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重铸三国:逆风局才有意思 > 隆中对的得失

隆中对的得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刘备投奔刘表后,刘表待以上宾之礼,增其兵力,使屯新野,屏护荆州北境,一如此前之接纳张绣。moweiwenxuan其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1)。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刘备建议刘表趁曹操远出之机进袭许昌,刘表不能用。在荆州,刘备度过了他一生中相对平静却最无所作为的几年。《九州春秋》的作者司马彪曾着墨描绘过刘备坐看“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的英雄悲怀。他确实还没有看到自己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在荆州风云将起的前夕,刘备遇上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助手。这个人躬耕陇畝,读书养气。他读书“独观其大略”,静看天下风云;每晨昏从容,常抱膝吟啸。这个人自负雄才,“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但只有他的好朋友崔州平和徐庶相信他确实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经由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留下一段风云际会君臣契合的千古佳话,也留下一篇在后世广为人知的对策。(2)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堪称后世最广为人知的对策;也是在后世引发讨论最多的对策。不管《隆中对》里的构想是否作为持之以恒的指导方针,后世习惯于拿《隆中对》的内容与蜀汉的历史相比照,掂量其间的得失。在比照中,有两点尤显突出。一是对策中的内容部分地被后来的历史所应验,显示了“惊人的预见性”;二是对策中所提出的复兴汉室的目标最终未能实现。诸葛亮为这一事业鞠躬尽瘁,最终遗恨渭滨,令人扼腕叹息。

    宋代大儒朱熹“尝欲写出萧何韩信初见高祖时一段,邓禹初见光武时一段,武侯初见先主时一段,将这数段语及王朴平边策编为一卷”(3),让学生研讨历史的兴亡与得失。“武侯初见先主”而有《隆中对》。《隆中对》却是上述诸对策中唯一最终目标没有实现的对策。《隆中对》得失研讨的价值却超过其他对策。唯其阶段性目标曾一度实现,其间必然有得;亦唯最终目标未能完成,其间必然有失。至于得失之间如何斟酌,正如同面对历史本身,令人充满困惑又充满魅力。正因为如此,关于《隆中对》得失的研讨,对于战略思维的启迪大有裨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