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第一百一十五章<!>
画面有那么一霎那的静止。两人面面相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尴尬的味道。
张青昭将目光移到了李树李将军拍的那个木桌上, 想着倒也不至于此。
这个不至于此的意思是。李树身为一个将军不至于一直用这个木桌吧。
这个木桌上有很多肉眼可见的“补丁”---是由一个小木板覆盖在桌子上面的。赵青昭之前没怎么留意,还以为这就是边境的风尚,没想到这真的是“补丁”。整个桌子就像一件打了很多补丁的衣服。
这也是在李树一拍之下, 得以窥见的。
所以赵青昭想, 李树身为一个将军应该不至于更换不起一个木桌吧。
宁城的财务状况没有紧张到这个地步吧!
古代社会不比现代社会, 要取木材还是很容易的, 除了官府明文规定休养生息的那几个月, 弄到一两根木材还是很容易的。
军营里大部分都会手工活,做一根个木桌也不难, 所以……
“多谢昭弟慷慨解囊, 你这番心意我心领了,但是愚兄也不能让昭弟你吃亏, 这采买所费的花销,全部由城中报销!”李树笑着说道,
赵青昭挥了挥手,之前他可能还会有这个心思,但是来到宁城看到宁城如此惨烈的现状之后, 赵青昭的这个心思也就淡了。宁城财务不佳,不应当担此花费。
“李兄不必着这般客气。这些采购的粮食与药材,全是我自愿所献。若是能为军中将士有所帮助, 便是功德无量了。”
李树看赵青昭如此坚持说道:“好兄弟, 多谢了”
昭弟一片赤忱之心,令他动容。
“之前听闻你们押送粮食时,曾遭遇埋伏, 与敌军拼杀时伤亡惨重,不知昭弟可有受伤?”
赵青昭笑笑“一点小伤不碍事”
李树看赵青昭面色尚可便没有追问“没想到到昭弟在击退敌兵之后,还能携带这么多粮食, 真是令我十分佩服啊。”
“李兄谬赞了,这些粮食并非是之前携带的,而是后来在小镇上重新采买的。”
“哦?据我所知那个小镇十分偏僻。按理来说,小镇上并无多少粮食和药材才对,昭弟你是怎么采买到的呢?”李树有点疑惑,那个小镇他们之前也去过,可是却没有买到多少物资,小镇的经济他也知道,买不到很正常,买到……
“无他,唯钱而已。”
李树被赵青昭这个土豪般的语气震惊到了“请问采购一斤粮食,花费几何?”
赵青昭:“一斤二百文。”
李树瞳孔震动。十……十倍。
李树咽了咽口水,是我之前莽撞了。还没有询问花费就敢大大咧咧让城中财务支付报酬还好昭弟为人质……质朴。甘愿将所得粮食献给城中军营,否则这花销也不小啊。
“说来惭愧,这么多年都没成未曾拜见过赵伯父。请问赵伯父可一切都好?”
赵青昭楞了楞虽然不知道李树怎么一下子问起了父亲来,但还是顺着李树的话道:“父亲一切都好,多谢李兄挂念。!”
