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历史直播] > 40-60

40-60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41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41)

    不说大臣们想不明白, 为什么朱祁钰在那个节骨眼上让太监监军抢功,连朱祁钰自己都想不明白呢!

    倒是朱元璋能猜到几分。

    明军在京师保卫战中对上瓦剌军,连连战捷, 不高兴的除了瓦剌人, 便是后宫中的太监并太后等人。

    太监不高兴是因于谦才处置了王振一党, 导致阉党失势, 若是不能在别的地方抢到功劳,那他们的地位必将一落千丈;至于太后,则是因为,朱祁镇前面败得太惨烈太丢人, 现在有京师一战衬托着, 越发显得她儿子无能,也没有救回来的必要了, 所以她担心全朝大臣至此弃朱祁镇不顾,一心只辅佐朱祁钰……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 此时他已经懒得生气了,只觉得后宫如此混乱, 人心如此纷杂,都是朱祁镇那蠢东西的锅。

    果然, 皇权这东西, 是个人都想碰一碰, 沾一沾,若非聪明有主见的君王,根本守不住。

    想通这一节,朱元璋也是在心中暗下决心。

    【在这也先连着进宫京师的几天里, 除京师的军民,其他地方的军民也在不断地抗击和阻击瓦剌人的入侵, 更有百姓自动组织起来,不断抵御瓦剌军。而各边陲重镇的守卫,在剔除了那些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之辈后,留下的是忠诚勇毅的人,他们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一直拼死与瓦剌军战斗!因为他们的努力,也先的军队,不仅在京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挫,在北境各处,都遭遇了不小的反击,本以为能轻易拿下的居庸关,也是填了不少人命,却依旧拿不下的关隘。】

    【到此时,大明虽死伤更多,但军民却愈战愈勇,士气高昂;瓦剌军却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再加上稍加时日,各路援军就会到达,瓦剌败局已定!也先也是个有脑子的,虽然他十分不甘心,俘虏了皇帝,打到了首都的城门下,眼看着只需要更进一步就能拿下都城,完成对大明的斩首,可他也知道,再拖延下去,别说拿下京师,他自己后撤的路子都会被切断。于是在十五日,他心不甘情不愿的,带着残兵败将由良乡走紫荆关逃走——当然,也没丢下他的下金蛋母鸡朱祁镇。】

    这一段,让许多人为之热血沸腾。南乔的现代观众们,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现代百年屈辱历史中,无数先烈也像大明军民一样,为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心弦震颤,仿若看到了几百年前大明军民的精神,与先烈们的抗敌御辱的精神,形成了一种传承和共振。原来,这时华夏民族传承了千百年的东西啊!

    谁说崖山之后无中华?特么的这不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吗!

    大明的君臣,和现代的观众们一样激动,他们竟不知道,戍边将士们虽然军备废弛、人员流失,却依旧有人愿以身躯护国!

    嬴政心潮澎湃的同时,只有一个感觉:羡慕!他虽一统六国,却知道六国的人,从公卿到百民,太多人不服大秦了。只有对一个中央,生出了向一之心,才能愿意以命守护吧?

    刘彻笑了一声:“四面楚歌?倒是个好词。”未曾想到,当年项羽不敌大汉太祖,于乌江畔自刎一事,如此流传了下来。可他的心因为另一个事在震颤,本以为打胜仗,只能靠冠军侯这样的天才将军,未曾想,大明仅靠军民,便能打出如此漂亮的翻身仗。

    李世民面上带笑,眼中有光彩湛湛,他一生打过无数场漂亮仗,甚至可以说,整个大唐江山,就是他打下来的,可是他依旧为这种军民同心,全国协力的事儿感动震撼。各朝各代都会出不少将才,但谁也不敢说,能一直打胜仗,可是此时,他突然领悟,若是能掌握黎民百姓这一势力,那么战无不胜便不再是神话!难怪!难怪天幕说:“走人民群众路线,永远是对的!”

    赵匡胤也陷入深思,他想尽办法,将跟着自己一起打天下的人手中的兵权,夺下来,似乎格局有些小了?

    玄烨眼神闪烁,看到天幕所描述的军民齐心抗敌一事,他是帝王中最堵心的,大明虽气数早尽,但汉民却从未放弃过斗争。虽大清一直试图将汉民驯化,“剃发易服”却更激起民愤……难道,大清江山注定坐不稳?玄烨闭了闭眼睛,只感觉心中堵得慌。

    朱元璋虽嘴角眉梢带笑,却不敢放下一颗心。京师虽保住了,大明却也元气大伤啊!

    【瓦剌军撤退时,于谦命石亨等大将集中火力炮轰瓦剌军,一气儿炸死了万余人,真可谓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此时的穷寇当然要追。而且也先这一路撤退依旧烧杀抢掠,抢了许多财物人口;明军紧追其后,石亨在清风店大破瓦剌军,范广也在安固击败了瓦剌军……明军的追击,也让瓦剌军无暇分心掠夺更多,一定程度上保全了财产安全。也先逃出了紫荆关,东路的脱脱不花见势不妙,中路西路都败了,他也只好跟着撤退。】

    【瓦剌军退回关外,宣告京师守卫战的胜利。如此,大明差点要直接被断绝的国运,堪堪是续上了。二十日时,瓦剌遣使臣来京师进贡议和。不过大家也知道,像也先这样的人,向来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就像土木堡一战,表面诈降,实际上是想收割人头。此次遣使和谈,也并非诚心诚意,和谈期间还不忘一直骚扰大明边境,贼心不死。】

    【幸而大明防范严密,再加上比玩弄政治手段心机,大明亦有千多年的老祖宗积累,只要不是朱祁镇上场,哪里会玩不过也先此等小学鸡?在战场和政治场上双失利,草原又因连续出兵征战,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内部实力越发地虚空,也先也不得不停下小动作,真正与明朝议和,并于景泰元年八月放回了朱祁镇,恢复了与大明的外交关系。】

    听到这里,大臣们的脸色真是精彩纷呈了,谁也没想到,朱祁镇去瓦剌转了一圈,竟然还能全须全尾地回来。这全朝上下,除了太后是真心高兴,恐怕没几个人乐得他回来吧?这丫就是大明之耻啊!

    朱元璋更是心里一咯噔,他虽预感朱祁镇没那么容易死,却猜着也先不会善待他,不死也得去半条命,没想到朱祁镇竟好端端地回来了?朱元璋暗暗咬牙切齿,这蠢东西别的都不行,就是这命太好!他要是死在了草原,反倒能给大明一个压制草原势力的理由,活着才是个祸害!

