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00
第81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16)
朱棣此时忍不住感叹:“昏君对朝局的影响, 甚为深广。”
若非赵构在背后指使和递刀子,秦桧哪来如此大胆,在朝野众目睽睽之下, 硬是让岳飞屈死?
朱元璋声音低沉地嗯了一声, 作为已经深度参与过大明那一期的老祖宗, 他的体会比朱棣还要深刻。
朱棣此时心中有无数想法与感悟, 只是不敢轻易宣之于口。许多话,心里想想都是大逆不道了。
玄烨轻笑了一声:“权力杀人?确实如此,权力是最快的刀。”
赵匡胤在岳飞被杀的时候,就知道这事必然成为流传千万年的宋的黑料, 但没想到还有“莫须有”这样的补刀之事, 真是将宋的名声完全扔进了臭水沟里,还狠狠地踩了几脚了。
若是没有如此有名的典故, 或许还能狡辩几句,秦桧被逼得说出如此毫无道理的话, 就是坐实了岳飞的冤枉程度。
“秦桧此人,直接杀了反而便宜他了。”赵匡胤心中涌起了无限杀意, 若是秦桧此时就在他眼前,说不得他直接一棍子下去了。皇帝直接锤杀大臣的事, 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吧?赵匡胤宁愿背上个暴戾的名声, 也不想大宋遗臭万年。
【岳飞死后, 如同于谦一般,也被抄了家,而二人在这里也出奇地相似,家中并未抄出什么巨额银钱, 朝廷将岳飞的房屋田地等家资全部折算后,价值堪堪一千多两, 相当于为冤杀岳飞出了一份力的张俊家一个“没奈何”1。】
【世人都说,当你被冤枉的时候,最了解你被冤枉得多厉害的人,就是冤枉你的人。赵构秦桧之于岳飞便是如此,他们比岳飞还深知岳飞的冤枉。而且以当时岳飞的清名与民间的威望,这君臣二人也猜得到,即便是精心罗织了罪名,也无法说服天下人,还可能会引起许多人的逆反,可他们依旧对岳飞下手了,这是为什么?】
【当一件事的风险很大,但了解情况的人依旧愿意以身犯险的时候,说明事成之后的收益,比付出的要大得多。对于赵构来说,岳飞一死,便无人能将军中与民间的抗金意愿凝聚成一股力量,意味着抗金的一面大旗被他砍倒,他就能顺利与金媾和;对于秦桧来说,促成宋金媾和,才能保证他的权势与富贵,宋金关系需要他从中回寰调和的时候,他自己的权力才会最大,皇帝才会最为倚重他,离不开他。这二人都是因个人利益而冤杀岳飞,而不是为了家国利益。这里,便让人不得不想起于谦那句“社稷为重,君为轻”,赵构便是犯了一样的错误:社稷为轻君为重,他把自己和皇位看得比江山社稷还重要。】
冤杀岳飞一事,众帝王心中都十分清楚,虽操行之人是秦桧,但主使是赵构这个昏君,就如同于谦的冤死一样,都是死在昏君手里。而这两个昏君对一心为国的大臣下手,也都是为了一己私利,越发地说明了,当皇帝的人不能太自私,不能眼界仅局限于自己和皇位。
【自岳飞冤死后,猜测是金要求宋杀岳飞的声音,一直纷纷扬扬从未断过。毕竟在抗金一事中,岳飞的战绩或许不是最大的,但从金军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一事来看,金人颇为畏惧岳飞能调动的力量。但如今也没有可靠史料证明,金人曾明确说让宋杀了岳飞,否则不议和。但同时,也没有明确史料证明,赵构曾明确授意秦桧杀岳飞。】
【依照主播个人的观点,咱们不能像秦桧那般直接用‘莫须有’来定罪,但咱们可以从逻辑上推导。若无赵构的态度支持,张俊这位当时位列“中兴四将”之首的大将,怎可能轻易受秦桧挑拨驱使?若只因私人原因,张俊就敢在“谋反案”中插一脚,他的脑子也支撑不了他做到中兴四将之首;另有王贵王俊这两个岳飞手底下的部将,在和上司岳飞无冤无仇的情况下,秦桧这等文臣更是驱使不了……要编织出那样一张一环套一环的罪名网,需要调动的朝中资源,非秦桧一届才上任不到一年的左相能做到的。至于金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倡议,便是秦桧在金的主人第一个提出的,若说秦桧和金私底下没猫腻不可能,但也不能直接说秦桧是金的奸细,只能说他们刚好利益一致。】
【岳飞的死因,正是他立身于世的根基——爱国报国。而他的爱国,与皇帝的利益冲突,和奸相的利益冲突,更和敌人金国的利益冲突,所以三股势力联合绞杀了他。若宋金和谈是一股逆流,岳飞便是那阻击逆流的一颗顽石。在那种环境和情形下,岳飞那样一个正常的爱国良将,反而成了一个异数,可以说,他是因为太正常太高风亮节,才与那样的泥淖深渊格格不入。】
说到这里,各位帝王也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哪怕他们贵为明君,也难以想到身处岳飞的处境时,要如何顺利脱身。
赵匡胤死死地攥着手中的盘龙棍,正如天幕所说,他如今正处于这个不正常的逆流中,而赵构本人还是逆流的缔造者,要想在这不正常的环境里搞风搞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但赵匡胤闯过那么多生死关,如今更是经历了身处赵构皮囊里的玄幻之事,便觉得,这龙潭虎穴也要闯一闯,不把这一摊子烂泥给炸了,属实对不起自己个儿,对不起亲手创立起来的大宋。
【岳飞本身,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致悲剧美学。于公来说,他是古今中西任何帝王都梦寐以求的忠臣良将,会打仗能打仗,战功亮眼,能文能武,留下千古名篇;于私他品性高洁,不仅不贪污,而且上孝母亲,中敬爱妻子,不曾纳妾猎艳,下悌儿子,儿子亦是打仗干将,只可惜英年早逝……可以说,岳飞做到了古代男人梦想极致:出身农家,却凭天资与努力一路成为为国效力的良将,做到了修身治国平天下。可又时运不济,遇到了赵构那样的昏君,与秦桧那样的奸佞同僚,死时被泼了一身污水,28年后才得以平反。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岳飞的美,是中国男性的顶级,而他的毁灭,亦是旷古难有。】
被天幕这样一说,诸位帝王确实心中一梗,是啊,如此完美的一个人,就那样早早死了,还死的如此潦草冤枉,确实令人痛心扼腕,如此冲击人心。
第82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17)
天幕对岳飞的赞美, 赵匡胤也能从赵构的回忆中找到,只可惜赵构看岳飞不顺眼,便觉得岳飞这些名头, 全都是他沽名钓誉搞出来的, 要问目的是什么, 估计是想夺权呗!
赵匡胤都被赵构的小人心思气笑了, 真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是个小人,就觉得别人做好事做好人,都是别有用心, 别有目的的, 觉得人家虚伪。
这倒也能解释,为何赵构亲秦桧这个奸佞, 远岳飞此等忠臣了,毕竟君子朋而不党, 小人党而不朋嘛,赵构和秦桧勾勾搭搭, 并不是因为彼此之间有多亲密信任,只因为两个人利益一致罢了。
此时, 赵匡胤也想明白了, 若是自己想要抗金成功, 收复北宋失地,甚至创造盛世,第一步就是要先对秦桧下手。
于是,赵匡胤略思索了一下, 便召来内侍道:“传杨沂中来见我!”
小内侍见识过了赵匡胤一棍子抽断案几,心中仍有害怕, 飞快地领命而去。
赵匡胤另外又让人取了笔墨来,写了几个字后,用随身携带的私印盖上。
没多久,杨沂中赶来见皇帝,赵匡胤直接将写好的纸条交给他。
杨沂中打开纸条一看,顿时一惊,想要问些什么,赵匡胤轻轻摇头:“什么都不要问,直接去做便是。”
“是!官家!”说罢,杨沂中便领命而去。
这个杨沂中,本就是赵构十分信任的将领,和岳飞一样文武双全,但这人能力上比岳飞略差一些,性格倒是圆融滑头许多,对赵构一直以来都是听命追随,因而颇为得势。此人如今掌握禁军精锐,正是赵构手中的一把快刀。
赵匡胤毫无芥蒂地用了杨沂中,杨沂中心中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如今朝中局势趋于求和,所以秦桧又上台了,皇帝明显站在主和派一边,所以对秦桧十分倚重。可如今,皇帝竟让他带人将秦桧的相府围起来?皇帝到底要做什么?他不信任秦相了?
杨沂中心事重重,毕竟他正看准了形势,准备倒向秦桧一边呢。皇帝想要夺军权,投向秦桧这样说得上话的文臣,才能保住自身啊。
虽然一肚子疑问,但杨沂中还是如往常一般,执行着赵构下达的任务,带领禁军秘密包围了秦桧的相府,并确定了秦桧确实在府内。
让人围了秦桧,赵匡胤才稍稍安心,以秦桧的手段定然在皇帝居所内安插了眼线,这天幕的事,秦桧迟早会知道,既然他与金人有暗通款曲,就要防着他随时都会逃走的可能。至于张俊这等人,还不到下手的时候,赵匡胤既然已下定决心要收复失地,会打仗的人还得先留着。
只是,此等嫉妒心强,又极度爱敛财的人,也要想办法敲打一番才行。
行动起来后,赵匡胤心中那难以消解的怒气,终于平息了一点点。
【岳飞的冤死,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块伤疤,一道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昏君奸佞都还是小事,因为他代表的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敌时,不屈抗争的精神。他的冤死,更像是一种自我精神阉割。岳飞的死因,许多人都做过分析,有人说他功劳太大,功高震主,导致赵构忌惮,事实上中兴四将中,要说功劳大,岳飞可能比不过韩世忠;有人说因为岳飞性格过于刚直,总是在赵构的雷点上蹦迪,比如说赵构求和他就要抗金,比如说赵构死了儿子又没法生了,他就请立太子,这确实是赵构的忌讳点,但张俊韩世忠都抗金,张俊还贪污受贿,是个阴险小人,也不见赵构怎么对他,而过继太祖一脉的事,也是赵构早有的意向,并非是岳飞故意戳人痛处。】
【主播曾经说过,赵构平生只看重两个东西,一个是自己的小命,所以完颜兀术这等大将的追杀,都没能让他殒命;另一个就是皇位,赵构一直被金人追得像狗一样仓皇逃窜,正常人事后会恨死金人吧?但赵构哪怕逃命的过程中,都不忘跟金求和,事后哪怕中兴四将在手,也只想着媾和,原因还在于想要稳住手中的皇位。他已经不想着收复失地了,只想着能安安稳稳当皇帝,哪怕割城送钱也行。可北宋苏洵《六国论》中写过: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南宋以地以钱事金,亦是如此。】
【说白了,就是赵构想当狗,出卖自己的国家,出卖百姓,他也要当狗,而岳飞要夺走他这个机会,赵构就不肯了。赵构的错误,在于拿着枪指着好人了,他受了屈辱,被金人压着打,被金人要求称臣,他不抽刀向强者求公正,反而将死亡矛头对准了岳飞这位想要求公正求活路的人。正如那句电影台词所说:好人就得让人拿枪指着?这是什么狗屁道理?】
【岳飞冤死,岳飞自己没有什么责任,若是要从岳飞身上找理由,那只能说你是弱者心态,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赵构想要保住小命,想要安稳坐皇位,他应该做的是迎敌而上,或正面对战,或虚与委蛇,审时度势,或进或退,而不是一味地求和退让,甚至抽刀向为自己打江山的忠将。南宋能与金对峙百多年,不是因为赵构的求和求来的,是南宋还有基础在,还有中兴四将在前面打仗,后方还有众多百姓贡献血汗民脂,支撑着这个国家的运转,所以金人一时半会拿不下来,才会愿意求和,才会让南宋在南边苟着。】
嬴政听到《六国论》那句,忍不住皱眉头,秦国在后人眼中是个坏人?不过转念一想,秦灭六国,后人想要总结六国灭亡之因,自然要站在六国的角度去思考一番,秦一步步蚕食鲸吞六国,不仅是他们的胜利可以被后人学习借鉴,六国的失败亦可以成为后人的教训,如这卑躬屈膝的南宋。
刘彻带着嘲意冷哼,世间君主,哪个不在意自己的小命和自己的皇位?但赵构的做法属实令人不齿,完全丢了作为一国之君的风度与脸面,不堪大任。说白了就是没本事没能耐,所以只想着跟敌人求和。
李世民琢磨:“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此话深得我心!恃强凌弱者、前倨后恭着、踩低捧高者……莫不如是!只可惜世间勇者少有,而多的是各种蝇营狗苟的小人。而小人当了皇帝,便是赵构这般形态!”
第83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18)
天幕对从岳飞身上找理由的人的批判, 赢得了朱元璋的欢心与赞同:“说的没错!岳将军为臣为将为子为夫为父,都毫无问题!若一心报国被冤死,最后还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岂不是寒了天下忠臣之心?”
朱棣呃了一声, 差点就直接出声反驳他爹:可是爹你不也杀过忠臣么?但是幸亏反应及时, 还是咽了回去。
朱棣颇为婉转道:“并非天下忠臣冤死, 都是因为昏君,岳将军是个特别的例子。其他人不好说……”
朱元璋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说的话好像在骂自己,他自己行事素来强横又随心, 说难听些, 就是有点刚愎自用,以至于导致刘伯温此等忠臣, 最后也被人毒死。而刘伯温死前留下的治国建议,也被他当做是别有用心的东西, 这如何不会寒了老臣的心呢?
朱元璋拍了拍自己的额头,自己长恨赵构这厮当皇帝过于昏庸, 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的做派竟是没比赵构好到哪里去。
朱棣见朱元璋那懊恼的样子, 就知道朱元璋是反应过来了, 一颗心才落了地。
近些日子, 父皇虽放下了许多隔阂,与他亲近,但他欣喜的同时,更多的是忐忑, 短时间无法相信和适应,自己竟可以像大哥朱标一般得到父皇的全心培养, 又担心自己比不过大哥,被父皇嫌弃,当然更怕自己一时得意,说了不该说的话触怒了父皇,到时候跌落也只是一瞬间的事了。
他刚也是有心想提醒一下朱元璋,别自己骂自己,可他是无法直接说出来的。谨言慎行,依旧是他在朱元璋面前的第一准则。
朱元璋在明朝那一期,已经被天幕劈头盖脸地骂过了,此次回来,本就是想痛改前非,将之前犯过的错误都改过来,当他意识到自己这一点和赵构的做法有共同之处后,虽十分懊恼,但也飞快地就调整了过来。既然本就打算修正过往的错,那边一并修正罢。
于是朱元璋对身边人道:“去将刘伯温最后留的手书给朕找来。”
“是,陛下。”
朱棣颇有些惊异,没想到朱元璋立马就开始改正了,这份知错就改的本事,倒是值得自己学习。
赵匡胤对别人给赵构找理由,从岳飞身上找过错的方式也十分不屑。就算岳飞再有错,只要他一心为国,尽忠尽责,皇帝就不能那样罗织罪名杀他,若他真有罪,按照规矩办他就是。
所以,无论如何贬低责备岳飞,都洗不脱赵构残害忠良的罪名。
【希望“受害者有罪论”那一套,能在岳飞身上就此打住。要知道,爱国无罪,坦坦荡荡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为国奋勇向前也无罪,不要给英雄扣上什么帽子,泼什么脏水。岳飞之死,就是金、赵构、秦桧三方的责任。】
【而赵构秦桧选择给金当狗这个事,是因为他们两人觉得自己没得选。造成南宋这种困境的原因,如大明国运腰斩一样,依旧是能追溯到开国皇帝头上的。】
听到“大明国运腰斩”几个字,朱棣顿时浑身一紧,忍不住抓住了他老父亲的手。
大明的国运会腰斩?什么时候?是何原因?哪个不肖子孙干得好事?是不是像赵构一般昏庸胆小?等等,和大明一样,那就是明朝的国运腰斩原因,也能追溯到开国皇帝头上?!
想到这里,朱棣脑中像是什么东西炸开了一般,整个人摇摇欲坠,几乎坐不住了。
此等大逆不道之言,听到的人怕都是没好下场吧?
在朱棣惶恐的眼神中,朱元璋轻轻拍了拍他抓着皇帝“龙爪”的手,安抚道:“老四莫怕,这事儿我心里有数,回头就和你分说分说。”
朱棣:啊?啊!啊?!父皇竟然知道!
朱棣整个心都乱了。
赵匡胤听说南宋对金摇尾乞怜的事儿,竟然能追责追到自己的身上,顿时也坐直了身体。他觉得有些不可置信,可想起天幕说明朝时,有条有紊,分析得颇有见地,这时当然不敢轻视。
更何况,当初讲大明时,赵匡胤就盼着天幕能讲讲他的大宋,如今总算是要到自己最关心的部分了。
至于像明朝皇帝一样,被骂个狗血喷头什么的,赵匡胤也想通了:一顿骂换一次改变国运的指点,不要太值!
【本期开篇时,便已经说过,宋这个朝代,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就是弱和受气包的形象,北宋被辽压着打,还得给辽送钱,南宋被金压着打,也得给金送钱,大家觉得宋朝很怂,一直在送,所以颇为看不起。】
【普通人的大致印象是没有错的,但宋朝的弱势,宋朝外交上的低声下气,各种送钱,并非因为宋朝没有会领兵打仗的人,、。宋朝的太祖赵匡胤自己是行伍出身,虽得位有些不正,但个人能力是没问题的,一样带兵出身的李世民和朱元璋,一个打得各方势力臣服,一个创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都可以感受到他们铁骨铮铮的硬气和强势,他们那种的气质沁润到了自己的王朝中。赵匡胤可能比不得二人厉害,但也不会输得太远,否则以五代十国的乱象不至于结束得那么快。】
【一样是太祖是马背上的能人,为何宋的气质虚弱?也并非完全是由赵光义起的头,而是从赵匡胤就开始了。赵匡胤以‘陈桥驿兵变’上位,‘黄袍加身’的戏码,千年后看依旧觉得假的很,可当事人心里很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赵匡胤后来‘杯酒释兵权’夺各将领兵权。其实赵匡胤这出发点没问题,唐的灭亡,主要问题就是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过强,各地起兵造反时,中央难以应付,导致大唐的百年基业也没了。赵匡胤表面是为了防止手下人学自己上位,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想修正唐王朝的错误,避免宋重蹈覆辙。】
虽然自从听到大明这个后世朝代的事,李世民就知道唐肯定灭了,但此时听到天幕如此切实地说起唐灭亡的原因,李世民还是觉得心口痛得很。
大唐盛世虽依旧被千年后的后人赞颂,可一想到自己呕心沥血奋斗一生的基业,还是会消失,李世民心中滋味十分复杂。
赵匡胤听到这里,也点头,虽然天幕说他“假的很”令他面皮发麻,但天幕说他削减兵权一事,出发点是没有错的,天幕也说他目的没问题,难道是操作有问题?
想到这里,赵匡胤忙竖起了耳朵,甚至拿起笔,蘸了蘸墨水,准备将天幕所说的都记下来。
【将兵权收归中央,本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可兵权收归了,兵还在,以前是各人养各人的兵,压力分摊出去还好,现在收归中央了,压力就给到中央了。可中央还不太好精兵,因为宋朝周围强敌环伺,不靠着庞大的军队支撑着,做皇帝的都觉得底气不足。】
第84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19)
说起藩镇割据, 嬴政和刘彻都觉得这很熟悉啊,地方势力过强,导致中央权力无法归拢, 中央压不住地方的时候, 可不就要天下大乱了?
嬴政是想到了周天子后, 各诸侯国的分崩离析, 打成了一锅粥,以至于几百年后,他好不容易将中原大地统一了起来,六国还各种不服, 各诸侯还想杀回来, 所以他才一心想要将各国之间的差异消除,这样隔阂消失了, 才能维持安定统一。
看来这个问题,不仅他没解决, 后世的王朝也依旧带有这样的问题。嬴政再次极度渴望长寿,渴望自己能有足够的时间, 去实现宏图伟业。
刘彻也想到了秦始皇的一系列举措,想到了自己的推恩令, 看来地方势力与豪强, 在千百年后, 依旧是江山之祸啊!
朱元璋感觉面皮有点发紧,此时他突然悟到了,其实各朝皇帝都在努力完成大一统,这大一统不仅是国土上的大一统, 也是各种权力的大一统。他自己看上去是想要加强皇帝手中的权力,可分封藩王属实是一步臭棋, 属于是贻害无穷的。
在借着朱祁镇的皮囊坐皇位时,朱元璋也晓得了,老四朱棣为了削藩,也费了不小的力气,还因此被人骂得位不正。他那时回顾老四做的那些事,不得不承认,自己这个当爹的给他拖后腿了,若是没有藩王之类的问题,朱棣还能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其他事情上,大明也会因此更加强盛的。
或许是自家丑娃自己爱,朱元璋突然觉得,若是他没弄那么多有的没的,不搞什么藩王海禁户籍之类的,老四这个明太宗,说不定会不逊于唐太宗呢!
【赵匡胤上位后,改革唐朝兵制的想法是没错的,军权收归中央是时代发展所趋,只可惜宋朝进行了一次错误的试验,导致问题向一个方向发展了。说起宋朝的问题,大多人立马就会反应过来:冗官冗兵。这个总结很精辟,冗便是太多,太臃肿的意思,当官的和当兵的都太多了,花费就多了,也就有了冗费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致使宋朝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
【说到冗官,这就让主播想起了,因为掉进宋朝官制这个天坑的日夜,简直是最惨无人道的折磨。不说咱们这些后人,恐怕宋朝的皇帝和当官的都没有搞清楚,他们到底有多少官,哪些官管哪些事,哪里出了问题谁负责之类的。而冗官的目的就是分权,宋朝官职多的原因,就是一个事会分成好几个人管,而且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官职,这些事还分为长长久久的事和临时有的项目。】
【说到这里,就用咱们的老熟人、北宋文学家、改革家、政治家王安石的头衔,来给大家感受一下:‘光禄大夫、行尚书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上国柱、太原郡开国公、佐理功臣’,这是王安石在同一时期身上的头衔和职位,若说是因为王安石过于能干,皇帝给他的活儿超级加倍了,所以官儿也超级加倍,还能理解。可是宋朝上下几乎都是这德性,仿佛身上没三五个头衔官职,都不好意思见同僚似的。这么一串儿头衔,主播觉得,相声界的贯口来挑战都得担心影响到职业生涯。王安石这样的政治家,咱们不怀疑他能不能分清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可能保证朝中其他人都记得住?都分得清?】
赵匡胤有点怀疑人生:啊……这……我真有设立那么多官职吗?有让一个人担任那么多职务吗?