“好极,好极,边境物资不丰,只余的一二皮毛,尚可入眼。还请昭弟回程之时一定带上,待我向赵伯父问好。”
“李兄不必如此……”
李树摆了摆说:“要的,要的。这是我对赵伯父的一片尊崇之心,昭弟就不必推辞了。”
赵青昭见状没有继续推辞。想着李树将军也是性情中人啊!他所采购的粮食未必有皮草值钱。
不过朋友之间谈钱就俗气了,赵青昭想想就放下了。
过一会儿之后,赵青昭就告辞了,他知道李树军务繁忙,也没有多打扰,反正来日方长,日后再叙旧也不迟。
李树见状连忙派自己的亲兵去安置赵青昭等人了。
安置赵青昭等人的是一处府邸,大概有两进。府邸宽阔,他们这百余人住下是绰绰有余。
这个府邸应方是边境大军来袭,携带金银细软逃跑的富商所购置的。
安顿好了之后。赵青昭便外出去查看这宁城的风貌了。
这场仗还没有结束,他们还是得随时准备开战,所以开战之前还得好好熟悉双方阵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再详细的地图都不去自己脚步丈量的精细。
不知不觉已经在宁城住了大半个月了。
这一天赵青昭收到了刘云将军的回信,之前在小镇的时候,赵青昭曾给流云将军写了封信。
一是告诉他他们的下落。二是将他打算去投靠李树将军的事情也告诉给了刘云将军。
什么?投靠李树将军的原因?问就是因为距离近,择近投靠。
在宁城之后他又写了一封信给刘云将军。
这封信便是写的要粮草之事了,赵青昭将宁城所见所闻告诉了刘云将军。
刘云将军倒也很爽快,在回信中告诉赵青昭,他已经拨了几百石粮食,算算现在已经在路上了。叫他们记得接收。
赵青昭笑了
笑,看来刘云将军也是能伸能屈啊!他倒是有点喜欢他了。
刘云将军的感受却是和赵青昭大不相同了。粮食刘云将军不是不想给,但是绝对不想给那么多的。
因为他们押送的粮食虽然多,但是给各方的军营一分发,便也没多少了。
但是谁叫他们心虚理亏呢?先前确实是他们先抛下赵青昭的。
在战场上这种行为与背叛无疑。刘云将军过不了自己这关。
不管是不是被小人蒙骗吧,但抛下就是抛下了,这是事实无可更改。
也亏得赵青昭一个文弱书生。还能活下来是。是以当赵青昭写信要粮草时,他们也没有太拖沓。
但是这件事这可把刘云刘将军气坏了,他这辈子光明磊落,没想到这次押送粮食之后,还能因为理亏,在小辈面前短了一截,实在是令人汗颜哪。
两天之后押送粮草的人马来到了宁城,伴随着民众士兵们阵阵的欢呼。大家手脚麻利的把粮食卸了下来。
这些粮食,可保士兵一个月的口粮。
他们这行是押送粮草的先行部队,第2批粮食估计也要到了。
在这源源不断的粮食储备之下。大魏朝毕竟能打一个胜仗。这是宁城所有士兵们的共识。
粮食到了之后,李树将军大手一挥。让炊事兵开始煮饭。“今天晚上让兄弟们吃顿好的。”
士兵欢心鼓舞,炊事兵闻言,立马下去安排了。
晚上这顿饭可比之前吃的好太多了,粥稠插筷不倒,里面间或还有一、二条肉丝虽然少的可怜,但至少是个肉味了。
这一天晚上,大家过得比过年还开心呢。赵青昭看着士兵们其乐融融的样子,也不由自主的露出了一个笑脸。
这段日子赵青昭也没有闲着,因为他文官的身份。他负责的是城中的政务事宜。
之前负责的是城中的文书。如今以已经四十有三,虽然可以负责政务运转,终究还是有一些力不从心。
赵青昭来了之后他是非常欢迎的,着手把政务事情移交给赵青昭了。
于是赵青昭便开始负责这个宁城政务的运转了。
宁城的政务运转包括上下级军事情报的互换与交接还有城中百姓的粮食税收,人丁管理之类的。
宁城地处的位置,非常偏僻,但在大战未到之前经济还算繁荣,因为背靠几座大城。商贸还算发达。
但自从开战之后。城中商户走的走,逃的逃。只剩零星几个祖辈就在这里的商家,还在继续坚守。
生意萧条的可怜。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天灾这都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若是大战胜利,宁城此地的经济自然也能够慢慢复苏。
不过赵青昭也不是一点事情都没有做。
在查看了城中的所余的税收之后,赵青昭想了个办法。
城中大都是是妇孺。那些需要花费大力气的活计,估计也不适合。
赵青昭想了想,打算借鉴现代社会先进的经验。他想到之前在现代时,我国为了发展经济想了很多法子。
其中有一个法子倒是很适用。那便是手工制品。
宁城这个地方,地广人稀,畜牧业较为发达。所以牛羊马并不少,皮草是不缺的。
所以赵青昭就很容易的联想到了一个东西,毛线。