    第42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42)

    群臣中, 心情最复杂的是朱祁钰。

    被推举为皇帝,本不是他所愿,自他生下来, 就未想过要当皇帝, 不料世事弄人, 大明国难当前, 他作为唯一的帝王兄弟,不得不成为代皇帝,可是国家平安度过危机时,皇兄竟然要回来了!如此一来, 最尴尬的便是他了!

    此时, 他也终于明白,为何自己会被天幕说成是“大冤种”, 有困难的时候就让他顶上,用完了就要让他下来, 把位置让出来吗?确实是很“怨种”了。

    这样的情形,确实是令人左右为难, 若是朱祁镇是个贤明的皇帝,或者说, 是个正常的皇帝, 大臣们也不会喜欢上朱祁钰当皇帝。可朱祁镇不仅偏听偏信, 他还是卖国好手啊!“叫门天子”的名号遗臭万年了。可从祖宗法制来说,朱祁镇才是那个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若是坏了规矩,后面也极容易因继承权而引起政治动荡。

    这时, 许多大臣心中竟然生出了和朱元璋一样的想法:朱祁镇死在瓦剌就好了!

    【对于大明来说,京师保卫战, 就是保住国运的一战,于谦是整个大明的救命恩人。从此一战可以看出,大明虽然内政外交都有着极大的问题,可毕竟前几任皇帝都算明君,攒下的家底够厚。被朱祁镇霍霍了十几年后,遭遇了土木堡那样的惨败,只备战了一个多月,再次迎击瓦剌这样的强敌,依旧能打出如此漂亮的胜仗,说明什么?说明朱祁镇当皇帝,狗都嫌弃。】

    【没有了朱祁镇这个猪队友拖后腿……啊,应该说,朱祁镇尝试拖后腿没成功,大明在于谦的带领下,上下一心,成功扭转局势。这里胜利的原因,一是于谦等主战派,能迅速稳定局面和人心,第一时间诛杀了阉党一派后,抓住关键问题是抗击瓦剌,而不是营救朱祁镇,并将所有的人都团结到这个事情上来了;二是知人善任,不计前嫌任用石亨等大将;三是扬长避短,发挥明军三大营的优势,并不千里奔袭,而是据城守营,三大营在朱祁镇手底下成了土鸡瓦狗,就是因为辗转行军一个月,不仅跑丢了战斗意志,连生存都保障不了;四是上下团结一心,不仅是在土木堡惨败的三大营能迅速重整旗鼓,重新投入战斗,而且普通百姓也在战前准备和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土木堡之变和京师保卫战,是非常好的对照组,能够鲜明地看出大明的问题在哪里。】

    问题在哪里?问题在大明有个最垃圾的皇帝呗!许多人心里默默地想到。

    “朱祁镇当皇帝,狗都嫌弃”这句话,许多人刚开始一听还一惊,感觉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可是越想越对心中的感受了。

    刘彻听罢已经拊掌大笑:“这天幕可是说中了朕的心!”

    嬴政本一直皱着眉,听到中间,也忍不住弯起嘴角笑了笑。这话在理,这种人都能当皇帝,岂不是显得他这个始皇帝创立的帝位,人人都可以肖想?帝位,当然是有才能者才能坐的稳,才能配得上!

    李世民笑着摇了摇头:“狗嫌弃又当如何,祸国殃民者,当斩之!”想到这里,李世民不期然想起了自己的四弟李元吉,顿时笑容一收,心中涌出无限厌恶之情,这种脏东西为什么要出生在皇家!

    赵匡胤扶着额头,虽然很好笑,可是他笑不出来。大宋那被俘虏的皇帝,应该死在对方手里了吧?可千万别给放回来了!

    玄烨知晓后来的夺门之变,作为后来王朝的君主,往日他是对此幸灾乐祸,可是作为大清的皇帝,联想到天幕只提了一嘴的“第一次中法战争”,他不仅笑不出来,还有些共情大明了。

    大明君臣都提着一颗心,担忧着朱祁镇回来了会不会抢皇位,虽然他是继位正统,可是土木堡一战应当让他失去了臣心与民心,他手中又没什么势力,只要那时的大明臣子不脑抽,朱祁镇应该不会恢复帝位吧?

    【京师保卫战,保住了大明的基业,大明也不用像宋那样南迁,偏安一隅了。而且这一战将瓦剌打回了草原,收回了许多要塞和重镇,也让军队腐朽难堪的一面暴露了出来,惩治了许多往日尸位素餐的军队将领,增强了军队的兵力。】

    【朱祁镇被接回来后,因为他在朝野上下都已不得人心,代宗便将他软禁了起来。这一做法,主播是不太赞同的,朱祁镇之前的行为,给国家造成了那么大的损失,后来还充当敌军先锋来叫门,难道不应该当叛徒处理么?若换做是旁人这样做,早就千刀万剐了吧?朱祁镇竟然还能被养起来,也怪朱祁钰太心慈手软。如果早些把这个祸害料理了,也不会发生后来的“夺门之变”了,更不会有于谦冤死的惨剧。】

    这次主播的话,让所有人心情忽高忽低的,主播不赞同软禁?难道还放了他不成?喔,原来是要干掉朱祁镇啊,他所言所行确实是值得一个死罪,许多守城将领临阵脱逃就是死罪了呢!

    心还未完全放下,就听到了“夺门之变”几个字,再加上“于谦冤死”,顿时心口一窒,感觉要晕死过去了。虽一时不明白“夺门之变”是什么意思,可是加上“于谦冤死”,就知道肯定是朱祁镇来公报私仇了!以于谦在京师保卫战中的功绩,不仅能保他自己一世地位,还能保三代荣华!以朱祁钰的心性,不可能随意对于谦这样的功臣能臣忠臣下手的,只有可能是朱祁镇复位了。

    大臣们一片哗然,朱祁镇要是再当皇帝,已经送了大明朝一回。会不会再送一回啊?

    如此峰回路转的事,不仅惊呆了大明的群臣,其他帝王也感觉到了暴击:

    “什么?朱祁镇还会回来?”刘彻脸上打笑还未消失,就被这说法弄得措手不及。

    嬴政听到此,也认同地点头:“天幕所言在理,早些诛杀贼人,于国才是正事。”

    李世民脸色变得难看,因刚刚想到了李元吉,此时对朱祁镇的恶感也到了顶峰:“果然是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更何况,想要给朱祁镇弄几个罪名,名正言顺地干掉,并不是什么难事。

    赵匡胤稍稍松了口气,他弟赵光义好像还不错,一直对他十分恭敬顺从。要说对兄弟下手这等事,确实是很难做到。

    第43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43)

    朱元璋震惊过后, 第一反应是防备,他突然来到这蠢东西的皮囊里,不知缘何而来, 因此也不知缘何就会离去, 若是他不得不半途抽身, 让蠢东西回到自己的皮囊里。恐怕他又要祸害江山了!

