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第8章 12<!>
作者有话要说: 因锁定修改改章节中。
如果章节仍然先是亚里士多德篇章则意味着修改失败。
章节会在近期尽量早些修复。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诚然, 好奇心能引起我们对周围事物
的兴趣。当人们在月光下仰望星空, 在阳光下凝视大海之时,无不产生一种好奇、
惊奇之感。哲学家为此而思索人生的真谛, 科学家由此而探究宇宙的奥秘,文学
家因此而展示生命的美丽,演说家就此引发出隽永的谈锋。学子、听者由好奇而
入科学之门, 由好思而“净化灵魂”。吾辈不但为自然之奇而惊叹,而且对亚里
士多德思想的博大精深亦感震惊!惊与奇,不只使我们从中发现了人类心灵与求
知欲望是如此之广漠深远,同时更让我们体会出生命在道德价值中的义务、责任
与尊严!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者,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竭力摆脱外界干扰, 潜心于教学与研究。他的整个生涯和各种活动都表明他最为
关注的是促进真理的发展, 增加人类的知识量。他涉猎广博,兴趣广泛, 对他所
处时代的一切领域几乎都进行过探讨, 试图把握、理解当时一切理论与实践知识,
也确实在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杰出的成就。他是古代科学和哲学的集大成
者, 建立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体系, 在西方文化史、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占有
显赫的地位。
人们在回顾人类思维历程时, 都不能否认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化的一位奠基
人。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精湛细密,是一个激发过,并且继续激发着一代代后辈灵
感的导师, 他像一盏理智的明灯悬于古代世界的上空。在他之前没有人在学术上
取得过他那样的辉煌成绩;在他之后虽然科学巨匠辈出,但并未因此而使他失去
智慧的光辉。黑格尔誉他为“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物”,马克思说他是“古代最
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他无愧于这些评价。
“求知是人的本性”,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人生信条。他把人生的意义归结为
求知,把求知当作人格高低的象征,他真诚地认为,爱好知识,寻求真理是人所
共有的本性。他坚信人类光辉灿烂的未来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求知实践,逐渐积
累知识才能达到,并认为按求知的欲望行事,是人生最高的目标,从事理智活动,
进行思辨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求知,不只是学习,而且更有教学与探索。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能把某个
问题的知识传授给他人时,才算懂得了这个问题。他把教育看作是展现知识的最
合适的方式。他在结束了漫游生活之后,在雅典办起了学校,一心要把自己的思
想无保留地讲出来。他的讲稿与研究成果形成了多篇巨著,有人说至少有400 部,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是47部(很多都失传),这累累硕果,令人惊奇的不是数量,
而是它所涉及的范围和研究的深度。这些著作有关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伦
理、政治、法律方面的,有关于政制史、思想史方面的,有关于心理、生理方面
的,有关于自然史、动植物、生物方面的,有关于化学、天文、物理、数学方面
的,有关于哲学方面的……一个人的头脑中能容纳那么多知识,实非一般人所能
比。
亚里士多德尊重事实,尊重经验,求知与求实相结合,这是他重要
的治学方法。求知与求实相结合的精神,像探照灯的光柱,把探索的光芒投
向科学的未知领域,不断探求新的知识,从不满足于已有结论,力求以更新的成
果来说明事实。列宁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里有活生生的东西,他在寻求,在
探索。”他在每一个领域都提出一些根本性原理,点燃起思维的火花,为人类文
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亚里士多德以辛勤的劳动,为自己竖起了雄伟的知识之塔。与他的名字相联
系的吕克昂学园,在相当一段时间都是科学与哲学研究的辉煌中心。后人称他为
“学问之父”,其含义一是指他奠定了逻辑学和生物学基础,二是指他是古希腊
哲学集大成者,是许多学科的创始人。科学发展史告诉人们,一个人能发现某一
规律,发明某一技术,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能奠定某学科的基础,可谓大科学
家;某一时期、时代某方面的集大成者,更是历史上少见的人物。亚里士多德是
许多学科的创始人,其历史地位确实是同时代人及无数后人所不可企及的。罗素
在评价毕达哥拉斯时说:“无论就他的聪明或就他的不聪明而论,……(他)
都是
自有生民以来在思想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这评价同样适用于亚里
士多德。
我们肯定亚里士多德的成就,并不意味着肯定他的全部学说。实际上,他的
很多思想都已被新的科学所否定,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更是如此。因此相当一部