嬴政第一次感到困惑:那些官职,看名字看不出他们是做什么的。
刘彻倒是有些了解:这法子,跟我那分封制有些血脉相连啊,都是将东西越切越细,越切越细,分摊到每个人的头上就少啦!只是分封制用在权贵身上,当然是权贵人越多分的越少,可官职不可这般干吧?
李世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若身上有三五个官衔职位,就得拿三五份俸禄,天幕所说的这位,怕是要拿七份?
李世民想到这里,忍不住“嘶——”了一声,要养这么多官,可是不小的负担啊!
朱元璋笑道:“宋虽弱,却但确实做了不少尝试与创新,与元的新制以及大明朝廷的建立,提供了不少的经验。”
赵匡胤有些懵懵的,因为唐那样一个强盛的王朝,也因各地节度使的不安分,导致分崩离析,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创立宋朝时,他一心想要避免唐所遇到的问题,十分忌惮武将的同时,也十分害怕权力集中在一人一处,因而一直在分权。
只是,后世子孙会将他弄到这种地步,也是他没想到的。
【王安石的头衔与职位,还只是宋朝冗官一个小小的角度。宋开国时,赵匡胤便改革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这个时候才算是真正的下沉到了普通百姓之中。科举制从隋创立起,经过了唐的发展,到了宋又进一步完善,参与考试者,不论贫富,都可参与,而且还十分抑制权贵子弟舞弊,采取了糊名制和誊抄法。如此一来,科举取士取了不少民间学子,自然要给这些辛辛苦苦考出来的人一个前途,于是当官的人也越来越多。只是科举和后续的官员考核制度不完善,以种萝卜为例,取得萝卜有些良莠不齐,但需要都安排位置,萝卜坑不够了,就得多挖几个,或者几个萝卜塞一个坑,可有了坑的萝卜,虽然会挪坑,但没有适当地剔除掉长得不好的,甚至发烂还影响其他萝卜的萝卜,这种地之人要管的萝卜地可不就越来越大,而且要用的肥也越来越多?】
再次听到科举之法,嬴政依旧十分心动,明朝那一期讲的是考试范围,他还有些犹豫。这次听到宋科举取士竟可以不论贫富,让嬴政思路更加打开了。他一心想统一小篆为大秦统一文字,却受到了不小的阻碍,毕竟各国都以自己的文化传承为荣,并不稀奇。但若以科考为途径,规定小篆为科考唯一用字,从取小吏开始,想必无数人愿意学用小吏,同时也能选出一批能干小吏出来!
刘彻亦有些心动,宋朝因唐亡于藩镇割据而不断分权,他是理解的,但汉的阴影不仅在各地王室子孙,也在朝中的外戚。自吕氏一族后,汉对皇后娘家都十分防备,若引入其他势力,又担心是驱狼吞虎,虎未死又有狼患。倒是这科举制,引进来的人,通过考教学识取人,便保证了有一定能力,从平民中取优秀士子,身后无家族助力,用起来也放心,哪怕他为官后再培养自己的势力,也需要一些时间……
刘彻越想越觉得可行度挺高。
李世民听到糊名制和誊抄法,忍不住眼前一亮:“这倒是不错的法子!科举之法兴起于隋,本是想用来抑制世家大族,不料却被世家大族利用,通过科举塞了不少人。若是好好操作一番,不愁世家大族这等疾患解决不了!”
李世民不仅想到了要学糊名法和誊抄法,还想到了要在民间设书院,帮助出身普通的学子入学。如此一来,朝中官位也不会尽被那些大族子弟占据了。
明的科考随宋元制,朱元璋被骂过规定四书五经只用程朱二人版本的事,已经在推行改进了,所以他的注意力在最后那段话上:“这天女说话着实风趣,乡下种萝卜确实得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得用大粪浇!哈哈哈……”
朱棣在一旁有些哭笑不得,他知道朱元璋铁定是将那些惹他生气的大臣,想象成了田地里的萝卜,被农民用一瓢一瓢的大粪临头浇下来了,真是恶趣味啊!
玄烨点头:可不正是说到了要害处?宋的目的在分权,可如此分也属实过于简单粗暴了。
赵匡胤未曾想到,自己改革科举一事,竟有如此影响,他当初只想着分权,便想着要用一些没有根基和背景的人,想用普通百姓出身的士子,来冲淡稀释掉许多身后有大家族的人的权力,不想一下子用力过猛,导致取士取多了。
“确实需要一个考核办法,将官员中的一些任清除出去。”赵匡胤记下这一笔。
【而冗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太祖就开始的重文轻武。重文轻武的原因还是和唐的灭亡以及赵匡胤上位的方式有关——他天然不信任武将。重文除了体现在扩大科举范围,大面积进行文考取士外,还体现在朝中文武大臣的不同待遇上。在宋朝朝廷中,武将会受到压制,缺乏升迁的渠道,文官则不然。而且军队内部以文官为主,武将们只有等到打仗的时候,才有指挥权,至于调兵权、统兵权都不在武将手里。】
【文武相济本是对的,咱们的军中也有政委之类的文官,但是文官干了武官该干的活儿,就不对了。武将们除了带兵打仗,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将士们平日的训练,提升他们的体力、如何布阵迎敌、如何行军等等,看过一些军旅剧和军事题材的节目的都知道,当兵的平日训练很重要,也很辛苦。就比如野外拉练这条,武将们身体素质过硬,陪着士兵们在外翻山越岭不难,还能监督他们,文官的身体素质就做不到。而另外一些如日常的吃喝住行、医疗、思想建设才适合文官负责。宋朝将武将的权力压缩到了极致,平时连统兵权都没有,更别说练兵了。哦,你问宋朝大兵们训练怎么办?没关系啊,用人数堆嘛!于是冗兵冗员的问题也就出现咯。】
第85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20)
拥有一支威武雄狮, 是每个帝王的刚需,是稳定江山的基础手段,谁的江山不是靠着军队打下来的呢?
朱元璋是知道朱棣后来建立的明军三大营的, 这样的创举令他这位老父亲也刮目相看, 因而对朱棣也寄予厚望。
趁此机会, 朱元璋问:“老四, 你觉得咱们该如何避免走宋的老路?”
朱棣顿时浑身的皮都绷紧了,这问题有点像是送命题啊!但他不敢怠慢,道:“儿子以为,宋的募兵制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是应当取代府兵制, 只是招募了兵员,应当加以操练, 并配以甲胄兵器,成为精兵为上。若一支兵, 能以以一当三,甚至以一当五, 便能省下另外几人的军饷不说,还能省下几幅甲胄兵器。”
朱元璋回忆起正统年间的京师大营中的兵, 确实都训练的不错, 可是从张辅等人口中得知, 太宗时期的三大营更为彪勇强悍,令他好奇得很。
于是,朱元璋道:“若是我让你从各处军中,调来精壮于一处, 你可能练出一支战无不胜的精兵来?”
朱棣保守地回道:“若父皇有此意,儿臣自然竭尽全力。”
训练精兵不仅需要时间和精力, 钱也是个问题啊!朱棣哪敢一口应承下来。可是他又不好意思跟皇帝开口要钱。
朱元璋心头掠过一丝失落,这个老四还是守着君臣之礼。这也是这么多年来,对这些儿子严苛又疏离的报应了。
朱元璋压下了心中的难受,道:“既如此,回头你写份奏折给我,若你的法子能行,我就让户部给你钱粮。”
在这朱元璋用雷霆般手段削藩的时候,却将军权交予自己,令朱棣惊喜又担忧,不过想到朱元璋毫不掩饰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意思,朱棣心中的喜意也压过了忐忑,忙跪下道:“是,儿臣领命!”
而嬴政听到这里,则期望天幕能讲讲如何练兵,那什么思想建设、野外拉练又是做什么?嬴政想要海内安定,四方臣服,百战不殆的秦兵还需要更强的实力。
刘彻对这宋的开国太祖也有些不屑,“帝王用人,便是用他们的才能,用文官去管兵权,亏他想得出来,还做得出来。”
他最钟爱的霍去病,打仗时最爱奇袭,一次性奔袭上百里,杀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是常事。若是让文官来统兵调兵,霍去病还如何奇袭?光是等调兵都能等上好些时候吧?等兵调来了,匈奴人早走了,军情也发生了变化,还要如何打仗?
李世民这个会打仗的,对此更是鄙夷。之前天幕还说,这位宋太祖的带兵打仗之能,虽不及他与明太祖,却也差不了太多,可是看他用文官来管军权一事看,天幕这评价怕是有失偏颇了。带兵打仗的,能不知道军情紧急时刻,最不能让那些笔杆子在一旁碎碎叨叨?
李世民可以想象,统兵权和调兵权都不在将领们手里的时候,打仗会有多被动,而打仗的人会有多难受。
玄烨虽理解赵匡胤的动机,却也不赞同他的做法:“回望历史,武将造反的不少,但外戚、宦官、文官作乱的也不少,单单打压武将是不行的。”
赵匡胤的握着笔,深吸了好几口气,才让自己沉下心一些,将天幕所说的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捡要紧处记下来。
当初他大力抬举文官,压制武官,确实是因唐后期与五代十国时,层出不穷的武夫夺权场面给惊着了,所以感觉稳固江山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将那些武将打压下去。
这些举措,他在位时还是十分好用的,军权顺利收归中央,文官们也帮着自己将朝政理顺了,整个国家都逐渐步入正轨了,除了外面的辽、西夏等势力,宋朝好像一切都欣欣向荣似的。他也曾为自己一举解决了唐朝的心腹大患而自得,但是他没想到,最后事情造成了那么严重的后果。
就如天幕讲的明朝的“海禁”一事,初始时确实能缓解问题,可时移世易,本来好用的举措和办法,反而成为了一剂毒药,导致宋对外一直强硬不起来。
记录中途,赵匡胤顿了顿,回忆起了宋神宗改革一事,王安石便是那负责改革的大臣,二人也算是难得的有事业心之人,但积弊太深,最后改革失败,宋便再也强不起来了。
赵匡胤叹了口气,笔下如龙走马,将这些都记下来。
【古代打仗很长一段时间确实是靠人数,人数多的时候,大胜仗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以少胜多的战役总是令人惊叹,李世民、岳飞、朱元璋等,历史上有名的会用兵的人,大多是靠以少胜多的战役为封神之战的。这点本来在明朝火炮等热武器发展起来的时候,得以改变的,可惜清这个败家子,对明的东西都加以批判和否认,导致我国热武器发展停滞甚至倒退,西方列强来时,也就成了被打的一方。】
玄烨:我错了我错了,这就改!
【可是,即便是堆人数,也得看看人员的素质如何吧?否则不就是乌合之众了?看看土木堡之变,明军三大营还不是乌合之众,被朱祁镇遛了一个月以后,也被瓦剌几万人打得丢盔弃甲,全军覆没,宋朝的军队素质差明军三大营差远了,人数再多又有何用?战斗力羸弱就是致命弱点。军队的灵魂是要能打仗敢打仗,宋军显然不行,被面对北方势力南侵的时候,总是打败仗。这也是宋真宗签订檀渊之盟的原因,北宋吃了太多败仗,被打怕了,哪怕宰相寇准一力主张抗辽,宋真宗也不肯了。檀渊之盟后,北宋用钱买来了暂时的平安,如此一来,宋军备战意识更加薄弱,更加没有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北宋上下更是患上了“恐辽症”。】
“兵不能打仗,吃败仗,吃败仗便恐外敌,恐外敌便用钱买平安,钱买到了暂时安宁后,军队更不想打仗,更没有战意,如此一来,便是逃不出这畏战怯战不能战的深渊了。”李世民叹道。
朱元璋也点头:“人虽多,却不敢打仗,又有何用?老四,听这天幕的意思,火药等武器也十分重要,你需得在此也花些心思。”
“是,父皇。”
朱元璋带着三大营打瓦剌的时候,是试用过太宗时期搞出来的大炮的,确实威力惊人,再精锐的骑兵,对上几门炮都没什么胜算。只是炮造价不低,且火药不好保存,若是受了潮,就用不了;若是看管不甚,又容易造成事故。朱元璋想着,这个问题,后世人应当解决了吧?不知道在几百年后,火炮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朱元璋忍不住生出了许多向往来。
赵匡胤笔下不停,心中对大明的大炮也十分向往,若有那样的利器,宋又何惧辽金?不过赵匡胤想了想,以赵光义一脉的软骨头,有了火炮怕是也用不好。
他不由得摇头叹气,人不争气,给什么好东西都没用,就如那朱祁镇,浩浩荡荡二三十万大军,败给也先两三万人。
【所以宋之弱,不在别处,而在军队上。因为军队弱,所以无法收回幽云十六州,也就无法拦住辽金南下。为何幽云十六州重要,因为那是防止北方势力南下劫掠的长城,若这一片守不住,或者不在手里,北方势力便能将中原地区当自家后花园,想进就进,想劫掠就劫掠,想杀人放火就杀人放火。这也是为何明成祖朱棣要迁都京师的原因,是他‘天子守国门’的由来。若赵匡胤没死那么早,或者继任者不是赵光义,而是像赵匡胤一样会打仗的皇帝,北宋在建国几十年内收回幽云十六州,整个宋的历史,甚至古代史,都可能会改写。】
听到天幕说自己是明成祖,朱棣忙“扑通”跪下:“父皇!”
朱元璋十分淡然地摆摆手:“不要慌,这事儿我早就知道了。”
“您?!……”一时之间,朱棣心头转过千万个念头。
“你先起来说话,不要动不动就跪来跪去的,你膝盖不疼,我听得耳朵疼。”朱元璋装作嫌弃的样子说。
若是他此时摆出亲切和蔼的态度,估计会吓得朱棣一魂出世二魂升天。
朱棣这才爬了起来:“谢父皇。”
朱元璋道:“我已经看过天幕讲咱们大明了,只是当下在讲宋,不方便与你分说。你待天幕讲完这一段。”
朱棣心中顿时掀起了惊涛骇浪,皇帝听过讲大明的?那……那他不仅知道自己当皇帝的事,还知道自己当得如何?!
说到幽云十六州,好几个皇帝不知道是在何处,但听到朱棣将都城迁到京师,大家就都回过神来了,竟然是在此咽喉之处。
嬴政无语:这地方也能丢?
刘彻也算是明白过来了:难怪这宋被辽金克得死死的,过了这一片地界,南下便都是平坦地势了,无险可守,也难怪宋被压着打。军队实力不行,又无地势可借,打不赢是正常。
李世民有些生气:“我大唐疆域辽阔,为何才亡了几十年,这地界都丢了?守这儿的将领是吃干饭的吗?”
李唐江山没守住,换个人做皇帝就算了,为何如此重要的军事要地都成了别人的?李世民很不能理解,守住几个关隘有那么难吗?
玄烨看着那一片,哑然无语,他们满清能入关,也是因为吴三桂给开了门,若是吴三桂不给开门,最后中原会落入谁手中都尤未可知呢!
赵匡胤苦笑,他如何不知幽云十六州重要性?只是未曾想到,自己没收回这个地方,后面的皇帝就没人完成这个事。
第86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21)
之前还许多帝王们奇怪, 为何大明的皇帝,要将都城迁移到这如此寒冷的北地。自秦以来,各朝都更喜欢将都城设于渭河一带。敢情是因为宋丢了这一军事要地, 导致北方势力能长驱南下, 北宋南宋三百多年, 一直被北方游牧势力压着打。宋后, 更是被蒙古势力一举南下,这等少数势力,竟成了中原之主。
联系了事情的前后,刘彻赞道:“大明朝还是有不错的皇帝的!”
李世民也点头:“一国天子, 能将都城置于与敌对峙之处, 虽有不顾自身安危之嫌,但此等胆识与能耐, 非一般皇帝可比,此等人才, 才当得起帝王之任。”
只是再想想朱祁镇,帝王们又觉得, 这大明朝的皇帝,真是厉害的很厉害, 垃圾的也很垃圾, 上限很高, 下限也很低啊!
【前头说过,别看宋朝的国土都算不上完整和统一,但经济和文化是历史上的一座高峰。唐后的五代十国虽乱,但时间只有五十多年, 因此宋复兴重建起来也挺快,再加上重文抑武的政策, 没有战争的阴云笼罩,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轻松的状态,民间手工业和商业便蓬勃发展起来,是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而且北宋曾以16亿贯的财政高居历史各朝财政收入榜首,换算成白银大概是8000万两,一直到清末光绪年,这个记录才被打破,但那时满清政府腐败不堪,有多少财政收入是刮地皮一般搜刮来的,也无法预计。更何况清末时,人口是宋朝的4-5倍,可见当时北宋经济的繁荣。】
【北宋的财政为何如此高,并不全是靠苛捐杂税,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或者横征暴敛的隋朝,甚至是被称为暴秦的秦朝等朝代,宋的赋税不算重的,当然这是和历史上各朝的横向比较。而宋财政如此富裕的原因,则是因为其工商税收益占比十分高,达到了70,要知道封建帝制时代的经济主体是农业,是靠农民在田地里扒拉一整年的血汗堆积起来的。宋却靠着南来北往的商人,成为了财政收益最富裕的朝代,实为历史上绝无仅有。】
听到宋朝的收益,几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8000万两!白银!
嬴政默默想,若大秦一年能有八千万两白银收益,也不至于想那么多税的名头了,驰道定能修满整个大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长城还能加高三尺,加厚三寸!还有阿房宫……
刘彻还真有点流口水,大汉若能有此收益,别说打匈奴,出海他也想试试。不是有个什么倭国敢肖想中原么?趁这时将他们灭了去!
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李世民也嘶地吸了口气,他先前还想,为何天幕赞大唐为盛唐,却又说宋比唐还富裕,听到宋的财政收益巅峰,心中的那点疑惑和不服,顿时化作了赞叹,毕竟大唐财政年收入大约为一千多万两,若能达到两千万两,都算是非常好的年份了,举朝上下都要欢欣鼓舞的那种。
不过,听天幕的意思,宋之所以商业如此发达,也是因大唐给宋打了个不错的基础吧?
朱元璋也颇有些意外:“为何这点我未曾知晓?”
朱棣也十分吃惊:“人都知道宋十分富裕,不然哪里付得起那么多岁币,却不知他们一年竟有如此多的收益。”
若是说打仗,父子两都是能提刀上马就干的人,可是说起经济庶务,却都不是很擅长,现如今,朱元璋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皇帝,大明也建立二十多年了,可赋税一摊子事儿,还有些乱七八糟。
朱元璋贫农家出身,一辈子也没怎么接触过商业之类的,对商业的态度也并不怎么积极,总觉得还是老老实实种地来得踏实稳妥,却不想宋竟然能靠商业收那么多税。
朱棣的心也火热起来:大明若是像宋一样……不,哪怕只有宋的一半,一年四千万两的财政收益,都能宽松许多,要打造一支威武之师的钱也更趁手了!还有皇帝说的研发火器一事,也是个吃钱的事儿……
父子两对视一眼,立马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同样的羡慕嫉妒和渴望。
“父皇,儿臣……”
“你修宋史时,命人多搜集一些宋对商业的政策与一些问题的应对之法。”
父子两几乎同时开口,朱棣忙闭嘴让朱元璋先说。
“是,父皇!父皇,若是户部能有更多钱粮入账,不仅是应天府军营,就是海上倭寇,咱们也能应付得来,养一支海上雄师也不是难事!”
