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858章 修堤不易

第858章 修堤不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王文龙使用水泥修堤的消息传开,很快就吸引了整个建宁的目光。

    “哎呀,建阳先生,”建宁知府朱汝器前来视察,远远的就下了轿子,徒步走上大堤,对王文龙道:“你可真是为本地百姓做了一件好事呀。”

    “不敢当府台大人如此夸奖。”王文龙笑着回答。

    “不是夸奖,不是夸奖,”朱汝器指着大堤上树立的混凝土招魂幡问道:“这就是建阳先生同段道长带来的水泥所筑吧?果然是巧夺天工。”

    此时招魂幡前正有几个工人一手挖刀一手泥盘的忙碌。

    用混凝土浇筑的招魂幡自然是没有办法直接刻字,混凝土会崩掉的,王文龙便到县里找了几个专门给人做瓦灰的师傅,将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字用瓦灰工艺做上去。

    瓦灰是福建广东一带有钱民宅中的的装饰工艺,即将瓦片细细的磨成粉末,调和以石灰、秸秆,做成可供雕塑的泥料,通过匠人巧手制成防水的雕塑。

    瓦灰雕塑一般放在屋檐之下当做浮雕使用,可以做到极其细致,塑几个字自然是没有问题。

    看过大堤上的情形,朱汝器又跟着王文龙一起来到大堤之下的施工现场。

    段逢紫边走边跟朱汝器解释大堤的建造过程。

    这过程比起传统造条石堤要省事不少,先让工人运来泥土将大堤的坝体筑到合适高度,接着由几个石匠拿些碎石块。在泥土坝体外建造挡墙。

    在传统的筑堤之时,为了保证石块不被水流冲击而位移,这一步后就得在石块之中浇灌铁汁起到加强筋的作用。

    即所谓“铜浇铁铸”,一处坚固大堤动辄使用几万斤金属,耗费之巨,无怪乎修堤造桥是这年代被百姓提起就会竖大拇指的善事。

    而有了水泥沙浆之后,这一步成本就直线降低,浇注金属完全不需要,石头缝隙间拿细砂浆勾缝即可。

    等到最外层石头墙的砂浆凝固之后,便将凿石头所剩的碎石混合粗砂浆填入石墙与土坡之间的缝隙中,每填一层便用累夯的方法砸到结实,在一定高度上还要压入竹制加强筋并浇筑横梁,使得堆体之间形成网状的坚固结构,反复执法慢慢的将石墙筑到所需高度。

    这种方法所修成的大堤比起铜浇铁铸的大堤还要坚固,更重要的是修建速度极快。

    斗埕村的大堤长度不算太长,朱汝器视察的这天时间便修了十寸高的石墙。

    朱汝器看的啧舌,若是用过去的修堤技术,一天时间连所需的大条石都凿不出来。而所需的材料费更是不到条石坝的一半。

    他不禁再次感叹:“此真神术也!”

    水泥的出现太令人震惊,加上王文龙有口皆碑的神秘身份,不少百姓都传说水泥是王文龙和段道士共同发明的神仙术法。

    人言:王建阳有一种化石术,他同段逢紫先到深山巨谷之中,用术法将大石头化成粉末,而后搬运至所需之地,取出石粉再加沙、水调和,只需几日,则石粉又化成大石矣。

    建阳先生是看到家乡百姓受灾,所以专门用了此法为家乡的百姓建造大堤防洪。

    故事中段逢紫是王文龙的徒弟,而斗埕村中日夜烧着的水泥窑自然就是王文龙做法炼石的所在。没看见那窑口都要专门找段逢紫这个南京道士来修吗?如果不是术法,干嘛找道士?

    对此情况王文龙解释也没用,从好处来说,这种传说利于百姓接受新鲜技术,而且还能帮助他垄断水泥销售。未来百姓们都会想从王文龙这里买有正宗法术的水泥,以为别人家的水泥不一定能够有这么好的效果。

    朱汝器看着崭新建造起来的水泥大堤,连连感叹:“若是整个建宁的百姓都能有这样的堤坝,今年的洪灾绝技不会造成如此之多的死伤,可惜啊,建宁州府负担不起。”

    朱汝器是个好官儿,他在做山西典事之时为当地百姓讨回许多被勋贵卫所侵占的田地,来到建宁担任知府,他又发现此地的牢狱积压了许多犯人未曾判决,于是日夜不停的判案,因此让数千人得活。

    但面对天灾,朱汝器却十分无力。

    王文龙道:“朱大人,用水泥修堤的成本节省许多,我曾经算过,只要拿出此次赈灾的钱粮数额,就可将建宁府城上游一段的大堤全部修好。”

    在修大堤这件事上,王文龙可以平价供应水泥,甚至稍稍亏本他都能够接受。

    建宁这一次受灾太过严重,而且随着小冰河期的到来,洪灾这种极端灾害可能越来越常见。

    这次大灾导致沿河的许多土地成为无主之地,正好官府可以趁此机会将沿河土地统一处置,建成坚固的河堤,以防止下一次再出现这样的灾情。

    听完王文龙的话,朱汝器沉默半晌,突然道:“建阳先生,若想要在沿岸修堤,可否同我去建瓯知县骆骎曾处走一趟?”

    王文龙听的奇怪:“骆知县乃朱知府的下属,为何要用钱还要找到他手?”

    朱汝器苦笑解释:“建宁一地是真正的藏富于民,我这个知府手上没什么权利,下面的富人倒是极多。”

    建宁古称建州,乃是福建福建最早开发起来的地区。

    从大的方面来看,建宁山多地少百姓穷苦,但其中一些小城镇却有相当强的地方产业。

    比如说建阳的印刷业造就了一批富户,建瓯则更厉害,此地自古产陶瓷,还是商业中心,另外建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金银来源便是木料关口。

    建宁多山而产木,这些木材想要运出去都得集中到建宁府走水路,而木材税关就设在建瓯县。此税关的上司并不是建宁府,而是福州的官办造船厂。

    早年定下的规矩,每从建瓯木关过一百根木头,其中就有十根要以五十文一根的平价被官厂购买走。

    这是一百年前的规矩,定下之时是为了给福州的官办工厂提供足够木材原料。但如今五十文钱也就够雇个脚夫干上一天重活哪能买到一根上好的大木?按照旧历,其中的利润自然极多,这便成为了官厂的漏规常例,建瓯县中不少官员也在拿这一份钱财。

    结果就是建瓯知县骆骎曾比朱汝器这个建宁知府还要有钱,甚至反过来影响建宁府的财税。

    作为明代建宁府最富庶的地区,这次水灾给建瓯县带来了极大损失,于是赈灾的大部分银子也被建瓯县拿去,留在朱汝器手上的钱还没有骆骎曾手上的多。

    (本章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