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历史直播] > 【end】

【end】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259章 史上第一二世祖胡亥(28)

    新的考核制度的实行, 也推动了小篆的普及,因为始皇帝要求公文都用小篆书写,若不能很好地使用小篆, 是会影响到升迁与前途的。

    有了官方的带动, 民间也逐渐开始普及小篆, 虽有六国遗民为自己的文字呼号, 但小篆的使用和风行,是大势所趋,因此六国曾经使用的文字,也逐渐边缘化了。

    与小篆情况类似的, 还有度量衡的使用。

    营商活动的发展兴盛, 使得钱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得到了迫切的需要, 始皇帝推出了统一的钱币和度量衡标准后,最为支持的是那些行商的商旅们。

    为了维持经济的稳定, 始皇帝还制定了六国钱币回收兑换的标准,将六国钱币收上来以后, 统一融掉,铸成新钱, 大秦的钱币也逐渐取代了六国的钱币。

    李斯见此盛景, 也喜不自胜, 对始皇帝道:“陛下真是圣明至极啊!这些事情,若是让咱们朝廷压着百姓们去做,他们反倒不愿意,但若引导着他们去做, 就水到渠成了。”

    始皇帝心想,天幕说的那位唐太宗讲的话, 倒是颇有几分道理,民如水,强压强堵反会遭到万民的反抗,但若像大禹治水一般,加以疏通引导,许多事就自然而然地办成了。

    “如今,李相可认同了朕的想法?”始皇帝反问李斯道,“法家是使用权力的方式,但儒家亦是。”

    在事实面前,李斯心服口服:“臣万分佩服陛下的英明。”

    秦立国三年后,始皇帝终于决定亲自出巡,看看各处的新政,可有落实到实处,新政在各地有遇到什么不一样的问题。

    因着天幕说,嬴政49岁病逝,与他常年在外巡视,长途奔波,十分劳累不说,还要常在马车上看竹简,导致他身体的精力与元气被损耗得厉害,所以这三年里,他主要派儿子们代天子出巡。

    这样也确实有些效果,公子们在外巡视,真正见识到了民生之苦,学会了学以致用,对于各家思想,也学会了不偏听其一,而是学会了兼收并蓄。谁家的法子对治国、对提高民生有助益,就用谁的法子。

    公子们见过千姿百态的世态后,有如此大的长进,始皇帝也很高兴,天幕说的有理,还是须得了解世情,经历了世情,才能成为更好的统治者,才能更好地利用手中的权力,建设大秦。

    始皇帝出巡,留下公子扶苏与公子高在咸阳,与王绾、冯去疾等人,主持中央大事。

    李斯被始皇帝钦点随行,只是临到了出发之前,李斯还有些不放心,问始皇帝道:“陛下,咱们就这么离了咸阳,将事情都交了出去,可行么?”

    依照始皇帝原先那事必躬亲的做派,必然是会带上许多公文的,即便是在出巡途中,也会命人将公文都送来,但如今,始皇帝将大部分公文都交给了几位公子处理,令李斯有些不安心。

    始皇帝问:“怎么了?李相你不相信几位公子的能力?”

    李斯连连摆手:“那倒不是,几位公子近两年长进很大,臣都看在眼里,只是臣不放心王绾……此人坚持分封各地给公子们,如今留他与公子们在咸阳,是给他机会去蛊惑公子们啊!”

    当别人的属下,哪有自己当一方土地的王来得痛快呢?

    始皇帝却是了然一笑:“原来李相担心的是这个,若哪位公子真能被王绾说动了,倒也正好,省得继位的人选更难确定。”

    如今让成年的公子,在指定的区域进行巡视,还给与了不少便宜行事的权力。公子们在地方一呆就是好几年,又有实际权力,一定程度上来说,和分封有些相似了,只是皇帝并未将分封为王的事落实到实处。

    李斯一想,觉得也是,顿时安下了心来:“陛下说的是。”

    车队正要出发,却见一个十多岁的少年追了上来:“请等一等我!”

