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 慷慨皇帝再重赏
李世民难得蔫了,全程皱着一张苦脸。</br></br> 杨昭乐呵呵地逗弄李世民。</br></br> 李世民气得背过身,用后脑勺对着太子。</br></br> 杨昭也不恼,说可以帮李世民补课。</br></br> 李世民回头冷哼道:“我今天不睡觉了,今天就把书看完,不需要人帮忙!”</br></br> 李玄霸没再在人前笑话二哥,但在心里道:【说得好!有志气!先生抽背的时候,可别让我帮你作弊。】</br></br> 李世民眼睛瞪得大大的,不敢置信地看向弟弟。</br></br> 你这是什么坏弟弟!居然不帮我!</br></br> 李玄霸走到李三娘身侧,用阿姊挡住了二哥幽怨的眼神。</br></br> 先生考核功课和去外面装逼不一样,二哥你可不能作弊。挡住!</br></br> 李三娘抬起袖子遮住李玄霸,并故意对李世民笑了笑。李世民的眼神更幽怨了。</br></br> 杨昭笑得肚子都在颤抖。</br></br> 李玄霸偷瞥了一眼杨昭身上的肉,心道怪不得太子的健康堪忧。</br></br> 从柴绍嘴中,李玄霸得知无论是杨昭,还是杨昭身边的人,都因杨昭孔武有力,能开强弓,而对杨昭这肥胖心里一点数都没有。</br></br> 这时候都把肥胖当富贵看待,虽然有医者多次说肥胖不好,但贵族们都没把这当回事。</br></br> 李玄霸又瞥向还满脸幽怨的二哥。</br></br> 二哥他最疼爱的二儿l子李泰也是个连走路都困难的大胖子。若二哥对“肥胖”是病有一丁点清醒的认知,就不会把李泰列入继承人人选。</br></br> 不过历史中的唐太宗也本来没打算废太子就是了。</br></br> 李世民见弟弟在看他,以为弟弟改变心意。</br></br> 他用期待的星星眼看向李玄霸,李玄霸立刻又把脑袋藏回了李三娘的身侧。</br></br> 李世民生气:【啊!!】</br></br> 李玄霸眼神往一旁飘移。你“啊”也没用。</br></br> 李三娘笑着按了李世民的脑袋一下:“自己学去。没有完成功课,被罚也是应该的。”</br></br> 李世民瘪嘴:“哦。”</br></br> 他瘪完嘴,使劲搓搓脸,又变回了活泼的笑容。</br></br> 李世民叉腰笑道:“反正今后都要熬夜看书,之后很快就要被老师训,现在得玩个够!不苦恼了!走,阿玄,我们去看工匠如何印刷书!”</br></br> 他猛地冲到李玄霸身边,拉着还没反应过来的李玄霸就跑。</br></br> 李玄霸感觉自己完全是被拖着走。</br></br> 如果现在把这一幕夸张一点画成漫画,那么他一定是两脚离地状态。</br></br> 李三娘赶紧跟上:“二郎,小心些!别把三郎带摔着!”</br></br> 柴绍也赶紧去追一眨眼就跑得快没影的李世民。</br></br> 杨昭跑了两步,喘了两口气,变成慢悠悠走。</br></br> 他气定神闲的模样,有一半原因都是因为胖。胖了急不动啊。</br></br> 李三娘追上李世民和李玄霸时,李世民已经踮着脚趴在桌沿,观看工匠演示印刷佛经。</br></br> 李玄霸双手按在膝盖上气喘吁吁。</br></br> 李三娘帮李玄霸拍了拍背,横了李世民一眼。</br></br> 李世民对着三姐笑了一下,糊弄过去。</br></br> “阿姊,这不就是一个大号的印章吗?”</br></br> 李世民的双脚上上下下一踮一踮地晃。</br></br> 李玄霸喘口气了,道:“就是大号印章。试试我的法子。”</br></br> 书店原掌柜被独孤老夫人发卖后,新的掌柜十分老实。虽然李玄霸年幼,但也全听李玄霸吩咐,不发表意见。</br></br> 李玄霸让仆从拿来一个小盒子,打开后,里面是一个巴掌大小的奇怪玩具。</br></br> 这个玩具是一个架子。架子上面有两块板,下面有个脚踏板,旁边有个大车轮。</br></br> 李玄霸把玩具架子立好,在上面的板子取下来:“把雕版安装在这个架子上面,这里还有喷墨和刷墨的机关。用这个机巧,就能减少工匠的工作强度,一天印更多书。”</br></br> 李玄霸要来一小块纸,给众人演示了一遍。