    思及此, 朱元璋便开始思索如何留后手。

    【大明的国运,因为朱祁镇,出现了一波三折的情况。土木堡之变,差点让大明直接夭折, 幸而于谦力挽狂澜, 将大明国运续上了。若是从这个时候,一直休养生息, 大明还能慢慢回到正轨,可朱祁镇这个大明克星还在, 大明的江山注定安宁不了。】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 朝中大臣石亨、徐珵,也就是后来改名徐有贞的那个, 勾结后廷宦官曹吉祥, 想趁机拥立新君, 好获得一份从龙之功,从此平步青云。】

    众臣听到曹吉祥的名字,就觉得没有好事,同时有惊愕, 石亨不是刚刚在京师保卫战中,因于谦的赏识, 而立下了重大功劳么?怎么转眼就要拥立新君了?

    只是曹吉祥已经被下了大狱,因刑讯的折磨而只剩下半条命了;而石亨前些时日才经历了阳和之战的大败,估计还在单骑逃命中;于是,在众人眼前的,就只有天幕所提到的徐珵,此时他还未改名,大家一下子就都锁定了他。

    徐珵听到天幕提到自己的名字,顿时头皮一乍,浑身发软,整个人脱力到直接跪倒在地上,又慌忙爬起来,双腿并拢跪好。

    同僚的审视、鄙夷、探究之类的目光,以及皇帝那威严的眼神,让徐珵感觉自己好像在遭受凌迟!

    至于还在牢狱中的曹吉祥,他本因刑罚而丢了半条命,此时正趴在牢中的稻草上,迷迷糊糊地听着,外面传来熟悉的天幕的声音,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顿时一个激灵醒了过来,原来,想要拥立新君,是他的命运?

    【设立储君一事,皇帝一般是与文臣商议,武将能插话的地方不多,因此像于谦、王直等这等有过重大功劳的重臣,是最有话语权的。而石亨作为武将,虽因京师保卫战一事,不仅洗脱了阵前脱逃的罪名,还凭此军功扶摇直上,成了有爵位有实权的重要武将,可他还不知足,想要更进一步,权倾朝野。另外,他还因私人原因,于谦因未积极回音他的私人交情,导致石亨的记恨,更使得他对于谦恩将仇报。】

    【宫内,曹吉祥联系孙太后说了要拥立朱祁镇一事,宫外,石亨联系了太常寺正卿许彬,许彬推荐了徐有贞,也就是改名后的徐珵,徐珵听了石亨与张鞁1的想法,连夜夜观天象,发现紫微星有变,便觉得此事值得干,而且要尽快!】

    【这时候,就不得不说国运有时候真的存在了。在景泰八年正月十六这一天,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于谦等,与其他大臣商议要上奏请立当时的沂王朱见深为太子。事情商定后,等奏疏写成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日暮西山之时,于是众人决定第二天,也就是十七日早朝时,再呈给皇帝,结果就在这一夜,发生了夺门之变。仅仅差了几个时辰而已,若是当晚便把这份奏折呈上去,这样重要的奏折朱祁钰应当会连夜批复,直接定下朱见深为太子一事,不仅是于谦等人的命运,大明朝的命运也会被改写。】

    不少人都暗暗倒抽凉气,仅仅是一份奏疏递迟了一天,竟然就能改写整个王朝的命运吗?

    朱见深并不是朱祁钰的儿子,而是朱祁镇的儿子,朱祁钰的儿子是朱见济,若是活到景泰八年的话,也有十三岁的光景了,大臣们为何不考虑朱见济呢?

    那么小的皇子,想要做出忤逆之举也不太可能,最大的可能就是,朱见济夭折了,而朱祁钰没有其他后代,所以只能选择朱见深。

    可朱见深是朱祁镇的儿子,他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想到这里,许多人真是感觉眼前一黑,朱祁镇是肉眼可见的那个差劲的皇帝,而朱见深是那个不知好坏,但极有可能是坏的皇帝,老天好像不给大明朝活路啊!

    朱祁钰虽然慢了两拍,却也领悟到了朱见济的下场,顿时脸色一白。这个时候,朱见济才四五岁,竟然就要夭折吗?

    几个时辰,便改变一个王朝命运的时,也令其他帝王惊骇:

    嬴政嘀咕:“世上真有如此惊险巧合之事?”

    刘彻也哀叹不已:“仅几个时辰,就要让那该死的东西回来当皇帝?老天不开眼啊!”

    即便不是自己刘家的天下了,刘彻的代入感也极强,若是他有朱祁镇这般后世子孙,估计能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

    李世民轻叹:“确实,有时候短短几个时辰,便能决定王朝的命运。”

    他想到了玄武门之变,也是仅仅几个时辰,便是太子和老四身死,李渊不得不立他为太子,并且逐渐将权柄都交给他,自己成为了太上皇。

    只是,玄武门之变是矛盾积压后许久后的必然爆发,而这夺门之变比起来,更像是儿戏一些。一个是明主终得其位,一个昏君再次入主,便也决定了两个王朝的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赵匡胤也觉得夺门之变十分儿戏,他建立宋朝,便是他自己一次一次拼杀出来的结果,却不想有人如此愚蠢下作,还能屡登宝座,属实令人嫉妒又气愤。

    只是,天幕说得对,对于这种帝国,万千权力集于皇帝一身的王朝来说,改变王朝命运,最有效最快的方式就是换个皇帝。难道他大宋,沦落到两个皇帝被俘、不仅收不回幽云十六州,还丢首府开封,只能偏居南方的因由,就在于皇帝不行?还一直不行?

    玄烨也轻叹,这就是他为难的地方,别的王朝是没有成器的继承人,他则是儿子多且势均力敌,要是选了个压不住的继承人,那就要打起来了,狗脑子都给打出来,儿子们打成什么样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消耗大清势力,损耗大清国运……

    而朱元璋背在身后的手,是拳头握紧了又松开,松开了又忍不住握紧,他此时真是十分惋惜,恨不能面对面揍朱祁镇一顿,他怎么就阴魂不散!怎么就生怕大明江山亡不了!

