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杨大郎的话中深意
杨大郎正在堂中绕室踱步。mqiweishuwu
他心里急躁,生怕到手的好事黄了,不免有些后悔。
当时就不该要什么担保!
强自按捺住焦灼心情,吩咐杨二到门首处看着,只要孙郎君来了,立即请进来。
幸而没等多久,孙雨就带着陈泾来了,三人叙礼坐下。
陈泾着急,和杨大郎也是认识的,叫道:“杨叔,你那契书写好了没?快些拿来签字,我还有事要办呢。”
杨大郎愕然,看了一眼孙雨。
没想到这位孙郎君和陈泾交情这么好。
在街坊邻居的印象里,陈泾确实豪爽,但是替人担保可不是一件随意的小事。
难道陈家和孙家是通家之好?否则陈泾怎么能如此包揽。
猜不透,反正和杨家没什么关系。再说陈孙两家好,对他接下来要办的事情更有利。
笑眯眯的取来契书,叮嘱陈泾:“泾哥儿,按理咱们两家多年的邻居了,这事不该瞒着你爹。只是这金矿石生意呢,是没什么风险的,就是让你做个见证。我看咱们还是不要节外生枝,和大人们说此事了。”
杨大郎是没想到孙雨请了陈泾担保,这传出去,人家还以为他不找大人,哄骗小孩呢,名声怕不好听,所以想要隐秘进行。
陈泾欢喜的叫道:“就是这个话,我还要和你说呢。这和我爹没什么相干,还是不说的好。”
两人都很满意,相视大笑。
孙雨在一边看的都呆住了,反应过来后忙插口:“杨大爷,泾哥,要给家里知道我瞎插手生意,恐怕节外生枝,反正我不会食言,货物必定如期而至。不如保密,就当没这回事。”
三人各怀心思,觉得这事办的不错。既达成目标,也将一些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临分别时,孙雨专门和杨大郎商量。自己马上要去蓬莱一趟,多则半月,少则几天。办完事情就立刻回来报信,请他这些天务必促成借贷之事。
杨大郎连连点头,也告诉孙雨,自己要和借贷铺子商榷,约莫需要几天的时间。请孙雨尽快回来居中联络,以免错失良机。
陈泾呲牙瞪眼。
这两个人絮絮叨叨,刺刺不休,真的是!耽搁自己拜师学艺!
傅刚从陈家绸缎铺子走出来。
今儿事情不多,他想回家用小食。
刚走了几步,就见到杨家大郎从纺织街那头走过来。
杨家吃了官司,都说杨家不行了,连大娘子的陪嫁也拿出来典卖。
傅刚和杨家打交道不是一两天,却深知这杨家大郎很有些本事。
做生意哪有一帆风顺的,若是现在势利眼,将来人家再发达起来,面子上不好看。
于是热情上前寒暄。
本以为打个招呼算了,杨大郎却给他戴了好几顶高帽子,三言两语,就请了他去附近的瓠羹店吃饭。
杨大郎口中都是好听话,傅刚虽然不信,伸手不打笑面人。待菜宴齐备,两人喝了几盅酒,气氛打开,话茬子也就打开了。
他把从孙雨那里听来的借贷消息仔细说了一遍,特意强调了几位京官的动向,只是隐瞒了孙雨和锦行不提。
讲完之后,盯着傅刚脸色,感叹道:“锦工处境,让人心酸。你我做这绸缎生意,侥幸衣食无忧,全赖官家明断,市声兴隆。若是官家因为此事难办,就此撂开手,倒不是咱们的福气。”
傅刚在京城经营生意,自然有各种消息渠道,却从未听说过此事,暗暗奇怪这杨大郎哪里听来的消息。
想了一会问道:“杨兄消息灵通,不知这事情可准吗?”
杨大郎抛出消息,见傅刚动容,内心得意。
“准不准的再说。事儿肯定是有这么个事儿。这院使、知府、厢主三位官人的能耐,傅兄是知道的。这三位既然想办,有的是人往上凑。就看傅兄和陈家如何应对此事了。”
这句话说的有些隐晦,傅刚却一下子领会到了杨大郎的话中深意。
京城做生意,最要紧的不是营销方式,不是货物质量,而是和上头有多深的关系。
所谓“官商”,有了官在后面做靠山,才能商路畅通,财源滚滚。
否则不过是为人作嫁,随便找个茬儿,还愁揪不住商人的把柄?
傅刚心里这么想,面上不肯承认:“杨兄好意,我等心领了。
不过陈家做的小生意,哪能入大人物法眼?京城有头有脸的人家多着呢。大桶张家,帽子田家,都做的是放贷生意。并非我妄自菲薄,只是实情如此。恐怕这事儿,陈家还够不上格,不好参与。”
杨大郎也是多年行商的老人了,怎会被他唬倒,冷笑一声:“傅兄说这话,有些不够意思吧。
大人物的法眼,我不知道。陈员外的心思,我倒能猜出几分。当初和张家谈婚论嫁,那是门当户对,现如今又怎么样呢。”
见傅刚要怒的样子,抢话道:“年中官家才下诏,令改锦绮纂组为织绢,以供边费。张家刚刚攀附宗室,接亲县主,怎会明目张胆与之相背。田家向来阿附外戚,也是如此。
这是天赐良机,傅兄,你胸有丘壑,难道看不出商机所在?院使大人推动此事阻力丛丛,正是我等效死力之时啊。”
傅刚被他说中心思,面沉似水,沉吟半晌,问道:“你可知道朝廷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杨大郎说的口渴,兼且紧张,端起面前酒杯一饮而尽,摇头道:“王相公夏天时进言,说锦绫之类,有害无益。现在不会自打脸的。何况锦工无钱,必定不会坐以待毙。”
傅刚也是精明人,听话听音,立时知道朝廷一定不会支持院使。
王相公就是宰臣王曾,为人严整稳重,不会冒险整什么织机改进的。
陈家能不能在火中取栗,在这一层层围追堵截都不看好的生意里得到自己想要的,还是不能确定。
傅刚盘算很久,才道:“我只是个掌柜,具体如何,还要陈家定夺。”
也没有心思再吃下去,起身施礼,“杨兄报信之恩,傅某铭记在心。这事还望杨兄保密,事不宜迟,我先回陈家一趟。”
杨大郎也起身还礼,笑道:“那我就等着傅兄的好消息了。”仿若无意又道:“傅兄做这个掌柜,也有些年头了吧。唉,年华似水啊。”
————
辛未,诏:“两川所造锦绮、鹿胎透背欹正等,岁减上供之半,其大小绫及花纱,仍令改织绢以供边费。”先是上封者以此为言,帝谓辅臣曰:“朕意正欲如此,宜亟行之。”王曾等曰:“锦绮纂组,有害无益。臣约一锦之费,可为绢数匹。陛下崇俭节费以惠远人,臣等敢不奉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