    始皇帝循声望去,发现竟然是胡亥。

    想到天幕说的,最后一次出巡,就是胡亥主动要求跟着来的,始皇帝心中觉得有些奇异。这次胡亥倒是来得早了许多。

    对于胡亥安了什么心,始皇帝倒是不怕的,因为赵高早已经被他找了理由处死了。

    始皇帝深知,大秦二世而亡,赵高只是推手,但始皇帝自己亦有私人情绪,对赵高十分厌憎,所以始皇帝杀赵高,防患于未然事小,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自己心情舒爽。

    负责行程的侍卫长来请示始皇帝,始皇帝直接允了。

    胡亥十分信息,提起衣摆就要爬上马车,却听到始皇帝道:“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想着坐车?给他牵一匹马来。”

    “是,陛下。”

    于是,胡亥只能自己骑马。

    李斯看到始皇帝的指示,又看了看还一团孩子气的胡亥,心中猜着,皇帝怕是看这个儿子不满意的,只是原因为何,他猜不出来。

    而且这次出巡,始皇帝打定了主意,在马车上少看竹简,多多休息,若是有重要公文需要批复,就趁着晚上停下来休息时批阅。既然不用照顾看竹简的情况了,始皇帝让车队速度提高了不少,白日赶路的时候就尽快赶路。

    这样一来,就苦了骑马的胡亥。

    胡亥这时还是个十多岁的孩子,骑马弓箭啥的,本就还没学到位,没多久就撑不住了,央求着想上马车。

    始皇帝道:“我这车上,有许多机密公文,可不能让外人坐的。”

    听到始皇帝称胡亥为外人,李斯很快就明白了始皇帝的意思,这个小公子,还真是没什么眼力见儿啊!

    胡亥见始皇帝不让他上王车,就退而求其次道:“那李相的车,我可以去坐么?”

    李斯的车虽然不如始皇帝的大和舒服,但也是这车队里第二好的车了。

    始皇帝似笑非笑道:“李相年事已高,我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让他给我看孩子啊!既然你这么想坐车,那便给你安排一架车吧!”

    始皇帝吩咐了侍卫长一声,很快侍卫长就去拉了一辆破马车来。上头连席子都没有。

    胡亥本来满心欢喜,看到这个马车,顿时破防了:“我……我不坐这个车!”

    始皇帝脸上的笑意早已散去,面无表情道:“你是临时要加入的,所以车队也并未来得及准备你的车辆,这车还是腾空了后头拉竹简的车的,你若不想要,就继续骑马吧,或者自己走也行!”

    说完,始皇帝就不再理会他了。

    魂魄回到自己的身体后,始皇帝对赵高和胡亥两个狗东西恨到了极点,赵高他能找了理由处死,直接行了车裂之刑,但胡亥年纪还小,又是亲子,若用过于血腥的手段,容易遭人非议,怕是后人在写史的时候,又要给他扣一个残暴的帽子。

    但对于这个儿子,始皇帝一直当是空气,其他的公子都有安排好的先生进行教导,年长的更是安排了许多事情让他们做,只有这个胡亥,成日闲的无事可做。

    胡亥没有别的选择,只好满腹怨气地上了马车。

    车队继续前行,胡亥一路上被颠得屁股都快裂了,也不敢有一句怨言,生怕这破马车都不给他坐了。

    车队一路西行,始皇帝第一站巡视的是修长城的上郡。

    修长城每年都要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始皇帝却不敢有什么松懈,因为这是抗击虎视眈眈的匈奴的重要防御。

    而大秦的长城,并非自己从头修到尾,而是将战国时期的秦长城、赵长城和燕长城,连接在一起。

    此次巡视,除了看工程进展如何,工程质量如何,还要查阅账目,与之前公子们来巡视的结果比对一下,看看谁看问题最为深刻准确,谁解决办法的态度和方法最佳。

    始皇帝驻跸上郡,很快又投入了工作模式,将长城修筑的事,仔细梳理了一番。

    在查阅工作记录时,始皇帝看到了十分有趣的记录,说有民夫十分聪明,用木头放在砖石下,用滚动木头的方式,运送巨大的砖石,省力又快速;有民夫做了高高的架子,上头安装几个可以滚动的铁轮子,就可以轻松将砖石吊起来,运到高处……

    始皇帝十分好奇这样的操作是什么样的,做了简便的打扮后,就带着李斯和公子将闾到了工地上视察,果然看到了民夫们正在用那些方法修筑长城。

    李斯和将闾本以为,始皇帝是要在工地各处看看的,没想到始皇帝看到民夫们干活的情形,就站在原地不动了。

    过了许久,始皇帝才对二人感叹道:“能想出这些办法的,都是大才啊!”

    回去后,始皇帝便命监工将想出这些法子的人,送到了自己的跟前,好奇地询问了如何想到这些法子的,还问清楚了其中的道理。

    畅谈过后,便命人赏了金给他们,另外命人将他们的法子记了下来。

    李斯问始皇帝为何这么做,始皇帝道:“这些法子,都是十分值得传扬的,不仅修长城用得上,修水渠,修陵墓都能省下许多力气和财物,你说应不应当记下来?”