    仅仅几个时辰,哪怕石亨等人推迟一天发动政变,都不会让朱祁镇再上位,难道真的是朱家风水有问题不成?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怀疑。

    第44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44)

    【在正月十六这一晚, 折子还没来得及递上去的时候,徐有贞又顺道邀约了杨善与王骥,又与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回合。另一边, 张鞁以保护京城为由, 调集了一大队京营兵来到皇城, 由石亨用他掌管的皇城钥匙开了门, 四鼓时分大队人马进入了皇城,还反锁了城门。众人来到南宫,因宫门坚固异常,所以从墙上开了个洞进去。南宫内的朱祁镇见到突然到来的人马, 还以为是弟弟派来杀他的。】

    【等到众人一齐跪地称万岁, 朱祁镇才知道,这些人是来请他复位的, 于是原地转变了态度!他甚至想都没想这些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只要有一点机会往上爬, 他都不会放过!可见这七年,他根本没有反思过自己, 也不觉得土木堡之变的主要责任就在他!石亨曹吉祥等人造反,他想都不想就觉得, 他还配得上皇位, 真是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因为气愤, 天幕的声音显得有些高昂。

    而听到天幕点破了朱祁镇的无耻之处,许多人都附和地点头。但凡是略有廉耻之心与血性之人,恐怕早就自裁了,哪里还有脸活上七年?

    所以朱祁镇不仅蠢, 不仅坏,还毫无廉耻之心。

    朱元璋想到天幕之前说的, 朱祁镇将自己的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不仅比旁人的命都重要,比这大明江山都重要,顿时心塞得差点喘不上气,他老朱家怎么就生出这么个玩意儿?他老家乡下财主溺爱养出来的孩子,都没有这般自私和败家呢!

    朱祁钰也有些发愣,他往日只想着,皇兄是长子,又是孙皇后所出,还是先帝亲口下诏传位的对象,所以皇兄当皇帝,于情于理于法,都是名正言顺的。而且即便是孙太后对自己百般防备刁难,皇兄也依旧善待自己,自己便觉得他是个明君。可天幕一层一层扒掉皇兄的皮,才发现他内里竟然是如此不堪之人!这样的人,确实是担不起治国经世的重任。

    朱祁钰转头看向朱元璋,深深吸了一口气:幸好幸好,幸好现在皮囊下的不是朱祁镇了,不然不仅自己要成“大冤种”,整个大明朝也要成大冤种了。

    【双方达成一致后,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就簇拥着朱祁镇直奔大内。在这一路上,朱祁镇不忘问所有人的名字,意思是要不忘功臣——这么一看,朱祁镇的智商好像突然又占领高地了,不知道是不是在被囚禁期间,他曾无数次幻想这样的情形,所以此时还记得起笼络人心。】

    【一路到东华门时,守卫阻拦,朱祁镇亮出了太上皇的身份,守卫立马就让他们进入了皇宫大内。他们一行人直奔皇宫主殿,遭遇拦截时也全被朱祁镇喝止——为何朱祁镇在面对瓦剌人时,没有这份勇猛和气度,对着自己人反而威势十足了?说白了就是个窝里横吧?等到朱祁镇神不知鬼不觉地代朱祁钰坐上宝座,石亨敲响了钟鼓,那些像往常一样上朝的朝臣,听到钟鼓之声,来到大殿上时,才发现宝座上的是朱祁镇而不是朱祁钰,顿时都愣住了。】

    “朝臣应该都会反对吧?”有人忍不住问,七年前的事,大臣们应该都记得啊!

    其他人也忍不住开口:“是啊,此人担不起皇帝之责。”

    “可依照天幕的意思,夺门之变是成事了的。”

    许多人回过神来后,顿时扼腕不已:“大明危!”

    【在大家愣神的时候,徐有贞站出来说朱祁镇重返帝位了,朱祁镇也宣布,因为朱祁钰病重无法临朝,所以自己重新登位,所有人仍旧担任原职。于是,大臣们便都拜下称万岁,朱祁镇也就顺利复辟了!等到朱祁钰梳洗好了,准备临朝,却听到钟鼓之声,还以为是于谦谋反了,听说是朱祁镇复辟,他连说了三个好,又重新躺下了。讲真,要不是史书是这么写的,主播定然以为这是哪个不走心的写手想弃坑了,所以在敷衍读者。这个宫变过程荒谬得如同儿戏一般,一点紧张刺激的地方都没有。】

    【这大概也是土木堡之变的后遗症,若是朝中有邝埜这等直言谏臣,高低都得问一句,朱祁镇你犯了那样大的错,哪来的脸继续当皇帝?如此拉低皇帝的下限,乱了规矩后,后世便只会觉得,皇帝如何昏庸无道,如何不承担治国理政的责任,如何瞎搞乱来,都没关系,毕竟有朱祁镇这样一个卖国还能当皇帝的例子在,后面的皇帝摆烂搞下限不都毫无心理压力?】

    不仅是天幕觉得太过于儿戏,大明群臣也觉得儿戏,朱元璋也觉得这就像是过家家!

    玄烨道:“天幕所言极是,若非如此,明朝后来的君主,也不至于都那般千奇百怪。”

    当然明朝皇帝越奇葩,也就给后来的大清提供了许多踩明朝的理由,这是大清皇帝乐见其成的。

    李世民是最为无语的:“竟是这般就行?”

    这么轻松就能得到皇位,他何必还布线那么长时间,联合朝野上下后,才给太子和老四设伏?何必将他亲爹逼至墙角才拿到权力?这么一对比,真是好气哦,怎么他上位就那么难,人朱祁镇就那么轻松?都是当皇帝的,差别那么大?

    嬴政也有些受刺激:“朕所开创的帝位,竟然如此轻易就能让贼人得手?大明如此,大秦呢?”

    想到这里,嬴政又有些难绷了,还是愁儿子们不太成器,不像自己这般狠辣果决有手腕,帝位传予他们,还不知道守不守得住。

    刘彻想到自己手中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想到自己为此所做出的牺牲,心中酸得不行,依旧嘴强:“若非没有强劲敌手,这一无是处的东西能轻易复位?”

    但凡朱祁钰稍微强硬一些,或者有个朱高煦那般野心勃勃的王爷在一旁盯着,朱祁镇都没可能成功。说白了,这把鱼塘局,朱祁镇一个菜到家的人,也能轻易拿下这一杀。

    朱祁镇的成功复位,也有点打破赵匡胤的认知:“如此这般了,竟然还能复位?大明朝臣是干什么吃的?”

