进。
兵工厂还顺利研制出了一种山寨版的云爆弹,采用硝酸铝和硝酸铵作为云爆剂,由迫击炮发射,包括60mm、120mm两种类型,尽管威力比原版的大打折扣,但试射的时候仍把所有人惊得不轻。
因为便捷的铁路,第二军和重炮二旅、特一团只用了一天时间便完成了集结,乘座军列从各自驻地出发,到了海城后转折向北,一路向铁岭开进,到了那里之后,再沿于寒北上的路径,经昌图到梨树县,再取道长岭、大安抵达杜尔特旗,一路上预计需要十天时间,也就是在四月二十五日左右抵达目的地。
于寒恐海兰泡那边提前出事,干脆命特一团先行一步。
特战旅所有士兵都配了战马,特一团当然也不例外,轻装疾行下,于第四天,即四月二十九日抵达了杜尔特旗。
程德全此时已成了将军府的联络人,平时就呆在杜尔特军营中,见这支队伍气息非常彪悍,不由暗暗称奇,但并没有过问。
于寒带特一团团长向炳元及各连长与巴布、程德全等人认识了一下,但只说是手下一个团长,以后要并肩作战了。
得知向炳元是郑教官的顶头上司,巴布顿时恭敬无比,拉着向炳元几人非要大喝一顿,但特战旅各部都禁止饮酒,这顿酒最后被于寒接了下来。
特一团休整一夜后,于寒留下三营协防杜尔特,他与向炳元带着一、二营出发,程德全也一起随行。
赶到格尔奇镇后,郑永时也收到了旅部的晋升令以及补充兵员,从现在起,他是特一连的连长了。
于寒没有逗留,又带着一营的二、三连、二营、阿古达木骑兵营抵达了瑷珲,郑永时率一连与乌鲁驻守格尔奇镇。
瑷珲副都统凤翔被这支来路不明的军队吓了一大跳,程德全及时出面,这才消除了误会。
凤翔见是援军,不由高兴异常。虽然人数少了点,但这个时候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
而于寒则对瑷珲城的清军十分失望,装备落后不说,精神头也不足,走路都晃晃悠悠,指望这些人打仗,还不如说是让他们吸引火力。
凤翔高兴之余就想给于寒安排防务,程德全连忙耳语一番后,前者的态度立刻冷淡下来。
于寒却不计较,他给向炳元使了个眼色后,后者不卑不亢地说道:“都统大人,于司令此次前来,是想将对岸的百姓接应过来,避免他们遭受兵燹之灾。”
凤翔立刻眼中一亮,“兵燹之灾”这个词可不是谁都知道的,何况是一个行伍之人?他立刻热切地问道:“不知向团长是哪里人氏?”
向炳元淡淡地说道:“都统大人,还请听我说完。”
凤翔连忙说道:“向团长继续讲。”
向炳元说道:“要接应百姓过江,需要都统大人的水师接应,如果大人为难,我等可向恩泽将军说明原由,恩泽将军爱民如子,定会支持此事。”
这是拿恩泽压他啊,凤翔强忍住火气说道:“本都统还担当得起,放心吧,只要你们能将百姓护送到江上,水师定会及时接应。”
凤翔不得不答应,毕竟还得对方助战。于寒所说的事他也没有怀疑,沙俄对江左华夏百姓的迫害从来没有停止过,最近更是逾演愈烈,不断有人不堪忍受逃至江右。
于寒这时也拱手说道:“凤都统高义,此举定会留名青史。”
凤翔的面色缓和下来,他只是性子急,并不是小心眼,而且严格来说,江对面都是他治下的百姓,于寒其实是来帮他的。
事情说好之后,一行人在城中暂驻,凤翔又被骑三团一营清一色的俄制武器吸引了,于寒见此,答应有了缴获,可以用粮食来交换,并当场送了他几支俄制七发左轮,这下双方彻底融洽起来。
于寒和凤翔约好见面的信号,天黑之后悄悄出了城,阿古达木部和所有马匹根本没有进城,加上凤翔刻意配合,所以没有引起什么人注意。
于寒还从凤翔处讨来了副都统衙门的公告文书,加盖了印信,内容就是战事将近,令所有江北百姓连夜过江,否则会遭到俄方的迫害;俄军野蛮嗜杀,千万不要被其谎言迷惑,将身家性命寄于蛮夷的仁慈等等。
有了这个东西,相信劝服的把握要大得多。当然,如果百姓们舍不得那些坛坛罐罐,于寒还有歪主意。
凌晨时分,江水滔滔,犹如万马奔腾而过;北侧江面上,几百艘船只或停泊,或航行,船上的灯火在漆黑的江面上点缀出缕缕亮光,远远看去,就像一只只萤火虫缓缓飞舞;不时响起的汽笛声,让夜幕下的江面显得空旷寂静。
将马匹已经交给了阿古达木照看后,于寒与向炳元带着特一团两营兵力悄悄靠近了江边,这是一处情报人员选定的渡江位置,能避开俄军的军舰封锁。
于寒变戏法似的取出六百多台单人水下推进器,以及同等数目的潜水套装,所有步枪则被他收入了物品栏。
众人穿戴完毕后,一个个下饺子般跃入了水中,借着助力往东岸游去。
水下推进器的速度不快,但胜在声响很小,光是水声就足以掩盖。
所有人先是沿江而下,之后才渡江而过,来到江东六十四屯南部的大泊子村。
这是一个两族族聚居的村落,有部分汉民杂居其中,但双方生产方式、语言、服饰、习俗几乎毫无差别,都从事种植、酿酒业,销卖后从江左购买所需物资,部分则从事渔业。
村子约几百来户,于寒一行人找了个村子边缘的人家,敲开门后,将开门的汉子吓得不轻。
于寒直接亮出了凤翔开具的公告文书,汉子惊魂未定地问道:“众位军爷,你们怎么征粮征到江东来了?”
即使是时间不对,于寒也差点一口喷出,感情这位不识字啊。他无奈下收起文书问道:“你们村长家在哪?”
汉子畏畏缩缩地说道:“各位爷,是不是村长得罪你们了?”
向炳元刚要发火,于寒一摆手,耐心解释道:“这位兄台,我们确实是从右岸来的,但既不寻仇,也不征粮,而是救你们来了。据我们探报,沙俄人马上就要对你们下手了,我刚才给你看的就是瑷珲副都统开具的公告文书,上面写的清清楚楚,只要找个识字的人一看便知。”
汉子见于寒说话和气,便不怎么怕了,他往村中一指:“那户最大的院子就是。”
于寒说道:“带我们去。”
汉子冲院内喊了一嗓子:“婆娘,我去趟村长家。”
一个女人在屋内应了一声,汉子这才点头道:“这位爷,我这就带你们去。”
交谈中,于寒得知这个汉子名叫阿昌,村长名字叫茂林。
敲开村长家门后,一个四十来岁的健壮中年人提着灯笼,露出了愤怒之色,任谁大半夜被吵醒都不爽。他举灯一晃,看清来人后瞪眼说道:“阿昌,你不在家搂着婆娘睡觉,大半夜鬼嚎什么?”
阿昌脖子一缩,马上又直了起来:“茂林大哥,不是我找你,是这些军爷找你。”
“老毛子?”茂林丢掉灯笼就往回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