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玄幻小说 > 从嬴政开始盘点 > 第88章 敛财之法

第88章 敛财之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隋朝的仓储积蓄有多么丰厚呢?我们可以找一个最为现代人所熟知的例子,那就是隋末大起义中的瓦岗军。moweiwenxuan】

    【在瓦岗军起义后,尤其是在原本为隋朝官员,同时也是关陇集团一员的李密加入后,因为掌握了信息优势,因此目标极为明确,集中全力攻击隋军沿运河一带的三大粮仓:洛口仓、回洛仓、黎阳仓。】

    【大业十二年,李密攻破洛口仓,开仓放粮,令“取之者随意多少”。当时,周边的百姓以及起义军家属均在洛口仓就食,近百万口,食用了约一年四个月,仓米还没有吃完。而且浪费现象极为严重,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人挥霍无度,地上都洒满了粮食。】

    【后来,李世积,也就是隋唐话本中说的徐茂公攻破黎阳仓之后,又是“就食者数十万人”。】

    【那么隋文帝又是怎么做到把天下的粮食都聚集到朝廷的呢?这个就要结合隋朝初年的人口普查政策了。】

    【古代进行人口普查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收税,国家财政富裕了才能更好地稳定运转。而历代王朝的行政效率,因为开国君主的威望,在立国初期一般都是比较高的。而后,才会随着时间的发展,效率逐渐下降。】

    【隋朝初年的搜检户口,就是得益于隋初那高效的行政体系,同时,也是因此朝廷才能在短时间内积攒出大量的粮食。】

    【而行政系统的高效,所依靠的是朝廷的严刑峻法。在政策“输籍定样”中,严苛的法律随处可见。】

    【到了隋炀帝年间,已经发展到了“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的地步。】

    【不仅给压力到地方官吏的头上,甚至还鼓励民间百姓互相举报,举报者还能获得奖励。】

    【性情猜忌的隋文帝,本着不信任任何人的逻辑,依靠高效的行政系统,从百姓手中聚敛粮食,最终造就了隋朝的府库之富。而这个高效的行政系统,就是靠着严苛的律法维持的。】

    【虽然杨坚本人口口声声说:“宁积于人,无藏府库”,然而实际却是说一套做一套。嘴上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实际却是府库皆满,人无余粮。】

    【这才是隋朝开皇之治的真实情况:国富而民穷。】

    【富强而不与民共享,国富民穷、国强民弱,这才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国家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百姓贫困潦倒,积贫积弱,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谁还管你是不是盛世。】

    【唐朝初年,宰相马周上书唐太宗李世民道:“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而惟在百姓苦乐。国家需要积蓄是很应该而且很必要的,但应该是“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如果像隋朝一样,百姓劳苦不堪,却要强行搜刮聚敛,最终却都成了敌人的资助,这样的积蓄攒了有什么用呢?”】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感慨道:“此言有理,此人见地不凡,还身居宰辅之位,朕却没有听说过他?诸位都是国家大臣,可知晓此人是谁?现任何职?”

    李世民想来,马周后面能成为宰相,想必此时已经在中央任职了,而且已经小有名气,否则如何能成为高官。但他万万没想到,此时的马周还在寄人篱下,在中郎将常何的家里做门客。

    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面面相觑,按理说此人日后要成为宰相,那绝对绕不过他们这些人,可他们却真的没听说过此人,只得回复李世民,不知道马周是谁。

    而此时寄住在常何家中的马周大喜过望,他前半生一直郁郁不得志,现在看来自己的才能日后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我宏志之日不远矣!待到常中郎下职,我当请他向陛下荐之!”马周兴奋的想到。

    【对于马周的谏言,李世民也表示赞同,他表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能自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这正是唐朝君臣,吸取了隋朝倾覆的教训总结的历史经验。】

    【而隋朝收集百姓手中的粮食的做法,也很值得玩味。】

    【隋文帝杨坚极具独创性的开创了义仓制度。而这个制度的具体做法是:每年收获之后,政府鼓励百姓交纳多余的粮食,并在当地建造专门的粮仓,贮藏百姓交纳的义仓粮。义仓粮的管理由当地“社司“负责,当某年发生灾荒时,就可用这些粮食进行赈济。】

    【注意,政策里说的是鼓励,原意就是可以交,也可以不交。因为隋朝初年的低赋税,百姓手中确实有些存粮,加上地方官吏的引导,因此这个制度很快得以施行。】

    【其实从义仓粮的来源和用途来看,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百姓是有好处的,加强了抗风险能力。所以当时的义仓属于民间贮粮备荒的性质,还不是一种赋税。】

    【本来这件事挺好的,古代农耕社会本就看天收成,万一遇到灾荒有义仓在,也算是好事。】

    【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五年后,隋文帝便以义仓设立在民间,粮食管理不善,损耗太多为由,下令将所有的义仓纳入所在州的政府管辖,开始着手推动义仓的国有化进程。】

    【之后更是变味了了,将义仓由民间的自救储备,转变为了国家粮食储备。之后杨坚也干脆不装了,直接下诏,强制百姓缴纳粮食。】

    【就这样义仓这种百姓自愿缴纳粮食的抗灾粮库,变成了政府的强制税收。因此在义仓国有化后,隋朝也迅速富有起来。】

    【而对于如此多的粮食,杨坚就没怀疑过不正常吗?不好意思,他好像真的没有怀疑。】

    【他虽然疑惑于粮仓满溢,但也并未觉得百姓过的不好,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究其根本源头还是在他。】

    【之前杨坚命各地方官吏清查户口,但同时也在核查田亩。由于在这方面尝到了甜头,因此杨坚将这套方法迅速推向的全国,并且对成绩突出的官员大加褒奖。】

    【但这就坏事了,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行焉。隋文帝杨坚喜欢能增加人口和田地的官员,于是乎,全国各地都在大批量的汇报人口清查成果和田亩增加数量,所以,夸大的虚报开始盛行。】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隋朝国内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4940万顷,即为494亿亩。按照现代的比例计算,那就相当于今天的3853亿亩。而隋炀帝时期更为夸张,耕地面积5585万顷,即为5585亿亩,相当于今天的4356亿亩。】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直到2016年,我国全国耕地面积也只有不到203亿亩。而汉唐时期,更是只有5亿亩以下的耕地面积。哪怕是在明清时期,耕地面积也经常是在10亿亩以内。】

    【既然耕地多,那收上来的税自然也就多了。于是乎,在隋初灾害不断的情况下,国家府库一年比一年充盈,以至于隋文帝多次大规模的开销以后,仓库还是满的。】

    【现在我们很难说杨坚到底知不知道实际情况,他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

    【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家账面上有这么多人口,这么多耕地,那就肯定要按照这个来收税。既然存在相应的田亩,那么就要缴税,可想而知百姓赋税之重,至少要承担以前的三四倍。】

    【因此隋朝如此富裕,那也就不足为奇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