    竟然是象征性反抗都没有,直接认下了这个皇帝,七年难道就能让他们忘了朱祁镇所做作为?1

    【朱祁镇复位后,当天就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并于一月二十二日以谋逆罪杀于谦、王文,不仅将二人当街杀头,并抄了二人的家。可是于谦家中的清贫,让许多人都震惊,家中除了朱祁钰御赐的蟒袍和宝剑,没有其他贵重物品,当时的于谦在景泰朝,可以说是第一权臣,权倾朝野,景泰帝对其十分信赖,多的是方法和途径捞好处。他却能甘守清贫,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难得的完美忠臣。】

    第45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45)

    朱祁镇的这一操作, 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谋逆?明明是朱祁镇自己谋逆,竟然将此罪名扣到于大人头上?”有人吃惊地喊了出来。

    这时许多人都忍不住了,刚刚还敬畏朱祁镇是朱家人, 怎么着都是皇帝, 皇帝的言行不能随意指摘。可是朱祁镇冤杀于谦一事, 戳了许多人的怒点:于谦前有不世之功, 后有勤恳辅佐之劳,放在任何王朝和皇帝手中,都是一等一的功臣,朱祁镇竟然直接罗织了一个最不可能的罪名将他杀了?!于谦对国对君都做到了人臣的极致, 竟也落得如此下场?!

    这让许多大臣都物伤其类。于谦此等功臣能臣, 都会被皇帝栽赃后诛杀,更何况其他人呢?

    “真是鼠类!鼠类!”

    “皇家祖宗不开眼啊!为何会让此等昏庸之君再次得权?”

    “该死!太该死了!于大人太冤了!”

    “石亨曹吉祥徐珵才是罪该万死!活该遗臭万年!”

    “诬陷忠良, 害死能臣,他们与秦桧何异?!尔等便是当世秦桧!”

    ……

    这样的斥责谩骂, 犹如一声惊雷后的暴雨,一下子席卷了所有的大臣。

    不说同属为文臣的六部大臣们, 武将们也十分愤愤,毕竟于谦可是在国难当头之时, 率众将士打赢了京师保卫战的, 他的军事才能已令武将们万分佩服。

    徐珵依旧跪在那里, 皇帝没让他起来,他就不能起。而且随着事情往越来越荒唐的方向发展,他的头也越来越低,背也越来越垮。

    虽然他还未做过天幕所说的事情, 可是周围的人,都已经认定他是一个品性败坏的人, 为了一己私欲,为了能往上爬,连于谦那样如清风明月一般纯粹的同僚,也要被诬陷!

    此时石亨还未回到朝中,而曹吉祥已经下了大牢,没有人和他分担,徐珵自然只能独自承受众臣的怒火。

    有人趁乱踹了他两脚,还有人直接给了他邦邦两拳,都是一副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的模样。

    最后,徐珵终于撑不住了,直接趴到了地上,嘴角流出一丝血迹。

    朱元璋也气愤至极,但他不能让大臣再当着自己的面来一次群殴,便道:“来人,将徐大人扶下去,安置到偏殿休息,再去请个太医来。”

    “是!”侍卫们飞快地拉起蜷缩在地上的徐珵,但是他们心中也十分不满,虽不敢违抗皇帝的命令,但下手重一点,用最难受的方式挟住徐珵,让他有苦难言,还是可以的。

    众大臣看着徐珵像死狗一样被拖下去,心中的愤怒却未减轻多少,与这样的人同朝为官,实在是耻辱!

    以后还得防着他一些!

    朱元璋看着大臣们的脸色,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徐珵这种人,别看平时闷不吭声的,但是咬起人的时候,是真的往死里咬。不仅大臣们害怕,他这个皇帝也厌恶到了极点。如此摆弄皇权,扭曲大明国运,此种人该死!

    可惜,天幕所说的,是他们还未做过的事,朱元璋还不能就此将他们拿下,直接来个午门斩首。

    朱元璋心中,是真的惋惜来着。

    而还身处大牢中,却不耽误收听天幕的曹吉祥,听到他与徐珵石亨等人,竟然真的将皇帝换了个人的事,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状若癫狂。他扶了朱祁镇重新登位,肯定会受到极大的倚重吧?莫说是王振,任何人都别想赶上他对权力的掌握!他一定要好好控制住皇帝,到时候,他想让谁死就让谁死,想让谁生就让谁生,区区郕王,根本不在话下!

    曹吉祥沉浸在自己美妙的幻想中,狂笑不止,笑到中途,突然被口水呛住,忍不住拼命咳嗽起来。

    这时候曹吉祥才回过神来,自己已经身处死牢中,眼前是死路一条,什么荣华富贵,什么大权在握,全都是梦幻泡影!都是假的!曹吉祥顿时转喜为悲,大笑变成了大哭,整个人神志都有些不清了。

    守卫在外面听见了,啧啧道:“这死太监是疯了吧?”

    另一人往里面瞅了两眼,说:“估计是了,听到天幕这样说,谁不疯啊?”

    成了就是一步登天,败了就是直接下地狱,任谁遭遇了这样两级的冲击,都难稳住精神状态。

    “他这下场是活该,也先都快打进来了,他还想着换皇帝,真是不把别人的命当命。不过,这件事要尽快禀告给陛下,回头他要是疯的太厉害,把自己弄伤了弄死了,咱们又要挨板子了。”

    “你说得对,这人要是自己死倒还好,莫要连累我们。”

    很快,曹吉祥在牢里疯了的事,就被禀告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没多犹豫,语气平淡道:“如果已经审完了,就直接砍了吧!”

    “是!”

    底下的人也心里一松,曹吉祥死了,这烫手的山芋就解决掉了,他们也轻松不少。

    曹吉祥之前就谋逆,这罪名直接处死没问题,可徐珵是个问题。主要是那些事他还没做过,没有合理正当的理由,不能直接把人干掉。毕竟朱元璋不像朱祁镇那么蠢,想弄死别人,用的罪名都是一眼假的,以至于群臣不服,后世唾骂。

    朱元璋眯起眼睛,决定先把徐珵留一留,再看后续表现。他又不像于谦那般完美忠诚,想要寻错处的机会多的是,到时候从重惩罚,估计群臣也得拍手叫好。

    计较好了后,朱元璋便不放在心上了。

    在激愤的大臣中,显得最为冷静的,反而是于谦这个当事人。

    听说朱祁镇以“谋逆”的罪名,将自己当众斩首,于谦愣了片刻后,就接受过来了,不是接受自己的命运,而是他心中感觉:果然如此!朱祁镇给他的印象,就是这般愚蠢鲁莽,还自以为是!