朱元璋想起那三年中得知的,朱棣派了郑和那样一个宦官下南洋,虽明面上的收益不多,但从天幕所说的事来看,世界未来还是在海上的,朱棣派人去南洋西洋,也是十分具有长远眼光的作为。
原来此时,老四心中便已经有了对海上的设想了么?朱元璋突然觉得,自己十分对不起这个儿子,对他了解太少了。
“你说得对!”朱元璋压下心中汹涌的情绪,赞同道。
朱棣顿时有些羞赧,刚刚他有些激动地脱口而出,没想到父皇没申斥他胡思乱想,反而说他是对的,这让他心中冒出一股羞意和满足感。
只有玄烨,最在意的是“清末”“满清政府腐败不堪”等字眼,觉得心里有些堵得慌。这让他生出了许多无力感,好像无论他如何睿智,如何努力,如何培养下一代君主,满清还是避免不了要走向那黑暗的百年屈辱。
赵匡胤听到宋朝收益如此丰裕,并未觉得多开心,反而忐忑无比。重文抑武是他定下的,鼓励工商业发展也是他定下的,他未曾想到,自己本只是想解决宋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后面竟然出现了这样的结果。作为一朝开国太祖,他突然觉得压力很大。也难怪天幕讲时,都要追溯回开国皇帝身上,因为一些国事和政策,只经过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才会得出真正的结局。
原来他的一举一动,一个政策一条规定,对后世,对全国,都有如此大的影响,就如明太祖的海禁之策一样。
【宋朝的富裕非同一般,可惜没有强有力的军队,于是就成了待宰的肥羊。就如网上所说:邻居屯粮我屯枪,邻居就是我粮仓。宋就是辽金等国的粮仓,每年都要送钱送物给对方。不仅北宋有钱,南宋哪怕偏安一隅,只有南方为国土,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大约在五千万两左右,稳超历史上大多数朝代,可能在世界史上,都是能傲视群雄的存在。这样的财政收入,自然不少是由当初从北方逃到南方的人创造的,这也是金人为何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原因,他们也万分眼红能创造如巨额财富的人口。】
【可惜,两宋财政收益如此高,却没有多少是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宋朝朝廷每天开门三件事:给北方邻居的岁币、养军队的巨额军费开支、养庞大官员群体的俸禄开支,这里面还不包括贪腐所造成的损失。这三个可以说是填不满的无底洞,就算宋朝的财政收益再高,也经不起这样消耗。试想一下,如果宋朝皇帝精兵简政,将这笔钱花在训练军队、研制武器铠甲上,主播觉得,如果政策合理且执行到位,不出十年,宋朝翻身成东亚最强也不是问题。只可惜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改革失败了,既得利益者集团大过于庞大,连皇权都没能撬动他们。】
帝王们也觉得惋惜,特别是再想起前面说到的,赵构那副窝囊求和的样子,更是气煞人。都恨不得自己能上,顶替赵构这个窝囊废物,重振宋朝朝纲。
“精兵简政?”听到这四个字,赵匡胤灵光一闪,笔下忙飞快地写了起来。
这四个字,可不就是解决宋朝困局的绝佳方法?只是,要用何种方法,要如何应对那些守旧势力的反抗,赵匡胤还得自己好好琢磨琢磨。
朱棣也眼睛发亮:“妙啊!精兵简政,可不就是直接对症下药了?儿臣也想了一些一些应对之法,却没有一下子想到如此精炼准确的说法。”
朱元璋笑了笑:“天幕确实颇有见识,这四字她随口便能说来,想必也是用了别人的法子,说不得……后世还真做过类似的事儿,还成了,因而被天幕当成是经验说出来了。”
朱棣一想,觉得也是。
李世民自言自语道:“精兵简政?倒是不错的法子与建议。”
【财政流转,本是一国发展的血脉,钱通各处,便能将每一处都滋养得生机勃勃。可惜宋的造血功能不错,却没能将这些血转化成自己的国力,反而因为冗官冗兵的问题,造成了冗费的结果。又因军事实力不足,成为敌对势力吸血的血包。而这些利益给出去容易,想收回来就十分难了。王安石曾经试图打破这种利益链条,结果失败。宋朝属实可怜又可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恐怕是每个中国人对宋朝的情感。】
【宋的特殊性在于,它和其他朝代都不太一样。不像秦那样一统中原,使得统一成为每一代华夏人的执念,也不像汉一样,开疆拓土,奠定版图基础,更不像唐明王朝,一个描绘了盛世愿景,一个展示了朋党斗争的极致。宋是难得一见的、中原汉人被外族势力压制得死死的一个朝代,一个弱声弱气的朝代,一个靠花钱买安稳的朝代。这个朝代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若想要堂堂正正地站着发展,就不能抛下自己的武器。手中没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我们要时刻紧握自己手中的剑,并且将它磨得又快又亮!任何敢阻拦我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直接亮剑!】
第87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22)
天幕说到这里, 帝王们都忍不住齐齐击掌赞和,听完宋的事情后,本就看重军权的帝王们, 对这番话感受更为深刻。
军权是王权的保障!若没有强大的军队做后盾, 权力就强硬不起来。
朱元璋激动得拍了拍桌子:“天幕虽常说话不好听, 但常说到痛处。宋确实因兵不强, 才落到那样的境况的,大明可要吸取此教训,要训出一支威武之师来。”
朱棣忙道:“您说得对,父皇。”
要不是皇子不能表现得对军权有想法, 朱棣早就对着朱元璋, 畅谈起自己对兵制改革,以及如何练兵的想法了。
朱元璋似是猜到了朱棣心中所想, 语重心长道:“老四啊,事儿交给你了, 你要好好办啊!我老了,在这位置也待不了几年了, 将来这江山这皇位,都是要交给你们的。”
朱棣忙跪下:“父皇……”
朱元璋摆摆手, 他在正统年时, 就注意了一下自己的寿数, 按照天意,他确实没多少年好活了。一回到自己身体里,他便生出了许多紧迫感来,就怕几年时间不够他改正自己的错误。
但若是将江山交到老四手中, 朱元璋觉得自己也没那么着急了。
李世民也赞道:“后世之人见地真不错,又此等见识的, 应该上过太学吧?若后人皆有此心,华夏一族,定能万万年延续下去了。我等建功立业、开创太平之事,也算是千古流传了。”
想到宋的那些事,李世民忍不住叹息,特别是那冤死的岳飞将军,恨不得能招致自己的麾下。不过,转念想到天幕所说的,宋朝改革兵制,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一事,顿时生出许多灵感来,忙回到桌前,伏案书写。
刘彻最为同意这番话,大汉江山就是靠四处征战打下来的,虽被诟病穷兵黩武,刘彻却依旧甘之如饴。
赵匡胤虽万分赞同提升军事实力,但也被天幕的话臊地满脸通红。他曾经最得意最高兴的地方,就是改革了自古以来的兵制,使得当兵逐渐成为一个职业。虽天幕说他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可宋后来变成那样,也是他的责任。
在急速地书写了一番后,赵匡胤才停了下来,看着满篇潦草的字迹,微微点了点头,放下了手中的笔。
【或许,宋的事情还有些遥远,但看近代史,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们占了这样一块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就免不了要被人惦记,自身强大起来,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近代史的民国,犯的错误与宋十分类似,甚至比宋还要严重。宋朝虽有靖康之难,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主权还算完整。可民国时期,不少土地被列强占据,通商口岸也成了列强攫取利益的渠道,军事上靠着国外的武器援助,政治上,作为一战的战胜国,甚至拿不回自己被占领的国土,更别提参与最后的利益瓜分……民国也像宋一样,对着强者卑躬屈膝,甚至要将整个国家全盘西化,卖国贼能说成是“曲线救国”,该抗日时还“攘外必先安内”,若没有像岳飞那般坚定报国、为国身先士卒的革命先烈,咱们这一族的命运会如何,还真难以猜测。】
【这也是我们依旧推崇岳飞的原因,他不知道敌人的强大吗?不知道赵构有多害怕金人吗?不知道自己的死是一场冤案吗?他肯定知道的,不然不会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遗言,可他从未退缩,至死都未放弃过抗金。百年屈辱史上的英雄先烈也一样,他们也知道敌人的强大,知道敌人的残忍,更知道民国政府的软弱与落后,但他们一往无前,视死如归,势要为我们民族挣出一片天地来!因为他们的坚持,所以成功了,我们今日才能在此谈起宋朝,说起岳飞与岳飞精神。这些是一脉相传的,是应该烙印进我们灵魂的东西!臧克家诗中说:“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却还活着。”像岳飞,像英雄先烈们的牺牲,是□□的死亡,精神却还在,还被铭记,还被传承,这就是他们活着的方式。活在华夏儿女的骨子里,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里!】
这里,帝王们能清楚地听到天幕中,那个声音有一些激动和哽咽,正因如此,也让他们颇为触动,不约而同停下了手中所有的动作,望向了天幕中的人。
不一会儿,一段柔和的音乐响起。
【本期关于宋朝的《南宋跑神完颜构:不爱忠臣爱奸佞,只因我对皇位爱得深沉》到此结束,希望本期对大家了解宋史,了解抗争精神有些帮助,谢谢大家!也希望大家不要吝啬手中的一键三连,咱们下期再见吧!】
音乐声逐渐变大,滚动的字幕出现,每个帝王面前都出现了那三个微微抖动的符号。
见朱棣有些不知所措,朱元璋呵呵一笑,自己给朱棣做了个示范,摁着那个心心的圆形一会儿,就出现了硬币的撞击声。
朱棣见状,忙学着朱元璋的方法,长摁第一个符号,果然也听见了同样的声音,很快三个符号也消失了。
朱棣觉得十分惊奇:“父皇,这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笑了笑,道:“我也不知道这个能做什么,但每次天幕最后都会要这个,于是就摁了,反正也没什么不良的事情发生。”
朱棣哦了一声,依旧觉得十分神奇,对着自己的手看了好一会儿。
刚刚他摁着那个不断抖动的标志时,只感觉自己像是摁在了一块光滑的石板上,也不知是什么情况,这时再往身前摸了摸,却又什么都摸不到了。
朱元璋道:“莫要管那个了,你且先坐下,我有话要与你说。”
朱棣忙撩起衣摆,恭敬地坐下了。
“后人依旧铭记岳飞将军,依旧赞颂他的作为,这让我十分欣慰与感动。”朱元璋满脸唏嘘道。
朱棣忙道:“儿臣觉得,这倒不奇特,就如咱们当下的人,不也依旧记得更久远一些的汉高祖唐太宗一般?岳将军能青史留名实属正常。而且,依儿臣看,父皇在后世,必然也是声望极高的。”
朱元璋眉头一挑,十分意外地问:“哦?你如何知道?”
朱棣道:“这是很自然的事,各朝开国皇帝,哪有不青史留名的?后人记得宋太祖赵匡胤,也提到了更久远的皇帝,哪能会忘记您呢?”
朱元璋觉得倒也是,没继续为难朱棣了,反而叹道:“若是像岳将军一般,全是美名,倒也罢了,只怕是骂名也不少哦!”
朱棣竟不知,自己父皇也有如此多愁善感的时候,忙说:“父皇不可如此猜测,您作为开国君主,自然是美名更甚的。”
朱元璋摇了摇头,命人重新上了茶水,又屏退了左右,只留下父子二人对坐,道:“既然我已经看过天幕讲大明,便与你说一说。”
于是,朱元璋就自己听天幕讲“土木堡之变”开始,一直讲到了天幕骂自己的六条政策,一直讲到了天黑都没讲完,父子两又传了晚膳,一直讲到了半夜,才算说了个大概。
朱家父子讲自己的事去了,嬴政、刘彻、李世民、玄烨熟稔地点了一键三连,直到音乐淡去,天幕消失在天际,又恢复了寂静,还有些回不过神来。
嬴政扶着腰上的佩剑,站在原地沉思:天幕说的精神永存,也是一件好事,岳飞的爱国精神被后人铭记,那自己统一中原大地一事,也是刻入后人骨头上的精神吧?毕竟天幕说了,统一成了执念,说明自己也算是精神永存了吧?
想到这儿,嬴政突然觉得,自己这一生也算是没白干,能让后世人铭记自己的功绩,还让统一成天下趋势,倒也不枉被六国憎恨。
不过,这科举考试,还有募兵制等事务,须得和李斯、尉缭、蒙恬等人商讨一番,看看如何施行下去。面临的困境,有了一些解决思路,嬴政顿时精神抖擞了起来。
刘彻沉默地给了一键三连后,也陷入了思绪。汉与宋几乎是两个极端,他倚重武力,所以手下精兵强将不少,倒也不会遇上宋那样的情况。不过和嬴政一样,他对那个科举制很心动,对募兵制也有想法,还有就是,商业他也生出了意思。毕竟能让宋一年收益高达八千万两白银,那得是多少绢布和粮食啊!宋怕就是靠着如此强大的财政收益,才稳住了局面,苟了三百多年吧?
于是刘彻命人撤下那些酒之类的,又让人传召臣属谋士们来见自己。
李世民给完一键三连后,望着舆图,紧紧皱着眉头。
此次天幕讲了宋,但多次提到了唐的灭亡,以及原因,就是各地豪强并起,地方的军权强于中央,于是野心家们纷纷盯上了皇位,想要上位。
李世民当然明白那种心情,他自己便是靠着武力,对外战功赫赫,抢夺地盘无数,对内玄武门之变,一下子除掉了两个兄弟,也让亲爹李渊看清了他的实力,亲爹虽有不甘心,却还是不得不将大权交到他的手里。
对于此时的上位者来说,确实是谁手里有兵,谁就有机会坐天下。
只是,作为帝王,也希望皇位能在自己子孙手中长长久久地传下去,其他人无法染指。除了和其他帝王一般的原因,还因为李世民不想再出动乱。西晋后,中原大地乱了几百年,五胡乱华更是让中原十室九空,元气大伤。隋虽统一,却有□□,天下百姓根本无法休养生息。如果大唐能多安稳上几百年,也能让百姓们歇口气,好好恢复一下元气。
第88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23)
李世民也觉得, 募兵制极好,募集兵员,兵员一心训练一心打仗, 即便是不能以一当十, 只以一当五, 都是十分赚的事情了。
募兵制虽春秋时期就出现了, 但占主流的是府兵制。依照弹幕的意思,唐后期的皇帝也尝试了改变兵制,但失败了,唐后期也走向动乱, 最后灭亡。
不过李世民对自己十分有信心, 别人办不成的事儿,他应该是可以办成的。
玄烨与其他帝王见猎心喜的心情十分不同, 他随手给了一键三连后,情绪不太好, 只因天幕顺口提到的“清末”之类的事儿。
依照天幕的意思,总有一日这天下会没人做皇帝, 也不需要皇帝,玄烨无法想象那个世道的情形, 也懒得去想象。看着天幕上一个女人能对着历史指点江山的样子, 就知道后世肯定比他的大清要繁荣昌盛一些。
皇帝没了, 他不太能接受,更不能接受的是,大清没得那样不明不白的,还背了一身臭名声。
想到这些, 玄烨感觉整个人都不太好了。
而赵匡胤一直到天幕隐去许久,还坐在那里没动弹。
虽然天幕骂他没有骂得像骂明太祖那般狠, 可也让他心中无法平静。在看大明时,他心情万分复杂,恨不得天幕也好好讲一讲宋的问题。天幕真讲了以后,他感觉还是有点点遭不住,没想到自己的宋弱了几百年,低声下气了几百年,从来没挺直过腰杆过。
虽然天幕说“宋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可赵匡胤就感觉,那就是在指着宋的鼻子骂,骂宋唯唯诺诺,丢了汉人的脸,不配为中原王朝。
他抬眼看向自己写下的东西,心里慢慢地升起了一股气力来。
能来到这个时代,能看到天幕对宋的指点,何尝不是一种上天眷顾?相当于是给了他的大宋一次改错的机会,他必须要珍惜!
念头扭过来以后,赵匡胤慢慢地扫除了心中的阴霾,振作了起来。
他将桌上的东西郑重地收了起来,转身朝殿内走去,边吩咐道:“将这些收拾下去,另外,去将岳飞、韩世忠、张俊来见朕!”
皇帝用上了“朕”这个自称,便是威仪万千。
侍奉在侧的小内侍,感觉此时的皇帝,与以往都十分不同了,最明显的就是那一身气质,与先前的文雅谦和中藏着的阴翳相比,现在显得大气且霸道许多。
虽不知这变化如何产生的,但显然比先前更让人不自觉臣服的同时,又显然要安心许多。
“是!官家!”内侍忙领命而去。
赵匡胤本想将中兴四将都招来,想了想才知道,其中的刘光世因为年纪上来了,绍兴七年便因疾病而交还了兵权,此时正躺着养病呢。
手中拿着刚刚写来的纸,在手中敲着,赵匡胤飞快地在赵构的记忆中,搜索有哪些会打仗的人,他们各自的带兵特点是什么。
一边想着,他一边将舆图翻了出来,挂在了屋内,南宋舆图与北宋舆图一笔比,顿时就显得小气畏缩了,赵匡胤看着都觉得生气。
他伸手在舆图上划过,出身北方欢迎加入五耳丝久龄把以旧儿,看更多完结文连载文的他,对上面许多地方都熟悉,许多地方他都成纵马杀敌,都是他带着部将们打下来的,不曾想百多年后,全都落入了别人手中。
没多久,岳飞、韩世忠、张俊一起赶到了。
三人在宫门口相遇是,张俊觉得十分意外,毕竟皇帝想对岳飞下手的事,他已经收到了消息,甚至秦桧左相也跟他明里暗里暗示过一些,希望他能配合之类的话语。
此时看到岳飞也被皇帝召见,张俊心中顿时沉沉的,总感觉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岳飞与韩世忠倒是没想那么多,皇帝两个月前罢了他们的军权,此时三人可以说是同病相怜的存在。虽然都成为了位高权重的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但到底不如带兵打仗来的有意思。
“拜见官家!”
三人行礼,赵匡胤打眼看过去,就感觉三人都虽是武将,气质却有着天差地别。韩世忠显得稳重大气,岳飞如印象中的一半刚直正气,至于张俊,虽也是一员战功赫赫的大将,身上却总有一股邪佞之感,赵匡胤有点怀疑,是天幕让他先入为主了。
赵匡胤给三人赐座上茶,又将左右全部屏退,门也被关上了,一副要说大事的样子。
再抬眼看到那挂出来的舆图,三人心中便猜到,是不是与金有关。
赵匡胤先问了问三人放下兵权,去枢密院后习惯不习惯之类的,张俊率先赞了一番皇帝的恩典,韩世忠和岳飞不像张俊那般谄媚,便只是附和了两句,尤其是岳飞,赵匡胤简直是能肉眼看见他的不高兴和不甘心。
赵匡胤倒还好,因着天幕将岳飞的忠心与报国之情讲得十分明白,也十分感人,他当然不会在意,但估计在赵构那个一心求和又心眼小的皇帝看来,这样子就碍眼了。
这个岳飞,脾气果然十分耿直。赵匡胤心里想到。
寒暄后,赵匡胤道:“近日,我梦见了一些人和一些事,其中最令我心中有愧的,便是太祖。”
三个人顿时面面相觑,皇帝梦见太祖?这是什么情况?现在的皇帝,不是太祖的后裔,这点大家都知道,可为何皇帝梦见的是太祖,而不是太宗?等等,皇帝梦见了太祖,梦的内容是什么?为何将他们三都召进宫来?
电光火石之间,三个人都想到了一种可能:因为皇帝要和金媾和,但是心中又不安,觉得愧对祖宗,日夜忧思之下,就梦见了太祖了。为何不是太宗,因为太宗也有高粱河之战那样的耻辱啊,估计没好意思来指责这个后世孙干皇帝干得不好。
见三人面色各异,赵匡胤也能大致猜到他们心中所想,他故意说得如此云山雾罩的,就是想让几个人自己去脑补,有些事他说的太仔细了,反而容易被怀疑。
这里三个人,韩世忠和岳飞都是可信的,就算是不把太祖身份搬出来,他们两也不会想太多,重点是那个张俊,赵匡胤还是得花心思糊弄他一下。
“太祖乃马背上的能者,”赵匡胤毫无心理负担地自夸,“而我如今却这般不堪,愧对先祖。”
张俊立马第一个安慰道:“官家,您这是以退为进,哪有不堪?都是权宜之计罢了。若非您一路辛劳奔波,莫说现如今这江山,咱们宋会落得何种境地,尤未可知啊!”
殊不知,张俊这话平日用在赵构身上是管用的,但赵匡胤听着就腻歪:合着你们平时就是这样哄赵构那脓包的?难怪他无法无天,做下那等无耻之事。
第89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24)
赵构像狗一样地仓皇逃命, 这些臣属都能说成是为家国奔波,也难怪赵构对卖国一事,不仅不觉得羞耻, 还越卖越起劲, 越卖越上道了。
这张俊只是个武将, 都能如此谄媚, 那秦桧恐怕更加会粉饰太平。
韩世忠非常敷衍地劝道:“官家不必自责,太祖之威天下难有人能及。”
岳飞干脆没吭声,估计是这种面子话说出来他都觉得难堪,让他张不了口。
这样短短几句话, 让赵匡胤确信了, 这三位大将的性格,确实如天幕所说的那般。
“不说这个了, 只是个梦而已,无需太在意。”赵匡胤妆模作样的轻咳了一下, 便转而问起了三人之前与金打仗的情形。
一说到打仗,情势就反过来了。张俊因为顾忌着打探到的消息, 觉得皇帝要朝岳飞下手了,所以这询问战争情形一事, 有可能是想抓什么把柄, 好给岳飞治罪。所以张俊说起自己的战况和战绩时, 十分保守,并不敢自夸。
而岳飞一听皇帝对抗金前线有兴趣,一改刚刚板直沉默的样子,给赵匡胤讲起了自己和金军交手的几次经验来:
“金人的长处, 在于骑兵极强,毕竟世代在北方养马, 他们中的幼儿便如在马背上长大的一般,骑马像吃饭喝水一般自然且熟练,因此他们的骑兵极为了不起。但他们弱点也极多,譬如在布阵及智计上与我宋无法比较,且他们看似常有几十万大军出动,实则族中人数不多,与我汉家儿郎无法相比,若是打仗时间太长,兵员损失过大,也会后继无力。”
若是有现代人听到这一番话,应该会想起毛的《论持久战》。
这种打仗拼人数的时代,兵源上汉人确实占优势一些。
赵匡胤听着,一边轻轻点头,毫不掩饰对岳飞的赞赏。
这一幕看得张俊心惊胆战的:这皇帝是在演戏,还是真对岳飞欣赏?若是演戏,那未免也太真了,若是真对岳飞欣赏,那皇帝为何改了对岳飞的态度?从之前的设计要他性命,突然转为喜爱?这变化之大也太令人惊悚了吧?
韩世忠不知这幕后还有那样一节,所以他心态颇为平和。他知道如今朝中情势,主战派已经十分式微,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占了绝对优势。皇帝不想打仗时,便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他们这些带兵打仗的将领也会被搁置到一旁去。如今皇帝在战与和之间摇摆,那么他们这些将领便还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岳飞想的更简单:只要皇帝知道,金人没他想象中的那般强大和可怕,他就还有领到兵权,继续抗击金人的机会。
岳飞说了一席话后,赵匡胤转而问韩世忠:“韩将军对岳将军的话,有什么想法和见地吗?”
韩世忠回道:“官家,岳将军恐怕是我三人中,最了解金人的,他的话我都赞同。我与金人交手的次数也不少,甚至还与赫赫有名的完颜兀术过过招,便感觉金人便和完颜兀术一般,实力是很强,但与盛名有些不匹配。”
赵匡胤稍微一想,便知道韩世忠指的是著名的“黄天荡大捷”。
细想起来,宋军将领对上金人的时候,其实战绩还是不错的,不能说是能完全压制,但至少能打得有来有回。大约是经过多年的对战,宋消耗掉了大多数战力不行的兵员,剩下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士。再加上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将领确实军事才能出众,因此这时宋的军事,可能比北宋时期还好一些。毕竟最好的练兵场地便是战场。
“看来,以前是我想岔了。”赵匡胤道。
韩世忠和张俊识趣地没应声,岳飞反而嗯了一声,看过去才发现,岳飞也有些局促,显然是刚刚嘴比脑子快了。
张俊心中大骂岳飞真是个不要命的,但他自己不要命,不要拖累别人啊!
