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七章
十一月三十,距离韩嘉彦初入汴京已过去五日。
她虽对自己那日的身份伪装十分自信,但终究还是惹出了意外之事。她闻听风向,这几日城里起了搜捕的风,朝中、宫中必有聪明人看出那日长公主所出意外很不简单。而那位倒霉的蔡香亭蔡指挥,已被停职下狱接受调查。
也不知他与章素儿的婚事,是不是该告吹了。
风声渐紧,她这几日颇为低调,既不曾回西榆林巷的小院,亦不曾去找她师兄浮云子,更不曾去见章素儿。她只老老实实待在练蕉院中,埋头温习功课,练笔习字,准备科考。
她归家已有五日,家中人都不曾来看过她。只有院中的婢女雁秋日日勤快洒扫,照顾她的起居。韩嘉彦的贴身衣物都是自己清洗,沐浴、就寝,皆不需要人服侍,她更不让雁秋进入她的寝室,都是她独自收拾。
她只给雁秋一些钱,让她帮忙在外采买些菜肉米粮,回来后用院中小灶做给她吃,解决每日的吃饭问题。
韩嘉彦观察了雁秋五日,暂且没看出她有甚么异样,至少她确定雁秋不曾去找过家里的其他人。她似乎也随了主人,进了这个小院子便与外界隔绝,互不往来。
今日北风渐止,虽然天地间仍旧寒冷萧瑟,但好歹阴云散去,出了日头。
韩嘉彦搬了一把交椅到院子里,一面晒太阳,一面温书。她读的这卷书并非经史子集,而是她在大名府时买的历年试题汇编。这书出自一位府学教授之手,刊印上千册,在大名府一时洛阳纸贵。
然而韩嘉彦买这书可并非真将这书当成了甚么登科秘籍,而是看个乐子,增长见识。她时而能看出有趣之处来,发出会心的笑声,惹得一旁忙碌干活的雁秋频频侧目,还以为她在看甚么逗乐的闲书。
正当此时,外头传来了韩府内知(即管家)刘昂的声音:“打搅六郎则个,郎主唤您去东院一会。”
韩嘉彦望了眼日头,这会子约莫刚到巳时,尚未到午时。她长兄韩忠彦不在官衙,怎会回府了?不过算算日子,也该见一面了,否则她这位长兄也忒能沉住气了。
她站起身来,将手中书一卷,背在身后,长身鹤立,远远问道:
“长兄今日怎这般早归府,往日里掌灯时分都不一定能回。”
“回六郎,今日散朝早,亦无太多公事需要处理,郎主前几日一直很忙碌,将手头事务处理完,这才腾出空隙专门与您一会。一会子可能还需出门,六郎您先做好准备。”内知刘昂淡然又清楚地回答道。
韩嘉彦眉头微蹙,片刻后应了声:
“知道了,你且等一会,我换身衣服便来。”
一盏茶后,换好衣服的韩嘉彦随着内知刘昂往东院行去,那里是郎主韩忠彦及其家眷所住。韩嘉彦换了一身青布交领袍、外罩乌黑裘氅保暖。因着时间匆忙,她未戴幞头,以碧玉小冠束发。
韩忠彦正在东院的西厢暖阁内,彼时刚换下公服,穿上燕居的宽敞袍子,只以木簪束发,正洁面净手准备用朝食。因着他时常天不亮就要早起上朝,家中一般不为他准备朝食。今日情况特殊,他未在官衙用,回家后其实早已过了时辰,但腹内空空,便需吃些垫底。
韩嘉彦入屋时,长兄韩忠彦正站立仰首,用梳子整理他的长髯。他身材高大,有一副美须髯。已过知天命之年,他鬓角已然斑白,眉目却依旧俊朗,并不很显老态。
“嘉彦,问长兄安好。”韩嘉彦立于门口,拱手揖礼,有婢子为她褪去外氅。
“来了,坐,陪为兄用些。”他抬眸打量了一眼韩嘉彦,淡淡指了指花格栅另一侧餐厅内的梨木虢石台面圆桌,其上正用暖炉温着一小锅黄米粥,并一碟煎角子,一碟热时蔬,简单精致。
“长兄,我已用过朝食,不饿。”
“用些,一会子出门,怕是要误了午食。”韩忠彦将梳子递给身旁服侍的仆从,转身走来,语气仍旧淡淡的,但透着股不容拒绝的意味。
“是。”韩嘉彦从不违逆他的意思,至少在表面上。
二人落座餐桌边,静默用餐,食不言、寝不语。韩嘉彦只喝了一碗粥,用了点时蔬。煎角子一筷未动。韩忠彦为她夹了一筷,她犹豫了片刻,还是吃了。
用罢餐食,韩忠彦以茶水清口,用巾帕拭唇,然后走近内屋去更衣。韩嘉彦在外间候他,就听他缓缓提道:
“师茂功课温习得如何了?”