    所以,朱祁镇复位的话,他肯定会竭力反对的。这大概也是朱祁镇迫不及待将自己扣上罪名抓起来的原因。

    不过,说到自己的死,于谦倒是一点都不怕的,于国于民,他已经尽了全力,冤死之后,后世之人依旧记得并传颂他的清名,这就够了。他于谦活这一世,本就不求什么荣华富贵,也不贪生怕死,虽死法觉得有些不值,却没那么惧怕。

    只是,朱祁镇此等不忠不孝不悌不义,还昏庸无能之人,重新当皇帝,大明朝廷怕是又不安稳了,到时候受苦受累的,还是百姓啊!

    一旁的邝埜,看到于谦表情稍微错愕之后,很快恢复了平静,心中叹息后,伸手拍了拍于谦的肩膀。

    邝埜明白他的心情,天幕说他死在土木堡一役时,邝埜也并未因为自己的死而多难过,反而是更担心大明后面的该如何拯救,幸而他没看错于谦,为人中正耿直不说,竟有如此布防和用兵的才能,让他这个上峰十分惊喜。

    不过,他们上级下属二人,竟然都因朱祁镇而死,可见朱祁镇怕是个忠臣良臣的克星啊!

    嬴政心疼地嘶地吸了一口气,心中暗想,若这于谦能在大秦为官,朕能省多少事?如此良才,上天为何给了朱祁镇那没头脑的?

    刘彻早已收敛起了笑,十分惋惜:“冠军侯英年早逝,是天意,于谦之死,则是人祸啊!”

    相对来说,天意难违,但人祸则是不应当。

    李世民早已不对朱祁镇抱期望,但是听到朱祁镇竟然给于谦扣了个“谋逆”的罪名,然后不到一旬时间就将人当众斩首,也不由得面皮抽了抽,一时之间,不知道该骂朱祁镇太蠢,还是惋惜于谦一片忠心喂了狗。

    “罢了,是朱祁镇不配!也是大明朝的损失。”

    生出朱祁镇这样一个祸害,就是大明朝应该承受的厄运。李世民毫不客气地想到。

    第46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46)

    赵匡胤也无语了, “只是个文臣,又非武将,手中无兵权, 还立过功, 顶多耳朵受折磨罢了。杀了他耳根子清净了, 名声却臭了, 君臣也离心了,得不偿失啊。”

    而擅长打压夺权的宋太祖,对朱祁镇蠢到扣谋逆的帽子而无语,“杯酒释兵权”世人也看得出有问题, 却在法理上挑不出错儿来, 所以也只能骂骂白莲花,说他心机深沉。可是各朝强权帝王, 哪个不是城府极深的人?

    玄烨呵呵一笑,若非明朝皇帝, 就是从朱祁镇这儿开始烂得厉害的,他大清又哪来机会入住中原呢?对此, 他倒是乐见其成。虽惋惜于谦此等忠臣良才,可不能为自己所用, 便无太大意义了。

    【朱祁镇在杀了于谦后, 果然给曹吉祥、石亨、徐珵等所谓的“功臣”加官进爵, 而这些人算是得偿所愿了。二月初一,朱祁镇废兄弟朱祁钰为郕王,朱祁钰二月十九就去世了。他去世后,虽以亲王礼下葬, 朱祁镇却赐他戾字,还将他的妃嫔都赐死殉葬。本是兄友弟恭的一对兄弟, 就这样到了地下估计都成了仇人。从旁观者角度看,朱祁镇不配当皇帝,因为他又蠢又坏。可是从朱祁镇自己的角度看,就是朱祁钰抢了他的皇位,他自己怎么败坏江山都无所谓,但不允许别人抢,哪怕这人是他唯一的弟弟,而且当皇帝也比他做得好。】

    【朱祁镇肯定觉得自己是个爱憎分明的人,毕竟对他好的,他都会一一回报,对他不好的,哪怕是亲兄弟也别想落得好。可复辟一事,细细研究起来,真的有必要吗?在夺门之变发生后一个月左右,朱祁钰就去世了,而他的儿子朱见济在几年前就夭折。没有其他继承人的情况下,皇位只会回到朱祁镇这一支手里。大臣们已经拟好了请立朱祁镇儿子朱见深为太子的折子,朱祁钰别无选择,只能批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发动夺门之变,给自己本就不光彩的人生,再重重抹黑一笔吗?】

    刚刚大臣们因朱祁镇如儿戏一般的复辟方式,以及于谦此等忠臣的惨死,被转移了注意力,此时天幕这样一说,许多人回过神来了:是啊!根本没必要啊!

    朱祁镇抢的根本不是朱祁钰的皇位,而是他儿子朱见深的皇位!

    在朱祁钰当朝时,他被囚禁在南宫,无法出来。可是朱见深当皇帝后,难道不会将他这位“父皇”迎出来吗?出于孝道,出于法理,朱见深都必将将他好好供起来!

    所以,朱祁镇的夺门之变,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如此一来,从中得利的,并非是朱祁镇,而是石亨曹吉祥徐珵那些人了。”大臣们恍然大悟道。

    其他人立马回道:“是极是极!而且这被后世人唾骂的黑名,倒是朱祁镇这人承担了。”

    他们可以想象到,后世之人不仅骂他蠢和坏,还因他将兄弟之间最后的情分毁掉了,而骂他毫无血脉亲情,冷血!

    还有人叹道:“于谦冤死,其他忠臣也必将被清洗,而石亨、徐珵等人,再加上一个王振第二的曹吉祥,朝廷中只会比以前更加乌烟瘴气,良臣再无立脚之地了!”

    也就是说,大明朝廷将迎来至暗时刻,可能比王振掌权期间,有过之而无不及!

    想到这一点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朱祁钰在一旁听着,心中一片冰凉,他本对皇位无意,天幕中登基也是形势所迫。不想自己留了一线的皇兄,竟然会如此反击,贬黜自己还能接受,但为何还要赐“戾”字?他自认自己性格懦弱胆小,与戾字沾不了一点边,皇兄那么做,是为了羞辱自己么?

    想到于谦、王文等人身死,朱祁钰又暗恼,自己在位七年,竟然连那么简单的夺位都防备不了,还连累于谦等人送命?属实是不该!

    朱元璋在被朱祁镇用那么愚蠢的理由冤死了于谦后,朱祁镇的蠢已经无法在他心中掀起什么波澜了。这蠢东西还是读书太少,多看几本史书就会明白,谋逆造反,都是在当朝皇帝不知道还能活多久、且风险小收益大的情况下,若当朝皇帝病的快死了,哪有什么造反的必要?