谁知皇帝却扑哧笑了一声:“岳将军真是个实诚人。”
韩世忠也跟着笑了,岳飞自己笑不出来。
这时,就算是韩世忠和岳飞不知道皇帝打算杀岳飞的事,也感觉出了皇帝与以前的不同了。往日皇帝虽会赞他们这些武将,可每每都让人觉得,并非那么真心实意。这一次,却让人在皇帝身上感受到了放松。
见皇帝是真的想要了解双方的军情对比,韩世忠也说了一些自己这些年的经验与感触。
张俊见韩世忠也侃侃而谈了,不得不也说些自己的看法。
张俊虽与秦桧勾连到了一起,但他毕竟是武将,武将就是靠在战场上立战功,才有升官发财的机会。更何况,若是不去打仗了,他怎么靠搜刮物资发财呢?所以张俊也是想打仗的,只是朝中情势所趋,他若和皇帝作对,别说什么发财了,小命都怕难保。
如今,皇帝似乎又对战事有了想法,张俊也悄悄地转变了自己的态度。
赵匡胤如何看不出张俊的心思?只是,眼下正是他需要人带兵打仗的时候,再加上张俊也有军功在身,还不能轻易对他下手。
和三个大将畅谈了一番(赵匡胤自我感觉是畅谈),赵匡胤对此时宋金对峙的情况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
此时的宋与他最初建立的宋很相似,实力是有的,但是要一举消灭敌对势力却很难。赵匡胤曾以为,自己还有许多时间,能将那些势力一一铲除,但不曾想壮志未酬便身死了。他自己死了事小,宋从此走上了歪路才是事大!
刚让三个大将回去,秦桧便来求见了。
赵匡胤心中不悦,自己让杨沂中困住秦桧,就是让他别来烦自己,杨沂中让他来见自己是什么意思?
杨沂中是亲自陪着秦桧来的,赵匡胤一看到他,就没好气地说:“滚下去,这点小事都办不好,当什么禁军统领?!”
杨沂中顿时全身一紧,皇帝真的与先前不一样了!
刚刚接到皇帝命令时,杨沂中便感觉皇帝好像不太对劲。他围了左相府以后,秦桧以自己与皇帝关系亲厚为由,要求他放自己去见皇帝,杨沂中本就有意想倒向秦桧,经过几番拉扯,便干脆陪着秦桧来了。没想到皇帝看到他便是这样一句。
虽然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要围了左相府,但杨沂中知道,此次让秦桧来见皇帝,是自己相错了风向了!
等到杨沂中出了宫门,听说皇帝还召见了岳飞韩世忠张俊三位将领,心知皇帝的心意确实是变了,顿时懊悔不已。
赵匡胤见了秦桧,如他想象的一般,秦桧长得就不讨人喜欢。
“你有何事,要抗了朕的旨意来见朕?”赵匡胤坐在上首,威严十足地说道,与刚刚见三个将领时的态度截然不同。
秦桧还以为皇帝是对议和的事,又生出了什么想法,忙一边跪下一边回话。
他曾被贬过,坐过冷板凳,并不怕皇帝变脸,重点是要知道皇帝变脸的原因。
只可惜赵匡胤对他十分厌恶,并不给他试探的机会,直接拟了旨意,罢了他的相位,让他回府里思过去,没有解除禁令不准出府。
秦桧整个人都懵了,皇帝这又是怎么了?
赵匡胤本觉得,罢相杀将犹如儿戏一般,会导致朝堂动荡,有碍国本。可是回忆起赵构多次罢相又换相之类的事儿,赵匡胤发现在南宋这时候,皇帝这么随心所欲影响也不大,朝中本来就是主战派和主和派斗来斗去,两派互相牵扯,赵构反而能稳坐皇位。
这下子,赵匡胤算是明白为何赵构那样反复横跳了,虽然他一心求和,却也不敢轻易放弃武将,就是因为双方在朝堂平衡了,他才坐得稳。
赵匡胤都气笑了,难怪天幕说“只因为他对皇位爱得深沉”,就是爱的太深沉了!
秦桧突然被罢相,又被禁足在府中,朝中情势顿时又发生了变化,主战派一下子又开始活跃了起来。
那些主战派,大多不是因为像岳飞那般爱国,而是因为宋金对战,对他们更有利,就如张俊这种,打仗才能让他升官发财,所以他更愿意打仗。
赵匡胤任由他们闹了几天后,将朝中情势看明白了,心中也有了一些计划。
正当赵匡胤要与枢密院等处商议军改一事时,金人派人送了信来,诘问秦桧被罢相一事,信中问宋是不是不想和谈了,不仅罢了秦桧的相,各军也有异动。
因为赵匡胤召见三大将的事传了出气,后来竟有消息说,皇帝要将军权交还给三位将军。
这消息虽不知是谁传的,但还正好猜中了赵匡胤的想法。
没想到这事儿才几天,金人就收到了消息,还送了信来诘问。
赵匡胤都给气笑了,宋的皇帝罢相不罢相,如何统兵调兵,金人有什么发表意见的资格?双方是要议和没错,但金人还想插手宋的朝廷之事?
赵匡胤想起天幕说的,金人送来国书,想将赵构定性为伪齐政权的皇帝那样的“儿皇帝”,赵构没接受,是秦桧代收的国书,果然金人在心里就认为,宋是他们的臣属国,是他们的附庸,是他们的儿子,他们的狗!
赵匡胤戎马一生,哪里受过这种窝囊气,当下亲自手书一封信,盖上了皇帝印和私人印鉴,快马加鞭送给了金国。信里面当然是痛骂了金人和金国皇帝一通。
信一发出,赵匡胤便命人调动兵马,又召来韩世忠岳飞等将领,命各领自己的军队,陈兵宋金对峙处。
而赵匡胤自己也穿上了一身铠甲,手拿工部重新打造的精铁盘龙棍,没用上马凳也没让内侍趴在地上当踏脚,直接一个翻身上马。
这时赵匡胤也感受到了,赵构紧紧把持朝廷权力的好处:他发话要亲征后,没人敢放一个屁!
第90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25)
果然这赵构不像朱祁镇那般蠢, 人还是有一点脑子的,只可惜这脑子没用在正途上,反而让江山更加不得安稳。
直到赵匡胤亲自带兵出征了, 南宋朝廷中, 还有许多人依旧没回过神来。这到底怎么回事?皇帝怎么突然从和又变成了战了?
君臣南渡后十多年来, 赵构一人掌管生杀大权, 擢升和罢免全都看他的心意,能留在朝中的大臣,也看清了赵构是个什么德性。
只是太宗一脉人口凋敝,能够坐皇位的只有赵构一个人, 群臣想选都没得选, 只能乖乖跟着赵构的意思走。毕竟没了赵构,这南宋也撑不下去, 他们这些南宋朝臣,哪里还能依旧过着这锦衣玉食的生活?
所以就算是赵构骨头软得很, 一心跟金求和,大臣们也不敢怎么样。
这次与金的和谈, 是皇帝盼了好久的事情,怎么突然态度大变, 不仅将兵权重新归还了几位大将, 甚至自己亲自披挂上阵了?
要知道, 当初岳飞等人打下了一部分失地,将金军赶到了北方以后,邀请皇帝回到临安城,皇帝都战战兢兢, 犹豫不决,后面再三确认金人无法打到临安以后, 他才往北挪了行宫。
现在皇帝竟然敢亲自上战场迎敌,属实像是变了一个人一般!
秦桧闷在相府里,进出不得。自从杨沂中被夺去了所有官职和权力,以白身的身份,跟在皇帝身边出征后,新来的看管左相府的禁军统领,根本不敢开任何方便之门,也不敢帮着传递任何消息了。
杨沂中向来受皇帝的信任,只因他带着秦桧去见了皇帝,皇帝就发了好大的火,罚了不少人,杨沂中以前得皇帝信任,如今跟在皇帝身边犹如侍卫,依旧有升迁的机会,其他人就不一定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秦桧猫在家里也一头雾水,皇帝这态度转变也太大了,往日皇帝是想和还是战,还能摸到一些痕迹,现在这次是毫无预兆。
外面的人也在纷纷打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宫里传出消息,说是天上出现了异象,预示着岳将军会死于秦相的构陷,但是会青史留名,皇帝因为和金媾和,会遗臭万年。至于更详细的,宫里的人也不敢说了。
这些消息,还是之前没摸清形势,将消息传出去的人说的,皇帝一抓到几个人,什么都没问,直接处死了。这里面可还有跟着皇帝从开封府出来,一路随侍身边的老人啊!皇帝根本不考虑任何情分,直接亲自监刑,确认人死了才把事儿翻过去。
这事儿在宫里传得特别厉害,所以看过天幕的内侍宫人们,根本不敢说出里面的内容。
朝臣们会感觉有点不可置信:因为怕遗臭万年,所以皇帝改了性子?再说了,是什么异象,能让皇帝深信不疑?
张俊虽已接到军令,赶赴了军队驻地,但他消息比被困在左相府的秦桧还灵通:“如此说来,皇帝的心意,确实是变了?”
身边谋士赞同道:“以官家这些天做下的事情来看,确实如此。”
皇帝心意多变,朝臣众所周知,但皇帝很多时候并不直接言明心中所想,只能看他做了什么事来。
韩世忠也收到了相关消息,随手传给了手下的人:“诸位如何看?”
手底下的人传阅了一遍后,都道:“虽说这异象听上去颇有些儿戏之感,谁敢以此事来愚弄皇帝?可皇帝深信不疑,想必确实是有些可取之处的。”
赵构能够成为赵氏皇族的独苗苗,可不仅仅是运气好,脑子好用也是一个方面。如果太简单的东西,根本糊弄不了他。
众人忍不住纷纷猜测起了,宫内到底出现了什么异象,为何能让皇帝突然大变,难道是有什么依仗了,所以无所顾忌?
这样议论了小半柱香的功夫,也没有个结果。
韩世忠直接压下众人的声音,道:“诸位,皇帝态度大变的原因,除了宫内人,我等是无法猜到真相的。如今,对我等来说,重要的不是皇帝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而是皇帝接下来会如何做。”
谋士立马道:“皇帝接下来肯定是要战了,他已亲身披挂上阵,若是临阵脱逃,可不仅仅是让天下耻笑这么简单了。”
韩世忠摆摆手:“谁人看不出,如今的皇帝是想战不想和?关键是……”
说到这里,韩世忠顿了顿,环视了所有人一眼,才继续道:“关键是,皇帝这战意,会持续多久?若是像以前一样,将来犯的金人打退了就打住,那我等也像以前那般打仗就行。但若是皇帝想把金人赶回老家去,重新夺回开封,那我们应当血战到底!”
南宋这些将领,打仗确实憋屈,明明正值士气高涨、能追击敌人之时,却突然命人撤军。枢密院才有调兵权,将领没有,他们即便想乘胜追击都不能。
众人也想起了那种憋屈感,特别是当初皇帝在岳飞都打到了开封府郊外时,竟然十二道金牌将人撤回,实在是太扫兴太让人难受了。
打仗都不能痛痛快快打,确实让人不想那么卖命。
“这……将军,皇帝的心思咱们如何能猜得到?”谋士们也十分为难。
皇帝以前就一心求和,突然说他想打到开封去谁信啊?
韩世忠沉默了一会儿,道:“此次面见皇帝,我感觉他和往日都不太一样了。只是这还只是一种感觉,没有什么定论。这回出来,由皇帝总领指挥,咱们先观望着就是,待确定了皇帝的心意,咱们再做改变不迟。”
“是,将军。”
韩世忠担忧的,也是朝中大臣们所忧虑的,就是担心皇帝又横跳。
岳云也对此十分疑惑,追着岳飞问道:“将军,你说官家此次是什么意思?为何他还亲自来作战之地了?”
岳云还在年轻气盛的时候,内心里是十分不喜如今皇帝的做派的,男子汉大丈夫,要打仗就打个彻底,要把金人打回老家去,打了几场胜仗,给了金人一点教训就撤兵,有什么意思?
岳飞还在查看武器和战马的情况,他离开了两个多月,岳家军中虽然一切都有序,他还是不太放心。
“此次是要打仗呗?皇帝不和谈了,金人肯定又要南下了,所以咱们要做好准备。”岳飞随口答道。
岳云还是觉得心有些不安,继续说:“将军,您就不担心这次打完,又让你回去当什么副使么?”
岳云这两个月过的不太痛快,还是在军中比较舒坦。
岳飞摇头:“我不曾想那么多,官家让我打仗,我就很高兴,但若不让我打,我也不能违抗皇命。只是未能收回北方山河,我心中便有牵念。若官家有意要收复山河,甚至打到幽云十六州去,我也要奉陪到底!”
第91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26)
岳云见岳飞油盐不进, 也一点办法都没有。
岳云了解自己的亲爹,知道他心里有一些猜测,但是不会直接说出来, 怕影响到别人。
至于他说想打到幽云十六州去的话, 就是出自真心了。
岳云失去所有兴致, 怏怏不乐道:“算了, 想你也说不出什么有意思的话来,我去问问别人。”
岳飞没理他,随他去了。能够重回军营,回到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岳家军, 很快要重新上战场, 岳飞已经心满意足了。
金人收到赵匡胤给的国书后,果然暴跳如雷, 本来一直点头哈腰作揖当孙子的人,突然变得如此强硬, 金人顿时被气得不行。
当初死活要求和的是你赵构,现在突然翻脸不认人, 还朝我们脸上吐口水的也是你赵构,好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气愤之下, 金国朝廷上下一致, 很快就做出了出兵的决定, 金人大军再次大举南下,并且放出话来:“这次一定要捉住南宋皇帝赵构!不论生死!”
这战书第一时间送到了赵匡胤的营帐中。
传信的传令兵不敢上前,还是杨沂中鼓起勇气,亲自将金人送来的国书, 递到了赵匡胤手中。
赵匡胤只瞥了一眼,就直接扔进了身旁的火盆里。
“官家, 金军不出三日便能抵达,要不咱们还是往后撤?”杨沂中小心翼翼地劝道。
赵匡胤摆手:“我等的就是他们!还怕他们不来呢!”
杨沂中:“啊?!”
皇帝怎么突然胆大包天了?
赵匡胤哼了一声,金人要抓的是赵构,跟他赵匡胤有什么关系?再说了,当初他赵匡胤纵横疆场的时候,这些金人的祖宗,还不知道在那个犄角旮旯里捕鱼抓鸡呢!
赵匡胤直接无视了金人送来的战书,开始了排兵布阵。
杨沂中跟在他身旁,见他对打仗一事十分精通,可有时又会口误将领们的军衔之类的,更加一头雾水了。
将领们的军衔与权责确实有些复杂,皇帝上手得急,一时半会没熟悉过来倒是能理解,只是这带兵打仗的本事,也能一夜之间就突然拔高那么多的吗?
更让杨沂中吃惊的还在后面,皇帝不仅亲自排兵布阵,指挥各处的兵设伏、训练阵型,待到金军知道皇帝就在军中,并且发起了总攻后,皇帝并没有吩咐人赶紧备马,随时准备逃走,反而直接牵出自己那匹白马,一个翻身上马后,带头杀入了敌军阵营!
杨沂中愣了好一会儿,才赶紧追上去,下定决心要拼命护住皇帝。
好几个将领也如此想,一同跟在赵匡胤身后冲入敌军中。
本做好了就算是豁出性命去,也要护住皇帝的准备,不想皇帝的功夫属实出人意料,手中的盘龙棍舞得虎虎生风,一扫便是一大片,不比用长枪大刀的人差劲什么。
跟在皇帝后面,竟然只能杀几只漏网之鱼!
将领们万分惊愕,在快速地交流了一番后,很快散开了杀敌,赵匡胤身边顿时被清理出了一大片。
赵匡胤正一棍敲死了一个金人,转身一看竟然没有敌军能近身了,气得大喊:“别跟老子抢敌军人头!抢了老子的论军功时不算数!”
几个想要回护他的将领,顿时哭笑不得,谁要跟皇帝抢军功啊,他们是在护驾!是护驾啊!谁能想到只知道逃跑跑了几十年的皇帝,突然脑子搭错了筋,要上阵杀敌啊!他们战场护驾还很生疏啊!
而这一喊,也让金人发现了赵匡胤的存在,顿时知道这人恐怕是个身份不低的,极有可能是主将,若是能砍下他的人头,定能直接靠这军功扶摇直上了!
于是更多的金军大兵小将涌了过来。
杨沂中等人顿时感觉吃力了起来。
赵匡胤见此情形,不仅不怕,反而两眼放光,大笑了三声后,手中的盘龙棍更是在人群中击打出一片片血花。
不知多久后,金军终于被打退,尸横遍野,马鸣萧萧。
赵匡胤一屁股坐在堆得老高的尸堆旁,手中精铁所制的盘龙棍几乎弯曲了,凝固的血色几乎糊住了原色。
坐下来后,赵匡胤看了看盘龙棍,道:“得换根新的了。”
说着,将盘龙棍递给身边的人,摘下了头上的头盔。
轻轻一甩,头盔里的血便形成了小水柱一般流了出来。
“官家!你没事吧?”杨沂中一看那血量,顿时吓一跳,还以为皇帝头上受了伤。
赵匡胤摇头:“没事,这盔甲倒是能扛,看看这被砍了好几刀,都没破,呵呵……”
杨沂中看着皇帝满脸血污还笑呵呵的样子,心中一动,眼前的皇帝,跟以前所熟知的那个,真是完全不一样了!若是换以前那个,看到这种尸山血海的场景,估计早就晕厥过去好几次了。现在皇帝却能坐在尸堆旁,坐在血污中,如此淡然地评论起了头盔与盘龙棍!
杨沂中的视线转向了赵匡胤手中的盘龙棍,电光火石之间,顿时有一个荒谬的念头浮现了出来!
虽然念头很荒谬,可是杨沂中怎么都甩不开!
很快清扫战场完毕,根据下面的人清点,皇帝亲自杀敌有数百人!
因着皇帝用的是盘龙棍,杀招便是一棍一个,十分好认,哪怕有人不信,又重数那被锤瘪了脑袋的尸体,还真有四五百人!
人数报上来,赵匡胤还有些失望:“倒是不如从前了。”
杨沂中听到这一声嘀咕,那个荒谬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更加震耳欲聋了。
皇帝亲身上阵杀敌,还一人锤杀了四五百人的事,一下子就传遍了军中,传到了张俊、韩世忠、岳飞等人耳中。
张俊第一反应是不信:“定是下面的人,为了讨皇帝开心,所以虚报了这样一个数字!”
皇帝有多懦弱,敢上战场都了不起了,还能杀敌?谁信啊?
韩世忠第一反应也是不信,只是他并没有像张俊那般武断,直接否定了,和谋士们说起这事,谋士们大多也不信。主要是赵构那窝囊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
韩世忠道:“皇帝杀了多少敌,数字或许有些假,但他上阵杀敌此事,当是真的。”
谋士们顿时安静了下来,确实是如此,不管皇帝上阵杀了多少敌,他敢真披挂上阵,就已经是石破天惊的消息了。
皇帝上阵杀敌这样的消息,做不了假,战场上不仅有宋军,还有金军呢!
“将军!这可是好事啊!”有谋士反应极快道。
韩世忠略点头:“官家能振作起来,敢于面对金人的铁骑,便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了,说明往后,我们想要与金人打仗,就不那么难了。”
消息传到岳家军中时,岳家军也刚和金人打完一个迎面战没多久,正在修整。
岳云铠甲还没脱呢,听到这消息,忍不住对岳飞道:“将军,这皇帝是不是又有哪里不对劲了?”
十二道金牌将打到了开封城郊的岳家军撤回一事,可让岳家军记恨许久了。
岳云深恨赵构的胆小怕事,一听说赵构竟然敢上战场杀敌,就觉得是天大的笑话。
岳飞瞪了他一眼:“谨言慎行!”
岳云鼓了鼓嘴巴,不敢反驳,岳飞虽是亲爹,但在这军营中,他只能以下属的身份与岳飞相处,不能坏了军纪。
“皇帝杀敌多少的真假,与我们来说无异,但他若是真敢上战场,便是我们武将的福音。”岳飞神色不变道。
岳云也明白过来了,皇帝如果真像武将一样上阵,说明他能体会到武将的难处,往后带兵、要求粮草、打了败仗之类的事儿,到皇帝面前也更好交代了。
当然,最重要的事,皇帝若能见识到,其实金人没什么了不起的,那就是最好的了。那样皇帝才不怕和金人打仗。
金人也震惊于赵构竟然敢亲自上战场的事儿,这简直是跟换了个人似的。
这样诡异的事情,反而令金人更加摸不着头脑,不敢继续南下了。
而皇帝到底在战场杀了多少人,金人比其他人清楚,杀了好几百肯定是真的。
越是如此,金人反而越害怕,即便知道皇帝就在阵前大营中,也不敢轻举妄动,反而是闷声不吭地先收了兵。
见金人撤退,几个大将顿时感觉事情有古怪,上次金人跑这么快,还是因为岳飞要来支援,这次岳飞就杵在阵前了,他们也打了,怎么突然又撤了?
赵匡胤听说金人突然撤了,也觉得好没意思:“金人就这点胆量么?”
杨沂中从他的话语中,听出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皇帝不是同一个人了!不是同一个人了!”这样的想法吵得杨沂中不得安生。
“官家……”杨沂中忍不住开口。
赵匡胤嗯了一声,杨沂中见皇帝此时好像很好说话的样子,嘴里的话都藏不住了:“官家,您好像变了许多,越发像太祖了……”
赵匡胤挑了挑眉:“哦?何处像了?”
自己与这部下隔了一两百年的时间,他总不可能见过自己吧?
杨沂中想了想,说:“我虽未见识过太祖威仪,却也读过一些太祖之事,太祖用盘龙棍,好酒,善领兵……”
杨沂中越说越觉得有道理,这一条条的可不就全都对上了?
可是他越说声音越小,皇帝可不是太祖的血脉啊!这会不会触怒皇帝?
正当杨沂中心中越来越忐忑的时候,却听见皇帝朗声一笑:“你眼力不错!”
杨沂中:“啊?!”
赵匡胤笑呵呵看着他表情都快维持不住了。赵匡胤确实没隐藏过自己,但也不想直接说自己是太祖。
第92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27)
杨沂中在原地傻愣了半天, 一直到别人来找他,他才回过神来!