</br></br> 杨昭好奇道:“李三郎,你这是从哪里看来的?”</br></br> 李玄霸胡扯道:“从一本话本中看到的,我试了试,还真能行。”</br></br> 他自然是从前世打工的地方学到的。</br></br> 前世他的父母撸了高利贷,又向亲朋好友借了一大笔钱跑到国外潇洒后,养育他长大的祖父母被气死,他在高三的寒假辍学,开始打工还钱。</br></br> 他那时才十七岁,当时类似“外卖小哥”这样好的打工职业还不普及,又被讨债公司的人堵着不准出远门,只能从打零工做起。</br></br> 去县里的老旧印刷厂给学校印试卷,是他最初在班主任的帮助
下找的第一份工作。</br></br> 带他的老厂长特别喜欢各种老式的印刷机,常做各种老式印刷机的模型玩耍。</br></br> 他后来帮老厂长开了个网店,专门卖各种印刷机模型。</br></br> 老厂长赚了钱,很好心地分给了他五万块。</br></br> 正好这时高利贷被扫黑抓了。他用了四万块还掉部分债务,获得了债主们的信任,终于能离开家乡,揣着剩下一万块踏上了去南方沿海城市的路。</br></br> 所以就算穿越了,他仍旧记得老式印刷机模型怎么做。</br></br> 只是模型,肯定不如真正的老式印刷机精巧。但老式印刷机就是手工机械,没有什么特殊的技术门槛,唐国公府有能工巧匠,李玄霸琢磨琢磨,就能弄个简易版出来。</br></br> 不过现在他只是拿出了能减轻雕版印刷术体力负担的超级简易印刷机,甚至都算不上印刷机。</br></br> 他还是个孩子,不能一口气拿出太精巧的技术。再者,因为汉字字数太多,工匠识字率又不高,印刷佛经、儒经等又只需要大量重复的印版时,还是雕版印刷更好用。</br></br> 等他哥当皇帝后,他才敢把油墨铅活字老式印刷机亮出来。</br></br> 老式印刷机这个东西确实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在手工机械时代,手工机械的更新换代除了材料之外,就只是“没往这个方向想”。</br></br> 工坊里的工匠不仅负责印刷,</br></br> 雕版和一些木工活也要做。李玄霸把模型拿出来后,工坊里的印刷工们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模型的用处。</br></br> 这时候的税制是“租庸调制”</br></br> ,对手工业者管理很严格。大部分手工业者都被官府纳入管理,私人手工业者不多,大部分背后还有贵族的影子。</br></br> 贵族官僚所需要的手工业品,要么直接通过俸禄从官府手工业者手中直接获得,要么是自己府中工匠制作。</br></br> 如今蓄奴之风盛行,手艺好的人都愿意卖身给贵族换取平稳的生活。工坊的匠人和李玄霸在府里求教过的工匠,都是唐国公府的奴隶。所以李玄霸很随意地将简陋的雕版“印刷机”</br></br> 拿出来,不担心会外传。</br></br> 柴绍和杨昭先没把这个孩童做的“玩具”当回事,但听到工匠们激动的议论时,才意识到这个东西可能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有用些。</br></br> 杨昭此次回大兴,除了喝柴绍的喜酒之外,还有一个原因。</br></br> 他隐晦劝说高颎自己退一步时,撞见高颎和宇文弼正谈起李玄霸请求印刷他们标注过的儒经的事。</br></br> 李玄霸的理由是,雕版印刷能飞速印出很多书籍,但民间只用它来印刷佛经。佛经虽引人向善,但也引人出世,且是外来的经书。我等士人,还是应该多学儒。</br></br> 隋文帝虽然信佛,也大力推广儒经。而士人虽然大多儒释道三修,内在可能还要夹杂一点不可言说的法家兵家纵横家之类的,但经历过魏晋南北朝的放纵后,清醒的士人又开始重拾儒经正统,并尝试用传统的儒释道融合成新的儒经圣学。</br></br> 高颎和宇文弼就是朝中最重视推行儒学的人之一。他们看到李玄霸的信,自然心动。</br></br> 两人叹息,他们曾经见有贫寒人家花钱购买印刷的佛经虔诚供奉,居然没想到雕版也可以印儒经。