托赵青昭孤儿院长大的福,他曾经也用毛线制作过很多手工制品。
不过现在难得却并不是毛线怎么变现?而是怎么制作毛线。
关于毛线怎么做他只是听别人说过。
不过,这就够了。穿越来之后他的记忆力与日俱佳。关于上辈子的只言片语,他这辈子都能记得很清楚。
不过还是还需要慢慢摸索。赵青昭想了想便交代人去做了。
跟着他来的那个士兵刘大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他找了几个会木匠找兄弟便开始按照赵青昭所说的东西开始做了,
赵青昭知道这个羊毛刚开始要淘洗,洗了之后,得晒干。
不过因为不知道这个东西后面到底能不能做出来,所以赵青昭并没有用宁城税务的税收。
宁城的税收也少的可怜。前几年经济繁荣的时候,还有进项。
这几年宁城一直在打仗,宁城的钱款也是只进不出。还对百姓多有贴补。
若是朝廷不送钱粮,宁城估计也支撑不了多久。
所以这次还是赵青昭自己掏的腰包,刘云将军不仅将粮食运过来了,还顺带把他的行礼拿过来了。
这下他可就不缺钱了,他这次出门带走几套换洗的衣服。衣服里面的钱加起来也有一万两了。
行囊里面还有另外的银两,加起来差不多有五万两。
他上次花费了差不多五百两,是以还有五万一千多两银子。
说句实话,宁城的税收的银子甚至还没他身上带的银子多。
士兵们开始去城中各地采买羊毛,然后请了几个城中的妇女,开始淘洗,洗干晾晒之后按照
记忆中的方法开始一缕一缕的坊毛成线。
请来的妇女刚开始并不知道赵青昭经常做什么东西。
赵青昭把他所要做的东西告诉她们之后的他们倒是把这个羊毛纺线的过程倒推出来了。
在这里赵青昭不得不感叹一句,果然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是无穷的。真是棒极了!
把线坊出来之后,后面的事情就好做了。
赵青昭看着手中的洁白毛线不禁感叹着,他以前所思所想都是如水泥和玻璃海这般难度很高但获利颇丰的东西。
像毛线毛绒这些现代生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他就没有深入的想过了。
他想他以后还是更多的要着眼于民生,就像毛线,它不仅可以给边境士兵御寒,而且还可以销售到整个大魏,给边境的老百姓带来税收。
除此之外和羊毛还可以边境问题。很多事情开头都不容易,但是往往很多事情可能只需要一个苗头。
由毛线赵青昭联想到了羽绒。这个也是一个好东西,可以推广普及开来。
想到这里,赵青昭就坐不住了,走进书房提笔给赵长松写了一封书信。
里面是关于鸭绒鹅绒等动物绒毛的制作方法以及使用的用途,他这里暂且还走不开,没有多余时间精力去做这个东西。
不过说到赵长松,他倒想起了令一件事情,不知京城的土豆种得如何了。
京城。
一个月之后。发芽的土豆已经全部送到庄子里种下了,按照赵青昭所说的方法,按时地施肥除草。
如今土豆已经冒出了差不多有五六寸的青芽,据说这个东西是长在土里面的,所以暂时也不知道它的状况如何。
不过好消息是,这个土豆的成活率有90以上,其他的还有大概10的土豆并没有出芽。
赵长松旁边有个小伙子正在记录着这些土豆成长的整个过程,甚至连那可能影响这10的没发芽的土豆的原因也列了3、4条,供人们参考。
因为这个东西的重要性,赵长松这段时间都住在这个庄子上了,每日还要来寻个四五遍。
家中的很多事情都交给孙如玉处理了。家中最先收到赵青昭家书的人是孙如玉。
孙如玉打开家书知道赵青昭一切都好之后,便把目光移向了信中所写的鸭绒。
想到这个东西做好之后将会造福万众百姓,甚至可能成为儿子的功绩之一,孙如玉便坐不住,连忙吩咐手下去找这些东西了。
现在是初春,春天也是很多动物换毛的季节呀。鸭绒鹅绒之类的动物也很好采买。
先用自家庄子里的动物绒毛做实验,若是成功了在分批收购。
另一边,风燕也按照赵青昭的吩咐,去协助海贸管事,开始出售海运货物。
这次海运的货物比想象中的卖的更好。或许是由于突厥入侵的缘故。导致很多世家大族将一二分心神放在了发战争财上,减少了对海贸的交易。
这个也很好理解,毕竟边境打仗的机会少之又少,不趁这个时候多多囤一点粮食药材,那以后可就没什么机会了。
但是海贸不同,海运年年都可以出发。还不是稳赚不赔的,稍微遇到些许风浪,那可能整趟航运都要玩完,真金白银都要打水飘。
这可就便宜了赵青昭。
赵青昭接到回信之后已经是半个月了,在这期间赵青昭教会了宁城的妇女们怎么坊毛线织毛衣。
甚至还凭他为数不多关于织毛衣的记忆,告诉宁城的妇女几个好看的毛衣织法。