分科学家把他看成是近代科学进步的障碍。平心而论,全盘否定是不对的。因为
科学的发展是不断修正错误,发现新真理的过程。从科学史角度看,人们仍承认
亚里士多德在人类科学发展中的贡献与作用,他的许多著作仍是今人必读的经典
之书。乔纳逊。伯内斯说:“亚里士多德永远不会被人遗忘,他的事业一次又一
次地引起人们的兴趣。”无论人们对他的评价多么不同,有一个事实无可否认,
他为人类探求真理开拓了道路,他尊重事实的治学方法为今人所发扬,他的思想
是人类的一笔精神财富。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他的里程碑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总序郭锷权一个对人类充满美好遐想和机遇的21世纪正悄无声息地向我们走
来。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是高科技知识爆炸的世纪。竞争的关键是人才,人才
的关键是素质。素质从哪里来?有人说,3 (语文、数学、英语)
+x= 素质。素质= 传记人物的eq情怀。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翻阅《巨人百传丛书》书稿,不难发现多数巨人的伟业始于风华正茂、才思
敏捷的青少年时期,我们的丛书记录着以下巨人们创造的令人赞叹的辉煌业绩:
美国飞行之父、16岁的莱特兄弟已是多种专利的小发明家;诺贝尔24岁首次取得
气体计量仪发明专利;爱迪生29岁发明电灯;居里夫人31岁发现钍、钋、镭三元
素;达尔文22岁开始环球旅行并伏案构思巨著《物种起源》;克林顿46岁出任美
国总统;比尔。盖茨28岁成为全球电脑大王,并评为1998年度世界首富;普希金
24岁开始创作传世之作《叶甫盖尼。奥涅金》……读着巨人们的一本本使人激动
不已的奋斗史,他们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把握机遇的能力,使人肃然起敬,这一切
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无疑具有启迪、教育和诱惑力。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编撰
了这套丛书。获悉《巨人百传丛书》即将付梓,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钰琳先
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庆刚先生、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先生和复旦大
学附属中学校长曹天任先生先后寄来了热情洋溢的信,对丛书出版寄予殷切的期
盼和高度的评价。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钰琳先生说:“我们高兴地向广大青少年朋友推荐
《巨人百传丛书》。在世纪之交,能有这样的精品丛书陪伴你,是智慧上的愉悦。”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庆刚先生说:“每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人物,
都蕴藏着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
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先生说:“高山仰止。巨人是人类的精英。
世纪伟人南开中学最杰出的校友□□以及毕业于南开中学的四十多位院士
校友和各界杰出校友们的业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曹天任先生说:“仔细这套丛书,犹如看到他们
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感受他们的理想、信念、胸怀、情操,这将帮助你学习
做人,学习做学问,学习做事业……”
有必要说明的是,《巨人百传丛书》的读者对象为初、高中学生和部分大专
学生,因而在传主和传主内容的选择上有针对性的考虑,如果有挂一漏万或不足
之处,敬请学界原谅。
1998年6 月于盛京
亚里士多德
第一章生平一代大师亚里士多德的一生说不上坎坷曲折,但也不是一帆风顺。
关于他的生平材料,主要来自古希腊哲学史料《名哲言行录》的编纂者、思
想文化史作家第欧根尼。拉尔修(约公元200 —250 年)的记载。《名哲言行录
》用的多半是间接材料。近代西方学者对这些材料进行校正,重新收集,但终因
年代久远,古代印刷条件差,很多直接材料没有流传下来,其中有些细节免不了
是出于推断,互有矛盾。根据多数人的看法,亚里士多德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
时期:1幼年时期,从他出生于斯塔吉拉到离开故乡到雅典去求学,约17年时间
;2求学时期,从公元前367 年进阿加德米学习到离开学园,约20年时间;3游
历时期,从公元前347 年到前335 年,共12年,这12年间他从雅典到小亚细亚,
从小亚细亚到马其顿,再重返雅典;4教学时期,从公元前335 年回雅典办学,
到前323 年再次离开雅典计12年,次年
病故。
1 幼年时期按古希腊纪年法,亚里士多德生于第99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一年,
即公元前384 年。出生地是位于爱琴海北部卡尔西乃西半岛东岸的斯塔吉拉城。
斯塔吉拉是希腊的殖民地,它的居民大多数来自南方的安德罗斯岛和优卑亚岛。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尼各马科就是安德罗斯的移民,他出身于爱奥尼亚以医务为业
的世家,母亲菲斯蒂斯是优卑亚岛人。尼各马科曾是腓力二世(公元前382 —前
336 年)的父亲马其顿王阿明塔斯的御医。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从小就喜
