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第9章6货真价实,把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大家很多人都看过《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以前被封过,原因嘛,不是很清楚,后来又开放了。
内心话,我个人感觉的话,主角应该是海瑞,第一男配就是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说到海瑞,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青天之一,另外两个包含了包拯包青天。而嘉靖帝最出名的事儿,就是因为他的特殊的癖好,导致有几名宫女受不了准备把他噶了。当然,没成功,只是从这以后,嘉靖皇帝的胆子就变小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是没有丞相的,六部是直接被皇帝管辖。有什么事儿都是直接上报皇帝,当然,有一个内阁,但是呢,这个内阁只有议事权,没有决定权,就是他们把事情商议好了以后,上报给皇帝,由皇帝定夺是否实施。
皇帝确认无误后,由秉笔太监用玉玺盖章。所以,在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像王振、魏忠贤等这种很有权势的太监,就是因为有这个所谓的盖章权。
特别是魏忠贤,因为崇祯他哥朱由校不太管事儿,所以呢,就把大事儿小事儿都交给魏忠贤了。
魏忠贤虽然不是好人,但是他可以治得了坏人。
在魏忠贤掌权时期,大明朝虽然没有像张居正的中兴那样厉害,但是最起码,整个大明政权还可以正常运行。但是崇祯皇帝这哥们有点傻乎乎的,自己既有没有张居正那种大佬的能力,又觉得魏忠贤的手伸得太长,噶了魏忠贤,最后就导致朝堂失衡,然后闯王进京。
其实吧,崇祯帝确实是个努力的皇帝,但是他能力不像他的努力那样,确实不咋地,关键问题是,他又没有他哥那样的自知之明,自己能力不行又非要上,而且因为疑心病,对于领兵的将领也是换来换去。
大明朝垮塌体现得最具体的就是《大明劫》,有空大家可以去看看,崇祯帝这个人疑心病太重了。
说远了,说回嘉靖皇帝,这哥们是出了名的道士皇帝,但是这哥们一方面修道,一方面又暗中严管朝廷的钱粮,咋说呢,就是一边说自己不管朝廷的事儿,一边暗地里又管着朝廷,这样的好处就是好甩锅,就是反正好事儿都是他的,坏事儿都是别人的。
在明朝,有个大贪官,中国五千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贪官,严嵩。听说这哥们有个重口味的癖好,就是特别喜欢胡椒,每到季节,就会购买很多胡椒。
严嵩这人吧,其实也有优点,不过因为他是个大贪官,所以他的优点就没人提及。
他的字写得特别好,在《大明王朝1566》中,六心居的老板就曾请他题字,但是当时的严嵩如日中天,怎么会去理一个小小酱菜老板的要求呢?但是后来,严嵩要倒台了,提出给六心居的老板题字,六心居的老板差点哭了,连忙跪地,请求他别写了。
唉,因为这个事儿,六心居还被嘉靖皇帝提及,并且强行给他改名,叫六必居!
后来因为这个“六必居”的匾,导致没人再敢来买酱菜,生意一落千丈。
所以嘉靖这人,有点让人看不懂,既然都要搞严嵩了,而且消息都已经满城皆知了,为何还要维护严嵩?因为情义?不想把事情做绝?
嘉靖这个人,其实很自私,很好面子,很看重名声,所以他之所在即将查办严嵩时又替严嵩出气,说白了,就是为了顾全自己体谅老臣的名声。
而海瑞,在后来的《治安疏》中,也提及嘉靖皇帝表面无为而治,实则把控朝政,并且甩锅严重。
有人说,嘉靖才是户部尚书,对,他在他的宫里每年结账的时候都会找来一大堆会计算账,不仅算他宫内的账,还要算整个大明朝的账。
当年夏言出任首辅的时候,对于嘉靖无理的要求,是断然拒绝,而严嵩这个人话虽少,但是对于嘉靖是言听计从,不管是嘉靖的话中话,还是背锅的事儿,严嵩都听他的。为了拍这位老板的马屁,严嵩是不留余力,该写青词写青词,该推功劳推功劳,反正就是,功劳永远是老板的,锅永远是自己的。
所以严世蕃才会说,严家一直在护卫着那位!
