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1章 皇后心思
皇后轻轻叹息一声,神情忧虑地说:“本宫只是觉得昨日皇上来说赐婚之事时,总觉得有些奇怪。今日朝堂之上刚册封了一个猛虎军的大将军,而我家安乐却已错失良机。”
嬷嬷听后,脸色微变,但很快恢复平静,赶紧劝解道:“皇后娘娘,您别着急。皇上给安乐郡主赐婚的人据说乃是福瑞长公主的孙子,虽无封号,但却是二甲第四名的才子。”
声音又缓和了一些劝说道:“这门婚事也算不错,况且他与那位福厦郡主是表亲关系,我们皇子身上岂不是多了一层保障?”
皇后听闻此言,心情稍显宽慰,但仍有些不满地说:“一个文官,如何能比得上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军来得实在。”
嬷嬷急忙安慰道:“皇后娘娘,您先别急。虽然那将军手握重兵,但毕竟是新封的,根基尚浅。而且,我们也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啊。”
皇后无奈地摇摇头,脸上满是痛苦之色,叹气道:“是啊,本宫又何尝不知。只是如今局势动荡,各位皇子纷纷长大,当年姐姐要求我绝对不能对皇上的子嗣下手,我听了她的话,却给儿子树了好几个敌人,早知道是这样,当年就不该听姐姐的。”
嬷嬷听到这儿脸色变了变,这个嬷嬷是和齐嬷嬷一起侍奉先皇后的,后来两人的选择不同。
齐嬷嬷选择出宫,而她就留了下来,跟着继后。
此时她听到继后抱怨她的前主子,心里怎么会好受?
心想:你若是敢对皇上的子嗣动手,现在冷宫里面都不知道有没有你的位置了。
正是因为先皇后知道皇上的底线在哪里,才在自己弥留之际再三提醒自己的妹妹。
没想到她竟然不识好歹,还抱怨起来了。
嬷嬷此时都不想再劝了,可是她先子别无选择啊!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娘娘,您别这么想。先皇后也是为了您好,毕竟这后宫之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如果您真的动了皇上的子嗣,恐怕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咱们皇子也需要有一些竞争对手,才能更好地成长。”
皇后听了嬷嬷的话,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一些,但还是有些不满地说道:“哼,本宫自然知道这些道理。只是如今的局面让本宫感到十分棘手,那些皇子们一个个都野心勃勃,想要争夺皇位。而本宫的儿子,虽然是嫡长子,但他太过仁义,缺乏竞争力。这让本宫如何能不担心呢?”
嬷嬷叹了口气,安慰道:“娘娘,您不必过于忧虑。太子殿下虽然仁义,但他却是十分有才能的。只要我们好好教导他,让他学会应对各种情况,相信他一定能够成为一位优秀的皇帝。至于其他皇子,他们虽然野心勃勃,但毕竟还年轻,缺乏经验。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发现他们的弱点,并加以利用。”
皇后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嬷嬷的观点,但她还是有些担忧地问道:“可是,如果那些皇子们联合起来对付本宫的儿子怎么办?毕竟他们人多势众,实力不容小觑。”
嬷嬷笑了笑,自信地回答道:“娘娘放心,他们不会轻易联手的。每个皇子都有自己的私心和目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和竞争。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些矛盾,就能分化他们,让他们无法团结一致。而且,皇上也不会允许他们联手的,毕竟皇上希望看到一个有能力、有才华的继承人来继承大统。”
皇后听了嬷嬷的话,心中的疑虑渐渐消除说:“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盟友相助,岂不是更有胜算?”
嬷嬷点点头,附和道:“娘娘所言极是。不过,我们也不能操之过急。既然皇上已经做了决定,我们只能从长计议。”
皇后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也罢,既然事已至此,我们也只能接受现实。但愿这个孙女婿能够如你所说,成为我们的助力。”
嬷嬷笑着点头:“娘娘放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今晚,就让安乐郡主去见见这位未来的夫婿,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皇后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轻声说道:“你去看看晚宴准备得如何了?千万可别出什么岔子,今晚咱们也能看看那位猛虎军的大将军了。”
嬷嬷看着皇后,心中暗叹一声,知道皇后仍未放弃刚才的念头。她恭敬地应道:“是,奴婢这就去看看。”
嬷嬷转身刚要走出皇后的寝殿,却见安乐郡主走了进来。
安乐郡主今日打扮得格外艳丽,脸上带着娇憨的笑容,如同一只欢快的小鸟。
嬷嬷心中不禁暗自嘀咕:就安乐郡主这样的性子,娘娘究竟是怎么想的,竟然打算将她嫁给那位大将军,那可是个武夫啊!
想到此处,嬷嬷再次在心中摇了摇头。
安乐郡主见到嬷嬷给她行礼问安,只是随意地点了点头,便径直向皇后的寝宫走去,完全不顾及是否需要人进去通报。
嬷嬷无奈地叹了口气,安乐郡主自幼被皇后和其父母娇生惯养,性格任性,如今又怎能指望她成为拉拢势力的棋子呢?
她认为皇上的安排才是最为妥当的。
皇后和安乐郡主在寝宫说着什么,嬷嬷没时间再管,匆匆忙忙地先去查看宴会的情况。
而皇后此时正与安乐郡主谈论着昨晚皇帝所说的话。
安乐郡主好奇地问道:“那二甲第四名的学士是不是非常厉害啊?那天状元游街时,我去看了,您说的这个人肯定也在人群之中吧?”
安乐郡主努力回想着那天人群中的人,二甲第四,位置绝对是靠前的,再加上这人的年纪,她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人的身影。
一想到自己未来将和这样一个风光霁月的人生活在一起,她不知道为什么心中感到甜滋滋的,头不自觉地低了下来,满脸都是害羞的样子。
皇后作为过来人,又怎能感受不到孙女的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