爱生物学和医学,而且自幼养成了专注事实、尊重经验的品格和作风。医学向他
显示了生命的奥秘,激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心。父亲生活在宫廷中,亚里士多德幼
年有随父进宫,与宫廷接触的机会。据说幼时曾与腓力普一起玩耍过。
国王阿明塔斯于公元前369 年死去,宫廷内爆发了夺位之争。叔侄间相互斫
杀,历时10年。公元前359 年,阿明塔斯第三子腓力普除掉年幼的侄子,夺得王
位。在此争斗之初,老尼各马科就离开了斗争惨烈的王宫,回到故乡。不久,老
夫妇双亡。这时,亚里士多德尚未成年。
父母早亡,幼年的亚里士多德由姐姐阿里木奈丝苔和姐夫普洛克塞诺斯抚养,
二人对弟弟的教育十分关心。亚里士多德对姐姐、姐夫感激不尽,终生以最大的
敬意怀念他们,后来立像纪念姐夫,要女儿嫁给普氏之子尼加诺尔,并立尼加诺
尔为遗产继承人,以报答姐姐、姐夫抚养教育之恩。
亚里士多德姐弟三人,除姐姐外,还有一个弟弟,名叫阿里木奈斯托斯,不
幸早亡。对幼弟的夭殇,亚里士多德一直不忘,在遗嘱里嘱人为之立像以纪念。
2 求学时期求学时期是指从亚里士多德17岁远游雅典入阿加德米(柏拉图学
园)学习起,到柏拉图去世为止的期间,也就是从公元前367 年至前347
年为止的20年间。
公元前367 年,刚刚17岁,求知欲极旺的亚里士多德告别姐姐、姐夫,离开
故乡,负笈游学,到了当时的文化中心雅典,投入正处在鼎盛时期的阿加德米学
园,师事柏拉图。当时的雅典,虽然在政治、经济方面已不是繁荣地区,但在文
化上仍然是全希腊的中心。这是每一个期望受到最高文化熏陶,以期在政治上一
鸣惊人的希腊青年所向往的地方。
亚里士多德到来之时,雅典有两所著名的学校,一所是由著名演说家伊苏格
拉底所创办的修辞学校,另一所是柏拉图所创办的哲学学校。
这两所学校相互竞争着,但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全希腊各个城邦培
养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管理国家的人才。只不过两个学校的教育方法不一样。伊
苏格拉底偏重实用,向学生讲授修辞方法,训练论辩技术;柏拉图则注重理论培
养,他全部哲学的核心,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想“使哲学家成为君主,或者使
这个世界上的君主王公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但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阿
加德米也开设修辞、论辩之类的课程。不过柏拉图更重视的还是理论问题的探讨,
培养人们自我反思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辨能力。
柏拉图(公元前427 —前347 年)2,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苏格
拉底(公元前469 —前399 年)的学生。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
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都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列入世界十大思想家之
中。柏拉图出身于贵族世系、经济富裕的家庭。
富裕的生活没使他沦入纨袴子弟追逐声色犬马的恶行之中。在少年时,就表
现出了聪颖的禀赋和多方面的才能。他风流倜傥,气度不凡,严肃深思,勤于探
索,才学兼优。哲学问题、政治伦理、科学进展、战争风云,无一不是他深感兴
趣的领域。因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后来成了哲学家。他的名言是“哲学家是那些
喜欢洞见真理的人”,“哲学家在任何时候都热爱真理”。他本想从事政治活动,
但看到雅典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民主政治也是江河日下,特别是他所敬重
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处死,这使他痛心疾首,感到政治生活里到处都充斥着不义、
罪恶和丑行,于是他重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放弃了仕途,走上学者之路,
要用哲学理想来改造社会。
柏拉图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创立学园,开办教育;二是弘扬理性,推崇
哲学。柏拉图有如中国的孔子,二人有某些相似之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
人办学的教育家,柏拉图是西方历史上首创学园教育的教育
家;孔子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柏拉图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发展上占有崇高地位。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 年创办了学园。他办的这所学园位于雅典城外西北方,
取名为“阿加德米”(意为学园)。这所学园历经沧桑,久盛不衰,直到公元529
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为止,前后持柏拉图:《国家篇》第5 卷
473d 2关于柏拉图的生卒年,有几种说法:1公元前430 或429 —前348 年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第153 ,159 ,271 ,272 页);2公元前 428/7
—前348/7 年(《陈康:论希腊哲学》第1 ,2 页);3公元前427 —前347 年
(易杰雄主编《世界十大思想家》第93页,《辞海》(缩印本)第1288页,及其
他一些研究柏拉图的著作)。
