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五百七十九章 新式科举

第五百七十九章 新式科举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楚帝国的科举以及教育改革,几乎是同步展开的。

    在教育上,大楚帝国已经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官办教育,力争在每一个镇都设立一所三年制官办初等小学,在每一个县都设立一所三年制高等小学,然后每个府要有一所中学,每个省都要有一所高级中学。

    这些都是属于最低要求,实际上在人口多,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地方,也能够办更多的学校。

    比如在江南省里,人口众多,同时读书风气也比较良好,因此你要说一个县才那么一所三年制高等小学,这是远远不够的。

    以江南省苏州府为例子,下属的每一个县都有五所以上的高等小学,同时苏州府的初级中学也设立有三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所直接嫡属于苏州府管辖的高级中学。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人口比较多,经济比较好的地方。

    大楚帝国经过几年的酝酿以及试点改革后,目前已经全面推开了新式教育体系。

    就连专业的四年制大学,都已经有多所了。

    尽管这些新式学校还很稚嫩,里头的老师其实都不咋地,但是总算是开了个好头。

    不仅仅是官办学校,还有更多经过了审核,按照新式学制办学的民间学校。

    而和新式教育制度同时改革的还有科举制度。

    因为大楚帝国在推广了新式教育体系的时候,也同步推广了统一高考,中考制度以及学历制度。

    比如之前的四校联考,就是大楚帝国推行的高考制度,而在承顺八年里,四校联考将会变成十七校联考。

    大楚帝国的多所四年制学院和三年制师范学院也将会在今年开始招生,加上原有的四校一起,形成十七校联考。

    而等到承顺九年,参与联考的高等院校将会变成四十多所。

    随着中高考统一,新式教育体系初步成型后,科举的全面改革,学历取代功名也就成为了自然。

    为此,大楚帝国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小范围的科举改革。

    当然了,这种改革并没有说直接废除科举之类的,而是把科举朝着公务员考试进一步靠拢。

    比如当时就把院试变成县镇级招收官员的考试,把乡试变成省、府级衙门招生官员的考试,会试直接变成了给京畿各机构招收新官员的考试。

    这些措施在过去几年里还算不错,而等到明年,大楚帝国是准备全面铺开,完成最终的科举改革。

    按照拟定的科举改革方案,今后大楚帝国的科举考中后直接录取为官。

    新的科举考试里,依旧分院试、乡试、会试。

    各级考试,互不统属,不分高低,

    各级考试,只是用于区分考中后的工作机构。

    考中院试者,分配到县镇基层衙门;考中乡试者,分配到省、府直辖衙门;考中会试着,分配到京畿各部衙门。

    但所有中试者,一律只授予从九品,都得从最基层干起,当然,以后升官快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院试只局限于本府考生,乡试只局限于本省考生报考,会试全国考生即可。

    考中后分配工作,采取避亲、异地分配,原则上院试中试者,跨府分配;乡试中试者,跨省分配;亲属之间不得分配在同一地区。

    会试中试者,因为工作地点为京畿,不采取异地分配原则,但是不得和近亲同部门。

    而报考新式科举,需要新式学历。

    暂时来说,院试需要初等中学学历。

    乡试需要高等中学学历。

    会试,需要大专学历。

    后续随着教育的持续发展,相应的学历要求也会持续调高。

    考虑到民间还有一批身怀功名的读书人,因此这一批有功名的读书人,也会授予不同的学历,普通生员授予初级中学学历,廪膳生授予高级中学学历,举人授予大专学历。

    这些人,只局限于承顺元年到承顺八年之间大楚帝国所录取的学子,不包括前明所录取的学子。

    此外,承顺九年后,大楚帝国新式科举将会不会再授予旧式功名,但是旧式功名依旧可以沿用。

    嗯,基本也就只剩下个名头了。

    对此,民间的读书人也不会有什么意见,毕竟功名这东西在大楚帝国也没啥特别,至于什么见官不跪,在大楚帝国里本来就开始大规模废除跪礼了。

    而功名的真正作用,还是能参加更高一级的科举,然后能当官,但是这是在明王朝里……而在大楚帝国里嘛……基本上你只要考中秀才,那么就能直接当官了,虽然只是个从九品的小小科员。

    只有一些野心比较大的读书人,哪怕是考中了秀才后,也不去当官,而是继续报考乡试,最后报考会试,就为了一步登天。

    因此,大楚帝国民间里,其实遗存有功名,但是没当官的士子其实不多,但是即便不多,大楚帝国礼教部方面还是考虑到了他们,并作出了妥善的安排,不仅仅保留了他们的功名,还按照功名授予他们不同的学历,免的以后他们想要参加科举了,都没办法报名……

