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刚刚出言的兵部侍郎王在晋一头磕在地上,向朱由校进言。zicuixuan
随着此话一出,其余大臣们皆是脸露深思之色,闭口不言。
按照万历二十七年的统计,九边重镇里的甘肃陈兵九万一千人、固原陈兵十二万人、延绥和宁夏加起来也有将近十五万人。
四处军镇加起来足足有将近四十万人,这是何等恐怖的一个数字。
这也是三边总督不轻易设立的原因,所能掌控的军权实在是太大了。
而眼下朝中,有资格有资历担任此位置的大臣或许还能找寻出几位。可是三边总督无一不是天子心腹重臣,一旦加上天子心腹这个前提,能够同时满足这几个条件的,也只有兵部尚书孙承宗了。
闻听此言,朱由校也是面露思索之色,转过头看向一旁的孙承宗。
"老师以为如何?"
听到天子问询,孙承宗一愣,随后便是快速反应了过来。
"臣就任兵部尚书尚且不足一年,不堪当此大任。"
如此重要的位置,即便是孙承宗也不敢善作决定。
毕竟谁也不知晓天子究竟是不是随意的客套一句,若是当了真,让天子下不来台,那可就不妙了。
更何况他的升迁速度已经足够恐怖了,是天子的力捧才让他坐稳了兵部尚书的位置。即便是这样,也依然引起来不少人的眼红。言说他孙承宗不过是仗着与天子的师生情谊,才坐上了这个位置,实际并未有丝毫功劳可言。
听到孙承宗的推辞,朱由校一直提着的心,松了下来。他真怕孙承宗一口应了下来。
倒不是他不信任孙承宗以及质疑孙承宗的能力,而是在他的设想当中,孙承宗应该留在京城,就任阁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陛下,兵部右侍郎崔景荣曾巡视甘肃,湖广等省。后归京总京营戎政,可为三边总督。"
也许是察觉到了朱由校脸上的犹豫,也许是想起了刚刚朱由校曾对他们三人的言说。平素罕有发声的朱国祚居然主动站了出来,向朱由校举荐起了人。
"崔景荣?"
朱由校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脸上露出茫然之色,下意识的重复了一下这个名字。
"臣,崔景荣见过圣上。"
一声中气十足的大喝,打断了朱由校的思虑。
抬眼望去,一名有些眼熟的老臣跪在了朱由校的面前。
"崔卿请起。"
朱由校唤起了这名身穿大红官袍,头发有些许花白,但是脸色刚毅的大臣。
"陛下,崔大人曾历任宣大总督,多有经验,可为依仗。"
何宗彦也站了出来,力挺崔景荣。
有着两位大学士背书,很快暖阁内的其余大臣们也纷纷出声附和,力挺崔景荣就任三边总督。
"既然如此,崔景荣加兵部尚书衔,出任三边总督,坐镇固府。"
看到孙承宗以及毕自严皆是微不可查的向自己点头,朱由校很快便同意了众臣的推举。
"臣,谢过陛下。"
崔景荣的脸上闪过一丝激动,他如今年仅五十七岁,在明朝的官场上,还算"年轻"。如今受众臣推举,就任三边总督,只要在任期内令得皇上满意,待到卸任归京,势必能够为他入阁助力不少。
"崔卿到了固安后,当严密注视陕北民情,一旦有变,即刻来报。"
朱由校仍不忘叮嘱一下崔景荣。
真正历史上的陕西民变并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因为陕北当地官员瞒而不报,任凭灾情愈演愈烈,这才导致了活不下去的农民们揭竿而起,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