    李斯的思路被始皇帝打开:“陛下英明啊!”

    巡视完长城的工程,上郡也是大秦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军中也是少不得要巡视一番的。

    此处由蒙恬率军驻守,蒙恬的忠心与勇毅,始皇帝从不曾怀疑。

    见军中还算整肃,一切井然,始皇帝十分满意。

    但始皇帝在军中也逗留了近十日,其中有七八日是与李斯在和蒙恬密谈,而谈的,是重整军制的事。

    大秦人口,如今还未到两千万,兵卒便有上百万,养这么多兵卒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说,而且军队的布防,也存在极大的漏洞。

    听天幕讲秦灭亡的时候,始皇帝才惊觉,咸阳作为都城,军事力量却那么薄弱,所以不仅刘邦杀进了咸阳城,项羽也能再杀进去了一次,还又烧又抢的,把咸阳毁了个彻底。

    蒙恬作为心腹大将,又是最为了解与匈奴对峙情形的人,始皇帝要改革军制,不仅需要他的支持,也需要他对匈奴情况的了解。

    大将蒙恬刚开始的不太理解,大秦以武立国,为何要调整军制,要精简兵员,始皇帝与他促膝长谈了两三日后,蒙恬终于理解,始皇帝改革军制,是从整个大秦帝国出发,并非针对军队。

    始皇帝告诉蒙恬道:“这军队对于大秦,就有如猎人手中的刀与弓箭,你觉得猎人能离开他的刀与弓箭吗?我只是想,将大秦的这副军武,磨练得更加轻便顺手,也更加锋利罢了。”

    蒙恬豁然开朗后,深深拜下道:“臣深服陛下之远见,愿为陛下尽心效劳,誓死追随陛下!”

    有了蒙恬的支持,改革军制的事,进行起来也会容易许多。

    在始皇帝离开上郡后,蒙恬便按照始皇帝的指示,开始清查军队中老弱的情况,这些战力不强,甚至说得上差的兵卒,都要按照初定的章程,发放一些遣散费以后,再让他们回原籍去。

    不过,始皇帝给了蒙恬一个备选方案,若这些老弱难以归家,亦或者归家后也无生存之法,可在上郡驻军处进行开荒屯田,参与劳作,这样既能又安身之所,又能获取一些粮食,用以供养军队。

    剩下留在军中的兵卒,则要开始进行训练,日日不辍,待军队战力提升上来后,要对匈奴主动出击。

    匈奴始终是心腹大患,一日不除,大秦的边疆就一日南安。

    但始皇帝和蒙恬都十分清楚,匈奴就像山匪,想要一下子除掉不太可能,需要积蓄力量,才能在未来将他们彻底打败,这时候的军改,就是为了将来做准备。

    继续北上后,始皇帝短暂停留于云中、上谷等地后,经过涿郡,抵达了泰山。

    泰山封禅,一直是始皇帝的愿望,始皇帝在听天幕的时候,本期待着天幕能说一说泰山封禅这事的情况,结果天幕一个字都没提。

    这三年里,始皇帝想起泰山封禅的事情,就不由得嘀咕,泰山封禅这么大的事儿,为何后世人毫不在意的样子,难道是自己没有进行泰山封禅?

    始皇帝觉得可能性不大,若不泰山封禅,何得以证明一统天下之功被天地承认了?如果不是这样,那有可能是,泰山封禅这件事,并没有让后人十分注意。

    想到自己在位十年便病逝,秦十多年便灭亡,估计在许多人眼里,泰山封禅是失败了的,估计后世不愿意提泰山封禅,也是这个缘故。

    这次,始皇帝准备得更加充分,泰山封禅除了是遵从上古法统,让天地承认大秦的合理性,同时也是收服齐鲁儒生文人的一次重要机会。

    抵达齐鲁之地之前,李斯还有些担心:“陛下,齐鲁之士傲气,怕是不好收服啊!”