这时,他满脑子都是:“皇帝是什么意思?他承认了吗?算是承认了吧?皇帝承认自己是□□了吧?可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见杨沂中一直处于走神魂游的状态, 赵匡胤便将事情交给别人去做了。
赵匡胤自己也有些惊奇这事, 他是如何来到赵构身体里的呢?他自己也不清楚, 只知道眼睛一闭一睁, 他就从开封府的赵匡胤,成了两百年后临安的赵构。
这事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何与旁人解释?所以他干脆不说,只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反正赵构那厮随心所欲惯了, 旁人再看他这个皇帝任性妄为, 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这一仗打完,金人往北撤了上百里, 显然是因为宋朝皇帝突然亲自上战场,还杀了几百人的事, 震撼了金朝上下。一时之间,金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所以先撤军观望。
赵匡胤稍稍松了口气,他虽不惧怕打仗, 但如此毫无目的地对战, 属实不划算。和金人交手后, 他对金人的实力也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金人强悍,但也没有赵构想象的那么强悍,又比赵匡胤预估的要厉害一些。与金人作战,赵匡胤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而赵匡胤想要的, 也并不是眼下一时半会的胜仗,他想要的是把金人赶回他们北方雪乡去, 不仅要打回开封,幽云十六州也必须拿下!历朝历代,竟然是除了宋朝外,其他朝代都将幽云十六州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大明天子更是将都城迁到了长城下的京师,如同亲自戍守边疆一般,他大宋决不能落后!
见金人不打了,赵匡胤便下令,留下岳飞的岳家军与韩世忠的部队,继续与金人对峙,防止金人突袭南下,他自己带着人先班师回朝。
回到临安时,竟然受到了临安百姓的夹道欢迎。
临安城里,多少百姓是从北方逃难而来的,许多人都有亲朋故友死于金人的铁蹄之下,对于金人的惧怕,也是午夜梦回时的心悸,是日夜担心金人南下,如覆灭开封府一般劫掠临安城。
早前皇帝要用钱买平安,大多人也没意见,如果给钱就能让金人安生,普通百姓也没意见。现在皇帝突然强硬起来了,而且上了战场,打了胜仗归来,可不就是英雄一般?
赵匡胤看着临安百姓自发地在街边迎接,不少人还向他们抛赠鲜花,甚至有大胆的直接送上美酒美食,犒劳在前线拼命的将士,心中突然生出许多愧疚与悔意来。
赵构那厮的做派,哪里对得起这些百姓?就算是媾和成功了,也不过是用这些百姓的血汗,去奉养那些金人,可金人是这些百姓的生死仇敌啊?这些百姓的家人,是死在金人手里的。这叫什么?这叫以血肉养仇敌!这些百姓做错了什么呢?要承担这样的苦果?
杨沂中本在笑盈盈地接受百姓们的欢呼,甚至冲着那些漂亮的小娘子招手,忽然瞥见皇帝面色沉重,眼中似乎还含有泪光,顿时心中一紧:“官家,您……”
杨沂中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才慢慢接受了如今的官家身体里,竟是太祖临世,因而心中也更加敬畏,此时看到赵匡胤的脸色,顿时以为有什么触怒了这位。
赵匡胤微微调整了一下脸色,回道:“无事发生,只是内心有些触动。”
杨沂中顿时默了,没想到太祖见此情形,并未洋洋得意,反而心中有所感念,这就是太祖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么?
回到临安,赵匡胤也没多休息,立马开始了犒赏三军之事。不仅有奖赏金银,许多人还提拔了官职,依旧在前线的将士们,粮草军饷也加厚了一倍,还命人严格监察赏赐军饷一事,谁若敢从中贪污,皇帝便来一个直接手起刀落。
赵匡胤亲口颁布此旨意,甚至还把张俊这个最爱钱财的大将,叫到跟前,听着自己发布此令,张俊顿时感觉后背上的汗都流出来了。
先前他觉得皇帝和秦桧在密谋要岳飞的命,自觉能把握住皇帝的心思,没想到突然天翻地转的,韩世忠和岳飞能继续在前面打仗,他却被皇帝带回了临安,现在又当面给他敲打,令张俊颇为惶恐。
杨沂中如今虽无官职在身,可他被皇帝派着干这事儿干那事儿,显然还是得皇帝用的,许多人依旧围在他身边。
那守着左相府的禁军首领,也苦着脸跑来找他:“杨兄,官家对秦相的态度到底如何?你给我一个准话吧!”
自从杨沂中知道皇帝成了赵匡胤,便也猜到了形势为何会如此反转,看如今情形,秦桧想要翻身是没什么希望了,便劝道:“你既然叫我一声杨兄,便是有这份兄弟情谊在,我也不瞒你,这秦相以后也别叫了,人家只是庶人秦桧了。官家要如何处置他,我猜不着,但官家在战场亲手杀了数百个金人,便是我亲手所见,你自己想想吧。”
那人愣了一会儿,忙又问:“可……可秦府给我们兄弟们送了不少金银,甚至还有美人……有些人没抗住,就给收下了……”
杨沂中似笑非笑地看了对方一眼:“你若是还想要你这前程,还想要这性命,最好将东西都还回去。手底下的人,听劝也就罢了,不听劝的,便是良言难劝该死的鬼。”
说罢,杨沂中便走了,他身上还有几个事儿是皇帝布置下来的,得赶紧去办呢。
禁军首领留在原地,想了好一会儿,突然明白皇帝现在已经是想法大变了,虽不知原因,但可确认皇帝已经是铁打的主战派,主和派确实没活路了!
想通了以后,只感觉身边冷风一吹,这六七月天的时候,竟然感觉有些冷,便赶紧回去调教手下的人。
皇帝态度变了,朝中不少见风使舵的人,态度也跟着变了。
赵匡胤看着满朝文武,不得不承认,像岳飞、于谦、邝埜这般一心只为国为民,不为一己之私改变立场,不为风向所左右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罢了,满朝能出个岳飞已经不错了,更何况韩世忠等人也不错,其他许多大臣,虽是墙头草,但办事还不错,赵匡胤知道自己不能要求太多了。
赵匡胤犒赏三军的时候,也有主和派站出来拦着:“官家,近年国库虽有盈余,但须得准备好岁币啊!若缺了岁币,金人恐又南下……”
赵匡胤似笑非笑道:“你看朕,像是怕金人南下的样子吗?”
对方噎住。
赵匡胤环视了一圈站在自己跟前的众臣,朗声道:“我宋朝一岁便要给予金三十万两白银,三十万匹绢布,甚至还要赔偿军费几百万贯,这些钱,无一不是从我大宋子民身上得来的。这些钱不应当用在我宋的身上么?这白银这绢布,用于练兵强军上,不更应该么?”
虽然听过天幕的解说,知道南宋每年几乎能有四五千万两白银的税收,送给金人的岁币似乎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不伤筋动骨,完全没压力。可焉知金人的胃口会不会越来越大?再说了,送钱还找气受,这是太祖吃不下的亏。
赵匡胤一席话,让许多主和派哑口无言,主要是皇帝的气势太惊人,主和派本又是胆小懦弱的人,更不敢和皇帝对上了。
有了这一席话做铺垫,赵匡胤很快与五军都督府、枢密院以及可信任的武将等,商议出了一份军改的计划来。
赵匡胤记得天幕对明军三大营的介绍,听得出天幕对三大营的赞赏,可见这三大营的训练与机制,是正确的,按照天幕的说法,就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赵匡胤牢记自己先前为分权而导致事情走极端后,出现的冗官冗员冗费等问题,一改之前一步到位的做法,而是先从自己带回来的这支兵着手,选体格出众、身负战功、才能不俗者,编入新的军营,并根据作战所需,提升体力、强化武功,同时又训练阵型,将步兵、骑兵、弓弩手等相互调配合作,根据战场情形互相配合作战。
这件事赵匡胤十分上心,因此隔三差五就要去营中看一看。
有皇帝亲自督导,这支规模不大的精兵,成长惊人。
赵匡胤为了试验他们的水平,特地调来一支普通兵卒,围了一座山头,令双方进行拼杀,结果才训练三个月的精兵团,竟轻松取胜于三倍人数的对手,令赵匡胤大喜。
杨沂中知道皇帝是赵匡胤后,对皇帝做什么都不稀奇了,直接变成了夸夸团,此次战绩一出,更是吹得理直气壮起来:“官家真是英明!瞧这按照您的想法训练出来的兵,一个当三个都是轻轻松松的!”
赵匡胤心中喜悦,面上却没有表现出来,只道:“这并非真正沙场,只是试探罢了,许多人面对己方人,都不敢下死手。不过,能做到这程度,确实令人惊喜。”
赵匡胤的想法是,要先和金人打上几场后,再下结论。
正好又有在金的暗探来消息,金人对赵匡胤训练的精兵十分忌惮和好奇,似乎担心南宋真的出一支奇兵来,让金人没有胜算,不仅明面上会大军压境,暗地里也派了许多探子来刺探此事。
赵匡胤看完消息,笑了笑:“来的正好,朕也想看看,这把磨了三个月的刀,到底够不够快!”
于是,赵匡胤派杨沂中领着这支兵,前去替换岳家军的防守,让杨沂中带着这支仅数千人的小队,跟金人的主力碰一碰。
第93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28)
这三个月里, 杨沂中大多数时候都跟在皇帝身边,清楚这支兵是如何训练出来的,也十分熟悉他们的作战模式。
而精兵们一来敬服杨沂中的身手, 二来常看到他跟在皇帝身边, 知道他就是皇帝的代言人, 行军作战时, 对军令莫有不从。
杨沂中带着这支兵,只感觉打起仗来,便如臂所使,令行禁止十分好用, 更觉兴奋起来。
不仅金人盯着这支兵, 韩世忠、岳飞、张俊等将领,还有朝中的大臣, 也都盯着他们,想看看他们的战力到底如何。
宋金两朝廷, 都紧张地盯着这一场遭遇战,唯有皇帝十分镇定。
岳飞还朝来, 正当是十月,赵匡胤看着殿前的枯树落叶, 突然想起, 按照天幕所说, 岳飞等人被下狱,便是在这十月里。
赵匡胤正出神,内侍在一旁轻声禀报道:“官家,岳将军求见。”
大将还朝时, 第一件事便是要面见皇帝。
赵匡胤点头:“让他过来吧!”
岳飞依旧一身铠甲,走起路来脚步声十分沉重, 虎虎生威。
赵匡胤转头看过去,便觉得这确实是一位虎将,战场上定然万分凶悍勇猛。如此一位良才,赵构那狗东西是怎么舍得杀掉的?赵匡胤想不明白。
岳飞看到皇帝的时候,也有些意外,此时皇帝一身普通常服,衣襟略微散乱,头顶也未着发冠之类的,只一根簪子简单地束发,还有几丝头发垂下来。就那般站在廊下,真有几分民间所爱的风流公子的味儿。
倒不是赵匡胤不收拾,只是昨晚他看书看入迷了,便睡晚了一些,上完早朝,这才补完觉起来。
天幕所言不错,宋的文化发展属实不错,才过了两百年,便出现了不少好书,这让他忍不住日夜品读。其中的新书例如《资治通鉴》,便让他颇有领悟和启发。
岳飞觉得,此时的皇帝看起来,比以前要顺眼多了。
朝中早已经流传着皇帝恐怕已经换了人的传言,杨沂中一听说就立马跑到赵匡胤跟前来赌咒发誓不是自己说出去的,赵匡胤知道他没那个胆子,更何况朝中耳聪目明的人何其多,发现不对劲也不奇怪。
但岳飞是个不怎么关心这种传闻的,就算是听说了,也不会放在心上,因此再见皇帝,也只觉得他变化极大。
“臣岳飞拜见皇帝陛下。”岳飞给赵匡胤行大礼。
赵匡胤让他起身后,道:“进殿内吧。”
“是,官家。”
赵匡胤并未上主位坐下,而是与岳飞分左右坐了,还亲手给岳飞倒了一杯茶,问:“岳将军一路可顺利?”
“十分顺利。”岳飞回答得直板板的。
赵匡胤也不说这些虚的了,直接问:“你可见过那只新军了?”
岳飞的神色这才动了动,说:“与杨将军交接时,幸得看了几眼,士气奋发,杀气腾腾,如利刃出鞘,寒光照人,实乃雄师。”
赵匡胤摇头:“面上看着是不错,可内里,我总觉得还有颇多问题。待此次他们从战场上回来,让他们与岳家军打一场试试,看看问题在哪儿?”
岳飞默了一下,显然是没想到皇帝会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只是他的岳家军,也是吃的朝廷粮饷,并非他的私兵,皇帝提出这样的要求,他也没法拒绝,便道:“一切听官家的安排。”
赵匡胤点头:“到时候,你也得好好瞧瞧,帮我提出个三五点意见来。此军若能成,我大宋的军队,便按照这个路子去改制。”
岳飞这才知道,皇帝是想把整个军务体制改了,而不是简单地弄出一支悍勇的军队来。
回过神来,岳飞也知道,皇帝这并非是客气虚言,更不是什么试探之语,而是真心让他提意见了。
岳飞心中对皇帝的偏见,终于有了一些松动。
没多久,前线战报传来,杨沂中率领的几千士卒,大败金军五万大军,再次创下了宋金之战中,以少胜多的奇迹。
此次战果,远远比不得岳飞以几百精兵,大破金人十万大军,可这样的战绩已经表明,皇帝这练兵方法是对的!要知道他们才训练了三个月!如果将其他宋军也如此锻造精炼,何须几百万大军守江山?何须继续与金人如此苦战?
这样的消息,不仅令朝廷上下鼓舞,民间亦是欢腾一片。只要宋军够强够厉害,能够将金人赶走,就不用担心安稳的生活再次被破坏。
而金人这次,是真正的惶恐了起来。
上次宋的皇帝上战场,一次怒锤几百人,只是他一个人变了。可是这次,是宋军变了,长此以往,宋军都像这支军队一般善战能战,金人别说南下掳掠宋了,就是现在的地盘也守不住!
金人想想都害怕,正面战场打不过,背地里的探子们更加活跃,势要将皇帝和宋突然变强硬变厉害的原因挖出来。
临安城中,流传着皇帝已经换了人,更有甚者,直接说是太祖英灵临世,要从金人铁蹄下挽救大宋江山。这等神鬼之事,许多人不信,但探子们不敢有隐瞒,将这些消息也传了回去。
连同之前宫里传出来的,出现异象示警,说岳将军会被秦桧设计冤杀,岳将军将名垂青史,秦桧赵构遗臭万年的事儿,也一起传回了金国。
金人皇帝和大臣看到探子传回来的消息,第一反应是:“这些人是吃干饭的?这种事也敢拿出来说?”
金熙宗完颜亶1完全不信,什么太祖临世,宋人又在装神弄鬼了!要是宋的太祖真来了,知道赵构那样奴颜婢膝,还不给再气死一次?
只是,不断有探子传回类似的消息,更有人信誓旦旦说,是杨沂中无意中说漏了嘴。
金人对此本不信,可是传回来的消息多了,不得不起了疑心,要真是宋太祖降临,金国还真没什么搞头啊!
辽人金人即便是不屑宋朝的那些皇帝,但对宋的开国皇帝都是知道且了解的,那样一个能文能武的野心家,若非死的早,又被亲弟弟窃取了皇位,辽金有没有机会杀进中原,都不好说呢!
虽然很多人这样说,可是神鬼之事过于惊世骇俗,金人反而犹疑纠结了,要不要相信这么荒谬且不合理的事情?
金人被这事儿弄晕了,赵匡胤听说之后,笑出了声,反正他是不会直接承认也不会否认的,就让金人想破脑袋地去猜吧,他还要忙着搞军改,搞经济,另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调整朝廷中的人事,削减掉许多人员,特别是那些靠着祖宗荫蔽,领了官拿着俸禄却不干活的。
这事儿,当然引起了朝中不少人的反弹和反对。
可赵匡胤是谁,本就是手腕强硬且心机深沉的政治家,更何况听了宋明两期天幕,不仅知道自家问题所在,也学到了后世大明皇帝的做法。既然靠着祖宗恩荫的人不愿意放下好处,那就公平公正地考较吧,文官从四书五经考到各官职政务技能,武官就考兵书和拳脚功夫,过关了就继续当官,还要干活,过不了的你就乖乖回家找别的事儿过日子。
同时,赵匡胤思虑周全,知道一下子“下岗”了那么多勋贵高官的子弟,这些人恐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便又出了一些新的条规,规范官员勋贵与家眷亲属下人仆从的行为,犯了什么事,无论是欺行霸市,还是强抢民女,亦或者坑蒙拐骗之类的,都有对应刑罚。当然重点不是罚本人,而是罚家中当官的,轻一点的罚俸罚干活,重一点的贬官调职,甚至直接丢官。
刚开始也有人不信邪,头铁要试试新规,赵匡胤每一个事情都亲自过问,查明之后亲自批复处罚方式,一下子砸了好几个新旧权贵的权柄饭碗,临安城中的二代三代们,顿时都绷紧了一身皮。
如此一来,哪怕对皇帝裁撤朝中官职与官员一事不满,也不敢闹什么事了。
再加上确实有好些出众的官家子弟,凭着个人优秀的才能,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一个巴掌一个甜枣配合着下来,朝中顿时安静了,许多官员勋贵,下职归家后,第一件事便是将儿女叫到跟前,训导一番,再干别的。
这样倒是让许多官家勋贵的太太贵妇们,对皇帝赞颂不休,男人们顾家了,可不就是皇帝英明举措的结果?
这些对赵匡胤来说都是无关的事,重点是经过他的耐心地调配安排,冗官的问题逐渐得到缓解。
而且因为现在皇帝立场坚定,朝中主战派占了绝大多数,人员变动也没有那么厉害了,朝中的事务也逐渐有条理了许多。
如此进行了大半年,赵匡胤听到臣属说,朝中谁家儿郎任上做的不错,让当官的父亲面上也有光,心念一动,想起赵构儿子都死绝了,而他自己在这赵构身体中,不知道能待多久。虽胸闷胸痛已经不再那么频繁的发作,但他亦能感觉到身体不像自己的那般,似是在消耗着什么重要的东西,才让自己能待在这身体中。
于是他将自己那一脉的后辈,都召了过来,放在宫中命大儒名师教导,亲自观察了一番后,过继了两个孩子,正和历史上的赵伯琮和赵伯玖一样。
这一事又令群臣惊异,毕竟赵构自己孩子死光了,太宗一脉也没人了,皇帝自己不能生了,是皇帝的一个极大的心病。皇帝虽不排斥群臣让他尽快过继接班人,可内心的排斥是不少的,这次竟如此主动地办了?
第94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29)
朝臣们虽然惊异, 但皇帝从大半年前就变了个人似的,不仅治军练兵为当世翘楚,更是精通政务, 常有令人惊叹之举。如今皇帝突然过继太祖一脉为继任者, 大家也有些麻了, 反正如今皇帝总是做出出人意料之举, 大家也都习惯了。
培养继承人一事,本就是有利于家国江山的,自然无人反对置喙,只是对人选有些异议。
可赵匡胤哪里会听那些人叽叽歪歪, 自己看上了谁就定了谁。
除了被过继的两个孩子, 其他的孩子虽未有礼法上的关系,但赵匡胤也未拉下对他们的培养。若不是一块才料, 将来只做个人品好的富家翁也行,若是有才能, 也能入朝做个官,或者做些别的。
赵伯琮和赵伯玖刚被领到赵匡胤面前时, 两个孩子有些瘦弱,还有些畏缩。
自从赵光义夺了皇位, 一直对太祖一脉没有放松警惕。当然也幸亏皇室对这一脉的排斥, 所以金人南下时, 没让太祖一脉也被连锅端。
赵匡胤看着两个后世孙,心里十分不是滋味,虽说赵光义一脉在靖康之难中几乎死绝的事,就像是给自己这一脉挡了灾, 可要不是赵光义那一支支棱不起来,何至于被金人手拿把掐地全给抓了?
赵伯琮和赵伯玖被安排在宫里住着, 赵匡胤日日都要过问他们的学习与功夫,毕竟大明的例子,赵匡胤还犹言在耳。
皇子教育,重在后天,只要不是那等天生痴愚之人,用心教导也能养成一个不错的样子来。
两个孩子本还有些畏惧皇帝,毕竟他们这一脉虽也是皇族之后,却常被皇室抵触防。可赵匡胤耐下了心,一日一日地与他们相处,慢慢地也处出了许多情感来。
时间一晃,又是三年已过,宋朝廷中已经逐渐将权责归拢,有了明晰的制度与系统,整个朝堂都清爽了许多。
而赵匡胤最看重的军队部分,绝大部分已经完成了改制,如今整个宋的兵加起来不到百万,却都是精兵悍将。
同时火器的研制开发,也是赵匡胤极为看重的部分。重赏之下,宋朝的工匠手艺人们,短短三年就研制出了好几种炮,杀伤力都十分不俗。军事家陈规与绍兴二年研发出来的世界上第一个火枪,也被送到了赵匡胤面前,赵匡胤命人改进了许多,改成了连发的,而且杀伤力也提升了不少。
先前许多人觉得,这火枪十分鸡肋,毕竟杀伤力不如弓弩,且有些危险,携带时不慎便会伤及己身。可赵匡胤牢记天幕说的,以后是□□的时代,哪怕现在火枪、大炮之类的□□还有许多不足,但随着他们的完善与进化,将来必然能够成为重要武器。
在此期间,金、西夏等国,都派了不少间谍细作来临安,想要偷取技术,甚至绑架能制作此等武器的人,都纷纷折戟。
金人知道宋在研究火药武器,甚至知道那些东西能干什么,但是如何做的,要怎么用,却是不太清楚。
这三年里,金人也数次南下,尝试着要攻入临安,直接拿下宋。宋的转变,确实让他们危机感越来越深,可是经过赵匡胤对兵权的调整,放宽了一些将领对兵权的限制,再加上改制后的兵员,接受的是为宋而战的教育,一遇到金人就像是被激活了什么血脉似的,杀得格外勇猛,金人南下后也无法寸进,每每都失败而归。
这样一来,宋人反而对金人南下的消息免疫了,来就来吧,反正宋军打的赢,只要皇帝还在临安城里坐着,就不用担心金人会打过来,毕竟皇帝有多会逃命,十多年前的事大家记忆犹新呢!