不过人民群众的发明力也是巨大的,才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它们又发明出来了,好几种好看的花样织法,令赵青昭自愧不如。
这半个月的时间,突厥也没闲着,和宁城发生了三次战争。
估计可能是收到我方粮食军备充足的消息了,这两次战争更像试探。
试探的结果肯定是令突厥很失望,他们发现,大魏这次是真的物资充足。
这样的话仗就不好打了,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
现在正值春季,是万物盛开的季节。
这个季节水草丰茂,能够让更多的生命存活。
这就大大的不利于突厥进攻了。因此突厥内部也是吵翻了天。
他们觉得这段时间的进攻已经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并且收获了四座城池,可以就此收手了。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大魏朝现在就如同强弩之末,就算是物资充足,但也不足为虑。
毕竟他们已经接了吃了好几个败仗,未必有我军士气高昂。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方人吵的的不可开交,甚至都要动起手来。
突厥的的大将军大喝一声:“好了,别吵了”
在众人安静下来之后继续说道:“我已经将此时的战况,悉数上书给了王上。进攻与否都需王上决定,我们就不用在这里争论了,这段时间先休养生息。打了这么久,我部的勇士们也很疲惫了。让
大家好好休息休息。”
“是,大将军。”
之后半个月,边境倒是一直平安无事。不过大家都明白这只是短暂的和平。之后必有一战。
这段时间大家都卯足了力在训兵、议事、安排作战的方针、修改防护的路线。
宁城,李树李将军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由于宁城的武器装备略逊于突厥,为了更好的应对突厥进攻,李树派人前往商贸发达的城市采购了一批马匹。他此时正在训练马匹。
这次采买也让为数不多的税收肉眼可见的又少了很多。
为此赵青昭决定不能再等下去了,好在这段时间因为有宁城妇女的帮忙,集整个城市,之力,织出来了很多羊毛制品。
如羊毛纺的地毯、毛衣、毛裤、毛鞋,毛袜、围巾、手套之类的数不胜数,还有毛线做的灯笼笔筒之类的东西。
边境这边的商贸赵家是不走的,因为风险太高。
赵家根基薄,没有能力去掺这趟浑水。
但是到底还是有一二故交朋友是走这条路线的。
赵长松写信把这些人脉都告诉给了赵青昭,
不仅如此赵长松在得知赵青昭这个贸易之后,还给他送来了很多粮食布匹,药材之类的物资,以及几个善于商贸的管事。
这可解了赵青昭燃眉之急了。
商贸之事他不是不懂,而是没有时间精力,他现在每日被宁城政务缠身,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好好处理其它事情
若能有一二精通的人手,他也不必忙得不可开交了。
赵青昭遂把这些东西都交给了前来帮忙的管事。
也和他们初步制定了一二方针,这些东西在这个季节其实是不太好买的,他们只能赶紧抓住这个余寒的尾巴。在京城等寒冷的地方可以售卖,但是这个东西也不限于大魏朝内,可以往北方更寒冷的地方售卖。
且物以稀为贵,这些东西仅此一份,其他地方都没有,所以好好策划的话,还能卖上高价。商量好的策略之后,
赵青昭对于接下来的羊毛贸易就更有信心了。
这次的羊毛贸易,赵青昭已经上书给了安正帝。随着书信一起到达的还有毛线样品。
安正帝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对他勉励了几句,他并不反对他进行羊毛贸易,毕竟创收也会增加国库。但再多也就没有了。
这可能就像是民间发明了一个打火机。有利民生,让百姓日常生活取火更加方便。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对于上层的贵族来说这个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无妨,他们也不需要亲自去取火。真正烦恼的也不会是他们。
比起羊毛获利,安正帝他更关心的是全国的形势。
这个仗怎么打?要打到什么时候为止?,失去的城镇要夺?要怎么夺?