    始皇帝道:“他们有傲的底气,但傲也会留下漏洞和把柄。若孔孟二圣还在,我还会忌惮几分,可如今的齐鲁之士固守典章,不足为惧。”

    李斯看着自家皇帝那胸有成竹的模样,心中十分惊讶,看来皇帝是早已经有了成算。

    等到了济北郡,始皇帝以听取齐鲁儒生们关于泰山封禅的见解的名义,将各地的儒生,都召到了驻跸之处。

    李斯说的没错,这些齐鲁之地的儒生,确实十分傲慢,对始皇帝这个天子,也并不十分尊敬,甚至对他的皇帝头衔都隐隐有些奚落和嘲讽。

    李斯和公子将闾都时常气愤,始皇帝看上去却不太在意。

    很快许多儒生陆续赶来,即便是看不起这位已经成为了天下之主的秦王,可是秦王来泰山封禅,依旧需要他们的指导,就是他们显摆和打击这位新皇的好机会。

    直白地说,许多人就是抱着打脸和指指点点的目的来的。

    结果,始皇帝开宴招待诸位儒生,礼节上挑不出错来不说,说起封禅大典的事,始皇帝也准备充分,对儒生们提出的步骤与规矩,与他们进行了仔细的探讨。

    将闾和李斯二人按照始皇帝的丰富,跪坐在他身后,将他与儒生们的对话,一字一句都记下来。

    这些儒家儒生不就是爱搞这种言行记录咩?始皇帝也学一学。

    儒生们本以为,始皇帝并不尊崇儒学,所以对儒家的经典与观点并不熟悉,或者说,解析并不深刻,但他们没想到,立国以来,始皇帝一直坚持对各家的思想与观念进行研究与吸纳,不少还实践出了结果。

    更何况,始皇帝听了六期天幕,也不是白听的,天幕虽未着重讲过儒家思想对后世政治的影响,但始皇帝从几期内容中,也琢磨出了后人对儒学的改造和利用的点来。

    作为天赋卓绝的政治家,始皇帝从各朝的施政风格中,也能解读出许多有用的信息来。

    于是,第一日上午,话题还能勉强回到泰山封禅之事上,到了下午,许多儒生便忍不住了,与始皇帝相抗辩的过程中,将话题越扯越远,越扯越深奥。

    始皇帝本不喜欢这种争来争去的,他往日的做事风格,就是看准了目标,觉得方法能达到目标,就开干。

    可这次与齐鲁儒生们的抗辩中,始皇帝大多掌握着主动权,力压一众儒生,让始皇帝也体会到了,为何战国之时,各派各家都爱坐而论道了。

    始皇帝在舌战群儒五日后,齐鲁儒生终于明白,始皇帝在政治上的天赋无人能及,他不仅十分熟悉儒家,对法家、道家等各家,都十分熟稔。即便是说到学术一些的领域,始皇帝不那么熟悉,也能凭借着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将众人一一驳倒。

    许多儒生在被始皇帝重塑了三观后,对始皇帝的态度,更是一百八十度转变,从最初的轻视鄙夷,变成了推崇。

    即便始皇帝不是儒家人,但能对儒学有如此深刻的见地,有如此具有前瞻性的目光,非凡人能比。

    在最后一日,始皇帝向齐鲁儒生们,表达了自己对孔孟二圣的推崇:“孔孟二圣之言,对朕有深刻启发。那日,在不知道第几遍读到孔圣的‘有教无类’之语时,朕心中便获得了一丝灵犀,想要教化天下之众。若朕想实现这一想法,就需要像尔等这般的能人襄助。”

    兴教科文,是始皇帝心中已经有了雏形的计划,若不能进行教育普及,便无法进行下一步的科举制的推行。

    齐鲁儒生被始皇帝驳倒,又听到始皇帝这番言语,心中受到感动的同时,也有生出了希望,始皇帝这意思是,要将儒学推行到天下?

    看着齐鲁儒生脸上热切的表情,始皇帝自然猜到了他们所想。

    只是始皇帝在这三年的实践中,已经跳出了派别之争,面对不同的问题,谁家的法子好使,他就用谁家的。

    始皇帝想要推行的不仅是儒学,还有各家学说,各家思想与观点,择其优而广之。

    齐鲁儒生对始皇帝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也让泰山封禅一事,变得更加顺利,对于始皇帝想要改的一些程序,儒生们也好说话了许多。

    最后,始皇帝如愿以偿地在泰山立下石碑,记下了自己的不世功勋,并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望天地为证。

    泰山封禅后,天下为之震动,大秦顺应天意而立国,从此成为天下共识,而始皇帝一统天下,成为这天下之主,亦被更多人接纳。

    从此后,大秦海内更加安稳宁静。

    随着封禅之事传开的,还是始皇帝与齐鲁儒生论道几日的事,以及他们谈论的内容与探讨的问题,也逐渐以手抄的形式,在全国流传开来。

    在这个过程中,小篆再次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泰山封禅大典后,始皇帝再次率车队离开齐鲁之地,直接南下,一直到了会稽,并祭拜了大禹。