    这蠢东西,果然自己背了骂名,好处都是别人的,符合他一贯以来的愚蠢做派。

    对此,李世民和赵匡胤都表示认同,李世民是不知道亲爹还能活多久,且兄弟在一旁相逼,赵匡胤是小皇帝才继位,军权在手,帝位犹如探囊取物。

    “朱祁镇在政变中并未出什么力气,被人利用被人蒙骗,是他应得的。”李世民毫不客气地骂道。

    世上哪有那么多坐享其成的好事,特别是争夺皇权这种事。

    赵匡胤也指指点点:“兵权不在手中,被人卖了也实属正常。”

    帝王们看得出来,此次宫变夺权,朱祁镇反倒像个吉祥物,只因他是朱家子孙,坐皇位比较名正言顺,那些人才带上他玩的,不然早就让朱祁镇一边玩蛋去了。这样得来的皇位,朱祁镇还想什么都不付出,只得好处?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朱祁镇被后世子孙翻来覆去地骂,实属正常,是他应得的!

    【以上道理,朱祁镇还是在很久以后,被手下的大臣点明了,他才想明白的。在那之前,他一直纵容曹吉祥、石亨等人作恶,各种冒领军功、侵占良田、安插亲信、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诬陷他人……可以说是无恶不作。但因为他们有从龙之功,朱祁镇就一直对他们十分宽容忍让。每次有大臣弹劾他们,曹吉祥就会哭诉二人在宫变中的功绩,朱祁镇就又会因此偏向二人,导致他们的权力不断做大。】

    【而另一方面,徐珵虽因所谓的功劳而升任首辅,却依旧贪慕功名,想要加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作为文臣他无法在战场立功,便逐渐与曹吉祥石亨二人分道扬镳,并逐渐形成对峙的形势。】

    【到天顺二年时,石亨的心腹、接任于谦成为兵部尚书的陈汝言被揭发贪污而抄家,抄来的东西放在宫殿走廊展示时,朱祁镇就难免想到了于谦被抄家时,家中的清贫。于谦当兵部尚书近八年,家中没有什么财物,陈汝言不到一年就贪了一大堆,有了这样赤裸裸的对比,朱祁镇才慢慢悔悟:于谦是真的忠臣,自己冤枉他了。可惜已经晚了,因为于谦的“社稷为重,君为轻”是朱祁镇不能接受的,朱祁镇一直觉得是君为重,一直以他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所以即便是朱祁镇觉得于谦是忠臣也没用,二人的根本矛盾在于对于谦忠的是江山社稷,而并非某一个皇帝。】

    “于大人之言,看似悖逆,实则最为无私!”

    “是也!为臣者心中须有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劳苦之念,而非为君王一时欢心。”

    第47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47)

    于谦的例子, 激发了许多大臣的思考,也令许多大臣一下子领悟到了为臣的真谛——效忠君王和效忠国家,其实是两码事, 端看你更重江山, 还是更重自己的前程。

    不仅群臣忍不住嗡嗡地议论起来, 朱元璋也陷入了沉思。从朱祁镇的一意孤行出征, 导致土木堡大败,到于谦力挽狂澜立下挽天下于将倾之功,再到朱祁镇因愚蠢而被人利用发动夺门之变、冤杀于谦,每一个决定大明命运的大事件都表明, 并非所有天子, 都是以王朝利益为先的。

    其实也无需看朱祁镇,光是宋朝, 就出了多少个“资敌”的皇帝。若是皇帝都这般,败坏国运就是难免的事。自己创大明, 便立下宏志,要将天下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己能做到,是因自己有那份能耐, 能事必躬亲。若后面换做是朱标, 也能担得起如此重任, 朱棣或许略逊一筹,但也做的不错。可避免不了要出朱祁镇此等庸才,烂泥扶不上墙还毫无自知之明。

    如此看来……帝王掌所有权力,并非正途……

    想到这里, 朱元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属实冲击到了他的想法, 令他有些惶惑,又生出许多担忧——帝王若不能牢牢掌控天下大权,如何防备底下人谋逆篡位?

    一时之间,朱元璋内心陷入了天人交战中。

    【接下来,因大同总兵石彪被查,而牵连石亨,导致石亨许多罪行暴露,被罢去了一切兵权和职务,石亨又羞愤又不甘心,于是生出了谋逆之心,甚至说“陈桥驿兵变史书也不说是篡位”,明显有效仿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野心。但石亨被抓的直接原因,竟然是因为天顺四年时,京师天上出现彗星,朝野都惊恐那个扫把星是谁,锦衣卫一查,啊,原来是被夺了权的石亨心怀怨恨想谋反,那扫把星是他错不了了。然后石亨就被抓了,经过严刑拷打后,石亨死在了大牢中,石彪下场和于谦相似,当街问斩。天道好轮回啊,石亨谗言冤杀于谦才三年,不仅自己死得惨,追随者们也被清绞了干净。】

    石亨之死,令不少人都觉得十分痛快。

    “此等投机之人,有此种下场也是活该!”

    “可惜了了,若不是贪功冒进,贪图不属于他的权柄,好好发挥带兵打仗的才能,累及三代的富贵是不难的。”

    “石亨在权势巅峰三年后便身死狱中,焉知不是三年刚好用掉了三代的气运?”

    大臣们听了顿时一惊,虽不是人人都信教,却都知道因果轮回一说,透支子孙后代气运之事,他们也听过。石亨这是做了多少恶,不仅透支了气运,还将子孙后代连根拔起了?!

    “可惜了,曹吉祥和徐珵未受到什么惩罚!”

    “你怎知不会?天幕还未讲罢了。”

    “曹吉祥的下场要比石亨惨才行。”

    “如何惨?石亨好歹还有后,曹吉祥连个后都没有。”

    ……

    其他人都在关注石亨的死,只有赵匡胤注意到石亨以他自比,顿时觉得恶心到了:“此等叛逆贼子,也配与朕相提并论?”

    待冷静一些后,赵匡胤慢慢领悟到,后世对他发动的陈桥驿兵变,并未多加指责,不然石亨不可能以那次举事自比。这令想要好名声的赵匡胤,顿时心情大悦。叛乱夺位,本是大逆不道之举,要被天下唾骂的,可后世之人并未横加指责,反而隐隐有赞赏之意,这是为何?

