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综红楼之重生之后 > 林如海(二十七)

林如海(二十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直到真正进入了灾区,林如海才直观的感受到,以往在史书上看到的“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究竟是怎样的景象;也终于明白了,他前世做宰辅时,从地方奏折上看到的那些伤亡数字是怎样的惨烈。

    还未进入河北地界,他们一行人便遇见了许多逃难而出的人。他们大多数面黄肌瘦,还有的看着胖乎乎的富态的紧,但一手指摁下去,身上就是一个浮不起的坑。

    ——那是饿得浮肿了。

    见林如海面露不忍之色,同行的何苗叹道:“这才到哪儿呢?更惨的还在前面呢。”

    何苗说的不错,更惨的还在前面呢。他们越是往灾区走,路边饿死的伏尸就越多。到了后来,伏尸却又少了。

    林如海不解:难不成,还专门有人来收敛尸首?

    何苗怜悯地看了他一眼,指了指街道两旁寥寥无几的还开着门的店铺。林如海面色一变。

    他已经意识到了什么,可还是亲自去看了一眼。然后,他出来就忍不住扶着门框吐了起来。

    ——那是肉铺,里面卖的没有别的,只有“米肉”。

    这种东西,他从前也只是在史书的记录上见过只言片语。但历代的史书都免不了“春秋笔法”这一关,留传下来给后人看的,大多是比较光鲜的一面。

    当然了,若是新朝建立,为前朝修史的时候,就是反过来了。

    但无论如何,类似于“米肉”这样的东西,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就已经是比较公正的史官了。

    林如海终于明白,大灾之年,遭灾之地,浮尸遍野那还不算太遭。似这等人烟荒芜却又不见尸首的,才是最可怕的。

    “不能再往里走了。”管渊道,“再往里走,怕是咱们这五百人,根本就护不住赈灾的粮草。”

    他们这一行人,是押送了一部分粮草先行的。一开始的时候还好,那些出去逃难的人心里还有奔头,一般不愿意冒险。但越往里走,剩下的百姓便越绝望。

    而绝望,往往就会导致疯狂。

    他们觉得:反正注定是活不成了,为何不做个饱死鬼?

    他们已经打发了不下五波儿由灾民组成的劫匪了。

    这些人,不打吧不能由着他们,杀了吧又让人不忍心。他们还要考虑“民愤”的问题,简直是轻不得重不得,让人左右为难,颇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最后,管渊排板决定:就在最近的府衙,召集山西、河北两地的官员,商议赈灾事宜。

    何苗道:“粥棚是不是要先搭起来?”

    林如海沉默了许久,这时才开口:“我看有许多大户人家虽然大门紧闭,但角门却有出入的痕迹。他们家中必有存粮。下官愿意去周旋一二,多弄点儿粮食也是好的。”

    管渊与何苗都忍不住看了他一眼,神情里带了点儿钦佩。

    其实,每次朝廷赈灾,都少不了动员当地的粮商个大户人家。但这就是个吃力不讨好,还不容易做出成绩的活儿。一般情况下,都是推来推去,直到推不下去了,才会有人捏着鼻子接了。

    像林如海这种主动提出的,虽然有点儿愣头青的嫌疑,但这种时候,愿意做实事的人,总是让人钦佩的。

    林如海没有多说什么,就着刚熬好的姜汤啃了一块儿干粮,洗了把脸,换了身干净的衣服,便出发了。

    其实,做这样的事,对林如海来说,并不算太难。作为一个官场沉浮了两三世,上辈子还做到了首辅的人来说,林如海深谙人性的弱点。

    像这些地产广泛的大户人家,最梦寐以求的,就是功名;而那些粮商们,求的最多的,无非是利益和名声。

    既然钦差大臣管渊的手里有便宜行事的特旨,那林如海也不客气,当下就以朝廷的名义给这些人许诺,以自己丰富的经验,用最小的代价,拿到更多的粮食。

    正所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嘛!

    管渊也不是个迂腐的,要不然,他也不能在圣人这么坑的皇帝手底下做成帝王心腹。

    林如海只是向那些乡绅们许诺:待度过了这次灾荒,他会禀明圣人,在来年的恩科里,多给山西与河北两省保留几个名额。顺便,如果在赈灾中表现突出的,又正好家里有读书人的,他还会请圣人赐下几个秀才的功名。

    这就能唬住一大批人了。

    而有了这个开头后面的事就好办多了。朝廷给的名额肯定是有限的,至于具体给谁,可以松松手由着你们自己商量,但也可以由朝廷指定。

    这样一来,那些势力较弱,自认战斗力较低的,就会自动自发地来抱朝廷的大腿。这就是顺利打入他们内部了。而有了内应,就更容易抓住那些大商户、大家族的把柄。

    只要有了把柄,朝廷想要收拾他们,还不是看看什么时候顺手的事?

