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如斯的商鞅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人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是商鞅。
这哥们不仅是大秦帝国一统天下的促进者,更是中国法治实施最彻底的第一人。
古语有云:“秦奋六世之余烈。”六世第一人就是秦孝公嬴渠梁,嬴渠梁接手秦国的时候,是最艰难的时候。
当时东边有一个强敌魏国,这个国家自从来了一个大能吴起开始,就开始变了。
一个身处四战之地的国家,居然把周围所有的国家按在地上摩擦,而这其中就不得不提战国第一支特种部队——魏武卒。
史料记载,吴起带领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其余战平,所以,魏武卒在吴起手中就没有打输的事情。
那么秦国身为魏国的邻居,肯定也是深受其害而难以自拔。吴起曾经用五万魏武卒,于阴晋打败了秦献公嬴师隰亲自率领的五十万大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之一。
嬴渠梁接手的时候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强敌魏国虎视眈眈,内部各个部族以及阶层之间的矛盾难以消化。
但是秦孝公这个人很聪明,也很有自知之明,他思来想去发现自己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之后,就发了一张求贤令,意思就是我这个人笨,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更是没法强大国家,所以花大代价请人来帮忙!
并且说,只要能使得国富兵强,就给土地给金钱。
这个求贤令也上了史书的,《资治通鉴卷第二》——秦孝公,原文如下: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个求贤令一出,来了很多人,其中就有一个商鞅,此刻的商鞅还不叫商鞅,而叫卫鞅。
在这之前,卫鞅一直在魏国任职,是公叔痤最信任也最看重的弟子,公叔痤是魏国的丞相,他死前曾经向魏惠王举荐卫鞅,并且告知:如国不用他,就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强大敌国。
结果魏惠王都没听他的,后来卫鞅去了秦国,把魏国打得跪地叫爸爸。
魏惠王悔恨啊,当年为什么就没有听公叔痤的呢?
魏国的霸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掉的,卫鞅心里清楚,要想收复被魏国强占的河西之地,就得看准时机,什么时机?趁他病要他命。
在魏国被齐国打败了两次之后,卫鞅认为时机已到。
为什么?首先第一点,就是军队问题,孙膑的两次战役: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已经干掉了魏国大部分的精锐部队。
那个时候是冷兵器时代,部队在精不在多,魏武卒几乎消耗殆尽,要想培养下一波,需要很多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这个空隙,就是机会。卫鞅当即上书秦孝公出兵河西,收复了之前割让出去的函谷关等地以及之前被强占的河西之地。
随着秦国收复失地,不仅证明了变法的成功,魏国的霸权还就此陨落。
以上事实已经证明了商鞅这个人的能力的强大,而这些,还只是他能力强大的附属产物。
因为他要的,是大秦历代君王都坚持法治,最终一统天下。
在他的规划中,不仅仅是收复河西之地,而是野心勃勃,企图吞并天下,对,秦国能够一统天下,不是个随机事件,而是秦孝公和商鞅早就定下的计划。
而这,才是商鞅强大思维的最终体现。
一个人,竟然能够把天下之人掌控其中一百多年,而且这一百多年的大致走向竟然没有偏离他的规划。
此人,是多么的恐怖如斯!
所以,很多时候,戏剧中的夸张,都太低了,因为本尊更加恐怖。
就像罗贯中,很多人说,他的《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神化了。但实际上,诸葛亮比三国演义更神,首先一件事儿,就是普洱茶是他发明的。
其次第二件事儿也是最厉害的,就是《隆中对》,这其中规划了刘备备起家的大致趋向,而按照他的规划实施以后,竟然真的成功了!也就是说,天下英雄,尽在掌控!
说回商鞅,商鞅在战国时期,被分在了法家和兵家之列,法治典型的代表人物。
他来到秦国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走访各地,探查秦国实际情况。
这就像治病救人一样,要想强大一个弱国,就得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然后根据症状下药,才能痊愈。
接着,是探查秦孝公是个什么人,君主是保证变法的关键所在,没有君主强大的“势”的奠基,变法不可能成功。
所以,想要变法成功,就必须得有君主完全的信任和支持。
卫鞅试探了两次,第一次在朝堂,大谈帝道,秦孝公睡着了。第二次谈王道,秦孝公直接走人。卫鞅知道,自己找对人了,所以第三次才拿出真本事,霸道。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强则强,弱则亡。
不谈霸道谈什么?谈恋爱?用爱感化对方?说到这里,想到了一个事儿,当年汉武帝准备对匈奴用兵,但是有一个儒生非说战争不对,要用仁爱去感化,汉武帝说,那你去感化匈奴吧!结果这哥们去了不到一年就被匈奴噶了。
卫鞅提出了强秦九论:其一&34;变田论&34;;其二&34;税赋论&34;;其三&34;农爵论&34;;其四&34;军工论&34;;其五&34;郡县论&34;;其六&34;连坐论&34;;其七&34;度量衡论&34;;其八&34;管制论&34;;其九&34;齐俗论&34;。
说白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唯物主义中管理学的科学应用。
怎么说呢?就是根据大量的现实实例进行总结,再根据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改革。
也就是唯物主义的施行。
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唯物主义,特别是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都是以现实的例子作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