</br></br> 杨昭也是重儒之人。他深知要治理国家,还是得落在儒学身上。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回京,想亲自观察这件事。</br></br> 杨昭感慨道:“如此一改,印刷书籍的字迹会清晰许多。用来印儒经,也算合适了。”</br></br> 柴绍惊讶道:“印儒经?这是李三郎想到的主意?”</br></br> 李玄霸点头。</br></br> 柴绍夸张道:“朝中这么多大儒都没想到,三郎真厉害。”</br></br> 李世民得意:“那是!我弟弟最厉害!”</br></br> 李三娘笑道:“那你呢?”</br></br> 李世民叉腰:“和弟弟一样厉害。”</br></br> 众人皆笑。</br></br> 李玄霸曲着手指挠了挠脸颊,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不过他也很疑惑,雕版印刷术已经流行了许久,但在五代后唐时,丞相冯道、李愚才第一次奏请印刷儒经。</br></br> 可能朝中的大人物们确实不太注意民间的事吧。</br></br> 看到李玄霸的“玩具”,杨昭觉得李玄霸的建议大为可行:“表弟,你可以将这机巧献与陛下吗?当然,陛下肯定不会白拿你的东西。”</br></br> 李玄霸道:“陛下随意取用就是。不过一些小玩意儿l,哪称得上‘献’字?我可不想传出擅长木工活的</br></br> 名声。”</br></br> “”</br></br> 想看木兰竹的《李世民为弟弟心声头疼中》吗请记住[格格党文学]的域名</br></br> 李玄霸拱手道:“虽我不可能成为诸葛武侯在世
,但表兄都能这么夸了,我就当做是对我的勉励,厚着脸皮应了。”</br></br> 李世民眼睛转溜溜,道:“我也想当诸葛武侯!阿玄,我们一起吧!”</br></br> 李玄霸无语:“诸葛武侯还能两个人?”</br></br> 李世民道:“为何不能?诸葛武侯多多益善!”</br></br> 杨昭失笑:“二郎说得对,多多益善。你们二人都成为诸葛武侯。”</br></br> 李世民得意:“表兄也说得对,嘿嘿。”</br></br> 李玄霸更无语。嘿嘿你个头。</br></br> 二哥小时候想成为的人真多,一会儿l冠军侯,一会儿l卫青,现在还想当诸葛武侯了。</br></br> 不知道二哥当了皇帝之后回忆童年的梦想,会不会感到尴尬。</br></br> 大概率二哥长大了也和现在脸皮一样厚,完全不会尴尬,还会调侃几句。</br></br> 李玄霸慷慨地将模型献给了太子。杨昭让人马不停蹄地将这件事奏给皇帝。</br></br> 杨广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br></br> 他本就是好大喜功之人,任何能造成大声势的事他都喜欢。</br></br> 于是他给太子下令,召集工匠研究这个印刷术,先印儒经,再印历法,然后把他登基后发的招贤令等圣旨编撰成“圣言”,印刷后到各地分发。</br></br> 如果印刷效果很好,杨广就想召集人把宫中收藏的孤本编撰成一部图书合集,然后多印刷几部,在东京、江都各藏几部。</br></br> 杨广自己是奢侈的人,所以与隋文帝的抠抠索索不一样,他奖赏得他喜爱的人很慷慨。</br></br> 杨广当即写信给李玄霸,问李玄霸想不想当侍中。</br></br> 侍中现在只是一个虚职,一般是皇帝亲近之人的“加官”。如果单独封侍中,只是拿俸禄,不用干活。</br></br> 李世民得知此事后,高兴得一蹦三张高:“好呀!阿玄先去当官!哥哥随后跟上!”</br></br> 李渊也十分高兴。</br></br> 李建成心里虽有些酸,但还是做出了一副好兄长的模样,恭喜李玄霸。</br></br> 只窦夫人皱眉:“会不会太过招摇?”</br></br> 李玄霸想了想,道:“父亲,请帮我拒绝陛下的好意,换成一些田地钱财。”</br></br> 李渊疑惑:“为何?”</br></br> 李玄霸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和二哥先是伴驾,父亲又被征辟入朝,我又得侍中官职,荣宠太过。