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安置;财路
10月21日,也就是维新失败的一月后,于寒接见了章继真、谭复生等人。
章继真和刘裴邨倒罢了,没怎么限制自由,谭复生、林暾谷五人可被整整软禁了一个月。
这一月里只做两件事:看书,写读后感,可以说是种隐形的洗脑方式,说几人大彻大悟有点夸张,但思想转弯是没问题的。
于寒也没多说什么,只是给了他们几份报纸,又问起几人的打算。
报纸上赫然登载着几人的海捕公告,连章继真都榜上有名,看来于寒的谨慎是对的。
也就是说,他们一旦入关,就面临着牢狱之灾、杀身之祸。
俗话说,慷慨成仁易,从容就义难。在当时的绝境之下,他们大多不畏刀兵加身,但脱险之后冷静下来,尤其是思想发生点转弯后,再让他们自投罗网?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会重新、慎重考虑的。
刘裴邨已近不惑之年,家小也被特一连带了过来,他几乎没有犹豫就表示听从安排。
这是个恪守本职的官吏,又在刑部任职十余年,刚好东辽省司法机构还未设立,于寒便提议让他负责构建。
章继真奉行实业救国、实业强国,于寒提议其主管经济和农业、轻工业。
谭复生等五人则被任命为教育专员、副专员,负责招聘教师,在锦州、营口、海城、辽阳等十几个市以及下辖县、镇、村创办小学,之后再以镇为单位创办初中。
一个省需要多少所小学?这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幸好谭复生在东辽省考察一一年多,哪里需要建校,心里大致有了谱。
任务量太大,那就按部就班、慢慢来,能招多少人,就建多少学校,总有完成的时候。
对于这个任命,五人非常满意,传道授业向来都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何况他们成了东辽省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几个人中,于寒最看重的是章继真,但最同情的则是刘裴邨。
刘裴邨的发妻张氏一共为丈夫生养了九个子女,除了在蜀省老家的长女外,在京城的四子四女都被带了过来。
刘裴邨为官期间两袖清风、甘守清贫,“一布袍服十年不易”,孩子也“敝衣破裤,若乞人子”。
在这种情况下,张氏也始终与丈夫一起清廉持家,因为长期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良,不到四旬看着像个风烛残年的老妪。
于寒了解这一家子的艰辛,征求刘裴邨的意见后,在制衣厂给张氏安排了个轻松的工作,八个子女中,年长的安排岗前培训,之后安置在纺织厂、蔗糖厂、制衣厂等轻工厂;年幼的则在海城上学。
这下彻底解决了刘裴邨的生活困难,否则,以他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十分吃力。
除了刘裴邨,林暾谷也需要安抚一下。他的妻子沈孟雅是名臣沈葆祯的孙女,还是林则徐的曾外孙女,性格温婉、能辞善赋,与林暾谷感情非常好。
原历史上林遇难之后,沈氏写过一副挽联,表达心志:“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
遂多次服毒殉情,终於庚子年四月香消玉殒。
征求了林暾谷的意见后,于寒抽调特种团、女子护卫队、及情报处人员以林暾谷的书信及随身信物为凭,沿水路前往江南,将沈氏接到海城。
——————————————
章继真之前的提议大多都在东辽省执行了,因此他接手之后非常顺手。
于寒与他合计一番后,又增加了缫丝厂、砖瓦厂、陶瓷厂、玻璃厂、肥皂厂、木器厂、卷烟厂、制盐厂、果汁厂,还成立了食盐专卖局与烟草专卖局。
刘裴邨则陷入了书山书海中,于寒给他找来了许多西方法典,让他及一帮手下制定出一部符合东辽省的法律初稿,也就是中西结合。
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窗户,看到了一片截然不同的世界。刘裴邨虽然比做京官的时候更忙碌,但精神反倒好了一大截。
唯有谭复生五人的日子最悲催,风里来雨里去,东奔西跑。
见众人已完成了角色转变,但另一件事又摆上了桌面。
卫修齐预计了一下,把拟建的工厂产值算上,全省一年的税收合800万银元左右,对一个省来说非常惊人了,清廷那么多省份,全盛时期每年税收也就8000万两白银,也就是112亿银元。