“尚可。”韩嘉彦的回答惜字如金。
“呵呵……”听到韩嘉彦的回答,韩忠彦淡笑起来,“七年未回,师茂看上去成熟了不少。”
韩嘉彦没有回应。
“此次应试,可有高中把握?”韩忠彦再问。
“有。”韩嘉彦并不讳言,她此番回来就是为了应试得中,给其兄施加压力。
“好!”更衣完毕的韩忠彦从里屋步出,面露欣慰神色,“天圣五年,父亲于弱冠之年高中榜眼,惊才绝艳。在你身上,依稀能看到昔年父亲的风采。”
韩嘉彦却谦卑地垂下眉眼,道:“父亲神风,已再难见。”
韩忠彦顿了顿,眸中神光微敛。半晌才缓缓道:“我受父亲荫庇,以将作监簿入仕,后才补举为进士,其实内心颇有些遗憾。七年前,我本想送你入太学,奈何你不告而别。不过都过去了,只要你有才学,不论走哪一条路,都能大放异彩。”
大放异彩……为韩氏家族门第添彩吗?韩嘉彦心中冷笑,面上神色愈发谦卑。
“走罢,我们出去转转。”韩忠彦扬了扬手,随即率先出了屋去。有仆从为他披上防风的裘领大氅,他缓步前行,韩嘉彦随后披氅而出,默然跟随。
韩氏一族身形皆高大俊朗,韩忠彦上了年纪,腰背微躬,但仍旧伟岸。韩嘉彦本是女子,身长不及兄长,但也高挑颀长。二人一前一后出府,有扈从牵马随后伴行。
韩忠彦今日心绪尚可,有漫步街头,游赏汴京冬景的兴致,并不急着上马。韩嘉彦有些无奈,只能耐着性子陪同。
看着兄长的背影,她心思逐渐飞远,想起他这些年为官的经历,只能说他老成持重有余,奋励精进不足,二字概括是为“平庸”。唯一的建功之举,便是元丰四年、五年,对西夏用兵时,他曾出使辽国,稳定局势,未曾让辽国插手宋夏之战。
但那场战,宋大败,至今想起仍倍觉痛惜。
如今他位高权重,尚书左丞为副宰执,他自户部尚书擢升到这个位子上,掌百官纲纪、国朝钱粮。然而近些年国势每况愈下,却也是有目共睹。前些年新政猛苛,于百姓是灾难,后又除新复旧,更造成许多混乱。朝政为今之计,乃是寻一定法,利民生,休养生息。
然而如今的朝臣皆以党争为第一要务,互相攻讦,少有干实事之人,国朝弊政,看在韩嘉彦眼里,忧愤不已。
而她的这位兄长,其立场并不偏向于任何一派,让人难以捉摸。可以显见的是,他如今能身居高位被任用,显然立场得到了太皇太后的认可,旧党认为他是自己的人。但他与新党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差。新党如今失势,但韩忠彦依旧用私人关系保其中一些人生活无碍,比如章惇、邢恕。这是最典型的官场权术,他做的这些事也并非无人知晓,只是更无人敢说些甚么。
韩府在党争中似乎天然有着某种超脱的优势,因为谁都知道,做官做到韩门这个份上,不论甚么党争,韩门都能在强大的关系网荫庇之下安然无恙。
在韩嘉彦眼里,兄长的背后写着两个大字——“权臣”。但这不是她想看到的,权臣不一定是能臣,更不一定是敢为之能臣。
这世上只有一个敢作敢为,敢做能为的王荆公,尽管韩嘉彦对新法的一些措施有个人的异见,总体之上,她仍然支持革新。这是她母亲的主张,亦是她个人的主张。十几年了,至今仍未变过。