续长达916 年之久。这所学园可以称得上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的学校,
为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抚育了不少在西方文化史
上占有卓越地位的学者,甚至对近代欧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院和大学都有影响。
当年,这所学园主要是讲授哲学,对数学也很重视,据说在讲堂的门前写着这样
的话:“未学几何学者不得入内”。
学园没有教学大纲和课程表留下来,亚里士多德说,他的老师讲课从来没有
准备好的讲稿,他从来没有写过一本教科书,也一再拒绝为他的哲学建立一个体
系。他认为,整个世界太复杂了,难以压缩到一个预先想好的书本模式里面去。
所以学生们在学园学习了哪些课程,后人无从知晓。如果把柏拉图在《国家篇》
第7 卷中提出的培养哲学王的教学规划看作是学园所实施的课程的话,可以推断,
学生们要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声学等(按柏拉图的说法,
数学由于其抽象性和普遍性,能把人的心灵拖离可感世界去思考永恒存在),此
外还要学习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些课程只是为学习辩证法
奠定基础,是学习哲学的前奏曲。在柏拉里看来,最高深、最高尚、最根本的学
科是哲学。
亚里士多德初入学园时,柏拉图正在西西里岛访问。据传,柏拉图返园后,
见到这位文雅、英俊的青年,已有几分喜爱,攀谈后就更加喜欢了。亚里士多德
衣冠楚楚,举止文雅,风度翩翩,长于口才,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喜好争论,
谈话时富于说服力,机智锋利,妙趣横生,来学园不久就显示出惊人的多方面的
才能。大约在公元前360 年,学园与伊苏格拉底学校进行了一场论战。伊苏格拉
底学派批评柏拉图学园崇尚虚谈,徒托空言,无益于政治和法律这类实际事务。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学园的代表,在论战中崭露头角,有力地批驳了伊苏格拉
底学校过分注重实用的观念,指出对方在理论上思想贫乏,强词夺理,以唇舌争
一时之胜负,难登学术大雅之堂,从而为柏拉图学园争得了荣誉。他勤奋好学,
学业精湛,才华横溢,超群拔萃,是一个思想深刻、抽象思维能力极强的人。他
的头脑容纳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知识,对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逻辑学、历史、
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天文学、自然史、戏剧、诗歌等都有研
究,且有成就。有一次柏拉图曾幽默地说,他的学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其
他学生的身体,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的头脑。柏拉图很赏识亚里士多德的才学,
誉为“学园之精英”,并在他的住处题上“读书人之屋”,后来提他为学园的教
师,讲授修辞学。不过对他奔放不羁的思想也不放心,对其要用“缰绳”加以驯
服。
学园里,亚里士多德与同学们在探讨着学问,思索着真理;学园外,政治形
势在迅速地变化着。腓力普的马其顿方阵,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显示出马其顿是
一股不可遏止的新兴力量。如何对待这一力量,在雅典分成相互对立的两派。以
伊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亲马其顿派,主张联合马其顿,依靠马其顿,希望腓力普能
够把相互厮杀、自我消耗的希腊城邦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掠夺东方。他们的口
号是:把希腊的战争带到亚参看易杰雄主编《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
版社,1990年版,第134 —135 页;(英)乔纳逊。伯内斯《亚里士多德》,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0页。
洲去,把亚洲的幸福带回希腊来。反马其顿派的领袖是德摩斯梯尼,他以
青年的政治敏锐性,看到野
心勃勃的腓力普最终要成为雅典的大患,于公元前351
年在公民大会上发表了反腓力普的演说。他认为马其顿不仅不能拯救希腊,反而
要摧毁希腊的独立,扼杀希腊的自由,消灭希腊的文化。对这场斗争,亚里士多
德不很关心,直到今天,人们也没发现他有什么政治倾向,未见他与马其顿宫廷
来往的材料,在他的著作中也找不到具体的亲马其顿的言论。相反,在教学上,
他却一直维护阿加德米的原则,与伊苏格拉底格格不入。
德摩斯梯尼雄辩的演说,阻止不了腓力普的进军。公元前348 年秋,雅典北
方重镇奥林索斯陷落,这引起了雅典反马其顿的怒潮,次年春反马其顿派在雅典
当权。在这种局势之下,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外邦人,马其顿宫廷御医的儿子,
处境是不佳的。恰在这年,80岁高龄的柏拉图与世长辞。临终时柏拉图指定斯彪
西波为学园继承人。于是,亚里士多德结束了学园的求学生活,与同学克赛诺克
拉提东渡小亚细亚,回到希腊哲学的发源地。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园生活了20年,在那里,他异常勤奋,学习有成。亚
里士多德的见解,到后来,与柏拉图学说有出入,但在求学时期,对师说态度极
为忠实,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也极看重,誉他为学园的
讲师。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早期著作中有明显的反映,这一时期的著作,可以