    随后乘船顺长江而游。一直到了巴蜀之地,并在此见到了十分有名的女商清。

    与这位传奇女性的会面,不仅让始皇帝了解了如今行商的环境与情况,也让始皇帝再次感受到,女性中也会有大智慧之人。

    在巴蜀之地,始皇帝也不由得想起了,被自己流放到了蜀地的仲父吕不韦。

    略犹豫后,始皇帝还是放弃了去吕不韦的墓前看一看的想法,直接命车队返回咸阳。

    仲春二月自咸阳出发,如此转了一圈,已经是过去六七个月了,赶在天寒地冻之前回到咸阳,能免受寒冷之苦,始皇帝如今可珍惜自己的身体了。

    回到咸阳后,始皇帝便开始根据此次的见闻与收获,再次对大秦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

    除了应承过齐鲁儒生的,要兴教科文,要在大秦各地设置官学,将文化教导推广出去外;始皇帝又安排了一直坐守咸阳的公子扶苏,第二年开春便出门,对民间的奇思妙计做个收集。

    始皇帝在上郡看到的运石块的方式和起吊重物的方式,命人去各工程处推行后,都反应十分有用,这令始皇帝生出了这个想法。

    另外,始皇帝与李斯一起,又将秦律细化了一些,规定了男女有一样的权利和义务,如作为父母,都有抚养孩子的义务,作为子女,都有赡养帮扶父母长辈的义务,亦有同等的继承家财的权利;日常生活中,男性有选择结婚对象的权利,女性也有对等的权利,并详细规定了,若女性家人,或男性以威逼胁迫的方式逼婚,都会受到严重的惩罚,即便是受害者本人求情也无用……

    另外又补充户籍制度相关律法,不仅男丁可做户主,女丁亦可,而且女丁可做独立女户,他人不可置喙,若有人欺凌独立生活女性着,从重处罚……

    此次外出巡视,始皇帝亦看到了许多民间疾苦,在路上时,便与李斯商谈过多次。

    李斯在始皇帝的感召下,也逐渐意识到了民生之艰苦,没有下限,以严刑峻法去对待他们,属实过于残忍了。

    回到咸阳后,始皇帝便将想法整理完善了一番,在新年之际,颁布了扶贫济弱的社会弱势群体帮扶新政。包括但不限于建立收养孤儿的济幼院,建立收养无子女鳏寡老人的济老院,减免单亲家庭的赋税,对贫苦的多子女家庭补贴等等。

    在始皇帝忙着各种改革,连新年都未好好庆祝时,下面人来报道:“陛下,胡亥公子他病重甚危,想求见陛下。”

    胡亥跟着始皇帝出巡,到了上郡没多久后,就病倒了。

    始皇帝本让他留在上郡养病,或者让人将他送回咸阳养病,始皇帝也担心他死在路途中。但胡亥不肯,一直跟着车队走,拖着病体跟着始皇帝在大秦国土上绕了一圈,回到咸阳后,本来修养得好了一些的他,又邪风入体,此次更是病来如山崩了。

    始皇帝正全心思索接下来的税制标准,不想思路被打断,随口应道:“朕正忙,待明日再看。”

    结果第二日,下面的人就来报说胡亥昨夜咽气了。

    始皇帝手上顿了顿,心中却没多大的波澜。

    他作为魂体,见过这个儿子长大以后的愚蠢模样,听过天幕对他的强烈谴责,心中对这个儿子,早已经死了心。

    “按照规矩,下葬了吧!”始皇帝吩咐道。

    “是,陛下!”

    于是,原本应该成为秦二世的胡亥,在还未长成的年纪,就变成了一具尸体。但无人惊讶和意外,这年头,孩子夭折太常见了,哪怕是秦王的儿子,也是如此。

    始皇帝一边忙于政务,另一边也不敢疏忽了身体,一直养护着身子,等到了49岁这一年,始皇帝心中有些惴惴。

    不过再看如今大秦,河清海晏,边疆平宁,百姓安居乐业,处处欣欣向荣,始皇帝觉得,这样的江山,应当不会再那么快就灭亡了吧?

    结果,始皇帝在咸阳宫中,顺顺当当地活到了50岁。

    49岁不再是他的终点,但50岁成了他的新起点。

    ——————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