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陌上桑<!>
作者有话要说:主意,本章节的历史!
全是编的,全是编的,全是编的!
较真你就输了
历史老师踏入教室的时候,看到了大教室中上百双闪着绿光的眼睛。
“好吧,”早就经过大风大浪,每带一次新生就要经历一次这样课堂的历史老师,看着教室中如狼似虎的学生们一脸淡定,“看起来我今天不用点人头了,也不用问你们预习没预习了——我知道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你们从来都是考前预习的。”
学生们发出了窃笑声。
“虽然我是个大学老师,但是还是替你们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问问你们,高考必考课文古文《国士》《论武安君》还有你们戏称的‘唐朝秦吹十首’,都背过了么?”
“老师,你是魔鬼吧!”笑声变为了哀嚎,“为什么这都大学了,还要问这个啊。”
“知足吧,你们要是小学生,我就要问你们知不知道秦朝的《算法》和《珠算》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涉及加减乘数和高等数学的算数古籍,究竟讲的什么了。”将讲义放在桌子上,“现在网络那么盛行,最流行的不就是战国末年秦国建国时期么。”
“我怀疑你们对秦朝的开国历史,已经熟悉到不需要我来教了,不如我们跳过秦皇,直接讲秦二世扶苏吧?”
“不要!!!”大教室中发出了齐刷刷拍桌子的声音,“要讲的,要讲的!”
开什么玩笑,从小学开始的‘图穷匕见’‘荆轲刺秦’到‘倾国之诺’的成语典故,到后来历史课上‘武安君开疆拓土打天下’,语文课的各处‘武安君与秦王’,数学课偶尔的‘最早出现在秦朝’,物理化学课基础理论的‘发现于秦朝初年’,甚至连政治课都有的‘天下一家大一统的概念’和‘女子不弱于男’——
——秦武安君,可是一个以一己之力横跨多门课程,甚至因为历史上迷弟迷妹太多,赞颂他的诗词还能横跨多个年代,背着背着就张冠李戴的恐怖家伙啊!
前一阵还因为要不要在历史书上删去‘民族英雄’这个称呼而霸占了好一阵头条呢。
义务教育笼罩他们十二年不够,大学要是专
业选的不好,还要继续笼罩四年。就算选好了专业,万一运气不好去网上转转,也会踩到各种同人和衍生电视剧。
就算是这样,还是得说一句,真香!
“那好吧,”教授叹气,“该考的历史书上都有写,你们照着往卷子上写就行了,除却教科书上出现的,别把其他你们从那些乱七八糟渠道知道的野史写上来当正史!去年有个学生竟然在模拟试卷上写上——武安君是身体力行的在秦国实行了女权主义???把我们批卷老师都气笑了。”
学生们再次发出了笑声:“大概是看了鱼妈的魔改之后的秦史《倾国之恋》吧。”
“是啊,”老师也是有着一颗吐槽的心,干脆把叠满重点的ppt往投影上一放,让学生们自行标注后,和学生唠嗑了,“43的评分真的给高了,先不说好好地男人变成了女人,就光说历史上的武安君,他不是个娘炮啊。”
“这节课干脆作为解答课吧,你们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今天一起问问,知道的,我帮你们现场辟谣。”
“老师老师!”学生举起手,“我听说武安君女装过,真的么?”
“我知道你这个说法从哪里来的。早些年在抢修性维护——笑什么,这是考古不是盗墓!”年轻又赶潮流的教授白了一眼底下笑嘻嘻的学生们,对他们咋咋呼呼的瞎起哄表达了强烈的不满,然后把他自己也逗乐了。
“秦二代皇帝扶苏的陵墓时,墙上有副庆生图,里面有秦朝建朝之初所有的重臣,却唯独没有武安君。这也是你们所知‘秦王忌惮武安君功高震主,一统天下后不容武安君,欲图排除异己’说法的最初由来,当然还有你们那个‘地下情人’。”
看着学生们‘同行啊’的戏谑表情,无奈:“老师我也是看过言情的好么。”
“后来嘛,是个年轻的研究生提出的观点,说历史上秦王一生未有皇后,那么画上在秦皇左侧搂着当时还年幼的二世扶苏,被我们判定为秦王王后的女子,有没有可能是二世太子太傅武安君白舒。”
“然后照着这个思路,学者们发现那个人身上的衣服,的确与后来扶苏皇陵中,被挖掘出属于秦朝皇后正服不同,有极大的可能
,那个穿着黑色华服的人像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被埋没的秦王王后。”
“实际上最初考古学家门判断那个人的身份,也只是从‘坐位’‘衣着眼色’‘衣饰’和‘图案’上分辨的。直到后来周国末代君王周赫王的陵墓被发现,有秦朝研究专家发现周国末年王族服装上的纹路,和二世坟墓壁画上那人身上的华服是一个体系,才被断定那是秦朝的王后——毕竟秦灭了周,娶个公主稳定人心这种操作我们在历史上见过很多次了。”
“但是通过对比,二世壁画上的掺杂着秦国的纹脉,要比周国的更为简洁,所以一开始才没有人想到他们同出一体。直到,嗯,有个小道消息你们肯定听过的,最初提出这个猜测的气势是一位沉迷同人的学生。”
“至
于女装,纯粹是因为秦国的正装男女都是一个样子,所以你说女装并无错处,但是绝对和现在的女装不是一个概念啊。”
学生们再次发出了一阵笑声:“为什么网上有人说白舒应该叫雁北君而不是武安君?”