但在如今的形势之下,选择沉默,才是明智之举。
走街串巷一直向南,走到朱雀门附近时,韩忠彦终于上了马。韩嘉彦于是也跟着上马,随在他身后,二人纵马小跑,出了旧城入新城,再往南。至此时,韩嘉彦基本能猜到他要去哪里了。
这是去太学亦或国子监的方向。
韩忠彦缓了速度,向后方的韩嘉彦招了招手。韩嘉彦控马上前,与他并辔而行。
“到这儿差不多可以说话了,师茂啊,你对当下的朝局有甚么看法?”韩忠彦目不斜视地控马于道中,四周行人稀少,他稍稍放开了一些音量。
韩嘉彦有些惊愕于他竟然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他是朝中重臣,自己不过一个尚未登科的举子,这是某种考验吗?
韩嘉彦思索了片刻,道:“太皇太后身体欠安,与官家之间似有龃龉。想来是,风向要变,也就近几年的事。”
韩忠彦瞥眼看她,忽而意味不明地一笑,问道:“你怎知风向会变,即便不远的未来官家亲政,当下旧党把持朝局的局势就一定会扭转?”
韩嘉彦笑道:“新旧党争能争得起来,不过是因为掌权者默许制衡。若官家下定决心要实施新法,则旧党难有生存余地。我观当今官家年纪虽轻,可胸怀宏图壮志,当能断行新法。”
韩忠彦见她说得如此笃定,不由蹙眉,道:“师茂,揣度上意,可莫要一叶障目,误入歧途。”
“某这个猜想并非空穴来风。三件事,项背听朝、乳母猜忌、薄待生母,此三件事必成心魇,一生难除。帝受辱而怀旧,数年闷闷不乐。而时间站在官家那一边,这便是最要紧的。”韩嘉彦淡淡分析道。
她说的这三件事,“项背听朝”是指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与官家御位相对。众朝臣皆向太皇太后禀事,从不回身面向官家。每每上朝,官家只能看到众朝臣的后背颈项,默然垂听,毫无发言机会。
“乳母猜忌”指的是去年,也就是元祐四年十二月时,民间传出宫中寻找乳母之事。范祖禹上书太皇太后批评此事,言辞激烈。太皇太后对外解释说,是神宗遗留下的几个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顾,但私下却将官家身边的宫女唤去审问。此事后来在民间传出许多笑话来,太皇太后本意是想遮掩此事,结果却成了欲盖弥彰,让官家难堪受辱。
而“薄待生母”则更是四海皆知,官家生母朱太妃,本应封太后,却因太皇太后打压而只能为太妃,各项待遇都次于向太后。只因太皇太后不愿树立朱太妃的威仪,以折损自己与向太后的威望。
官家怀念先帝,崇敬先帝所施之政,对亲人手足尤其爱护,这都是宫中出了名的。而太皇太后高氏与他之间是皇权之争,虽表面平静,可内里暗流汹涌。确如韩嘉彦所说,时间站在官家那一侧,待他亲政,风向必变。
然而姜还是老的辣,韩忠彦只用一句反问就驳她哑口无言:“若再起玄武之变,武后临朝呢?”
韩嘉彦心中嘟囔了一句:那倒也并非不可,届时我就可换下这身男装,以红妆入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