如母亲所说,我还年幼,福气太重,不一定能承受得住。古来许多年幼时入朝为官者,命都不太好。”</br></br> 此时不仅很信谶纬之术,也信“命数”。</br></br> 李玄霸只说家中荣宠太过,李渊还不以为意。</br></br> 他身为皇帝表兄,荣宠再过都是应该的。何况他家的荣宠,比起皇帝身边的宠臣宇文述一家大大不如。</br></br> 但李玄霸说“福气过重难以承受”,就让李渊上心了。</br></br> 李玄霸自出生起身</br></br> 体就不好,</br></br> 又显得过分聪慧,</br></br> 很符合史书中那些早夭神童的特征。</br></br> 李玄霸见父亲被说动,又道:“再者,父亲,我想科举入朝。”</br></br> 李渊想也不想道:“不准!科举入朝会受人鄙夷,你没看到先帝科举征辟的人都是什么处境吗?”</br></br> 李玄霸当然知道。</br></br> 虽然后世记载“明经”起自隋文帝,“进士”起自隋炀帝。实际上汉朝察举制时,被举荐的贤才入朝后会通过考试甄选,就已经有了“明经”和“进士”的分科称呼。</br></br> 相反,后世经过考古,隋文帝和隋炀帝关于科举取士的诏令中,没有出现“明经”和“科举”的文字。</br></br> 这不是说隋文帝和隋炀帝没有开这两科。他们只是沿用了古人考试分类称呼,没有特意点明,对科举取士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重视。</br></br> 隋文帝是真的不太重视科举招揽的人才,更信任勋贵和世家荫蔽做官的人才。</br></br> 隋文帝一朝通过科举入朝的人才,大部分如王贞,给个县尉就打发了,更多的如刘焯、侯白之人,连官都没得做。</br></br> 甚至侯白自最难考上的“秀才”科入朝为官,隋文帝却把他当逗乐子的人。杨素与侯白交好,每当举荐侯白,隋文帝总说侯白不够格为官,只给了他五品官的待遇。</br></br> 李渊年少时曾伴随隋文帝左右,深得隋文帝喜爱,所以是亲眼见到侯白如何被隋文帝当做俳优对待。</br></br> 李玄霸一说起科举入朝为官,他就立刻膈应。</br></br> 李玄霸道:“父亲,当今陛下和先帝不一样。在伴驾时,我听陛下说,他更希望任用亲自选拔的人才。陛下悄悄和我说,他明年就会增设科目,开科取士,亲自选拔人才。”</br></br> 李渊看向李世民:“真有此事?”</br></br> 我没听过
啊!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回答:“真的!陛下说过!”</br></br> 可能是陛下私下对阿玄说的吧。先帮阿玄说服耶耶!</br></br> 李渊有些意动:“既然陛下都和你们说了此话……”</br></br> 李建成反对道:“即使陛下会重用科举为官的人,但朝中大臣仍旧会鄙夷。我们唐国公府,怎么能出科举之人?太丢唐国公府的脸。”</br></br> 李渊又犹豫了:“确实如此,还是不太好啊。”</br></br> 窦夫人想插嘴,但嘴唇动了几次,她还是没有出声,担心她一出声,丈夫会习惯性地反对。</br></br> 李玄霸给了母亲一个“放心”的眼神,继续道:“我们唐国公府是陛下信任的外戚,如烈火烹油一般鼎盛。若家中兄弟各个权势过重,反而不美。我如果经过科举入朝为官,勋贵世家子弟不屑与我为伍,或许才对唐国公府更好。”</br></br> 李世民也劝道:“对啊耶耶,阿玄本来体力就不好,不能被俗务所累。阿玄就留在京中修修书,别人不去烦他,还乐得自在。我就去边疆为将,自己拼个爵位出来。我们兄弟几人各走不同的路线为官,岂不是更好?”</br></br> 李渊还没被说服,李建成同意了:“父亲,二郎这么一说,似乎也算可行。”</br></br> 窦夫人这才插嘴:“二郎和三郎都想自己挣得官职,如此有志气,郎君就从了吧。至于朝中其他人的看法,只要陛下足够喜爱三郎,谁敢轻视三郎?”