这个那位是谁?答案很明显了。
大明朝从朱祁镇开始,就是几经沉沦又几经起来,朱祁镇好不容易去留了学,于谦把国家搞的有理有条的,没想到他又回来了,结果大家都知道。后来武宗时期,好不容易有王守仁这样的官员,但是又出现了刘瑾这家伙,搞的王守仁差点被鱼吃了。嘉靖帝时期,夏言是个正直的人,国家开始走上正轨,结果他嘉靖又迷上修道,严嵩为了拍马屁,诬陷并且干掉了夏言,国家又开始沉沦。万历帝前期,张居正以一己之力中兴大明,但是他一死,大明就不行了,万历帝人任期内,还丢了辽东,万历帝为了收复辽东,让杨搞出兵,结果这哥们也是厉害,面对迅捷如风的铁骑兵,居然分兵出击,你这不是给敌人创造机会吗?结果就是,萨尔浒一战,四路兵马被努尔哈赤以优势兵力分而击之,这完全就是煞笔将领的煞笔战略。
朱由校虽然不管事儿,但是他知道魏忠贤能干活儿,虽然魏忠贤也不是好人,但是能保证大明朝正常运转,结果到了朱由检,一方面找不到替代魏忠贤的人,一方面自己又没有保持大明正常运转的能力,杀了魏忠贤,大明不灭有理由吗?
但是嘉靖皇帝之所以没有成为亡国之君,是因为他心中很清楚一个道理,要办事儿,得教给直人!能信任的也是直人!所以为什么,徐阶、张居正、高拱一直在内阁。要搞钱,特别是往自己腰包搞钱,得依靠严嵩父子,而国家大事儿,还得靠张居正他们。
嘉靖皇帝觉得自己一手权术,没毛病,既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自己兜里又随时都有鼓囊囊的银子,但是他没想到,事情逐渐不受他控制了。
先是黄河决堤,导致三十万人无家可归,接着,牵扯出贪污大案,大明朝对于贪污一直都是很严厉也很讨厌的。用朱元璋的话说,当年要是能有一口饱饭吃,咱还造什么反啊。
嘉靖帝震怒,让胡宗宪进京把事情讲清楚。胡宗宪知道一切,但是严嵩对他有恩,他这个人很讲情义。所以一直婉言希望不要倒严,然而嘉靖帝可不是小孩子,如果没有更重要的原因,不可能放过严嵩一家,胡宗宪也知道,于是提出几点:一是倭寇问题,倭寇问题一直是严嵩在抓,如果此刻倒严,抗倭就可能出现变故。二是朝廷的人员调动问题,严党遍布朝野,一动则牵动全身,甚至可能出现叛乱,一旦内忧外患,对大明朝是万万不利。
嘉靖帝也不得不叹服胡宗宪的眼光和思维,对于胡宗宪提出的缓缓倒之,表示赞同。
所以,倒严,是从胡宗宪进京面见嘉靖时就定下的决策!
缓缓倒之,嘉靖很谨慎,逐渐逐渐消除严党的势力,把严世蕃找借口踢出内阁就是最重要的一环,为了掩人耳目,也为了保护张居正,所以把老张也暂时踢了出去。
没有了严世蕃,此刻已经年老眼花的严嵩几乎已经无力对朝政造成影响了。
于是,大明朝表面安静,严嵩一家表面无事儿,还是显赫无比,然而实际上已经没有权力了。
严嵩或许感觉到了问题,于是提出让鄢懋卿去巡盐收税,鄢懋卿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眯下了一半的银子。
严世蕃以为嘉靖不知道,实则嘉靖已经觉得,不能留手了。
此刻胡宗宪打败了倭寇,严世蕃觉得,胡宗宪是严嵩提拔的,那自己重回内阁,就在明天!
然而他不知道,给嘉靖出主意噶他的,就是胡宗宪!
而主导这一切的,就是严世蕃觉被自己把玩于手心的嘉靖。
胡宗宪也不想噶了严家,毕竟对他有恩,但是他没法,嘉靖帝叫他进京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和严家肯定要走到对立面。
没法,严世蕃为了搞钱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这对于胡宗宪来说,太……太不能接受了。
胡宗宪在剧中提到了一本书《资治通鉴》,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中总能找到很多问题所在。
在历史上留名的,都不是泛泛之辈,要么像海瑞、包拯、张居正,青史留名,受人赞颂,要么像赵高、严嵩、秦桧,遗臭万年。
而胡宗宪,在得知严世蕃下令决堤淹田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得和严党得做好决裂的准备。因为他不想遗臭万年,所以用权限处死了相关人物。
年末,严世蕃以为自己能回内阁了,可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锦衣卫,严家,彻底没了。
所以,《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很复杂的人性之间的斗争剧,也是很复杂的正邪之间的斗争剧。徐阶也好,张居正也好,高拱也好,夏言也好,虽然都有缺点,也都犯过错,但是他们都是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物,特别是张居正,一辈子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矢志不渝,让人敬佩。
而严嵩严世蕃,却是一群野心家,为了钱和权可以说不择手段,决堤的事儿,三十万人无家可归,严世蕃却觉得没什么,因为他认为对于大明朝六千万人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真的让人感觉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