“两种叫法其实都没有问题,雁北君是他早些年在赵国的封地封号,后来他投秦效力于始皇麾下,当时还是秦王的始皇帝也没有剥夺他在雁北的权利。”发现所有人都在看他,没人抄屏幕上的ppt时,历史老师转成了电脑同步的屏幕。
“而雁北君,众所周知这是秦皇在他战死草原后的封号,这个封号之所以比‘雁北君’更广为流传甚至承认,是因为秦朝国祚将近八百年,直至公元580年分裂,诸侯并起,整个秦朝就只有这么一个武安君。”
“不过因为是死后的封号,所以很多人还是会默认他生前的名号,才有了‘雁北’和‘武安’之争。”
说到这里,老师看起来有些可惜:“秦是真的国力强盛,二世扶苏踩着他父辈们的成就彻底平了战国的欲图复国的前朝余孽,往后大力发展农耕水利,对内重文却从不轻武,后世宋朝犯的错秦朝从来没错过。”
“自二世起大秦基本年年都在向外扩土开疆,虽然很多资料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目前史学界默认,十年内一定要对外开拓土地,属于大秦的国策。”
“这里的开拓不
是指打仗,而是将废土转变为可以被生存的土地。而‘废土’的定义是指‘没有生命’,也就是说森林、谷底、海洋、草原,是不在扩土范围内的——秦朝的环境保护做的也是一流水平,他们甚至有专门的立法,这点大家可以在网上自行搜索。”
“这么大的地,那个年代的通讯水平自然难以管控,所以就出现了四通八达的直道和运河,如今的八条米字国道就是沿着旧直道建立的,至于运河就更不用多说了。而秦朝落败,也不是落败在末代君王昏庸,而是他们自己想不开想要改革。”
说道这个,老师扯了扯嘴角:“用你们现在的话说,步子太大扯到蛋了。秦末王二十六世之所以把他祖宗的基业玩完,是因为他不知哪里来的主意突发奇想,将祖宗们的‘铜币和银币’换为‘交子’,就是我们今天用的纸币。”
“真正的□□其实是他不知哪里来的主意打算改革封建体制,但他还没来得及行动就被彻底碾死在了巢穴中。中原自公元580进入混乱,直至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才真正的安定了下来——□□之一的纸币却被唐朝继承,纸币得以发行。”
教授一边说着,一边轻车熟路的输入了一个:“扯远了,这个是我念书时,学长做出的年代表。”一张时间表被投放在了屏幕上,“你们能够看到,公元前230年灭韩,229年灭赵后,始皇帝公元前247年成为秦王,你们自行换成秦王历。”
“现在对于为什么武安君会转投秦国并没有强力的证据,但很明显这里,”鼠标在图上花了一条线,“是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年雁北君带着占据赵国土地三分之一,人口二分之一的雁北,正式投靠秦朝。”
“老教授们推测,如果当年没有雁北君的投靠,那么秦朝即便能够真正的统一天下,也要比现已有的历史晚上五到十年不等——毕竟已知最早的□□和人工提炼的黑石油,也是发现在那个时候的。”
“甚至如今已经失传的手工冶炼技术在那个时代也是非常普及的——皇家的那种普及。”教授调侃了一句,“目前保管在我们‘有借不还’博物馆,”他俏皮的笑了一声,“国家博物馆里的那柄,早些年由海外
华人买回来的‘紫薇剑’,就是秦朝早年的巅峰之作。那个技术放在现在,也不算是落伍。”
说到这里,底下有学生举手了:“老师,紫薇剑不是天赐秦王的佩剑么,怎么落到秦始皇陵之外,甚至漂流到海外去了?”
“这里有很多种说法,”那老师显然也是做过备案的,“目前最被学术界认可的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是史书上‘天赐佩剑’的那柄帝王之剑,不是现在被供的这柄剑。这剑是始皇帝留给二世扶苏的仿品,真正的紫薇剑已经被始皇帝带入陵墓了,现在这柄是仿照那柄真正的紫薇剑做出的仿品——但紫薇剑是目前已知秦朝最高工艺的代表作,就算是后世的手工锻造中也少有能出其左右的,如果这是仿品,那一定是高仿。”
学生笑了起来。
“第二种说法是早年一个非正统学者的匠人提出来的,他说很多技艺高超的匠人在锻造时为了容错,会锻造双子剑,择优而录。这柄剑很可能是真正紫薇剑的兄弟剑,是那匠人瞧着自己最完美作品,偷偷背着始皇帝留下来的同炉作品。”
学生们发出了‘吁’的呼声。
“第三种可就没前两种这么欢快了,”教授叹气,“大家都知道武安君死在了匈奴手中,从秦史上不难看出自秦始皇直至秦二世,他们两人都似乎特别在乎草原和匈奴,甚至始皇帝早起还出现了一个不落一人不留的残忍举动——这是很多史学家评判他‘暴君’的缘由之一。”
“那个时候北方边关以立,匈奴早已被驱逐进入欧洲版块,那么
他们对草原的扩土,激励百姓北迁西进,除却是大势所趋,为稳固江山帝业,还为什么?”
学生们渐渐安静了下来。
“这柄紫薇,很可能是当年武安君出征,始皇帝交付于他,作为一军统帅的信物——见此剑如见君王。这也就能说清为什么后来的丝绸之路为什么拉了那么长,甚至是官方的士兵护卫左右——他们一直在追寻紫薇剑。”
“那尸骨呢?”底下传来了学生小声的询问,“武安君葬在哪里了呢?”
“没有明确的史诗记载,实际上没人知道当年武安君战死之后,秦人是否找回了他的尸骨。”老师也不愿意课堂气氛变得如此凝重,“这也是那些始皇帝容不下武安君的少数派,判定这对儿君臣其实没历史上书写的那么和美的证据之一。”
“咳,扯远了,总之,下个月的《国家宝藏》可是要出一篇始皇番外的,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啊。”:,,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