于是,这三年来,宋金之间的战争没怎么消停过,但宋境内依旧一片祥和。如今,当兵也已然成了不错的前途,不仅每月都有按时发放军饷,即便打仗危险,可经过系统训练的兵卒,上了战场想死也没有那么容易。因着常年打胜仗,军队在民间亦是有极高的声望。此时大家赞颂的不仅有岳家军,而是宋军。
至于金,虽万分想拿下宋,却越来越觉得宋是块难啃的骨头。
金朝廷内部本就不稳,两年前还闹过政变,当时朝臣中还有人提议趁金国内乱时打过去,收回失地,但被赵匡胤否决了。
如今三年期已过,人间太平,赵匡胤却从未放弃过打回开封、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想法。
这次早朝,杨沂中得到了赵匡胤的授意,上书奏表北上伐金计划。
朝中顿时一片惊讶,已经过了三年的安稳日子,虽北边和金打个没完,但许多人已经习惯了与金人南北分治的状态。
果然有人不赞同此事:“官家,宋已安居南国十多年,金也无法南下,算是江上稳固,何须北上自讨苦吃?”
赵匡胤听罢,冷笑一声:“你的意思是,咱们就守着这半壁江山,安享富贵?”
那人顿时浑身一紧,讷讷不敢言。
赵匡胤表情变得凝重严肃,道:“自秦汉以来,南北一统才是正道!你们不要忘记,我们祖先发迹于中原,而中原之地在哪里?就在如今河南山西!我们丢了祖宗之地,就如同你们家祖坟被别人占了,你们家祠堂被人砸了,这你能忍?”
众大臣无话辩驳,历史上虽是英豪轮流坐庄,可治世王朝确实是南北大一统,都是汉人的天下。
赵匡胤站起身来,背着手道:“朕想一统江山,不仅仅是想上对得起祖宗,也是想下对得起子孙后代。朕不想到了将来,我宋被别家天下取代,后世人回想起来,竟是宋这分裂的江山,是未能完成一统天下的遗憾,是一个弱宋窝囊宋的名号!”
想起天幕说的,前看秦汉唐,后看元明清,除了宋以外,都是大一统王朝,只有宋这个菜鸡,存在了三四百年,却没能完成江山一统,赵匡胤就觉得非常难受,非常不能接受这样的事。
见皇帝已经展望古今了,大家便知道,皇帝决心已下,无法劝阻了。
取代了秦桧的左相立时站了出来,道:“臣愿鼎力支持官家!当初我们君臣南渡,努力求生,便是想要保住了宋的火种,有朝一日能重新夺回开封,重回故地!如今我朝终于又恢复了元气,兵强马壮,政通人和,已是欣欣盛世之象,也是完成夙愿的好时机!”
有了左相开头,其他人等也纷纷应和了起来。特别是那些武将们,终于又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先前虽然和金人打来打去的,可是每次把他们赶走了就鸣金收兵,属实打得不够过瘾,也不够彻底,这次反攻回去,要将失却的北边国土收复回来,便是一个极大的好机会啊!
赵匡胤道:“诸卿认同,朕心甚慰。收复北边疆域之事,宜早不宜晚,金人在北边建国,也将许多汉人子民收纳,时间久远了,一代换一代,许多新生后辈,怕是会忘了自己是宋人,是汉人,只当自己是金人,便与南边的汉人有了隔阂。本是一家江山,本就不该有两家皇帝,也不该分两家人!”
这话,倒是激起了许多人的认同。朝中也有一些官员,当初是跟着家里人逃难而来,也有许多亲眷故友留在了北方,若是再过几十年,别说亲戚关系,恐怕后被人会以为彼此是敌对之人了。
于是朝堂上很快通过了北伐金国的决议,各部各处也忙碌起来,为北伐开战做准备,户部兵部最为忙碌,各种运转钱粮武器做准备。
军中得知此消息,个个都兴奋至极,若是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说不得就能一举飞升,得个爵位什么的。
民间初始时,有些惶恐害怕,觉得打仗这事不好,劳民伤财,如今日子过得安稳,金人也打不过来,连南下的次数都少了,何必又去招惹他们?
可是赵匡胤有意让人将自己在朝堂说的话,散播了出去,许多人想到了自家在北边的亲戚故友,顿时态度又摇晃变化了。
就是,如果不打回去,不把原来的故土收回来,亲朋故里如何再相见?难道真要等儿孙辈以为彼此是敌人么?
如此一来,民间意愿也逐渐扭转,甚至有些人捐钱捐物,希望宋军一路挺进,直取金国之都,收复旧时江山。
宋这边如此大的动静,金当然也很快就得知了消息。
金熙宗完颜亶接到消息,还以为是假的,宋竟然要主动打金?这是太阳要从西边出来了吗?
可是这消息很快就得到了验证,不仅宋朝官府在为作战紧急做准备,连民间也动员了起来,宋人支持北伐的声势逐渐浩大起来,许多人盼着宋军尽快收复国土,好能回到故土与亲友再重逢团圆。
金知道宋这是要来真的,还有些慌了,先送了国书大骂宋一顿,说他们怎可狼子野心,肖想金的国土。
赵匡胤笑了笑,将金国的国书给群臣们传阅了一番,嘲讽道:“瞧瞧,你们瞧瞧,他们占着咱们的疆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就以为是他们自己的了!咱们这一辈人还没死呢,他们就如此不要脸地信口雌黄,若是再过个三五十年,他们是不是要说,长江以北是他们祖先放牧渔猎的地方?!”
即便是不支持北伐的官员,看完那样一封国书,也不得不惊叹金人的不要脸。若北方是金国领土,那秦始皇汉武帝等汉人天子,岂不是成了金人了?真是天大的笑话。
这时候,大家突然切身体会到了夺回祖宗之地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第95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30)
金国皇帝亲笔手写的国书, 目的本是恐吓劝退宋北伐,不料赵匡胤反手将国书公开了出去,让整个宋都群情激奋。
什么叫金的国土?汉人发迹于黄河流域, 如今黄河落入了金人手中, 金人就敢腆着脸说是他们自己的国土?
本来还有人觉得, 皇帝说南北汉人有了隔阂, 恐怕子孙后代都当是彼此的仇人,还有些夸大其词了,现如今看到金人的国书,就知道这事儿根本不夸张。以金人此等不要脸面的做法, 给北地汉人多宣扬个几年, 恐怕就真的是汉人同室操戈,兄弟阋于墙了。
此次北伐, 赵匡胤提出了十分响亮的口号:“杀回开封,夺回故土!”
有金国皇帝的国书配合着, 这口号一下子就响彻了大宋上下,不仅朝野同气, 且官民同心,越发支持北伐。
大将如韩世忠、岳飞等人, 都十分激动。
岳云更是欣喜不已:“父亲, 咱们要杀回去了!此次, 应当不会再杀到开封城郊,却被立马召回了!”
岳飞露出笑容:“我也是这般想的。此次看来,官家北上的决心十分坚定,你我好不容易等来了这样的机会, 就要定要多多杀金人,把他们赶回去!”
“那是当然!”岳云心中因十二道金牌而撤军一事, 而对皇帝生出的不满和怨怼,减轻了不少,全心只想上战场杀敌。
韩世忠亦是欢欣鼓舞:“到我这等年纪,还能等到宋北伐之时,还能被官家委以带兵重任,此生足以!”
谋士下属们可听不得这话:“将军,您老当益壮,不许说这等话!”
韩世忠笑呵呵道:“我已然五十又五,确实算得上是老将了!从当年还在开封时,一直打到如今,是古往今来多少将兵都做不到的。此次就算是死在沙场,也算是死得其所了!打了一辈子仗,若真让我老朽在府中,恐怕还真是难熬呢!”
谋士们听得心里很不是滋味。
反倒是韩世忠安抚众人说:“倒也不必悲伤,我也只是那么一说。后人为本朝写史时,我也能占得一席之地,位列名将片,为百年千年后的后人所知,也心满意足啦!到时候诸位的名字,可不得也被记上一笔?”
如此一说,反而更加悲伤了是怎么回事。
赵匡胤此时在点兵点将,中兴四将里,刘光世已经病逝,韩世忠确实上了年纪,赵匡胤知道他肯定是有战死沙场的决心,可作为君主的赵匡胤,如何舍得为宋戎马一生的老将身死?便也不敢将大军主将的重任交予他。张俊在这几年的军改中,已经被赵匡胤有意识地冷落和排挤,此人心性与军改后的军风不太符合,也不敢让他领太多兵。
所以,中兴四将只剩下一个岳飞,一片赤诚之心报国,又正当四十出头的壮年,委以重任最合适不过。
赵匡胤很快将名单拟了出来,他自己作为此次北伐主将,而岳飞则为副将,韩世忠与张俊等人也能随军打仗,不过军衔与地位、所能调动的兵马不如岳飞多。
此等安排一出,也有人不满,但无人敢指摘,毕竟从军功从年纪等各角度来说,岳飞确实是最适合的。
粮草武器准备完毕,军队集结完成,赵匡胤再次穿上了铠甲,拿着工部打造出来的盘龙棍,一跃便飞身上马。
三四年过去,再也没有人对皇帝的领兵作战能力有质疑了。
风吹战旗猎猎作响,战马奔腾地动山摇。
很快宋军就行军到了宋金对峙之处,金人早已收到了消息,在此等候迎战。
金人本觉得,宋军虽日益强大,可到底打了那么多年,还是有些了解的。
可看到这回气势汹汹杀来的宋军,顿时感觉以前宋军真是小打小闹了,这次才是真正的全军出动啊!以前打来打去还是保留了实力的。
金人想的没错,这三年里,赵匡胤一直把和金人对战当成是练兵的一种方式,募集的新兵,在营中练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和其他宋军对战,这样操练几个月后,就会被派到与金人对战的前线来。
如此打磨了三年,此次北伐的宋军,可以说是人人都杀过金人,都在战场上见识过金人。所以再对金人全面开战时,没人畏战怯战,人人都如龙如虎。
此次宋军精锐尽出,士气高涨,金人虽陈兵几十万以挡,却挡不住宋军势如破竹的攻打,很快南边许多城镇都落入了宋军手中。
赵匡胤最为身先士卒,每每冲杀在最前面,手中的盘龙棍简直是阎王的判官笔,一棍下去便是划掉一个名字,送一个金人下地狱。
每当和金人冲杀时,赵匡胤都有一种浑身热血沸腾的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在燃烧得更猛更烈了,整个人都有一种灵魂要出窍的感觉。每每到了最后,见不到一个站着的金人,理智才逐渐回笼。
金人也被赵匡胤吓破了胆,这宋的皇帝,到了战场就像个杀神一样,第一次杀了四五百人,都是他发挥不够出色,此次对战,皇帝一场战役下来,不杀个上千人似乎都停不了手。
往日金人都畏惧岳飞,畏惧岳家军,此次宋皇帝的亲军的名号,盖过了岳家军,不仅皇帝如杀神降世,连他手底下的兵也个个都杀人如麻。
更何况,这皇帝还用兵如神,金人行军时,哪怕是撤退,都心惊胆战的,就怕宋皇帝突然带人从哪个犄角旮旯杀出来,直接来个全灭。
在如此气势如虹的攻打下,没到半年,赵匡胤就已经带兵杀到了开封城下。
开封城中的金人,早就听闻了宋军的消息,看到宋军黑压压地杀到,守城将领哪里还有一战的心思,已经弃城而逃,剩下的都是未能提前知晓消息的小兵卒。
宋军本以为,要夺回开封,需要血战一场,没想到刚到城下没多久,还没来得及叫门,就被里面的人打开了。开门的竟是穿着普通人衣服的百姓。
杨沂中担心有诈,请示了赵匡胤后,先自己带了约一千人入城,将城内检视了一番,确定不是陷阱和伪装后,才让开门迎接赵匡胤入城。
岳飞骑着马,落后赵匡胤半个马身,感叹道:“这国土本就是金人强行占走,如今咱们回来,他们便打都不打,弃城而逃了。果然不是自己的东西,便不会珍惜。”
赵匡胤全数听在耳朵里,刚开始还笑了笑,觉得挺认同的,可是他突然想起,当初开封城破,也是因为开封城门大开,才让金人轻易得了手?
这下赵匡胤便笑不出来了。
想起天幕当时说的“天街踏遍公卿骨,内库烧成锦绣灰”,赵匡胤更是忍不住叹了口气,这诗虽是写黄巢起义的事,可用来形容靖康之难,也十分贴切,甚至还不够惨烈。
进了开封城门,就能感受到此地的气象,与临安城天差地别。
临安城中人气兴旺,街上屋檐瓦舍鳞次栉比,叫卖声不绝于耳,即便是夜里子时出门,依旧能在街边寻见卖馄饨卖面条等小食的小贩,可这开封府中,街道虽依旧宽阔,但街上行人稀少,当初层出不穷的酒楼饭馆茶舍已经零星寥落,连街面上的青石板路上,都裂开了不少,长出了深深浅浅的杂草。
许多人见到有兵马出现,纷纷都关门躲进屋内,连偷看都不敢,而无处可去无法躲避的乞丐浪汉,便拼命往角落里缩,面上亦是肉眼可见的穷苦与麻木。
赵匡胤见此情形,心中酸楚难言,当初他创立大宋,定都开封时,也未曾见到开封城如此凄凉惨淡过。当初他也偶尔尝尝开封街头的小食,又有民间艺人进宫献艺……如今不知那些人,已经去往何处了,那些小食、那些技艺是否还存于世间?
很快大军散开去,将城中全部抄捡了一番,抓了几百个金人,还找到了金人藏金银珠宝等物的府库,里面空了不少,想来是金人逃跑时卷走了。
赵匡胤直接去了当初的王宫,看到被金人霍霍得不轻的建筑、花园等,赵匡胤心中生出了无限的悲凉与惋惜。
难受之下,命人取来笔墨,按照时下流行的词牌,写了几首《鹧鸪天》《虞美人》之类的词儿。1
岳飞跟在一旁,看完赵匡胤写的词,道:“官家心情,不如临近开封时那般雀跃了。”
在大军节节胜利时,眼看着开封越来越近,当时赵匡胤也就越来越兴奋,写了好些诗词与下属们共赏,岳飞作为文武全才,也作了几首词应和。
赵匡胤放下笔,道:“目睹此等凄凉景,不免忆起昔日辉煌盛景,两厢对比下,心中感慨良多。”
岳飞想了想,也拿起笔,作了一首词为应和。
“官家,杀回开封,只是宋反攻的第一步,臣相信,在官家的治理下,开封不仅会恢复当年盛景,甚至会更胜几分。”
赵匡胤知道岳飞是个不爱拍马屁的,说的好话必然是心里话,便寻了个干净些的石凳坐下,让岳飞也坐了,道:“岳将军以为,北伐一事,是否该当继续?”
岳飞想了想,道:“当初官家在朝堂上说的是要收回河南山西的祖宗之地,如今虽夺回开封,却并未将北地尽数收回,金人定也不肯轻易放弃,必然会筹谋反攻,臣以为,北伐一事,仅夺回开封还远不够。幽云十六州,才是我宋的命脉所在。”
赵匡胤听罢,顿时笑了:“将军与我想到了一处。”
第96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31)
岳飞一愣, 忙追问:“官家的意思是?”
赵匡胤收拢了一下低落的心绪,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大将,道:“我有心收回幽云十六州, 不知岳将军可愿助我建此功业?”
岳飞微愣, 忍不住喃喃道:“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自从石敬瑭把它卖了以后, 几百年来从未回到过大宋手中。岳飞本以为, 皇帝的志向,是夺回开封,赢回当初宋在淮河以北到海河的疆土,便差不多了, 不料皇帝竟然最终剑指幽云十六州。
赵匡胤道:“是啊, 在此之前,是辽人, 后来是金人,都是踩着幽云十六州这块跳板, 才大举南下的。若是幽云十六州不纳入宋的版图,那么此次咱们打走了金人, 焉知后头不会来什么银人铁人?幽云十六州的关隘,才是守住我中原之地的要塞, 是固守疆土的咽喉。咱们, 不能让他人扼住咽喉。”
岳飞回神, 顿时心神激荡、情绪激动:“官家所言甚是!臣岳飞,愿为大宋江山,肝脑涂地!马革裹尸!”
赵匡胤顿时笑了,心中的郁气也扫空了不少, 道:“既然如此,待此番休整后, 朕便加封你为抗金指挥使,担起收复山河之任!”
岳飞立马“咔嚓”跪下,身上的铠甲发出的声音,都盖不住他的膝盖砸在地上的声响:“臣有幸担此光复山河之重任,定不畏生死,一往直前!”
赵匡胤大笑着点头:“好!好!有此等良将,朕也有信心多了!”
得知了皇帝的计划后,岳飞整个人都精神大振,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待他逐渐缓过来,那种兴奋劲儿稍稍减退了后,岳飞才忽然想到:难道传言是真的?如今的皇帝,真的是太祖临世?
岳飞虽是个耿直的性格,可不代表他没脑子,许多事他心中十分清楚。皇帝已经不是原先的赵构,而是太祖皇帝降临一事,岳飞三年前回到临安便听说过了。只是他一向不怎么相信鬼神之事,若世上真有鬼神,祖先如何能冷眼旁观宋之山河落入金人之手?如何能看着汉人在金人铁蹄下血流成河?
只是,如今回溯三年里发生的种种事情,再想起皇帝说起要收回幽云十六州的那种豪气与期盼,岳飞觉得,这不是赵构会做的事,太祖皇帝反而更有可能。当初太祖皇帝未能收回幽云十六州便驾崩,若真转生到了赵构身体里,重新拾起这个目标,也不足为奇了。
想到这里,岳飞已经走到了宫门前,望着开封府内萧条的景象,想起皇帝那低落下去的情绪,顿时更加坚定了这个猜想。
赵构对开封才没有那么深的感情,否则不会十二道金牌召回差点收回开封的自己。只有定都于开封、帝王业在开封开启的太祖皇帝,看着开封这样满目凄凉的样子,才会那般难受,才会一口气写了几首词来抒发心中的郁气。
想到这里,岳飞真是想畅快地笑出声。有太祖皇帝的话,他再也不用担心金人肖想宋的江山了,也不用担心打仗打到一半,就要班师回朝了,不用担心手下的将士们,跟着自己吃苦了……
想得越多,岳飞的情绪就越复杂,最终忍不住又笑又哭起来。
来回巡查的兵卒,看到岳飞这样,也并不觉得好笑或难堪,反而十分理解:
“当初岳将军差一点就从金人手中夺回开封了呢!”
“是啊,所以现在算是夙愿实现,这般激动,也是可以理解的。”
“岳将军果然是一心报国的人。”
“有岳将军在,收复剩下的国土也不难了。以后咱们可都是为宋建功立业的功臣了!”
“那可真是万分荣幸!”
……
在靖康之难后,宋军再次夺回开封,也算是一雪前耻了,对于宋和金来说,都是标志性事件。赵匡胤停留在开封城,很快旧皇宫被修缮,成为了行在,赵匡胤也就就地办公。
很快封赏计划也下来了,不仅一路浴血奋战的将士们,都得到了金银赏赐和官衔爵位提升。那些未能走到最后,为宋江山献出生命的将士们,赵匡胤不仅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也按照之前做好的抚恤计划,将抚恤财物发放到了他们的父母妻儿手中,还将他们的门楣上,钉上了象征荣耀的铁牌,并命各地地方官,若遇到有人敢欺辱军属,特别是这等有儿郎在战场牺牲的军属的,定要严惩这等恶人。
自军改一来,每一个兵卒都是朝廷花了不少心血训练出来的,每一个兵卒都是朝廷的重要财富。赵匡胤以如此慎重的方式对待,除了是想提升兵卒的地位,让当兵成为才能之人的一项选择,也是想给后辈们做个榜样,免得他好不容易训练出来的大宋雄兵,像大明一样,过了两三代,就为朱祁镇那等昏庸无能之人送命。
宋人在开封城大肆庆祝时,金人当然十分不甘心,时不时有金军来骚扰。
这种小股势力,都不需要韩世忠这类大将出手,手底下的将士们就解决了。
金人朝廷见宋人如此凶猛,显然在夺回开封之后,还有余力,恐怕还会继续北上。
“陛下,咱们还是跟宋和谈吧!若是宋人继续北上,我等就要退回关外了!”金朝廷中,有人苦劝皇帝完颜亶。
但大多数人不肯,当初是他们打得宋人求饶,只有宋朝皇帝主动跟他们低头求和的份,哪里有他们金国主动跟宋求和谈的时候?
“宋人虽有一时之勇,但长久不了,再说了,河南等地,宋人经营了百多年,他们杀来时,民间多有响应,才使得我金军束手束脚,以至于丢了开封城。但越往北,便越是我们的领地,他们哪里还打的过来?”
“可是,现在的宋人皇帝不是当初的赵构了,而是宋太祖赵匡胤!此人在史上留下的事迹,可以看出是个雄心勃勃的野心家!更何况他还手段了得!仅仅三年,便训练出了一支如此强大的军队,谁敢保证,他的目标不是收复宋最初的国土,甚至包括幽云十六州?!”
“嗤……这等小孩都不信的鬼话,你竟然会信?宋人故意传出此话来,不就是想吓退我们么?三年了,你们还没反应过来?”
……
金人朝廷顿时分裂成了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皇帝完颜亶身处其中,也是摇摆不定。
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他送了好几封国书给宋,刚开始措辞十分强硬,一副你不打,送点钱我就消气的语气,后来越来越软,要求划界而治,两国以平等地位来往,宋不必称臣也不必纳贡,再后来是有些卑微地要求停战。
不过这些都被赵匡胤无视了,既然打定主意要收回北方失地,除非金人主动让出土地,不然没什么好谈的。
按照金人以往的作风,应该是直接派军南下攻打宋军了,可此次宋军汹汹北上,已经吓到了不少金人,当初有多怕岳家军,现在就有多怕宋军。想派将出战,将领们也知道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铁定要被打得满头包,所以都各种推辞。
于是金人朝廷吵了几天后,最后由完颜亶亲手写了国书,金人可以归还河南山西等汉人祖宗地,但宋要用钱来换。
只是,国书还在路上,赵匡胤在开封行在,直接封岳飞为抗金指挥使,全力带兵抗金的消息就传了出来。
在这宋杰出将领人才层出不穷的时候,宋皇帝选岳飞为抗金指挥使,并且对军权进行了极大的放权,就是个很强烈的信号:宋皇帝要和金对抗到底,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很快,第二个消息传出来,皇帝已确定幽云十六州为抗金目标,不将金人赶回关外,这个抗金指挥使便没有完成皇命!