说是“柏拉图的模仿”。尽管此时亚里士多德也有独到见解,有创造,但毕竟不
多。这是就哲学而言,对哲学之外,柏拉图不太看重的自然科学,而亚里士多德
却有着独自的研究。
3 游历时期公元前347 年,柏拉图去世,斯彪西波继任院长;亚里士多德与
同学克赛诺克拉提离开雅典,接受同学——阿塔内斯的统治者赫尔米亚的邀请,
去了那里。
对亚里士多德此时离开雅典的原因,后人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因为斯彪
西波被定为学园继承人,两人理论观点不同;也有人说是因为亚里士多德不是雅
典居民,没有购置地产和房屋的权利;更多的说法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所致,如:
余纪元说:“公元前404 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希腊世界在政治上和经
济上迅速衰落,在希腊北方的马其顿王国迅速强大起来。国王腓力普发明了马其
顿方阵,大举进兵南下,攻城掠地。德摩斯梯尼向德摩斯梯尼(公元前384 —
前322 年),古雅典雄辩家,民主派政治家,极力反对马其顿入侵希腊,发表《
斥腓力》等演说,谴责马其顿王的扩张行为。公元前338 年马其顿征服希腊的决
定性战役喀罗尼亚之战后,他被流放到埃癸那岛。公元前323 年马其顿王亚历山
大大帝死,他重返雅典组织反马其顿运动。今存演说61篇。
伯罗奔尼撒战争指古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结成
的军事、政治同盟与海上强国雅典两大奴隶主集团为争夺希腊地区的霸权而发生
的战争。战争使希腊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霸权转入斯巴达之手。后来斯巴达势衰,
公元前370 年伯罗奔尼撒同盟瓦解。
雅典公民发表反腓力普的演说,警告马其顿之患,激起了大众的反马其顿情
绪。公元前 348年,腓力普攻陷雅典北方重镇奥林索斯,并摧毁了希腊联盟。雅
典人民掀起了反马其顿的怒潮。公元前347 年,反马斯顿派主政雅典。在这种形
势下,亚里士多德自然待不下去了。他与马其顿宫廷自幼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
父亲尼各马科是马其顿王阿明塔三世的御医和朋友。亚里士多德幼年曾在马其顿
珀拉宫廷生活过一段时间,与阿明塔三世的儿子腓力普一同相处玩耍,友情甚笃。
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47 年时与腓力普并没什么来往,在他的著作中也找不到亲
马其顿的言论。但是,他仍然被视为亲马其顿分子而成为攻击对象。这样,亚里
士多德只好收拾书箱,离开生活了20年的雅典城。“2g罗伊德说:”若说在斯
彪西波被选上时,亚里士多德与他的关系相当尴尬,使亚里士多德决定离开雅典,
这我们也没有证据,二人之间没有证据显示有敌意存在。我们也可能想到亚里士
多德的离开至少有部分理由并未牵涉到与学园中其他分子之关系;很可能他的离
去与当时政治情况有关,因为在公元前348 年马其顿王腓力普掠夺了奥林索斯之
后,雅典有着一股反马其顿人的气氛。“乔纳逊。伯内斯说:”公元前347 年,
他突然离开了该城。关于他离去的原因没有可靠的报道。但是,希腊北方重镇奥
林索斯于公元前3
48 年落入马其顿军队之手。德摩斯梯尼及其反马其顿派在一片
反马其顿的怒潮声中执掌了雅典的政权。很可能是政治上的问题使亚里士多德在
公元前347 年离境而去,正如他们在公元前323 年使他再次离去一样。“2不管
怎样解释,反正亚里士多德是在柏拉图死后离开雅典前往阿塔内斯的。从此,开
始了12年的游历生活。
亚里士多德游历的第一个存身之地是密细亚地区的阿塔内斯,是受赫尔米亚
之邀前来的。赫尔米亚是个声名不佳的人物。他开始依附于波斯,后来又和腓力
普往来。作为一个朋友,赫尔米亚倒是忠肝义胆,精明强干。他出身于奴隶,学
习了文化,作过内廷侍从。后来在密细亚地区伊达山中经营采矿,获了巨利,成
为富豪,买通了波斯王朝,取得这一地带的主权。赫尔米亚曾在阿加德米学习过,
对柏拉图的理想——或者哲学家为王,或者王者成为哲学家——很是向往。当他
自身果然手握权柄,□□一方的时候,就从阿加德米请来四位哲学家:亚里士多
德、克赛诺克拉提、柯里斯柯斯、埃拉托斯。四人被安排在阿索斯海滨,让他们
潜心讨论哲学,赫尔米亚提供一切必需品。他们似乎不曾开设讲坛,招收学生。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开始批判柏拉图的哲学,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阿索斯,亚里士多德与赫尔米亚的侄女(也有说是女儿、养女、妹妹的)
比娣娅结了婚。这次婚姻给亚里士多德带来一笔可观的嫁资。
婚后生有一女,也取名为比娣娅。这个妻子早年去世,亚里士多德后来又和
斯塔吉拉的名叫赫比丽丝的女子结婚,生一子,取名尼各马科,与祖父同名。关
于第二个妻子的情况,包括何时结婚,在何地结婚,无处2易杰雄主编:《世界
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6 页。
(英)g罗伊德:《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成长与结构》,(台湾)联经出版
事业公司,第4 —5 页。
2(英)乔纳逊。伯内斯:《亚里士多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版,第16—17页。
记载。其家庭生活,也无详细材料。
时间不长,大概到第三年,亚里士多德移居累斯博斯岛东南角上的城市米提
利尼。在这里他结识了此后25年共同合作,形影不离,又是他学园继承人的泰奥
弗拉斯特。泰奥弗拉斯特大概生于公元前370 年,比亚里士多德小14岁。亚里士
多德研究者中最激进的人甚至认为,现存亚里士多德著作,多数出自泰奥弗拉斯
特之手。他们二人在小亚细亚的工作,比较可靠的推测是,对这一带的海生动物
进行了较广泛的考察,因为在他们的动物学著作里经常提到这一带的地名,特别
是岛上的一处名为普拉的珊瑚礁地带。不过那些卷帙浩繁的动物学著作,恐怕也
