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 御膳与分歧
一个议题接一个议题,一直议中午饭点时间到了,还有三个议题没有议完。
“令御膳房简单做点,速速传膳,吃完接着再议。”嘉靖帝吩咐小太监去御膳房传膳。
廷议暂时午饭休议。
嘉靖帝让御膳房简单做点,御膳房可不敢真的简单做点,要是当真,他们早就告别御膳房了。
御膳房也不是整天窝在厨房不问世事,他们也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收到嘉靖帝传召一众大臣召开廷议的消息后,他们早就做好了供应大臣们用膳的准备,早早地提前备好了食材,洗净切好,早早的起锅开灶了,汤提前炖在了锅里,凉菜提前拌好了,热菜也都初步加工过了。
小太监一来传膳,十来个御厨就第一时间颠勺开整热菜,分分钟就出锅了。
很快,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御膳装入食盒中,由小太监们提着送呈大殿。
嘉靖帝也在殿内跟一众大臣用膳。
当然,嘉靖帝的御膳要比底下的大臣们丰盛多了。大臣们都是简单的四菜一汤,嘉靖帝则是十菜一汤。
小太监传话黄锦,黄锦微微颔首,趋步至嘉靖帝跟前,小声说了两句。
嘉靖帝听了不由微微一笑,不无得意的对底下的大臣们说道,“列位臣工,你们一定要好好品尝这碗汤面,这碗面所用的面粉可是朕亲手在西苑开辟的那块田所种植的小麦磨出来的,亩产足足达到了两百斤。”
“多谢圣上,微臣今天可是有口福了,臣就说这面怎么这么香,内侍们还没打开食盒呢,这大殿内就充满了面香,原来是圣上亲手所种。”
“吸溜吸溜唔啊,这面是臣活了大半辈子吃的最香的一碗面,真是太香了。”
“香,实在是香”
听了嘉靖帝的话,底下的一众大臣开启了吃播模式,一个个吃的那叫一个香,称赞的话更是不绝于口。
要说吃播,那还是严嵩得第一,一把年纪了,平时饭量不多的他,三下五除二就干了一大碗,连汤都一滴也不剩。
“圣上,等到议事结束了,能否让臣带一碗汤面回去,给老妻尝尝鲜。”
严嵩用手帕擦了擦嘴,离席向嘉靖帝叩拜,舔着老脸讨要一碗汤面带回家给老妻尝尝。
“呵呵,惟中还真是夫妻恩爱的楷模了,什么时候都不忘自己老妻,朕也未听闻爱卿有纳妾狎妓之举,当属不易,一碗汤面,朕准了,再赏你面粉十斤。”
嘉靖帝对严嵩还是体恤有加,不仅准了严嵩所请的汤面,还赏了十斤面粉。
卧槽,不愧是阁老,底下大臣顿时觉得自己吃播太低级了,纷纷想要有样学样。
“你们就算了,来晚了,朕也不过开了一亩三分田,总共就打了两百六十多斤小麦,磨出了两百来斤面粉,赏了惟中十斤面粉,朕就剩下不足两百斤面粉了,朕还有偌大后宫要养,这些面粉啊,你们就别惦记了。”
嘉靖帝摆了摆手,制止了一众大臣讨面的苗头。
底下一阵可惜声。
很快,嘉靖帝用罢了午膳,挥手让内侍撤下。
嘉靖帝吃完了,底下的大臣们便是没吃完,也不能再吃了,也都跟着让内侍撤下了饭菜。
继续议事。
一个接一个,由于阵营不同,离场不同,所代表的的利益群体不同,在每一个议题上,一众大臣都议的面红耳赤,便是同属严嵩一党,也争的利害。
你拿的好处多了,我拿的就少;你干的活少了,那我干的活就多
我回去也要跟底下人交代不是。
所以,大殿内也是争论的厉害,不过由于严党强势,李默以及徐阶都处于劣势,尤其是徐阶当前行事还处处讨好严嵩,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予以让步,这也让严党一派在这些议题上人多势众,优势通过了议题。
一个又一个。
到了下午下半晌的时候,就议到了倭患这个议题了。
“对于当下倭患,诸位臣工,有何意见,不必藏着掖着,摊开了说,无论何言,无论妥谬,朕皆赦免。”嘉靖帝起了一个调,令大臣们畅所欲言。
“倭患无他法,唯有重拳出击,重兵围剿,杀光所有倭寇,令其不敢觊觎我朝也。”
兵部的官员当先开口。
“你说的容易,如何重拳出击,如何杀光所有倭寇,倭患在伪元时就已经开始了,到了我大明建立,倭患层出不穷,一直未能杜绝,到了我朝,愈演愈烈,至今已经数百年了,如果好剿灭,早就剿灭干净了,何至于今日之患。”
立马就有官员反驳了。
“那马大人你认为该如何解决倭患呢?”兵部的官员不服道。
“不能一味重拳出击,倭寇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已经证明倭寇是杀不干净的,当剿抚并用,拉一部分,打一部分。”官员提议剿抚并行。
“倭寇为何寇乱我东南,无非求财尔,不若开海禁,允许海贸,既能通过海贸得到财富,还干嘛刀口舔血冒着生命危险行倭寇之举。”
还有一个官员趁此机会,大胆的提出了放开海禁,允许海贸的想法。
不过,他话音刚落就被人打断了,“糊涂,并非海禁导致了倭寇,而是沿海倭寇多了,我朝才海禁的。王大人你这是本末倒置了!”。
“伪元时有没有海禁,没有!那他们有没有倭寇,答案是有!”
“倭寇之乱,乱在倭国,倭寇四分五裂,各地战乱不堪,失败的倭国军阀为倭寇,流离失所的倭奴百姓为倭寇,军费不足的倭国军阀也为倭寇……”
“对付他们只有杀,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杀一双,杀的他们再不敢来!”
“倭寇劫掠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与畜生无异,我上朝也,如何能与畜生媾和!!”
“这是利用,就像宋朝利用宋江,以抚拉拢其,令其撕咬其他倭寇,令其两败俱伤,等到倭寇平息了,是杀是剐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一众官员对于倭患处置观点不一,争论不对,吵成了一锅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