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知否笑长歌 > 第245章 苏轼回京

第245章 苏轼回京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245章苏轼回京

    给刘家送了礼,接下来几天李安也就没什么事了。

    转眼间就到了除夕之日。

    算起来这是他来到汴京单独过的第一个年。

    往年他都是在刘家那边过的,这次刘学文夫妇也邀请了,不过却被李安给拒绝了。

    汴京本就繁华,过年也就比平常稍微热闹一点。

    事实上,古代最热闹的节日并不是春节,而是上元节,也就是后世的元宵节。

    在唐朝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实行着严格的宵禁制度,即便是过年都不会解除。

    这个年也不是李安一个人过的,过年前两天,他就让刘和那边把茶楼关了,住到了他这里,表兄弟两人一起过了个年。

    像什么制试考试,学士院考试,都是其中之一。

    因此大多官员都是只有官没有职。

    这天李安正在家里看书,海棠过来禀报,苏轼来了,正在前厅等候。

    这样做的好处也非常大。

    由此就能看出,上元节更受古人重视。

    对于苏轼的好意,李安还是很感动的。

    都说唐朝以后,世家消亡,其实不尽然。

    “海相公给我来了封信,说明年有个制试考试,让我准备一下。我想着反正和那县令不对付,干脆请辞,安心备考。吏部那边过年前几天才批下来,昨天才回的汴京。”苏轼说道。

    在他看来,李安才学不差,缺的就是名声。

    但是到了宋朝,科举盛行,制科举办的就非常少了。

    “别提了,那福昌县令是个糊涂官,但凡有个什么案子,随意调查一下,直接屈打成招,就草草了事,我有些看不惯。”苏轼说道。

    不然肯定有人说他江郎才尽了。

    苏轼笑道:“我这次来就是邀请你参加上元诗会的,这次诗会汴京许多大儒都会参加,海学士也会去,对你来说可是个机会。”

    后来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参与的人也必须是有进士功名的。

    李安也没什么大报复,有刘学文这个老师和盛纮这个岳父在,只要能考中进士,授个实职肯定没问题。

    即便大宋部门臃肿,依旧用不了这么多官。

    “我的才学不及子由,如何和他相比?”李安摇头道。

    皇帝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一些特殊人才,就可以举行制科,针对出题,只要是读书人,有没有功名都可以参加,算是对科举的一种补充。

    年后李安去刘家和盛家分别拜了個年,就窝在家里看看书。

    制科非常选,得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

    一个制科,让他少走了许多年的弯路。

    若是当时李安能做出一些好的诗词文章,现在必然早就名扬天下了。

    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靠着抄一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是可以让他名扬天下。

    李安的警世四言,足以流传千古,却不足以证明才学。

    “你的才学如何我还不清楚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后面缺乏好的文章和诗词。只要你这次能在上元诗会上一鸣惊人,得到海相公和各位大儒的赞赏,必可名传汴京。”苏轼说道。

    若不是他母亲病故,他哪里需要参加什么制试。

    海学士能举荐苏轼参加,足见对他的看重。

    李安心里忍不住有些酸,苏轼若是老实当主薄,想升个几级,怎么也得数年甚至十年以上。

    “哈哈,那以后咱们倒是可以经常见面交流了。”

    福昌县距离汴京上百里远,苏轼只是一个县主薄,也轮不到他来汴京公干才是。

    苏轼吃过这方面的红利,对此最有发言权。

    当初他来汴京赶考,就是他父亲想办法把他们兄弟的文章送给海学士观看,得到了海学士的赞赏,在汴京有了很大的名气。

    来到前厅,正在饮茶的苏轼听到脚步声,起身看向走进来的李安,微笑道:“子谦,别来无恙?”

    难怪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

    制科在唐朝非常盛行,最开始是用来选拔非常之才。

    但是那毕竟不是他的真才实学,才子的人设一旦立起来,后面不时的肯定要拿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诗词出来。

    制科从自荐到需要公卿举荐,其实就是皇权向官员妥协。

    公卿举荐,没私心的还好,有私心的只会举荐自己的门生故吏。

    他把李安当成知己好友,才想着让李安能够借此扬名。

    “子瞻兄,你怎么突然回汴京了?”李安问出了心里的疑惑。

    加上父子三人同时参加会试,兄弟二人一起金榜题名,成为一段佳话,在汴京风头一时无两。

    李安一怔,疑惑道:“就算你和县令不对付,他也没权利解你职吧?”

    反倒是上元节的时候会暂时解除宵禁制度。

    李安闻言犹豫了一下,说道:“多谢子瞻兄好意,我如今就是个童生,才学有限,还是算了吧。”

    主薄虽然是县令属官,但也是官,又不是什么小吏,县令最多把他闲置,还没有随意换人权利。

    不过他也顾不上多想,匆匆往前厅而去。

    而官员内部升迁,除了吏部考评外,其实还有一些别的途径。

    制试李安还是知道的,大宋重文轻武,每次科举录取的人数都不少,因此储备官员非常多。

    李安一愣,苏轼不是去福昌县当主簿去了么,怎么会突然来汴京?

    “子谦,你让我说你什么好。读书人不爱虚名是好事,但是该展露才华的时候就该展露一下。你那警世四言,连官家都称赞不已,命人立在国子监门口。然而如今伱在汴京的名声,连我那弟弟都差远了,你可知为何?”苏轼说道。

    只要能在制科中有个好的表现,最起码能升个几级。

    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却没有门路参加。

    应试人的资格,最开始并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

    但是他肚子里的货就那么多,一旦用完了怎么办?

    与其以后人设崩塌,不如不出这个名。

    “子瞻兄好意我本不该推辞,不过上元节那晚,我已经约好人赏花灯了,实在不好违约。”李安说道。

    到时候若能抓住机会,就博个富贵,没有机会,就老老实实做个小官。

    “哈哈,你这个担心是多余的。上元节一共三天,诗会是在前一天晚上举行,不耽误的。”苏轼笑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