不是短短三五年所能完成的。
又过了二年,即公元前343 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为13岁的儿子、未来的
国君亚历山大物色老师,想到了亚里士多德。腓力二世写信给亚里士多德:“我
有一个儿子,但我感谢神灵赐我此子,还不若我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
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得上我,并无负于他未来的王国。”亚里士多德
应邀来到珀拉王宫,泰奥弗拉斯特一同前往。当时,亚里士多德刚过40岁,用现
在的话说,不过还是个青年学者,能受到这样的殊荣,在当时很是轰动。有人说
他和国王原是宫中的幼年伙伴,如今腓力二世主宰希腊,以嗣君的教育相托,是
意中之事。
另一些人认为二人关系未必有这样长久,亚里士多德被选中,是由于赫尔米
亚的推荐。不管是不是由于赫尔米亚的推荐,亚里士多德来宫中后,仍然对赫尔
米亚抱感谢之情,称颂他的德行,当他遭到不幸时,为之愤慨。
亚里士多德等人离开累斯博斯后的公元前341 年,波斯军队侵入该地,赫尔
米亚被俘,押解到波斯王阿塔泽尔士那里,受到严刑拷打,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
上。死前从狱中带口信给亚里士多德,表达他的敬意,说:“请告诉我的朋友和
同事们,我没有做任何为哲学所不齿的事。”
为了纪念这位忠勇的朋友,亚里士多德为他在台尔菲庙立了像,并写了挽词。
从挽词中人们得知赫尔米亚是被奸计和叛逆所害才落入波斯人之手的。
亚里士多德来马其顿后,先是和亚历山大住在珀拉宫廷里,后来移到一座名
为梅札的古堡。教了三年,亚历山大就拿起刀枪打仗去了。老师无事可做,回到
了故乡斯塔吉拉。亚里山大对恩师作了隆重的答谢,
重建了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
的斯塔吉拉。在故乡,亚里士多德听到了腓力二世被刺身亡的消息,又得知亚历
山大夺得了王位。亚历山大在安提帕特等掌握军权的将军的支持下,将另外两名
争位者,亚历山大的异母兄弟和侄儿,很快除掉。
局势稳定后,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 年重返雅典,结束了漫游生活。
4 教学时期参看王树人等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苗力田撰《亚里
士多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 页。
转引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 272
—273 页。
亚历山大即位不久,就开始了对外的征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师南下
平定了起兵反抗的底比斯城。南部诸城的反马其顿派迅速瓦解,纷纷投降。亚历
山大要雅典交出反马其顿的领袖德摩斯梯尼及其主要伙伴,才能受降。据说是由
于亚里士多德出面奔走,为了保存希腊文化,亚历山大才收回了成命,德摩斯梯
尼只受到被流放的处分。在马其顿完全控制了局势之后,年已半百的亚里士多德
和泰奥弗拉斯特重回雅典。
回到雅典,不是再回阿加德米,而是在城东第奥勒斯城门前,一个名叫吕克
昂的运动场自己开办学园,与城西北角的阿加德米隔城相望。
这个地方原来是柏里克利为训练新兵而建造的游乐场,场内有许多林荫路,
有树木、喷泉和柱廊。因邻近吕克昂神庙(即阿波罗神庙,阿波罗的尊号之一
为吕克俄斯,意即“光明之神”)故名。据说,以前有许多学者常常来此,是一
个多才善辩之士所云集的地方。苏格拉底在世时多次来此,柏拉图有过这方面的
记述,如他在《吕西斯》篇开头说:苏格拉底“为了走城外的路,沿着城墙从阿
加德米直接走向吕克昂,在到傍着潘诺浦泉的后门口时,碰到了海朗尼莫斯的儿
子希波泰利士”。这意思是沿着雅典城的北墙,经过后门,从阿加德米就直接走
到吕克昂。吕克昂作为一个教学机构,也有一系列的共同规则,如每隔十日轮流
值勤,每个月全体成员有一次会议。但它的要求似乎不像阿加德米那样严格,那
样正规,在开始,设备也不齐全。他们只能在体育场的林荫路上边走边讲授课程,
在漫步中讨论问题。也许是这个原因,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创立的学园的成员被
称为逍遥学派,也有称漫步学派的。
这个学园是“群星荟萃之所”,在亚里士多德主持下,它成为一所科学研究
和教学之地,他们搜集到不少著作,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是亚
里士多德一生真正的高峰期,希腊内部停止了无休止的各邦间的战争消耗,社会
稳定,有了学习和研究的社会环境。经过十几年的游历,亚里士多德加深了社会
阅历,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见解也逐步脱离柏拉图的
固定模式,走上了独立探索的道路。在年龄上他虽年届半百,但作为教师,作为
思想家,依然精力充沛,头脑敏锐,思想成熟,正是黄金时期。此外,他还有一
位忠实、干练的助手泰奥弗拉斯特。此时,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每天身着华丽
的服装,口吐机智隽永的言辞,激励着学生们走上智慧之路。上午,他与学生们
一起在林荫路上讨论深奥的抽象的逻辑、哲学和物理学问题,下午和晚上以通俗
的方式向校外听众讲解修辞学、论辩术、政治学。同时还编写了大量的讲义或教
学提纲。无论是讲授深奥的道理,还是传授通俗的知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教导人们与无知作斗争。这一时期,真正是亚里士多德的人生辉煌期,思想充分
发挥,观点任意展现,大量的著作,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等,都
写于这个时期。除教学外,他还广泛收集各种资料,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吕克昂
