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极品昏君 > 第22章 掘开河提

第22章 掘开河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京师之外,四大营。

    蒙洵率领着十万大军,正准备冒着大雨向北方奔赴。

    如今正值深秋季节,秋雨绵绵,似乎没有停歇的势头。

    “将军,楚相亲自来犒赏三军了。”

    这时,一名斥候来到三军面前禀报。

    蒙洵眼前一亮,转首向军营走道看去。

    辘辘辘——

    在一阵急促的车轮滚动声中,只见一架车马疾驰而来。

    停住之后,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楚衡,便走了下来。

    “楚相,您辛苦了,大雨磅礴,却亲自来营中犒赏三军。”

    蒙洵急忙上前,拱手拜道。

    楚衡摆手道:“蒙侍郎客气了,老夫此来除了代表陛下犒赏三军之外,还要告诫你一件事。”

    蒙洵肃然道:“请楚相直言。”

    楚衡压低声音道:“你此去北征匈奴,万不可经过庆王的武州地盘。”

    “楚相的意思是……庆王心怀不轨?”

    蒙洵瞳孔一缩。

    楚衡点头道:“不错,日前老夫收到武州密报,庆王正在厉兵秣马,随时准备起事。”

    蒙洵深深一拜:“多谢楚相告诫,末将知道了!”

    “犒赏三军的钱粮都在营外,稍后你可分配给各营将士。”

    楚衡扶起蒙洵,继续道:“事情既已办妥,老夫就先回去了,祝你早

    日凯旋。”

    蒙洵道:“请楚相放心,末将绝不会辜负陛下的厚望!”

    “如此便好!”

    说完,楚衡回到车驾上,离开了大营。

    蒙洵当即吩咐手下将士分配犒赏三军的钱粮。

    约莫两个时辰后,大雨渐渐停歇。

    他这才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踏上了北征的征程。

    与此同时。

    宁府,比御书房还要富丽堂皇的书房内。

    “父亲,蒙侍郎率领玄武营和朱雀营十万大军,已经出征了。”

    “今日昏君有什么动静?”

    “昏君迷恋楚皇后,甚至连早朝都没上,今日一直在立政殿里没有出来。”

    “太好了,你速速去通知黑云堂的人,让他们可以动手了。”

    “是!”

    宁康应声而去。

    “昏君,这都是你自找的,大云江山你把握不住啊!”

    宁沧海走出书房,望着雨雾升腾的天空,喃喃自语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淅淅沥沥,暴雨连连。

    这场罕见的秋雨,连下了半个多月。

    起先只是在大云京畿地区,后来扩大到黄河沿岸六州,使得六州百姓胆颤心惊,生怕黄河决堤,水淹六州。

    运州正是黄河六州之一,与其他五州相比,运州地势更高。

    一旦这里的河堤决

    口,那么其它五州也会跟着成为一片沼泽。

    正因如此,运州的河堤修建得极其厚实坚固。

    此刻,滚滚奔流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但厚实坚固的河堤却没有丝毫动摇。

    然而,在河堤南岸的一片芦苇丛中,正有数百名黑衣人潜藏在此处。

    他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黑布蒙面,个个手中握住锄头、石铲等农具,甚至有些人手中还握有长刀长剑。

    滂沱的大雨仍在继续,但这些人在雨幕中如石雕般矗立,只是用锐利的眼睛紧视前方——厚实坚固的河堤!

    “水位已过甲子线,可以动手了!”

    这时,为首之人忽然沉声的说了一句。

    “堂主有令,准备动手掘开河堤。”

    随着命令渐渐传开。

    数百名黑衣人骤然涌动,冒着大雨向岸堤上跑去。

    到了岸堤之上,他们一字排开,保持一丈一人的距离,便开始挥舞手中的农具,奋力的挖掘着安提。

    随着数百道掘口越挖越深,原本坚固的河堤,在磅礴河水的冲击下,竟然出现剧烈的震颤。

    约莫一个时辰左右,这种震颤越来越激烈。

    如同猛兽般的河水,似乎在发出兴奋的嘶吼,咆哮声也越来越大。

    轰隆——

    狂暴的河水终于

    撕开了一道口子,汹涌而出;连带着挖掘河堤之人,一并冲走了。

    “兄弟们,速速撤离!”

    为首的堂主见状,急忙发出一声呼喊。

    一众黑衣人哪里还敢停留,他们丢下手中农具,忙不迭的往两侧跑去。

    轰轰轰——

    可就在这时,岸堤上忽然发出一声声震彻天地的巨响。

    数里长的河堤,顷刻间化作齑粉,狂暴的河水带着毁天灭地之势,席卷开来,数丈高的巨浪不停的吞噬着一切,包括那些还没有逃到安全地带的黑衣人。

    这一刻,天灾结合人祸,正式拉开了水漫运州的一幕。

    ……

    京师皇宫,太安殿。

    荒淫无道二十多天,秦牧的身影终于出现在了御座之上。

    今日是秋闱科举的殿试,身为皇帝,他必须到场。

    此刻,殿中正有三名一甲进士,而秦牧则要从三人中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在大云朝立国百余年来,能成为一甲进士的只有世家子弟,从来不会有寒门子弟;甚至在二甲进士中,寒门子弟也极少。

    可是今日这场殿试,却颠覆百余年的习惯。

    因为三名一甲进士中,有一名寒门子弟。

    此人名叫姜衍,字季玉,二十五岁,运州人士,父母为佃农,自幼聪慧好学,

    凭借着满腹才华,先后获得解元、会元之名。

    若是今日能成为状元,此人可能是大云首个连中三元的书生。

    “启禀陛下,姜举子的时策虽然针对时弊,观点新颖,但是文字过于潦草,老臣以为可排探花!”

    翰林院学士吕春雷拿着三张时策考卷,侃侃而谈道:“高举子的时策稳重务实,且文笔华美,老臣以为可排榜眼;而汪举子的时策通篇精辟,笔力雄浑,猛一看之下,能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老臣以为状元非他莫属!”

    “吕学士评判考卷公平公正,正合人心,还请陛下采纳!”

    “臣等附议!”

    几名考官纷纷站了出来,一致认可吕春雷的殿试排名。

    按照以往的规矩,这样评判殿试排名没什么问题。

    毕竟举子高嵩和汪成都是世家子弟,两人的叔父又是大理寺卿高泰、刑部尚书汪伦。

    这层身份,就已经注定了两人包揽状元和榜眼。

    而姜衍再有才华,也不过佃农之子,又在时策中公然批评世家。

    如果不是当殿考试,吕春雷恨不得把姜衍出名,除去考生资格。

    “文字潦草?文笔华美?笔力雄浑?”

    秦牧环视吕春雷几分,冷笑道:“呵呵,你们就这样给大云取士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