但事实是,东辽省的开销也非常大。
龙魂舰队的规模相当于当初北洋水师的一半,费用更是与之相当,因为北洋水师成立后再没有投多少费用,只维持着官兵开销,而龙魂舰队一直往里面投入。
清廷税收中,用于中枢(河蟹)开支、地方开支、余额积累的比例约为2:5:15;
东辽省仅是一省,第一项开支可以去掉;这样以来可以调整为7:2,其中军费开支又占了地方开支的3/4,也就是说,这800万银元中,能用于军费开支的有466万。
现在有近十万陆军,五千海军,光算普通士兵的津贴,陆军每人一年60块银元,这就是600万银元,海军每人每年120块银元,共60万,加起来660万,缺口接近了三成,这还没算上军官的津贴、训练时的装备弹药消耗,武器、舰艇维修、保养费用…加起来一千万都不止,而且清廷的投入比例未必合理。
继续往里填吧,同时要广开财源才行。
于寒和卫修齐、章继真聚集一堂,征询几人的意见。其实只要药厂推出磺胺、青霉素、四环素等黑科技产品,马上就能摆脱困境,但于寒想知道,没有这些的时候怎么解决。
卫修齐提议,增加税收,缩减开支,尤其是军费开支这个大头;
暂缓一些轻工业的对外承包,时机成熟后再说,先吃上几年利润;
甩卖掉淘汰的装备,比如村田13、22式、毛瑟1874步枪及加特林手摇机枪及弹药,还有各式火炮;这样不但能回笼资金,还能节省库存、折旧成本。
章继真则提议出售重工业产品,如煤、铁、船只,并增设货运码头,承接货运业务,包括船运和铁路运输;
扩大轻工业生产规模,把产品销往草原、江南等地。
华夏储蓄银行行长叶有诚建议开通贷款业务;
于寒听后,一边让人记录,一边与众人慢慢分析起来。
银行放贷没得说,直接通过;
军费肯定不能降,就拿士兵津贴来说,当初定的也不高,淮军当初也就这个数目;
北洋水师士兵的津贴是淮军的三倍,而龙魂舰队是陆军的两倍,比前者还低,士兵们能够接受,也只是因为从不克扣。
税收上倒可以做点文章,就是针对入境商品征收关税。营口属于保税区,但进入东辽省的可不止营口一处啊。
章继真提议的开设码头正好解决了一个问题,比如在金州湾、大连湾各设一个码头,再开通到京津及鲁、苏、浙等地的航线,就成了新的商埠,还开辟了新市场,舰队刚好可以护航。
暂缓轻工业承包也是个好点子,于寒赞同之余,感觉自己步子迈得太大了;
扩大生产规模及市场没毛病,通过;
讨论到最后,除了煤、铁直接出售、削减军费开支外,其余都采纳了。
讨论完后,大家目光又聚焦在于寒身上,原因很简单,扩大规模、增设码头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吃财政肯定够呛,但于寒可是土豪,应该说是神豪,谁都弄不清他到底有多少身家。
于寒没好气地说道:“我出钱可以,只是不能就这么给,我也得过日子不是?这样吧,我把钱存到银行,谁牵头,谁去贷款得了。银行贷不贷,那就和我没关系了,你们找叶行长吧。
话说到前头,他需要的抵押、报告、证明、计划书什么的都老老实实提交,要是他不点头,找我说情也没用。”
原以为众人会面泛鄙夷,没想到都是阴谋得逞的表情。
卫修齐问道:“老板,你存多少?”
于寒一翻白眼:“过几天去问叶行长吧,只要他让你查。”
叶有诚马上表态:“老板放心,为客户保密是银行的职责!”
“哈哈!”
……
前期所有轻工业都承包出去了,章继真最近提到的那些项目还没传开,这些就是东辽省的钱袋子了。
于寒的银子在银行转了一圈后,一部分流转出来,金洲湾、大连湾货运码头建设了,新工厂也开始破土动工。
由于以前的先例,许多商人纷纷前来询问,试图承包一二,或干脆从投资开始就大包大揽。
但这次却没能如愿,于是又退而求其次,想取得代理权。
这个可以有,还省了东辽省开通商路,一手赚货款,一手赚运费、护航费。
东辽省的大多商品不敢说必属精品,但却物美价廉,非常紧俏,不愁没人要。
商人们唯恐夜长梦多,早早支付了订金,东辽省马上回笼了一笔资金。
出手最快的是救国军淘汰下来的武器弹药,不到一个月便被预订一空。
于寒只有一个要求,不得在东辽省出售,一旦查出,后果自负。
两个码头刚刚开始圈地,便聚集了众多的商户,于寒见状又想出一条财路,在码头附近各建一片商业区,所有商铺只出租、不出售。
随后不仅是码头,除了军工厂之外所有厂矿附近都照猫画虎,可以想像,明年的收入肯定要增长一大截。
解决了钱袋子的问题,于寒将目光投向了周边。自己养军队开销大,那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