还是一个阿波罗,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主神宙斯的儿子。权力很大,主管光
明、青春、医药、畜牧、音乐、诗歌,并代表宙斯宣告神旨。祭祀他的神祠很多。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信徒常往祈祷,请求预示祸福或消除罪孽。
研究学术的组织。西方学者中有人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学园是近代大学的滥
觞,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不仅如此,学园里设立了欧洲最早的图书馆,对后世也
有重大影响。
辉煌期并不长,安宁的时日不过十余载,公元前323 年,横戈马上、东征西
战的一代霸主亚历山大在远征途中染病身亡。雅典公民听到这个消息,反马其顿
的活动已不可抑止,立即召开大会宣布独立,把被流放埃癸那岛的德摩斯梯尼接
回来,反马其顿的怒潮再次掀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亚里士多德预感到危险
将至,对他的老朋友、马其顿驻希腊总督安提帕特说,作为一个外乡人,与马其
顿有过来往的他,无法再在雅典待下去了,不但工作不会安宁,生命也在危险中。
确实,亚里士多德的罪名在罗织着,他被指控为“不敬神明”。为了生命的安全,
不使雅典人第二次对哲学犯罪(第一次是处死苏格拉底),他只好将学园事务交
给泰奥弗拉斯特,再次逃离雅典,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学园,离开多年相处的朋
友和学生,来到优卑亚岛上的卡尔基斯城,住在他母亲留下的老屋中。
其实,雅典人不放过亚里士多德是不公正的。他虽然与马其顿有过来往,当
过亚历山大的老师,但这是过去的事。亚里士多德一心求知,从来不问政治,其
思想与亚历山大相去甚远,加上亚里士多德的侄子因反对亚历山大而被处死,师
生关系早已冷漠。可是雅典人不管这些,只把他当作马其顿的至亲。他的离开,
确实出于不得已。在卡尔基斯,终日郁郁,惆怅伤感。这次动乱,时间并不长,
同年底,马其顿驻希腊总督安提帕特借援军之力,击败反马其顿派联军,稳定了
局面。其时,对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研究来说,其理智力量还正在峰顶。可是,遭
此变故,他的身心蒙受了巨大打击,一病不起,于公元前322 年溘然长逝,享年
62岁。
亚里士多德去世前,立下了遗嘱,并请安提帕特做他的监护人。在遗嘱中,
他要求执行人给他的母亲、早年去世的弟弟阿里木奈斯托斯、抚养他成人的姐姐、
姐夫立像。要他的女儿嫁给姐姐的儿子尼亚诺尔。
对曾侍候过他的几个奴隶,不得出卖,要继续养育,待他们成年或可自立营
生时给以自由。留给两个孩子的是家产,留给妻子赫比利丝的是他衷心的感情及
热爱。最后,按早年去世的前妻比娣娅的意思将自己的尸骨与比娣娅合葬在一起。
从这份遗嘱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责任感,设想周到,仁慈开明。“亚里士多德
的遗嘱被第欧根尼。拉尔修全文保留下来,传记作家们,从这里看到他作为理智
化身的另一面,他是一个孝敬的儿子,深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诚挚的兄长,
真实的朋友,宽厚的主人。”“他那留存至今的遗嘱充分体现了慷慨大方、体
贴他人的品质。”2王树人等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苗力田撰:《
亚里士多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 页。此文是本章主要参考资
料。
第二章师生情亚里士多德曾是大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是名师下的高徒;又
是历史名帝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学与教对他的一生都起了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根据中庸的道德原则,详尽地讨论了人们的具体的道德行为。他
指出,逃避和害怕每一样事物的人是一个懦夫;反之,不顾任何危险的人是鲁莽。
勇敢的美德就是在懦夫和鲁莽之间。贪享每一种欢乐,在任何欢乐之前不止步的
人是纵情无度;反之,避开一切欢乐的人是麻木不仁。节制的美德就是在纵情无
度和麻木不仁之间。把自己能力估计过高的人谓之自大;反之,把自己能力看得
太低的人谓之自卑。自尊的美德就是在自大和自卑之间。遇事不称心如意不加考
虑就勃然发怒者称为暴躁;反之,遇事无感情和无苦乐之感觉者称为萎靡。和蔼
的美德就是在暴躁和萎靡之间。不考虑别人只为了自己者谓之自私自利;反之,
对自己毫无考虑者谓之自我否定。友爱的美德是在自私自利和自我否定之间。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还探讨了人们获得美德的途径问题。在他看来,
美德有两种:理智方面的美德和伦理方面的美德。理智方面的大多数是由教导而
生成、培养起来的,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方面的则由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因
此人们的美德不是自然生成的,不是天赋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存在的东西能够
被习惯改变。这就是说,人们要获得和掌握中庸的道德行为和标准,应靠后天的
实践和训练,正如一个人由于从事建筑而成为建筑家,由于弹琴而成为弹琴家一
样,我们也是由于行为公正而成为公正的,由于行为有节制而成为有节制的,由
于行为勇敢而成为勇敢的。反之,有人之所以变得懦弱或纵情无度,都是由于在