人手安排,物资保障林林种种,除此之外他还要平衡国内的势力,打压势力庞大拉帮结派的皇子,诸事繁多,小小的羊毛之事很快被他抛之脑后了。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赵青昭便放开手去做了。自古士农工商,商贸繁荣能增加政绩,但是这也不是没人能做到。
很多能官能吏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赵青昭的想想也就没管了。
眨眼又是半月溜走了,如今已经进入初夏。
就在赵青昭以为突厥放弃进攻的时候,突厥入侵了。
赵青昭万万没想到,就这?……突厥图啥?
他们难道不知道大魏朝一直在暗自发力,打算杀回去。
若是我方是突厥的话。也是不会继续主动进攻的。
他们这次能成功,有很多个方面的原因,具体而言有,敌方识人不明、决策失误、物资供应不足等问题。
换句话说,敌方猪队友太多。而现在敌方之前所犯下的过错都在被人一点一点休整。
所以放弃进攻,据守城镇,休养生息,进行防守,才是王道啊!
毕竟要想把打下来的城镇防守好,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打仗的这一年,我双方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都是颇丰的。
大家都是大出血了一次,谁也不会比谁好过,这个时候不好好休养生息,是很可能把自己拖垮的。
赵青昭不明白,突厥怎么还有这个精力来进攻呢?他们是不累吗?
呵……我不信!
这个原因其实这就离不开突厥内部的内斗。
突厥王上如今只有两位王子,一位大妃所生,一为侍妾所生。
大妃所生的这个王子性情温和。侍妾所生的王子生性悍勇。
二者说性情的话,大王子可能略占下风,但是比背景的话,十个二王子都不上一个大王子。
偏偏突厥王上更喜欢侍妾所出的这个王子,认为这个王子有他当年的风采。
此次进攻大魏朝。也是由二王子提出的。
目的是为了增加自身的砝码。
说来,二王子确实成功了。
二王子举全国的物力财力,在寒冷的冬天,突厥物资不丰的时候,一举打败了大魏朝。连赢四座城池。
二王子是出身不好,但是这功绩却是足以让他有和大王子争夺王位了资本。
其实关于到底用不用乘胜追击这个问题。二王子内部也曾激烈的探讨。最后还是决定---进攻。
当然这个决定达成的过程中也窥见了大王子一系的影子。
大王子性情温和,但是不代表他不争,他本来出身良好,本人能力也不弱,突厥王位本来应当由他继承。
但偏偏突厥王是个偏心眼,偏心小儿子。为他的继位增添了很多阻碍。
再加上二王子之前大胜,名声大噪,已然足够对他的地位产生威胁。
大王子这一派系的人终于坐不下去了。此时放弃进攻虽然有利于突厥内部的稳定,但同时也有利于二皇子地位的稳固啊。
既然退无可退,索性还不如继续打下去。到时候还可以派我方勇士出战,收取军攻。
也不能什么好事,都让二皇子占了,这是大王子派系人的心声。
二王子这边便是觉得若是乘胜追击,一举攻到大魏朝皇城,那下任突厥王将必定是他了。
这么大的攻劳,大王子想推翻它都难,面对这个诱惑,二王子不可能不心动。
再加上之前攻打大魏朝,连取数座城池。却轻巧的如探囊取物一般。
让二皇子一系列的人觉得大魏朝不足为虑。就算是增加了物资人手,那可能也就是难打一点点。
但是结局果并不会变,大魏朝注定会在大战中破灭,销声匿迹。
出于种种原因两方一起推动,于是促成了这次大突厥的进攻。
宁城虽是一线,但并不是主要阵地。但就算如此,林树将军本人也没有放松警惕。
他们换上铠甲骑上战马,在前方迎敌。
后派了两方小队,大概千余人,在左右两方,打算对敌方进行包围,绞杀。
鼓声响起,两军交战。
