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闲时无聊写一写 > 秦献公更喜欢赢虔,但为什么最后却选择嬴渠梁继位?

秦献公更喜欢赢虔,但为什么最后却选择嬴渠梁继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有一个场景,就是秦献公赢师隰选定继承人的时候。当时他把赢虔叫了进来,说了很多话,两父子哭得稀里哗啦,结果呢,赢虔一走,藏在暗处的护卫就出来了。

    真的是父慈子孝啊!!!至于原因嘛,这个得慢慢说:

    秦献公身中狼毒箭,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所以把选定继承人这个事儿提上了日程。

    但是问题来了,他有两个儿子,而且都挺不错的,那选谁呢?

    大儿子赢虔是秦国的大将军,手握大秦帝国最强大的骑兵军团,每次冲锋都身先士卒,勇敢杀敌,很有军事才能。二儿子嬴渠梁,主管政事和后勤,有勇有谋,在和魏军战斗的时候出奇兵抢下了公叔痤。

    作为秦献公赢师隰个人来说,他更喜欢赢虔,因为这家伙和自己很像。但是这个事儿关系到秦国的未来,他深知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就把祖宗基业交给他。

    于是他询问了朝廷中各方的意见,但是结果却让他惊讶,大部分人都认为,嬴渠梁上位是最好的选择。

    他心里有些不愿意,但是经历过岁月磨砺的他心里清楚,有很多事情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于是决定,既然大部分人都觉得嬴渠梁适合,那就让他来!

    只是没想到,他的这个决定,造就了秦帝国一统天下的格局。

    苏轼《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第一世就是秦孝公嬴渠梁。

    秦孝公继位的时候恰好是秦国最困难的时候,最主要的敌人就是魏国。

    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就是韩、魏、赵三家分晋,魏国率先变法,李悝创建了魏武卒,吴起来到魏国后把魏武卒发扬光大了。

    这支部队不简单,吴起带着他们打了七十二场战斗,胜了64场,其余平手。也就是可以说,就没输过。所以,战国初期,魏国就是霸主,这哥们身处四战之地,却能打得周围的国家跪地叫爸爸。

    最出名的就是吴起以五万魏武卒硬是打败了秦献公倾全国之力凑集的五十万大军,搞的秦国从此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出函谷关。

    所以此刻的秦国是很难受的,嬴渠梁更难受,好事儿没有我,国弱家贫想起我来了!

    剧中并没有说选择嬴渠梁的原因,但是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嬴渠梁这个人有勇有谋,对阵魏国的时候,赢虔被魏武卒包围而不得出,赢师隰让嬴渠梁去救人。结果嬴渠梁一看这阵势,魏武卒已经把赢虔给围死了,怎么救?自己这么去不是葫芦娃救爷爷吗?但是他很快就有了谋略:偷袭魏国公叔痤!

    此刻魏国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赢虔身上,赢虔带领的是秦国最强的骑兵,又是秦国公子,所以他们都想拿下赢虔抢得头功。而公叔痤此刻身边正好没有重兵,如果自己去救赢虔,不仅救不了,还可能把自己搭进去,得不偿失。但是如果能够拿下公叔痤,就算赢虔被捉,也能换回来。于是嬴渠梁当机立断带领轻骑兵偷袭公叔痤,结果没想到还真把他抓出来了,而因为主将公叔痤被抓,魏军阵型大乱,秦献公趁机全军出击,但是尽管如此,魏国军队依旧没有战败,可见其军事实力!

    第二点,就是看得清形势。嬴渠梁很清楚双方的优缺点,更清楚,秦国的国力不是魏国的对手,一旦持久战,秦国必输。所以他看到后方没有粮草的时候就请令退兵。赢师隰不同意,而且固执地认为能够打赢,直到自己中了狼毒箭,才反应过来,嬴渠梁说得对。

    本来也是,别说你秦国当时又穷又弱,就是中原各国,谁又能和魏国扳手腕?你打不过非要打,不是自讨苦吃吗?

    从两边的武器装备、兵员年纪、阵型来看,秦国是打不过魏国的,但是两仗下来,魏国都没有尝到甜头,就是因为秦国死战。

    不仅是嬴渠梁,卫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办法,等到来年再战,可惜没人听。

    第三点,就是懂得体恤下属。秦国打着打着没粮食了,秦献公让人去征集粮草,要求八千担,但实际只来了四千担,秦献公大怒,却发现粮官死了,饥饿加上重伤死的。而改数量的人就是嬴渠梁,因为他知道,民无粮可征。

    嬴渠梁这个人,绝不会无理地要求属下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而赢虔才不会管那么多。

    综合下来,虽然赢师隰更喜欢赢虔,但是最后还是帮助嬴渠梁上位,因为他知道,只有嬴渠梁才能挽救秦国于危难之中。

    只是他没想到,嬴渠梁这哥们不仅挽救了秦国的危难,还超出了他的预期。

    嬴渠梁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我个人觉得他的方法很好,自己解决不了的事儿就想办法,想不到办法就摇人儿!

    发出求贤令,求天下英才来解决,他的求贤令是这么写的: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

    大意就是,先说当年穆公是怎么称霸的,然后又说秦国是怎么衰弱的,现在国弱家贫,如果有人能带领秦国强大,就给他分土地。

    当时来了很多人,但是秦孝公也不是傻子,这世界上总有人想着不吃白不吃,所以为了让他们展现自己的能力,就让他们去秦国各地了解实际情况,三个月,三个月后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写出解决办法,再根据写出来的东西任命官职。

    秦孝公的这个想法我个人认为是很不错的,很实际,让我想起了一个事儿(非原话)。

    据说当年有个北大的学生,他刚进入华为就写了一篇两万字的建议和想法交给任正非。结果任正非看完了之后就说了句:xxx。

    反正是不好的话,别人问为什么这么说,任正非就说:这家伙对于华为一点实际的了解都没有就给我写建议,就像是在建空中楼阁一样,有用吗?根本用不了,因为根本不符合我们华为的实际情况。

    所以,秦孝公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认为,只有知道了秦国真正的实际情况想出的解决办法才是最有用的。

    这其中也有卫鞅,卫鞅也参加了考察。

    别人的三个月就结束了,但是卫鞅的却没有,因为他走遍了整个秦国。

    秦孝公非常感动,再加上卫鞅名声在外,所以以厚重的礼节对待他,把朝廷所有重臣都叫来,听他讲讲。只是他不知道,卫鞅的心思并不在礼节上面,作为君主和谋臣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是双向选择,不是说你嬴渠梁想用卫鞅,人家就愿意呆在你这里的。

    卫鞅之前是跟着魏国丞相公叔痤的,公叔痤很看重他,并在自己快不行的时候告知魏王:卫鞅有大才,可以继任我的位置。

    但是魏王觉得他老迷糊了,就没在意,公叔痤见状立即说:如果你不用,那就杀了他,不能资敌国!

    结果魏王还没杀。

    就这么卫鞅跟随求贤令来到了秦国。

    但是没想到,面对整个秦国朝廷,卫鞅大谈王道,结果秦孝公找了个借口走了。第二次,卫鞅又找到秦孝公,谈天道。秦孝公睡着了。第三次才把真正的想法说出来,那就是霸道。

    法家讲的一直就是霸道,以强制执行力来治理国家,看似很残酷,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得遵从呢?那就是公平!

    韩非子就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曾说“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目的就是创造一个人人都遵从法律的社会。

    而“法术势”三家,并不是取一弃二,而是侧重点不同。

    那么既然如此,卫鞅启动的变法其实就很简单了,主要核心思想就一个:人人都一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