相应的情况和环境中,以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所养成的。“总的说来,品质是来自
相应的现实活动。所以,一定要十分重视现实活动的性质。品质正是以现实活动
的性质来决定的。从小就养成这样还是那样的习惯不是件小事情;恰恰相反,它
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尼各马科伦理学》)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的最大幸福是理性上的沉思的论断。根据
他的看法,各种具体道德行为虽然也是一种幸福,但不如理性沉思生活的幸福好。
幸福和理性沉思是并存的,人们的理性沉思愈大,其幸福就愈多。具体道德行为
和感情是不可分离的,而且道德行为必须有一种动机作为条件,故其德性并非神
圣的;而理性沉思,其幸福与感情毫无关系,它也不需要动机为条件,除了本身
之外,并无别的需求。
理性“是思辨活动,它在自身之外别无目的追求,它有着本身固有的快乐
(这种快乐加强了这种活动),有着人所可能有的自足、闲暇、孜孜
不倦“(《尼各马科伦理学》)。例如哲学智慧的活动,就是理性沉思,它
是所有美德活动中最愉快的,这种愉快因其纯粹和持久而更可贵。
亚里士多德所以提出将理性沉思作为人们的最大幸福,是因为他认为人是政
治的动物,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是理性的动物,对于人,符合理性的生
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因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东西更加是人。禽兽没有理性
沉思,故禽兽无所谓幸福。一个人的行为受理性指导,发挥其理性沉思,就最为
神所爱,所以也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些论述表现了亚里士多德伦理观中的神秘主义色彩。
4 《政治学》《政治学》全书共8 卷103 章,是一部专门讨论政治问题的著
作。
这是古希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书,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论证了城邦制国家的形成和性质。在他看来,人
类最初由于男和女、主人和奴隶两种关系的结合,组成了家庭。
家庭成为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基本形式。后来人们为了适应
更广泛的生活需要,便由若干家庭联合成一种初级形式,即村社;再由若干村社
组合而成为城邦。城邦是一种社会团体或政治团体,是社会发展进化到高级而完
备的境界。在这种社会团体内,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自给自足,所以城邦既
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团体发展的终点。在城邦这个终点,社会本性充分表现
出来。亚里士多德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类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的
论断。基于上述理由他得出结论:从时间上说,城邦国家后于个人和家庭;从本
性上说,城邦国家则先于或高于个人和家庭。这是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
每个人的需要必须在城邦这个整体中才能得到满足,一个人离开了城邦这个整体,
就不能成为人,不是一只野兽,就是一个神。
既然城邦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那么就必须研究家庭的组成、财产和管理等
问题。在他看来,主人和奴隶的区别、主人对奴隶的统治和奴役,正像灵魂和躯
体的区别,灵魂对躯体的支配一样,是“合乎自然而有益的”。因为有些人生来
就注定是被统治者,有些人则相反;那种缺乏理智而具有体力的是天然的奴隶,
只有赋予理智而遇事能持远见的人才能成为主人。人类从来就存在着自然的奴隶
和自然的自由人的区别,从而形成了统治和服从的关系,因此奴隶在本性上不属
于自己而属于别人,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是奴隶主的“有生命的财产”。
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为奴隶主的统治作辩护的。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想”城邦的观点。指出柏拉图主张城邦成为
一个完全公有的划一的整体,实际上是不能施行的。他还指出柏拉图为了实现城
邦的划一消除私心,主张实行财产公有和共妻共子的制度,也是荒谬的。他说,
财产公有既不能消除人们的私心,也无法解除人类的罪恶,相反只会引起人们的
相互争吵和纠纷,实行妻子公有不仅不能达到整个城邦的和睦,反而会使人情消
失,父不爱子,子不敬父,兄弟无相爱,各种伤天害理的罪恶也会发生。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理想政体和由“中等阶级”统治
的治国方案。他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政体”,认为“政体”这个词的意义同
“公务团体”的意义相同,而公务团体就是每个城邦“最高统治权的执行者”,
它可以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种执行者的统治如是旨在照顾全邦的共同
利益,则由他或他们所掌握的公务团体就是正宗政体;反之,如果执行者所掌握
的公务团体只顾自己或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那就是变态政体。他指出正宗
政体有三种: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