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部分思想以及死因的讨论
在正史上,韩非是被李斯诬陷至死的,而且始皇帝对此不闻不问,所以易中天教授觉得,杀韩非是始皇帝和李斯一起演的戏。
为什么?因为一种猜想,就是韩非进入秦国后一直在搜集秦国的各方面的信息,始皇帝鉴于之前郑国的问题所以对于韩国的外卿一直都防备,或许,始皇帝发现了蛛丝马迹,然后证据确凿,最后噶了韩非。
为什么?因为正史早已没了,我们后面看到的历史是汉朝写的,秦朝自己记录的历史早就被项羽一把火烧了,根据逻辑推理,韩非子是始皇帝从韩国要来的,不可能对于韩非的死不闻不问。
唯一的可能是始皇帝对于韩非已经彻底失望!
我对韩非有两句记忆最深刻的话: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第二句话至今仍是法家治理国家的核心,第一句话就算过了两千多年,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韩非的思想是人性本恶,他认为,法治的重点是治恶,因为如果对于恶不惩治,就会让人觉得反正都不惩治,那大家都可以做恶,这么下来,社会就乱套了。
而韩非最深恶痛绝的就是贵族犯罪不被治理的问题,因为这崩坏了法律,而秦国之所以能强大,就是因为对于法治的坚持。
但是商鞅的法治思想中,又包含了一些不好的因素,比如弱民、愚民。而这些弊端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改善,特别是汉武帝时期,采用了外儒内法的治理,使得国家强大,百姓富足,也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国家北伐匈奴有足够的后勤给养。
韩非是中国法治“法术势”的集大成者,何为“法术势”?其实很简单,法就是法治,要有法可依,依法治国。术就是权术,说白了,就是对于朝堂官员的职位的调整以及控制。势就是势力,也就是所谓的霸道治国,君主在朝堂要有绝对的势力。
朱祁镇最后为什么能够复辟,就是因为能够在朝堂中召集人手,如果他在朝堂没有旧势力,没人给他卖命,又或者他的人早被朱祁钰噶了,那他怎么复辟?一个人还没到宫殿就没了。
法治最极端的就是商鞅,严刑酷法真的到了极致,这哥们不仅对自己要求极为严苛,对别人也是非常严厉,打了胜仗,别人给他送礼庆贺,他觉得违法了,就把那些人都流放了!
而我个人觉得,“法术势”用得最好的就是张居正,张居正面对别人说他是当朝的丞相这话时(明朝是没有丞相的,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形容他权力太大,和丞相一样了)结果他回了一句“吾非相,乃摄也!”对于那些犯了重罪的恶人,太后觉得赦免了吧,按照法律来处理太残忍了,而张居正的意见就是严格按照法律执行,对于权术,谁能帮忙完成他的理想,他就用谁,谁不能帮忙就踢谁。对于势力,朝堂之上,凡是敢反对他的官员,一律贬。对于张居正来说,“法术势”是实现理想的手段,权力是实现理想的工具,他要的是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大明朝,他要的是一个国富兵强、无人敢犯的大明朝。
说回韩非,韩非从韩国去秦国是被逼无奈,因为始皇帝看了韩非写的文章,觉得这个人很有才华,所以就威逼利诱韩国交出韩非。
韩国没办法,只能照办,而《大秦赋》里讲述的是韩王趁此顺坡下驴,让韩非作为间谍进入秦国打探秦国的机密消息。
但是韩非在秦国干的事情逐渐被始皇帝发觉,然后李斯用了一个阳谋让韩非露出了真身,于是始皇帝下令,噶了韩非。
我个人觉得,《大秦赋》虽然演的不咋地,相比于之前的几部我感觉相差甚远,特别是始皇帝的扮演者,感觉这个人一直都在大吼大叫,一点也不沉着。
但是对于韩非的死,还是很符合人物和故事的逻辑的。
因为始皇帝绝不是一个只会听从片面之语的人,俗语早就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信。”他绝不会听从李斯的片面之语而噶了韩非,反而应该是听李斯韩非双方的辩论而下结论,而如果他只是默许李斯诬陷韩非,只能说明一点,他俩早就暗地里商量好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