</br></br> “‘’”</br></br> 木兰竹提醒您《李世民为弟弟心声头疼中》第一时间在[格格党♂文学]更新,记住</br></br> 隋唐“秀才科”才是常科考试中最难的一科,录取人数极低。</br></br> 隋朝自取士到灭亡,“秀才”不足十人;唐初因“秀才科”的要求太高,一直无人通过,很快就废弃了“秀才”一科,“秀才”一词成为恭维读书人的美誉。</br></br> 无论当今皇帝会再开多少科目,唐国公府的公子既然要通过科举入朝为官,那肯定是争夺“秀才”之名。</br></br> “耶耶,还用你叮嘱吗?我和阿玄的老师可是高公和宇文公呢!”李世民道,“高公和宇文公的弟子怎么可能不是秀才,哼。若不是我想从军,我也去考个秀才。”</br></br> 李渊没好气道:“是是是,你和三郎的老师是高公和宇文公。那二郎你的功课做完了吗?”</br></br> 李世民小脸一垮:“耶耶,我要讨厌你了!”</br></br> 李渊哈哈大笑。</br></br> 李建成先有些羡慕李世民和李玄霸的老师,听了李渊的嘲笑,也不由浮现笑意:“二郎,南朝有人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你如今聪慧不算什么,不可松懈。”</br></br> 李世民垮着脸拱手:“是,兄长。”</br></br> 窦夫人掩嘴笑道:“二郎还是很勤奋的,只是这些日子松懈了些。”</br></br> 李玄霸频频点头。那可真是太松懈了。</br></br> “前几日二哥还说要熬夜看书,结果这几日又懒散了,总想跑去骑马射箭。”李玄霸唉声叹气道,“我去年勤奋的二哥哪去了?现在的二哥居然如此怠惰!”</br></br> 李世民气愤道:“阿玄!”混蛋弟弟,我刚刚还为你说话,你还和耶耶娘亲兄长一起嘲笑我!</br></br> 窦夫人笑道:“这也有你们父亲的错。他现在无事在家,见陛下赐给二郎小马驹,就非得去教二郎骑马,耽误二郎功课。”</br></br> 李渊无奈:“行行行,我的错。二郎,我把你的小马驹没收了。”</br></br> 李世民嘴张得大大的,能塞进一整只煮鸡蛋:“不!!阿玄!快帮我劝劝耶耶!把我的小马还给我!”</br></br> 李玄霸忍笑:“才不要,谁让你没做完功课。”</br></br> 李世民嘴一瘪,气得“哇哇”大哭起来。</br></br> 窦夫人和李渊笑得更厉害。</br></br> 李玄霸没笑了,给他哥递帕子擦眼泪鼻涕,用心声安慰道:【谁让你不肯好好做功课?难道你真要等老师检查功课后对你失望?老师绕路访友多耽搁了几日,现在也该到了。】</br></br> 李世民把弟弟熊抱住,故意把哭出来的眼泪鼻涕往李玄霸肩膀上揩。</br></br> 李玄霸:“……”脏死了!!!</br></br> 窦夫人和李渊快笑得喘不过气。</br></br> 李建成露出嫌弃的神色。刚刚他还觉得两个弟弟不错,现在听到弟弟刺耳的哭声,看着弟弟眼泪鼻涕一大把的邋遢样,他又不喜欢了。</br></br> 唉,小孩子真烦。</br></br> ……</br></br> 李渊最终写信婉拒了杨广的赏赐。</br></br> 李渊不该知道杨广要增开科举的事,没有多说。</br></br> 李玄霸也写了信,信中说他想与天下有才之士比一比,这样站到陛下身边才理直气壮。再者,听闻科举优秀者能得到皇帝亲自问策,那岂不就
是天子门生?</br></br> 本来没李世民什么事,但他仍旧用被两位老师的戒尺抽肿了的手握笔添了几句,“我为表叔征战,阿玄给表叔当门生,我们正好文武双全!”。</br></br> 杨广看到李玄霸的信,视线在“天子门生”四个字上来回扫了许久,然后落在了李世民增添的那句话上。</br></br> 他笑着对最信任的心腹重臣宇文述道:“许国公看这二子,是不是很讨人喜爱?”</br></br> 宇文述道:“陛下的眼光,从来是不会错的。”</br></br> 杨广大笑。</br></br> 见杨广心情不错,宇文述才说了此次面见的正事:“陛下,楚公病了,病中似乎对陛下有怨言,说‘我岂须更活耶’。”</br></br> 杨广笑容敛去,冷哼一声:“确是怨言,但也是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