李树天生神力,本身武艺高强。入突厥,取突厥人头,如砍白菜般简单。刷刷刷一下子就是一排人头。
敌方领兵的大将军也不弱,一把弯刀舞的虎虎生风,每一刀都是见血封喉。
不多时,两个阵营的将军战在了一起。打得难舍难分。
这时突厥的将领接了李将军一枪,觉得手臂发麻更甚从前,险些握不住兵器。
之前在和李树李将军上阵杀敌之时便发现了他的这般才能,也曾告诉过二皇子请求派人支援,将人截杀
他想此人生为我方敌人最好除去,否则任其成长恐为突厥大敌。
突厥大军的二皇子,虽然觉得此言有些危言耸听的。但还是没有大意。
一方面动用了城中的探子,用离间计,挑拨压制了此人的晋升,二是派人暗杀,前者他们成功了,后者无一成功。
后来二王子将更多的目光着眼于大战取城,便将这件事情交给手下去办了。
不过看见李树站在这里。便知道这件事情没有成功。
而且在经过一个月的休养生息之后,李将军的力气感觉更大了,这应该不是他的错觉。
若是李将军知道他的疑问,肯定会给他一个肯定的答复。
确实不是你错觉,力气确实变大了,嗯……也不能说力气变大了吧,只能说这一次对阵杀敌他发挥了十二层的功力。
之前物资紧缺,他身为大将军看着心焦。就算他的饭菜并没有减少,他也也没有胃口,吃不下多少。
身心双作用之下,他上阵杀敌便只能发挥七八成的功力。
而这阵子却不同了,在兄弟们都吃饱喝足的情况下,他心情好身体也不错,自然能发出十二成的功力了。
此时赵青昭也正在城墙上观望。之前由于宁城人手不够。
多数战争都是正面进攻对抗突厥,而不能侧面迂回包围,是以死亡颇为惨烈。
而这一次战况就不一样。
因为人手充足,可以以包围之势攻击突厥人,三方绞杀,优势尽显,
渐渐的突厥出现了颓势。
这时,站在城墙上的赵青早拉弓射箭。三箭齐发,射中了正在突围我方包围圈的突厥士兵。
因为赵青昭视力好箭术也准。李树便把在城墙上拉弓射箭这么一个任务,交给了赵青昭。
同时还选择了好些军营中射箭的好手,大概百余人一起交给了赵青昭。
他们这百余人在城墙之上,按照之前的部署开始进攻。箭术好负责选攻,箭术没有那么好的便负责近攻。
多人配合很快就将局势控制住了。
在我方包围圈已经取得绝对胜利之后,赵青昭拉着剑,向远处奔走的突厥将领狠狠的射出了一箭,“呼啦”---正中靶心。
突厥将领回头狠狠地看了敌方城墙一眼,但由于距离较远,不能看清,只能大概看出城墙上站了一排模糊的影子。
应该是埋
伏的士兵。再多的他就没力气想了,随后晕倒到了战马之上。
此次宁城一战我军取得绝对性的胜利,我方士兵杀敌1000人。
重伤50人,轻伤200余人。死亡100多人。以10:1的概率大胜突厥士兵。
大家在短暂的开心之后,便马上开始打扫战场了。
这次战争,我们取得了胜利不假,但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有100多人的士兵,失去他们的性命。
这些士兵的脸庞是如此的年轻与熟悉,让人不禁心痛惋惜。
很快战争胜利的喜悦就被失去生命的痛苦所掩盖了。
赵青昭想这可能就是战争。
胜利了,你不会很开心。败了同样不会很开心,因为不管战争与否都会有人牺牲。
赵青昭低落了一会儿,很快就振作起来了了,我们虽然现在不能决定战争开始与否,但是我们可以尽全力减小伤亡。尽全力保全更多人的性命。
赵青昭发现在宁城战争过后,城里很多妇女都会自发的来为重伤轻伤的士兵包扎,因为军营里的军医有限,就算是巴扎也会先紧着重伤的的兄弟巴扎。
新伤的兄弟们就由宁城自愿的妇女们包扎。
这些妇女们长年累月的包扎,也是很熟练的狠呢,已经自有了一套流程与模板。
但是很多方面还是会有不足和纰漏,赵青昭来了之后。变把这些人聚集起来,让军医统一进行了培训。
现在她们做的已经有模有样了,先用高浓度的白酒给伤口消毒,在撒伤药包扎。