“卧榻之内,岂容他人酣睡”一语,在近两百年后,再次传遍了这片大陆,不仅让金人想起了那个雄心野心心机兼具的太祖,西夏、大理,甚至回鹘等偏远西域,亦开始流传宋太祖的事迹。
宋国皇帝军令一出,顿时天下震动,各势力惊惶。此次宋军直接往北平推,轻松取下开封城一事,早已传到了各势力耳中,即便是没有亲眼看到,也能想象得出宋军是如何英勇善战,对上他们的,都会被杀得片甲不留。
这样一来,即便是从未有过确定的证据,天下人也相信,确实是宋太祖临世,要将这天下重新整合,收纳进汉人手中了!
岳飞被加封为抗金指挥使后,赵匡胤也没急着让他带兵立马北上,而是先驻扎在开封周围,将刚打下来的领土修整一番,安定下来。
而赵匡胤也命临安的众臣北上,来开封的行在干活,包括赵伯琮和赵伯玖两个孩子。
三年过去,两人已经拔高了不少,文武都学得不错。
赵匡胤有心让他们接触一下军事,便让他们北上来,跟着那些兵卒四处处理流窜的小股金人军队,也算是稍稍历练一下。
经过宋军的清理,这一路都安生了不少,许多本生活在金人手底下的汉人,顿时觉得像拿掉了压在头顶多年的石头一般,终于可以挺起腰站直腿过日子了。
依照皇帝的意思,官员们只能先只身北上,顶多带几个奴仆照顾生活,有要带着爱妾上路的,刚走出临安城没多久,就收到皇命:既然那么舍不得温柔乡,那就先降职三级,干点轻省的活儿,多点时间消受美人恩。
抓了几个典型后,其他官员哪敢怠慢,纷纷轻装简行地北上去开封府。别说带娇妻美妾了,就是书都没敢带太多,只想着等家人帮着收拾带过来。
第97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32)
待这第一批官员抵达开封后, 开封也逐渐恢复了往昔的生气。
宋军重新夺回开封,皇帝和大臣们都来到开封办公,便有许多日常的消耗的。再加上皇帝和官员们本就不缺银钱, 再加上不少人是重返开封, 不自觉地就想找回一些昔日的影子, 如当初最爱沽酒的去处, 或者是最爱的茶楼酒馆,亦或者是往日常买的点心蜜饯稞子等铺子。
而那些得了封赏的将士们,正在开封城外修整,偶尔得了一日半日的休息时, 便也需要与同袍们吃些酒肉, 看些歌舞来消遣。
如此一来,这开封的兴盛, 是肉眼可见的一日胜过一日。
赵匡胤隔些日子,便扮做普通富家子的模样, 在街上走一走,看看这开封一日比一日繁华, 他的心,便越发觉得满足胜意。
才过了两三个月, 开封的瓦肆等处, 又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了, 虽还不及临安城的热闹兴盛,却也看得出几分安宁盛世的意思来。
在皇帝命大臣们北上开封,作为第一批蹚出收复失地后的安全通路的人后,行商们也逐渐敢往北方来了, 也将南方的技艺、新事物等,带到了开封城等北方城镇。
开封的复兴, 就像是春天的第一声鸟啼,一下子将本处于金人铁蹄下的北方,唤醒了过来似的。
岳飞韩世忠杨沂中等人在军中,忙着练兵,将宋军继续训练修整,并将皇帝如今目标直指幽云十六州的意思,传达了下去。
“为何幽云十六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何自古安稳王朝,都要将幽云十六州牢牢控制在手中,就是因为此地地形复杂,一道道关隘,将北方那些贪婪嗜血的狼族,阻挡在了关外!若是此次我等不能将幽云十六州拿下,那么将来,宋依旧会有辽人金人这样的势力南下,又来攫取我汉人的财富与土地,又杀得我汉人血流成河,流血漂橹!”
“这件事,若我们能完成,那咱们的子子孙孙,便不用害怕又有狼族南下,能安稳过日子!开封城中的人,也能像临安城一样,富足安宁,诸位同袍,可愿与我等一战!”
宋军明白此间缘由,战意依旧滔天:“为大宋而战!”
许多兵卒即便是不怎么识字,但明白了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后,没有一人觉得皇帝好战,反而觉得,若是能拼上自己一命,换来大宋百年甚至千年的安宁也是值得的。
岳飞给赵匡胤汇报军中情形,说起众将士早已磨刀霍霍,期盼着早日北上厮杀,从金人手中夺回国土,赵匡胤也是心中大悦。
“是岳将军做得好,让众将士都明白了,此战对我大宋江山的重要性。”
“官家过誉了,我也是按照您的意思在办。”
虽然天幕只提了一嘴思想建设,但赵匡胤立马就察觉到了一点的重要性。
军队中,每一个兵卒的战力固然重要,但士气也十分重要,若士气大振、冒死拼杀,打胜仗也没有那么难,但若是士气低落、军心大乱,那几十万的兵马也会像纸糊的一样,不然朱祁镇的土木堡之败是怎么来的?不就是将士们因漫无目的奔袭了一个月,后又水粮不济了,导致所有人无心恋战,才兵败如山倒么?
提振士气一事,赵匡胤特地请教了岳飞,岳飞不藏私,只一句话便概括了:“要让将士们知晓,自己是为了什么在拼命。”
这一句话便让赵匡胤一下子想通了许多关节。
性命之于一个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但世间还有许多人,愿为家人,愿为好友,愿为心中所向往之事,豁出性命去。
要想让军中万人一心,要想让他们在战场上拼尽全力厮杀,便要让他们心中生出那样一股意气来,让他们知道自己即便是死了,也是为国为家而死,是有价值的。
因此,三年前赵匡胤便在军改时,着重加强了这一事,令宋军每一个兵卒都明白,自己是在为守卫大宋而战,是为守护身后的家人而战,因为有他们防卫着大宋的前线,身后的家人朋友们,才能安心生活。
从此,当兵就不仅仅是为了那几两军饷,更是为了家国,为了亲人。
再加上当兵的在社会上,所获得的尊崇与敬意增多,也让许多人内心得到了满足,越发将这样一份要豁出命去的活儿,当成是安身立命的事。
岳飞此时,是发自内心地佩服崇敬皇帝,而且他觉得,皇帝做的这些事,是赵构做不出来的。
“官家,何时北上,您有决断了吗?”
赵匡胤沉思了一会儿,道:“按理说,咱们刚拿下开封,正是士气高昂之时,应当趁机追击金人之军。可是如今已是深秋,不久北地便要下雪了,我们大多数兵卒是南人,从未见识过雪,也未历经过寒冬,恐不适宜北地风物气候,反而影响了战力与士气。”
岳飞赞同道:“官家思虑有理。”
“你作何想法?”赵匡胤问。
岳飞拱手道:“我赞同官家所思虑之事,如今军营中,已经有一些自南而来的兵卒不适宜寒冷天气了,若是雪天打仗,恐怕更加难以支撑。我的想法是,今年先在开封练兵,我会安排他们先于寒风雨雪中训练且行军,并安排巡视一事,令他们见识各类寒冬境况,学习应对之法,待明年开春时,咱们便能北上。幽云十六州不像开封这般容易拿下,恐怕得花上一些年岁,才能彻底拿下。这第一年,便先让他们适应着,待来年打仗时,便能应付许多。”
赵匡胤点头:“你的安排十分合理。”
虽行军打仗之人,必然要适应各种极端情况,但如果莽撞行事,会增加许多没必要的牺牲,也是他们不想看到的。
金人一直在等着宋军北上,结果一直等到秋叶完全凋零,等到大雪纷飞之时,宋军都没有动静,探子传来的消息差不多,就是岳飞在安排大军训练,韩世忠、张俊、杨沂中等,还有一些新冒出来的人才,都在他的安排下,带着人不是往雪山里钻,就是往冰河边跑。
这样一来,不仅让南方来的将士们见识到了北地风情的不同,也逐渐适应了这寒冷的天气,还将金人留在各地的暗桩和小股势力,都清除得差不多了。方便赵匡胤来年兴修路途、促各方经济。
金人还以为岳飞的抗金指挥使,只是担了个虚职,所谓的要夺回幽云十六州,也是放空话,松了口气后,顿时嘲笑起宋的软弱无能。
这一年金人未敢再南下掳掠,也让长江以北的普通百姓安生地过了一个年。
金人也想南下啊,可是宋军还在虎视眈眈,更何况因为丢失了大面积土地,所能搜刮的地方就小了,朝廷的收益也小了,再加上宋已经三四年不曾给岁币,朝廷库房日渐缩水,想要出兵都手头拮据得很,难以为继。
这一年,宋人过了一个开心年,金人却过了一个穷年。比明朝皇帝还不擅长经济庶务的金人朝廷,越发捉襟见肘了,想要出兵南下,也没有了昔日的底气。
赵匡胤本是防着金人南下抢一波的,没想到金人根本没来。
根据探子送回来的消息,因着收益减少,各方都不肯缩减自己的所得,于是金人朝廷内部争得厉害,各种派系都出来了。
这种就是好处多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反正所有人的需求都能满足,可一旦走了下坡路了,各种利益纠葛和矛盾,就凸显出来了。
赵匡胤看完金人朝廷的线报,十分高兴:“好,非常好!这回老天爷也站在咱们这边了!”
待和风渐暖、春回大地时,赵匡胤祭告天地和祖先,然后选了一个日子,命岳飞开启新一轮北伐!
做了一个冬天的准备,宋军便像是那苏醒的猛兽出笼一般,威势惊人。
赵匡胤站在高高的祭祀台上,望着军威隆重、杀气逼人的宋军,心中十分满意,对此次北伐信心更足了。
岳飞作为主将,上前在赵匡胤面前单膝跪下,接过了赵匡胤递给他的兵符:“此次北伐,由岳将军全权指挥调遣,朕坐镇开封,万望岳将军与众将士凯旋!”
“是!官家!”
岳飞站起身来,正准备要走,却见赵匡胤轻轻摆了摆手,便有人将一个人带了上来。
“官家,这是?”岳飞还以为赵匡胤要安排个亲信来蹭军功。
结果一看那人的脸,岳飞反而摸不着头脑了。
赵匡胤似笑非笑地看了一旁穿着普通兵卒衣甲的秦桧,道:“这人当初只想着与金人媾和,朕便让他去疆场看一看,前方的将士们是如何拼命的,是如何用热血和身躯守卫我大宋的。再让他瞧瞧,他一直畏惧讨好的金人,又是怎样一个纸糊的东西!”
一旁的秦桧,已经瑟瑟发抖起来。
他年岁不小了,只比韩世忠小两岁,就算是往年里服兵役,他这等年纪都不会被考虑的,没想到这次皇帝却让他跟随出征!
他这样的年纪,又未像别的兵卒那般,在军营中训练上一两年,是直接被皇帝塞进出征队伍了,下场会如何,可想而知了。
岳飞一脸一言难尽,他确实深恨秦桧此等祸国殃民的奸人,可是带着这样一个老朽的人上战场,一时之间还觉得有些残忍。
赵匡胤道:“你放心,我已经叮嘱了杨沂中,秦桧就安排在他手下,这等人放在你身边,我还担心他行刺主将呢!”
岳飞:……你太看得起他了。
秦桧:……皇帝你是不是误会了什么!正值壮年的是岳飞不是我!
第98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33)
只是皇帝有意惩处这等卖国贼, 他人也难以置喙。
岳飞想着,反正秦桧只是一个毫无军衔官职的普通兵卒,对战局也起不到什么影响和作用, 便依了赵匡胤的安排, 让秦桧跟着杨沂中。
此时的杨沂中, 已经与三年前完全不同了, 再见到秦桧,就想起自己当初还想投靠这人,顿时感觉羞耻至极,自己怎么会觉得这等人才能代表宋的未来?!
杨沂中深恨四年前的自己的同时, 看秦桧更是鼻子不是鼻子, 眼睛不是眼睛的。
秦桧忍不住叹道:“果然人心向背,是与权势息息相关的。昔日杨将军对我, 可是客气礼貌地很呢!”
这话杨沂中可全听见了,翻了个白眼, 毫不客气道:“跟你的权势大小无关!跟我的脑子清醒不清醒有关!还不赶紧归队!”
秦桧只好抱着武器,跟在行军队伍中。
赵匡胤站在高处, 看着狂风漫卷旌旗,浩浩荡荡的宋军, 逐渐消失在远处, 心中生出了无限的期盼之情。
北伐一事, 虽然赵匡胤早就放出了风声来,可一直没有动静,其他人还以为宋军安于现状了。一直到本在外训练的各路宋军,突然齐齐朝着开封的方向集结, 仅三天便集结完毕,赵匡胤很快开坛向天地和祖宗祭祀, 其他人才反应过来,这才是宋国选定的北伐的时间!
等到岳飞率领大军出发后,整个中原大地顿时风起云涌了起来,不仅金人慌张,赶紧迎战,西夏也受到了极大的惊吓,又撒出了一大批探子,刺探宋军军情。
岳飞和大军才出发第三天,开封府衙便来报,抓住了第一批探子。
赵匡胤不觉得意外:“哦?探子的速度慢了不少啊!”
去年赵匡胤将开封当成行在,一直驻留以来,各势力的探子就扎堆似的来了。毕竟皇帝带着朝廷都搬到了开封,那以前在临安的经营,就当是全部作废了。
“官家,此次抓住的探子,不少是夏人。”
赵匡胤眼睛眯了眯:“西夏人?”
“正是。”
赵匡胤看向地图,是了,自从打到这一片后,宋算是和西夏接了壤了。这么打下去,宋会不会打完金就打夏,也未可知。
赵匡胤笑了笑,他还确实想要打西夏,西夏所占领的河套平原,是秦汉时期就被汉人打下来的地方。收回了幽云十六州,能防住北方的势力,但河西走廊,对中原的安宁稳固,一样万分重要。
“都处理了吧!”赵匡胤漫不经心地吩咐道。
意思是不用审了,那些西夏探子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赵匡胤心中清楚得很。
“是,官家。”
不出赵匡胤所料,岳飞带兵出发不到一旬的时间,就和金人对上了,很快就取得了首战的大捷。
接到捷报,赵匡胤高兴的同时,并不觉得多意外,以岳飞等大将之军事才能,取得胜利并不难。
不过,他还是将事先准备好的封赏赏赐了出去。
这宋金才打上三天,赵匡胤又收到在金的探子传来的消息,金国朝廷正准备派人去西夏,和西夏商议联手一事。
赵匡胤看完,将条子递给赵伯琮:“这消息,你有何想法?”
赵伯琮看完后,还略带稚气的脸,变得凝重起来:“若金夏两国联手,我宋军的压力便会大许多。怕是要面临两线作战了。”
赵匡胤又看向赵伯玖,赵伯玖想了想,道:“他们应该没机会联手了。”
赵匡胤露出兴味的神情:“哦?为何这样说?”
赵伯玖的眼神看向舆图,道:“依照战情来看,咱们的战线推进,比想象的还顺利一些,很快夏与金接壤之处,都会成为我宋所控制之地,到时候金人想去夏,或者夏人想去金,都要通过我们的防线。我觉得,他们在岳将军手下做不到这点。”
赵伯琮也看向舆图,顿时眼睛一亮,赞同道:“若是要绕开防线,从北地走,那就要借道蒙古,可蒙古人也不是好相与的。”
赵匡胤顿时露出笑容,“这下,你们可知,为何岳将军会更看重西线之战了?”
赵伯琮和赵伯玖都连连点头,赵伯琮称赞道:“岳将军之能,世上少有人能及。”
赵匡胤看向舆图,道:“岳将军确实厉害,但他也只能活这一世,我与他这一辈的任务,便是将幽云十六州夺回,将我宋北边的篱笆扎紧一些……至于剩下的事,如要防备北边的蒙古人,就是你们的事了。”
赵匡胤可是牢牢记着,明朝那一期时,天幕多次提到了蒙元,似乎宋与明之间,就夹着这个蒙元。根据明人的态度,可见这蒙元就是现在的蒙古人的后代啊!
对于赵匡胤来说,金人还只是眼前的敌人,最要防的还是如今看似安居北方草原的蒙古人。
赵伯琮和赵伯玖忙作揖表示受教。
“玖儿似是对军务感兴趣些?”赵匡胤问道。
赵伯玖坦然地点头:“是的,官家。”
赵匡胤欣慰地点头:“你们二人,一人文更出众,一人武更擅长,如此也好,各有所长便能各自发挥。”
说着,他站了起来,道:“走,随我去工部的火器行走走!”
“好!”
北伐开始后,各部各处都十分忙碌,不仅户部忙着转运钱粮做粮草,兵部忙着调兵遣将,工部也是热火朝天,主要是忙着造武器。除了刀枪弓弩之外,这火器便是另一大重要部分了。
赵匡胤亲自带人北伐杀进开封时,这武器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虽然造价昂贵,保养难度大,可确实是克制骑兵的法宝。
赵匡胤带着赵伯琮和赵伯玖到达火器行时,里面正热闹。
火器行的人看到赵匡胤,都奇道:“官家的消息竟是如此灵通,这边才造出来,官家就赶来了?”
赵匡胤不明就里:“什么消息?”
有人笑嘻嘻地上前解释道:“就在今日午时,火药处的人,竟是造出了一种新式炮弹丸,不惧水,也能承受一些挤压与撞击,以后保管和使用火药弹丸,不用那般小心翼翼了!”
赵匡胤顿时惊喜得很:“真的?快让我瞧瞧!”
火药虽是宋手中的一大杀器,可是因着威力巨大却危险性也极大,所以众人对这火器又爱又恨,曾经有人觉得不值得,上书赵匡胤,希望他不要继续这等鸡肋研究,但赵匡胤一直深信热武器才是未来,所以直接驳回了。
如今有了安全许多的火药弹丸,那些反对的人也该闭嘴了。
赵匡胤看完以后,知道这黑黢黢的大球,确实如工匠们所说那样,能防水,且能被压被撞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立马给各工匠赏赐,不仅有金银,还有田宅与户籍等等,相对于钱财,这年头身份更加难得。
火器行顿时比过年还开心。
在赵匡胤的鼎力支持下,无数的金银进了火器行,又化作了一颗颗黢黑的火炮弹丸,工匠们开动脑筋,将这技术又用到了火枪上,火枪顿时也安全了不少。
有大臣进言道:“值此北伐之时,我宋能取得如此成就,属实是国运昌盛了。”
赵匡胤一想,觉得也是,若不是国运好,怎么会需要什么时就有什么?
宋军一路高歌猛进,金人虽努力抵抗,却也节节败退。在这样的关头,金人果然派了使团去西夏求联手。
只是在两国和谈期间,宋军破了一城又一城的消息传来,导致西夏这边也十分犹豫。
另外,韩世忠也接了军令,率军驻守在夏边境三十里处,显然就是防备着夏突然为了金出兵的。
韩世忠的名气虽比不得岳飞那样名动天下,可他的战绩也是很惊人的,夏人对着他也不敢轻举妄动。
只是,宋军的战线越往北推,夏也越慌,派了使臣前来开封,面上是进贡和商讨互贸之事,实际上是试探赵匡胤的态度。
赵匡胤也确实没打算两线作战,于是和夏人商议起了贸易之事。
金看到夏竟然找宋贸易,便知道连夏抗宋已经是不可能了,气愤之下也毫无办法。
宋军越往北打,阻力就越大,这时的京师还被叫做中都。
赵匡胤听说,金人似乎有意将都城迁到中都,也就是京师,这里本是辽人的都城,金人打败了辽人,中都便落入了金人手中了,为了更好地统治南方的疆土,金人想迁都。
因此,中都在金国,也算得上是一个十分繁华富庶的城市。
现如今宋军气势汹汹北上,本在中都的富户和官员都已经携家带口、卷携金银逃跑了,而剩下的,大多是金军在此防守。
赵匡胤看中都的位置,也知道为何此处那么特殊了。
幽云十六州一地,北部势力在此经营两百年,不像南边城镇那么容易攻打,再加上金军主力顽抗,这仗属实花费了些时间。
待得岳飞率兵凯旋时,又过去了一两年的时间了。
拿下幽云十六州后,北伐主力便在那一带主要防守,岳飞回开封时,也只带回了少部分的将士。
赵匡胤见岳飞鬓间已染霜雪之色,心中酸涩:“岳将军此次,殚精竭虑辛苦了!”
岳飞看上去沧桑了许多,作为主将,这一两年来不仅风餐露宿,还要费劲心思行军布阵,要操心的事儿极多,所以整个人都被压榨了不少精力。
不到两年就拿下幽云十六州,这可是载入史册的标志性事件,岳飞费的力气可以想象,也难怪人显得老了一些。
岳飞忙道:“此次能不负君王与同袍,已万分庆幸。相对于流血牺牲的将士们,这点辛苦算不得什么。”
岳飞谦逊,赵匡胤却不会亏待他,封赏十分丰厚,自然也没忘了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此次带回的部分将士,修整几个月后,要北上换防。岳云和杨沂中我留在了各关隘处,行驶调兵统兵之责,若是金人或蒙古人有异动,他们随时能挺身防卫。”岳飞解释道,“北部布防安排,臣会写个折子详细明说。”
赵匡胤满意地点头:“好!很好!岳将军的扫尾工作也十分出色,这让我也能放心许多了。岳将军的意思是,还要北上吧?”
岳飞深深行礼:“是,请官家成全。”
赵匡胤想了想,道:“当然可以,到时候,你把琮儿和玖儿也带去,让他们去各关隘历练历练。”
“是,官家!”