    这一系列的科举改革措施,大楚帝国在前几年就开始试点,酝酿,而到了现在,终于是要到全面铺开的时候了。

    承顺八年十一月下旬,最新一期的大楚帝国邸报上,正式宣告了新式科举制度改革,并把改革内容详细刊登在大楚邸报上,朝着全国各地进行分发,以便让学子们得知。

    新式科举的颁发,自然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反对声音也有,但是也不算太大,至少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因为……甭管怎么改,但是科举的核心依旧没变,那就是为国选材。

    清末时期的科举改革为什么那么失败,就是因为直接废除了科举,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公务员考试跟上,后续的官员选拔,主要是靠游学选官……嗯,也就是从留学生中选拨,再有就是纳捐,举荐什么的。

    在当时,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想要当官,你只能去留学……所以清末短短几年间,就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出国留学,因为去日本留学便宜,所以大部分都是去了日本,最后这些人大部分都变成了革命党……

    清末的科举改革,乃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典型失败案例。

    你让年轻读书人都当不了官了,人家可不就得玩造反嘛……

    而大楚帝国的科举改革,虽然外在形式变来变去,但是变动的主要是制度以及考试内容这些,然而核心的为国选材这一点却是依旧没变。

    只要这核心的东西没变,其实人家读书人顶多嘴上抱怨两句,但是还是会乖乖的适应变化的。

    只要能当官,啥都好说!

    所以,大楚帝国的新式科举推行,虽然引起了一定的波澜,但是这些波澜都在控制范围之内,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负面反应。

    当然,也不是没有影响,实际影响还是挺大的,最明显的就是报考各类中小学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以前很多人,尤其是已经读书比较有成的人,人家很多在家里自学的,学成后再去参加科举当官。

    但是现在,想要参加科举得先有学历……

    于是乎,为了能够参加新式科举,他们就不得不去报考这些学校了,好歹混个中学文凭啊。

    而这也是礼教部方面所希望看见的,他们要的是更多的学生经历完善的新式教育,而不是和以往那样只会躲起来念四书五经。

    大楚帝国的新式教育改革,其所引起的波澜,几乎占据了大楚帝国承顺八年里最后的一两个月时间。

    一直到承顺九年后,这种讨论才逐渐平息了下来,人们开始习惯,并按照新式科举的要求去新式学校读书。

    当罗志学看到说今春各官办中学乃至小学的入学人数大幅度增加后,微微露出了笑容,这是好事。

    再多那么几年,这新式教育体系也就算是成了。

    放下礼教部的这篇报告后,罗志学又拿起来了还是礼教部,不过却是藩务司的报告。

    礼教部的权势在大楚帝国还是蛮大的,分管教育、礼仪、宣传,同时还分管藩务呢。

    所以,才会出现礼教部的人前脚刚说完教育,后脚就说外交问题……

    这份藩务司送上来的报告,还是高原地区和硕特部以及当地部分土司们的谈判情况。

    根据藩务司的报告,他们已经和和硕特部达成了共识,大方向基本已经谈妥,现在要谈的都是一些细节的小方向。

    双方洽谈的大方向,和之前敲定的方案也没什么区别,主要就是和硕特部接受大楚帝国册封,成为大楚帝国的藩属侯国,并在政治和军事上全面接受大楚帝国的指导,后续和大楚帝国一起出兵西域,夺取了准格尔部的牧场后,和硕特侯国则是迁移到准格尔牧场。

    在出兵准格尔之前,和硕特部则是暂时迁移到青海地区,也就是之前土默特青海部的牧场进行放牧生活,并配合大楚帝国全面接管康巴以及雪区等地区。

    同时双方联姻,和硕特部将会把若干嫡女送入大楚皇宫。

    嗯,只有单方面的联姻,不存在大楚帝国皇室嫁女给和硕特部的情况……一方面是大楚帝国就没什么适龄公主之类的,另外一方面嘛,罗志学疯了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异族……而且还尼玛是父死子继母,兄死弟继嫂的奇葩异族。

    再说了,现在只是所谓联姻而已,以大楚帝国的胃口,这和硕特部还能存在几年那都是另说,只要他们现在服软,以后有的是办法和时间让他们彻底融入大楚帝国,就和漠南蒙古一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