如果伤口过长。那还需要把伤口缝合。这项工作是由军医们的学徒完成的。
这个缝纫的技术并不复杂,但是需要人有很强的心理应对能力,毕竟缝合是人肉。若不是真正的医生可能很难面对。
但若是真正的医生那就不一样了,他们见过很多这种情况,可以说是看淡了生死,在生死面前,这些就不算什么了。
这些需要缝合的士兵也是好样的,这个时候由于药材紧缺。缝合一两针的士兵都没有用药麻药,都是靠自己硬扛过去的。
待士兵的伤情处理的差不多之后。李树将等人开始还是登记这次拼杀敌军的军功了,
朝廷有规定,即斩杀敌首之后,便会有奖励。若是杀的人头够多,累计军功达到规定数值之后是可以升官的。
李树之前便是由此晋升的。
这项登记造册的事情李树想由赵青昭负责,但是赵青昭拒绝了。
不适合。赵青昭的这个身份呢怎么说呢?很复杂。
说是押送粮草的官员吧,但是把粮草送来了之后,安正帝却没有下令让他们回去。
所以和他们对接的自然还是边境的军营,于是说他们是隶属于边境军营,也不错。
但同时向赵青昭这种文官。你要他负责,军中打仗时事宜可能就没那么合适了。
毕竟文官和武官之间是有壁的。所以他们更多的就是负责后勤。
这次赵青昭上战场一是因为两人私交不错,李树知道赵青昭有这个本事,二是赵青昭主动要求。
但战场之中生死难料,他也不敢保证一场战争下来,赵青昭能毫发无损。
当然于公的话,他是很愿意邀请赵青昭加入的。毕竟赵青昭武功高强,若能有赵青昭加入,那宁城武力便能增加一筹,自是令人心动。
这是后话且不提。
京城经过了几个月的种植之后,京城的土豆已经可以收获了,但不知道是不是气候不适应的还是怎样的原因。这次出的土豆产出并没有赵青昭所描述的产量那么多。
虽然不少但也没有到令人惊艳的地步。
赵长松和赵汀商量之后,决定相信赵青昭,继续种植。
同时聘请多为老农一起研究。看看能不能找出原因。
至于上报皇帝那就算了毕竟此次的试种也算不得多么成功。
对于这一点,赵青昭是没有异议的。他关于土豆的种植就记得这么多了,再多也就没有了。
他想这个时代毕竟是架空的,也可能会有什么因素的限制。
这个还需要仔细看看。
突厥的进攻可谓全面失败,大魏朝大获全胜,士气高昂,一扫之前的颓势。
安正帝接到这个消息之后,激动的连声呼好。
遂大手一挥,一批批粮食药材继续往边境送来。此次良好的形式。让安正帝决定不能一直被动防守,下令可以小范围的主动进攻了,拿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
是以李树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不停的和军营中的将士们讨论此后应敌的方针。
因为大战略的改变,后面的所有的方针政策都得跟着调整。
不过就算辛苦,他们也十分亢奋,甚至恨不得马上开战。
一想到其它四座城市里的百姓还在受苦受难,他们就心如刀割。
这边赵青昭的羊毛线生意也停止了。
现在已经到了炎热的夏天,羊毛生意并不好
做。为了防止羊毛线贬值。还不如自己主动停止。
当然宁城妇女的羊毛手工业并未停止,上一次的手工制品还是少了,正好趁这段时间多囤一些好的,精巧的物件贩卖。
等到冬日一起贩卖,相必能得到一个良好的价格。
赵青昭宁城的事业搞得如火如荼。因为所有羊毛手工品皆由赵青昭回收。
宁城的百姓们有了新的收入。再加上这次战争的成功,大家也开始试探性的多养了一两只羊。
养羊--剪羊毛-坊毛线--再到做手工制品,买卖一条龙,使宁城的经济迎来了复苏的契机。
之前都是羊毛业都是赵青昭一个人掏腰包。纵使赵青昭腰包丰厚。却也快支付不起一城之人的工资了。
好在这一次羊毛制品,收获颇丰。
再回血之余,还有收获。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