看完岳飞写的北部布防情况,赵匡胤十分满意,岳飞果然一心为国,都没什么私心,甚至提到他自己再次北上时,要求让岳云回乡探亲。这显然也是想安赵匡胤的心。
知道如今皇帝是赵匡胤后,岳飞通过史书也知道这位开国太祖的疑心有多重,虽然不知他为何那样信任自己,但作为臣子,依旧紧守本分,不越雷池半步。
至于秦桧,岳飞不清楚实情,只知道上战场没多久,就传出了他想投敌的消息,然后杨沂中就把他直接砍了。
赵匡胤觉得消息还挺可信,秦桧可不就是一只金国走狗?
拿下幽云十六州后,宋军再次沉寂下来,并没有直接通过山海关继续追击金人,这让金人大大地松了口气,也令西夏等国放下了一颗心。
这宋军战略目的明确,说打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倒没有虚言。
赵匡胤自是不心急的,毕竟打仗是个烧钱的事儿,收回幽云十六州,已经消耗了不少钱粮。宋的经济虽富裕,但也损耗了一些元气,需要时间恢复。新收回的地方,又在北部势力手中一两百年了,对南边的认同感淡漠了不少,也需要朝廷教化安抚,事情多的很,所以赵匡胤先收了兵,只用心休养生息。
过了两年,赵匡胤突然就感觉到时间紧迫了起来,而胸闷胸痛的发作,也显得频繁了许多。
赵匡胤知道,这怕是一种信号,预示着不久他便要离开了。
如今的宋算得上是政通人和,河清海晏,赵匡胤算是完成了许多心愿。
只是,西夏和大理依旧自成一国,北边的蒙古也虎视眈眈,赵匡胤觉得走也不放心,便将秘密地将自己看过的天幕,记了下来。
另一方面,将赵伯琮立为太子后,将他带在身边,教导他处理政务,观察朝臣,又常与他说自己的想法与志向,除了西夏和大理,除了蒙古,赵匡胤对海外也十分感兴趣,特别是那个倭国,不揍一顿都不甘心。
赵伯琮虽不知赵匡胤对倭国的恨意从何而来,但理解他的意思,认认真真写了一份建立水师的折子,呈给赵匡胤。
赵匡胤看罢,十分安慰,“我没看错人,琮儿越发长进了,法子很不错。”
赵伯琮道:“官家,您这是许了这事儿么?”
赵匡胤点头:“当然是许了,要知道世界的发展,未来是在海上的,我们若能早建水师,早日出海,便能抢占先机。”
赵伯琮点头。
赵匡胤派了赵伯琮去沿海忙建水师一事,赵伯琮担忧道:“官家这咳喘之疾越发厉害了,琮儿要在此为官家侍疾。”
赵匡胤拒了:“侍疾之事,人人可做,但建水师之事,唯有那么几个人。你若能建出一支厉害的水师,便是最好的孝顺,快去吧!”
第99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34)
赵伯琮得了皇命, 不能逗留,只能去办事。
赵匡胤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离开, 跟身体状况无关, 只跟老天给的时间有关。虽要离开了, 却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儿。
赵匡胤除了不舍这大宋江山, 还不舍这许多书籍,都是这两百年里才写出来的书,离开后便再也看不到了。
于是赵匡胤白天勤恳上朝批折子,晚上就熬夜点灯看书, 常常一夜到天亮, 每日只睡一两个时辰。
这样的是事迹传出去,许多人惊叹皇帝苦读, 又有不少人受了激励与启发,读书的越发认真刻苦了, 当兵的越试着认字写字了,连贩夫走卒, 得闲时都愿意学几个字,了解几句文章诗句, 向学之风顿时就刮了起来。这也是赵匡胤没想到的。
如此又过了两年, 赵匡胤感觉时日无多, 便将在南部沿海的赵伯琮,以及在北边守关的赵伯玖等人都召了回来,又将一些倚重信赖的大臣召入了宫中。
众人以为皇帝病危,都匆匆赶来, 却见皇帝依旧端坐在桌前,看似没甚大病。
待人来齐了, 赵匡胤有些不舍地合上了眼前的书,道:“今日召各位前来,便是感觉朕要走了,将这大位传给太子赵伯琮。”
殿内人跪了一片:“官家!您看上去精神依旧,如何能这么早就禅位?”
赵伯琮也忙跪下辞让。
赵匡胤摆手:“朕的事,朕心里十分清楚,今日便是朕身在此处的最后一日了,时间刚刚好。”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该作何回应。
皇帝此时看上去也才四五十的年纪,须发皆黑,面容丰满,哪里像是马上要死了的人?
赵匡胤让所有人站起来,正色道:“让你们都来,便是做个见证,朕赵匡胤离了后,便是赵伯琮当皇帝,坐这个位置,尔等都看更多精品雯雯来企 鹅裙依五而尔期无吧椅是朕信任之人,往日如何辅佐朕,今后便要辅佐如何琮儿。”
所有人都一惊,这是皇帝第一次说,他就是赵匡胤!
“太祖陛下!”许多人都忍不住再次伏地跪拜。
之前虽常有传言说官家是太祖临世,但也只是传言,今日才得到皇帝亲口承认,许多人激动不已。
赵匡胤头疼,“所剩时间不多了,朕还有许多事情要交代,你们先起来吧!”
于是所有人又都站了起来。
赵匡胤确实有许多事要安排,他曾将自己的想法说给过赵伯琮听,但也只是想法而已,这两年多他安排了许多事,后人们只需要按照他的安排继续下去就行。
赵匡胤一进入工作状态,群臣们就习惯了。
最后,赵匡胤把自己对天幕的记录,交给了赵伯琮,让他好好研究品读,对大宋将来要如何走,十分重要。
事情交代得差不多时,赵匡胤总觉得还漏了什么,只是还没来得及想起来,就感觉一种胸痛胸闷袭来,使得他万全喘不上气,然后两眼一黑,直接晕厥了过去。
众人惊吓忙上前查看,却见皇帝昏过去不一会儿,发须肉眼可见地变得灰白,脸上的肉也瘪了下去,生出了许多皱纹来。
所有人大惊,要不是皇帝说了自己要走了,恐怕还以为这是有了鬼了。
赵伯琮立马主持起了大局,先命人将皇帝安置在塌上,又让人片刻不离地盯着。自己与众大臣商议后面该如何做。
“太子还是先登基罢!太祖既已说明离开,便是真离开了,即便是还未曾脱离,以如今老朽的身体,如何继续治国安邦?您早些登基,太祖也安心些!”
其他人觉得也是。
虽太祖已安排好许多事,但国不可一日无君。
于是宰相亲手写书昭告天下,皇帝将帝位禅让给了当今太子,即日起,太子赵伯琮便登基为皇。
赵伯琮看完后,觉得骈俪和谐,文采飞扬,十分满意,只有一点:“皇帝是太祖一事,也得宣布出去。”
“啊……这……天下人不信该如何?”
赵伯琮道:“信与不信在他们,说不说在我们,难道你们还想将太祖爷爷立下的不世功勋,按到赵构头上不成?”
众人忙说不敢。
赵构向金媾和的事儿,过去了快十年了,大家依旧记忆犹新呢!许多人午夜梦回时,还有些不敢相信,幽云十六州已经收回来了,而且中都改名为了京师,是赵匡胤亲自改的,如今那里可是北方贸易重镇,蒙古人金人要与宋做生意,都要去那里。
“所以,咱们须得将此事明明白白公开来,还要写进正史中。不可让太祖爷爷的功绩,成了他人贴金的东西。”
“是!官家!”
此等消息一经公开,确实引起了极大的讨论和关注,不信的声音却极小,大多数人是相信的。
茶馆酒肆里,都谈论着太祖降临一事:
“早几年前,我便和人都这样说,可许多人都不肯信,说是鬼神之事!啧啧……若非□□,我宋可还只有半壁江山呢!”
“我当初也这般说,只有太祖那样的人物,才能创下此等功业来,等闲人比不上的。”
“定是上天垂怜,见大宋被占去了半壁江山,便让太祖来了。这说明,我们汉人的江山,等闲人别想染指!”
“就是!我汉人的疆土,外族岂可肖想?太祖临世于我宋人是吉祥福报,于外族人便是天罚!看看金人,如今只能缩在冰冷的关外!”
……
不仅民间议论纷纷,金、夏、大理、蒙古等国,都是松了口气,难怪宋突然那么猛,还真是太祖皇帝来了啊!也幸亏他现在走了,不然各国还能存留多少土地,还不敢说呢!
他们不知,赵匡胤留下的规划中,便将他们都纳入了计划中。
宫中,皇帝的躯体晕厥过去好几个时辰后,终于醒来,赵伯琮等人第一时间赶到,却发现皇帝已经眼歪嘴斜,不太识人了。
“看来,是太祖走了,赵构便出来了。”
赵伯琮本因年幼时的境遇而对赵构有些怨恨,可此时看到他这副样子,心中不满也消散了,只让人将赵构移到了一处幽静漂亮的偏殿中,又拨了一些强壮贴心的内侍去伺候。
这样做,不仅是恩怨勾销,也是皇帝做天下表率的做法。
只是太祖离开,朝廷中依旧设灵堂,赵伯琮赵伯玖亲自跪在只放着一些衣冠饰物、笔墨纸砚等赵匡胤喜爱的常用的物品的棺木边。
二人回想起赵匡胤看他们的眼神,后知后觉那是老祖慈祥和蔼的目光。
不久后,岳飞、杨沂中等大将纷纷回到开封,都知道棺木中是衣冠等物,却都心甘情愿地行三叩九拜大礼。
“哥,你说太祖会去哪儿了?”赵伯玖忍不住问。
赵伯琮想了想,说:“回他来的地方了。”
看了赵匡胤记录的天幕,赵伯琮才知道赵匡胤是从两百年前而来。
赵匡胤再次睁眼时,又回到了开封,依旧是旧皇宫,看似事事都熟悉,却又事事都不一样。
赵匡胤感觉自己像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毕竟在赵构皮囊里呆了将近十年。
缓过神以后,赵匡胤觉得那不是梦,毕竟做梦可不会那般有逻辑,那时他追溯往事,发现不仅自己之前的事一样,后面所发展的事,也是极为说得通的。
那件忘了的事,赵匡胤也想起来了。就是关于赵构皮囊的问题,万一自己走了,赵构回来了,岂不是又是一个麻烦?
赵匡胤有些懊恼地拍了拍额头,不过既然自己已经明言要让位,应该是琮儿当了皇帝吧?别让赵构继续当皇帝就行。
赵匡胤起来后,传唤了内侍道:“传朕旨意,让赵德昭和赵德芳返回开封!”
“是!官家!”
赵匡胤叫两个儿子回都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一边将儿子叫回来,赵匡胤一边开始做改革计划。创立大宋以后,他实施了不少新政,在他在位时,确实效果都十分不错,让宋的情势一下子好转了许多,若非去过两百年后,赵匡胤会觉得,宋应该能成为不逊于唐的盛世,可现实给了他一个大嘴巴子。
而赵匡胤改革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削亲弟弟赵光义的权柄。
一时之间群臣惊讶,忙打听晋王是不是犯了什么错。
赵光义也跑到赵匡胤跟前哭,问大哥他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赵匡胤咧嘴一笑:“你有没有错,你自己心里不清楚吗?你心里有什么计划打算,你不知道吗?”
对上赵匡胤那饱含愤怒嫌恶厌憎的眼神,赵光义当时就软了腿:“哥……”
“别叫朕哥!如此狼子野心的弟弟,朕可不敢要!”
赵光义顿时脸一白,没想到他内心深处的秘密,都让皇帝知道了?!
赵匡胤不仅罢了赵光义的官和权,还让他赶紧改名字,不许名字与自己的音相似!
赵普想给赵光义求情,也被赵匡胤撅了一顿,赵光义上位,赵普是帮凶!弄了个什么金匮之盟蒙骗后人!赵匡胤弄死他的心都有了。
皇帝这么一发作,整个朝堂都有些人心惶惶。
直到看到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赵匡胤的情绪才稳定一些。
他将两个儿子带在身边,让他们熟悉政务。
赵光义这下确定了,赵匡胤真的知道他心里的打算。
只是如今,赵匡胤变了许多,对武将的态度缓和了,只是冲着他弟和赵普发作,朝臣们也渐渐安心了。反正只要没跟晋王有勾连,也牵连不到自己身上。
赵匡胤把两个儿子叫回来后,便像寻常人家一样,和两个儿子同吃同住,弄得赵德芳赵德昭两个人心里挺忐忑。
如此忙活了几个月,等到那熟悉的乐声响起时,赵匡胤忙命人将桌椅茶点搬到殿外,又命人赶紧去把两个儿子找了来。
另一边,李世民被乐声吵醒,还未睁眼,只支撑起身体坐起来时,就听到身边金玉相撞的声音,勉强撑开眼睛一看,自己竟在一堆金玉酒壶酒杯和盘子中睡着了,身上都是酒污。
待他起来一看,才发现身边还躺了个丰腴貌美的美人,虽算得上是天姿国色,可李世民第一反应便是,自己是不是被算计了。
推开美人的玉臂,李世民扶着墙走到殿外,果然看到了熟悉的天幕。
第100章 两级反转李隆基(1)
李世民刚出了殿门, 在外面的高力士吃了一惊,忙过来道:“大家,您怎么没叫奴婢进去伺候?那乐声之事, 奴婢已经派人去查探了, 想必很快就会有消息了!”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 立马知道他是谁了, 再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衣衫,摸了摸脸,才明白自己已经成了“李隆基”。
见李世民没理他,高力士也没在意, 忙命人去取了衣物来, 亲自上前给李世民解开身上的衣扣,褪了下来, 然后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袍。
在这换衣服的空档,李世民也得到了李隆基的记忆, 原来眼前这厮是李隆基最为倚重信赖的内侍太监高力士,而屋内那个美人, 便是他最喜欢的贵妃,姓杨。
李世民心中吃惊, 自己竟然不知不觉成了李隆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但他面上一点都不露声色, 反而道:“给我准备一些茶水点心果子,放到殿外去。”
高力士忙甩了拂尘,躬身道:“是,大家。奴婢可要唤醒贵妃娘娘?”
想起里面那位貌美女子, 李世民觉得有些难办,这李隆基是自己的曾孙, 循着人伦,他不可能对贵妃如何。可若是态度转变太大,焉知这心术不正的太监会看出什么端倪来?
于是他道:“不用了,待她醒了,便让她回宫去便是。”
高力士暗暗吃惊,皇帝怎生对贵妃如此冷淡?一两个时辰前,还在和贵妃饮酒弹唱,十分和乐呢!难道是贵妃言语冲撞了皇帝?那也不对啊,皇帝向来不在意这些的,贵妃娘娘也算是个懂礼识趣之人,不太可能会触怒皇帝吧?
高力士心中在上演着大戏,李世民只着急去看天幕。
这么一耽搁,前面的片头曲部分已经错过了,刚来到殿外,李世民就听到天幕上熟悉的声音说到【大家好,今天又到我们《王朝的衰落:盘点各朝的不肖子孙,如何把祖宗基业带沟里》的第三期了,本期要讲的是历史上存在感极强的唐朝:《两级反转李隆基:为了奖励自己,败掉了整个大唐的国运》。】
李世民思忖:本期将我的大唐?难道我来到此处,便是天意?给我挽救大唐基业的机会?
李世民自己还在思索这件事,富丽繁华的唐宫里,许多人都已经大惊失色了:李隆基?败掉整个大唐的国运?这不是陛下的名讳么?陛下会败掉大唐国运?这是什么妖异之事啊!
不等别人做什么反应,高力士已经连滚带爬地跪在了皇帝面前:“大家,奴婢这就去彻查此事,看哪个不要命的敢如此编排陛下!”
李世民这才回过神来,看着惶恐无比的高力士,知道他这份恐惧,大部分是演出来的,心中毫无波澜。
“不用了,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只去将宫中的人都管束好,今日宫中异象一事,不可对外透露半个字!”
“是!大家!”
刚刚天幕出现,说李隆基败掉大唐国运时,高力士都没有那么惶恐,但皇帝的镇定,反而让高力士忐忑不安起来。
只因高力士发现,自己好像有些摸不准皇帝在想什么了。
高力士能随侍在皇帝左右,能成为李隆基最为得用的内侍,对外呼风唤雨,便是依靠着对皇帝的了解,依靠着能揣摩准皇帝的心思啊!
李世民看着高力士恭敬退下的身影,眼睛眯了眯,这人的做派,让他有些眼熟,稍稍一想,突然领悟了过来,不就是天幕所讲过的大明朝时,朱祁镇身边的宦官王振么?
这边李唐皇宫内,因为一句败掉大唐国运而震惊;那边朱元璋已经叫来了朱棣,又摆上了小桌子,和儿子一边喝茶一边听天幕。
上次朱元璋将明朝的天幕,给朱棣说了一遍,朱棣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的曾孙子是那样一个无用的草包!顿时也明白了,为何这些日子,朱元璋会有那么多大动作。
朱元璋也没隐瞒自己变成了朱祁镇,先是打了土木堡大捷,又花了三年将朝纲扭转过来的事,听说后继人朱祁钰和朱见深的可造之处,朱棣这才将一颗心放回了原处。
这样一来,父子两算是彻底交心了,朱棣对朱元璋的孺慕之情深厚了不少,这段时间里,更是常带着几个孩子来看朱元璋,这让朱元璋十分高兴。
知道自己的寿数以后,朱元璋反而看开了,不再日日汲汲营营朝堂那些事儿,也愿意像个普通富家翁一样,享受一下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在朱元璋的示意下,朱高炽的世子妃还是定的张氏,不过朱元璋直接下了明旨,不许世子妃带什么同乡之类的进王府,日后生了孩子更不许。
朱棣知道,朱元璋这是在防着那个姓孙的,因着与自己孙儿幼时情分,才弄出了朱祁镇这么个祸国殃民的祸根子。因着朱祁镇做的那些事,朱元璋迁怒所有有关的人,也能理解,幸好没迁怒到自己和儿子朱高炽身上。
只是,朱棣还是觉得,孩子长成什么样,和如何教导有更大的关系,于是亲自过问起了皇子皇孙们求学之事。
这次又听起了天幕,父子两有了一种难言的默契。
“老四你现在手上事儿那般多,可觉得累?”朱元璋关心道。
朱棣摇头,忙解释道:“父皇召见,本应该沐浴焚香后再来,只是天幕不等人,儿子便粗陋狼狈了一些,请父皇勿怪。”
朱元璋笑呵呵道:“这都是小事,小事。就是怕你累着。”
朱棣坐下后,喝了一口茶,才道:“父皇,近日儿子总在琢磨一个想法。”
“哦?快说说看!”
“父皇曾以魂成不孝孙朱祁镇,扭转了我大明的局势,在那之后,天幕又讲了宋,今日又讲唐,儿子想着,他朝是否也如咱们这般,会有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进到那不堪大用的后世孙身上,挽救国运危局?”
朱元璋一听,顿时感觉脑子里像是被闪电劈过一般:“还真是极有可能的!”
见朱元璋上了心,朱棣又忙道:“这些都是猜测,与我们无关,近日儿子搜罗了许多宋朝经济策论的政策文章,父皇可要与儿子一起钻研?”
别朝的事,和本朝确实关系不大,至少如今大明这条线上,宋依旧是分南北宋后,被蒙元侵入占领。朱元璋立马转移了注意力,道:“那是自然!太平年份,经济庶务也是一国之本。”
朱家父子和乐,赵家父子就没有那么温馨了。
赵德芳和赵德昭兄弟二人,对着赵匡胤笑呵呵的脸,还是忐忑。
虽父亲这些天,对他们十分和蔼,关心他们的起居饮食,许多事甚至是亲自吩咐下去的,可二人想起赵匡胤对叔叔赵光义的方式和态度,再想想以前,父亲如何对待叔叔的,就有点害怕。
赵光义被收拾得不轻,整个人在朝中威信大失,再看到赵匡胤对两个儿子好,朝中的风向,又是另一种刮法了。
赵匡胤看着两个儿子,如何不知他们的感受?以前,他对赵光义,确实是要比对儿子好许多,毕竟在打江山的这些年,陪在赵匡胤身边的,是这个亲弟弟。对于大宋的建立,赵光义属实功劳不小,所以赵匡胤于公于私,都对赵光义十分不错,封王还给权;对其他武将防备甚深,却对弟弟十分信任倚重。
可是,赵匡胤没想到,自己这个亲弟弟,于公他当皇帝,搞出高粱河战这种事不说,后面生的东西一代不如一代,都是软骨头;于私他对自己这个哥哥下手,还对两个侄儿下手,即便斧声烛影一事,书上说的是云山雾罩,无法确定是不是赵光义下了手,但赵匡胤认定自己的死,和亲弟弟脱不了干系。还有气人的金匮之盟,啊呸!赵光义想给自己做脸,结果功夫不到家,留下一堆破绽被后人猜测嘲笑。
赵匡胤已经打定主意了,这大宋江山,决不能落到赵光义手中。两个儿子还年轻,那他就慢慢来教,不信他们还不如赵伯琮和赵伯玖。
嬴政、刘彻和玄烨也都已就位,对于这个大唐,嬴政和刘彻也十分有兴趣。之前天幕多次提到唐朝,就说了他十分强盛,两位帝王都十分好奇,这个王朝的盛世有多厉害,又是如何兴盛起来的。
【说起盛世唐朝,想必不少人都会生出一股向往之情,唐王朝确实是我们华夏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哪怕过去了上千年了,中国在海外最有标志性的东西,还是唐人街,可见当时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且唐朝,依旧是如今影视等文学艺术领域,非常喜欢的一个朝代,从太宗李世民,到武皇武则天,再到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都是影视剧中常用来创作的人物,他们在位的时期,也常成为创作的历史背景。】
【只是如此盛世,是如何由盛转衰的?唐朝一把连抽中了几个不错的皇帝,为何累世创下的盛唐基业,一下子就败了?而今日要讲的主角李隆基,他为何前半生兢兢业业当好皇帝,后半生又耽于享乐,一人直接上演明君到昏君的两级反转?今日想和大家探讨的,就是大唐这个历史最强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与过程。】
【而对于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以及在位时期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许多人所了解的,更多的是安禄山如何谄媚攀附杨贵妃与杨家,唐玄宗又是如何从儿子手中抢了儿媳妇,还封为贵妃一事,而他们爱恨纠葛的背后故事,反而不太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