    林如海这一套翻_云_覆_雨手打下来,效果很是显著,朝廷派下的粮款连一半都没有用到,灾情就基本解决了。

    而剩下的这些,管渊直接上书圣人,申请发给灾民做粮种。

    当然了,他们这些辛苦了两三个月的官员们,也能松一口气,和和气气地坐在一起,二次分润一部分好处。至于朝廷粮款刚发下来的时候,大家已

    经分润过的那一部分,,自然也就心照不宣地抹平了。

    这一趟赈灾之行,真可谓是名利双收。林如海也趁机小试了一番将奏折和公文简化。但因着当今圣人的尿性,溜须拍马的那些是暂时去不掉了。

    水灾完美解决,逃难的百姓也在各地官员的安排下陆陆续续地返乡了。更重要的是,没有激起丝毫的民愤。

    圣人龙心大悦,当即就下旨表彰了钦差与各地官员,对于钦差上书申请的给赈灾中出力甚多的乡绅赐秀才功名一事,他也很痛快的答应了。

    这事算是开了个先例,林如海在仕林之中颇得了些诟病,但朝廷却也把这种做法当成了可供参考的范例。不管未来这范例成为成例之后,会不会被人用来以权谋私,至少短时间内,是于百姓有益的。

    林如海当天晚上就能见了崔判,对他的行为表示了肯定。

    林如海心头大定。

    ——看来,所谓的功德,果然是要于百姓有益的才算。

    先前被他压下去的那个想法又蠢蠢欲动,让他迫切地想要推广开来。

    ——缩短朝廷的办事效率。

    但这件事,他暂时是没功夫考虑了。

    因为,灾情平复之后,圣人正好借着这次得到的民望,正式对朝堂动手了。

    只要是在朝的官员,又几个是真的两袖清风?特别是那些参与了皇子党派之争的,哪个又没有利用职权,为自己的主子行过方便?这单看圣人想不想查了。

    以往圣人是更看重朝堂的稳定,对许多事情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如今么……

    呵呵,一群儿子挖墙脚都快把城楼给挖断了,圣人要是还能稳得住,那他也不能再皇位上安稳这么多年。

    在圣人手底下干了这么多年,朝中的官员们总算是“有幸”见识了圣人雷厉风行的一面。恍惚之间,有许多老臣似乎是终于从圣人的身上,看到了当年太_祖雷厉风行的影子。

    只能说,不愧是太_祖的种,骨子里哪里会真的仁慈宽和?

    这场动荡,六部都有波及。其中,礼部祠祭司郎中、也就是林如海的顶头上司也被牵连其中,落得个流放三千里的下场。

    顺理成章的,刚刚进入礼部不久的林如海,趁着这股东风,成了正四品的礼部郎中。

    与林如海相对的,是人心不足的贾政。虽然圣人顾念着与贾代善的情分,没有让他回家吃自己,但却降了一级,由五品员外郎成了六品的主事。

    得了,贾政蒙荫入仕,为官多年非但没有升职,反而把老父亲临终之前给他求的官职给弄掉了。

    贾赦对他好一阵冷嘲热讽,被贾母训斥好几次,都没有影响到贾赦扬眉吐气的心情。

    王夫人在佛堂待的时候越发的长了,只是她吃斋念佛的,也不知是在位谁祈福,还是有别的念头。

    贾政很是失意,整个人都颓唐了不少。贾母为了安慰小儿子,就把身边一个姓周的丫鬟给了他。当晚,那个丫头就开了脸,做了通房。

    对此,王氏恨得牙痒痒,却又不得不撑着小脸安排屋子。

    其实,贾政以前也是有过通房的。贾家的规矩,爷们成人之后,屋子里先放两个人教导人事。

    那个时候,王氏还是个爽利的性子,眼里揉不得沙子,进门没多久,两个通房就全被她给打发了。

    也是见识了她的手段,她的陪房周瑞家的才自请婚配,求她做主嫁给了府里的管事。而另外几个通房丫头,如今已经不知道在哪儿了。

    贾家的主子们各有心思,唯一一个还算清醒的,是大太太宋氏。

    她见贾政被降职,作为亲兄弟的贾赦非但不着急,反而幸灾乐祸,直觉兄弟闹成这样,不也是兴家望族之道。但他们兄弟的隔阂已深,宋氏只不过开口劝了两句,贾赦便拉下了脸拂袖而去,连当天是十五都不顾及,直接进了一个妾室的屋子里。

    宋氏气了个仰倒,再不想管他们兄弟的破事儿。:,,,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