    思索良久,赵匡胤终于得一点灵光:一切还要归于“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夺大周皇位,本是违逆之举,但他当皇帝后,比大周皇帝做得好,大宋比大周要好,百姓便认可他夺位是对的!创立大宋,使社稷安定,万民休养生息,后世之人便认可他的功勋,也不认为他陈桥驿兵变是应该被唾骂的事了。所以,一切最后都要归于“民心”。

    思及此,赵匡胤忍不住咧嘴笑起来。得位不正是他一直以来的心病,如今天幕的解说,令他看到了一个“洗白”自己的绝佳途径!若大宋能如汉唐一般,开疆拓土,开创盛世,那么陈桥驿兵变就不再是他的“黑点”了!

    赵匡胤独自乐了许久,待收敛后,突然想起,天幕一而再再而三提到的“被俘二帝”“被迫南迁”等语,甚至还出现了“南宋”,可见宋未能立下比肩汉唐的功勋,甚至一直羸弱不堪……

    想到这里,赵匡胤顿时心口一窒,他的大宋,到底发生了何事?!天幕能不能讲讲他的大宋啊!

    【石亨被抓后,令曹吉祥感觉到危机十足,虽然朱祁镇没对曹吉祥下手,但朱祁镇在大臣李贤的点拨下,逐渐领悟到,夺门之变其实是石亨、曹吉祥、徐珵的投机之举,目的并非是推他上皇位,而是为了借机铲除于谦这样的政敌,好上位掌权罢了。朱祁镇对曹吉祥等人的态度,自然没以前那么热络,这让曹吉祥一党生出了危机之感,于是谋逆之心大起。】

    【别的太监当监军时,趁机和将帅拉关系、捞财物,曹吉祥喜好特殊,他爱收集降将和异族勇士,多年来也是蓄养了一批武夫,其中有不少蒙古人。另外曹吉祥还豢养食客,就如春秋战国时,各国贵族门下的谋士一般。这些人的存在,都昭示着曹吉祥的野心。曹吉祥的侄子曹钦,是曹吉祥十分倚重的亲戚,他们叔侄二人还问门客冯益历史上有没有宦官子弟后代当皇帝的,冯益就说,魏武帝曹操是东汉宦官曹节的后代。1】

    【于是,曹吉祥叔侄便觉得有了前例,曹钦更是野心膨胀,想要成为“曹操第二”。石亨被抓,曹钦感觉朱祁镇倚重的锦衣卫指挥使逯杲,盯他们盯得很紧,十分害怕自己成石彪第二,于是密谋与曹吉祥里应外合,废黜皇帝,自己上位。在起事前夕,曹钦大摆宴席,点兵点将,大肆厚赏,但有人将此时泄密给吴瑾,也就是之前在朱祁镇御驾亲征时,战死途中的第二代恭顺伯吴克忠之子。吴瑾立马告诉孙镗——之前在京师保卫战中立功的将领,二人一齐赶赴皇宫,却不得入内。】

    第48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48)

    这次, 赵匡胤与李世民一齐被恶心到。

    “这大明朝,皇帝不太行,下面的奸佞倒是一个比一个自大。前有石亨以朕自比, 后有曹吉祥曹钦以曹操自比, 哼!若他们真有和朕一般的才能, 怎可能都成了奸佞小人?曹操虽‘挟天子令诸侯’, 才能上却不是这对阉人叔侄能比的!”

    赵匡胤对自己被小人拿去自比而耿耿于怀,他的名声就是被这种人坏掉的!

    李世民难得露出鄙夷的神态:“自比曹操?倒是瞧得起自己个儿。”

    曹操为一世枭雄,虽然他对皇位和权力的野心,令诸朝帝王觉得反感, 但曹操的实力, 却是各家都佩服的。不说曹操的军事实力,光是文化水平, 你就说你朱祁镇的满朝文武加起来,能不能比得过他一个人吧!一篇《龟虽寿》吊打没问题吧?

    嬴政心中越发羡慕:“后世竟出了如此多惊才绝艳的人物吗?”

    若非历史留名, 震撼后人,那些人又何至于用他们自比?为何他大秦就没如此人才?

    刘彻愣了愣, 不知为何,曹操这个名字, 令他忍不住打了个激灵, 该不会是和他大汉有关吧?

    倒是朱元璋这个当事人, 早就麻木了,他发现,不仅他那个蠢玄孙普信,连带着他手底下的人也普信, 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多厚颜无耻之人?

    大概因为这把是鱼塘局吧。

    【前去宫里报信的吴瑾和孙镗文化水平不行,无法很好地解释前因后果, 只好写“曹钦反!曹钦反”的奏折,从长安右门递进去。朱祁镇这人就这点突出,谁侵犯他利益他就下死手。于是曹吉祥从龙之功再大,他也直接将人家抓了起来。并命皇城宫门和京城九门的守卫,紧闭各门,不许开启。】

    【等曹钦起事时,发现重要门户都紧闭,他第一时间先去逯杲家里杀了他,然后带着手下的人到处攻门。结果忙活了一夜,一扇门都没打开,只抓住了李贤等大臣。孙镗命他儿子引来京师团营的禁卫军,父子几人率军与曹钦的人马拼杀,吴克忠之子也参与了平叛,可惜被曹钦斩杀,父子二人皆因朱祁镇而死,属实可惜。而禁卫军与叛军的厮杀,持续了整整一天后,终于击败了曹钦。最后曹钦自己投井而死,而曹家所有人,都被杀光。】

    听完曹钦的造反,众人竟然有一种“这才是争夺皇位的正确打开方式”的感觉。

    不杀个天色大变,日月无光,哪里算起兵篡位呢?

    想对来说,朱祁镇趁朱祁钰病危夺位的事,越看越像儿戏了。

    “可算是死了!”有人带着庆幸道。

    另一人也道:“如此一来,皇帝总该认识到这些人的狼子野心,能肃清朝堂了吧?”

    “不容乐观。”也有人说道。

    至于为何不容乐观,看朱祁镇的为人就知道了。

    说白了,为何皇帝身边会有奸佞,不还是皇帝纵容的结果?若是圣主明君,奸佞就算是想钻营想专权,也没有那么机会啊!

    想明白这些,大家就乐观不起来了。

    至于曹石二人的下场,刚开始的开心过后,剩下的只有无语。他们死了倒是一撒手万事空,可给朝廷和朝政留下的坏影响还是在的,朝廷又要花费多少精力心血去弥补修复呢?折腾来折腾去,累的是他们这些朝臣。

    想到这里,不少人甚至生出了对官场厌烦的情绪来。

    【大明朝的国运,就是在这一波三折中,被消耗得十分厉害。若非朱祁镇这样的皇帝拖后腿,大明只要有一个及格的皇帝,经过积累后,大明未尝不会成为世界上首个开启探索世界、独步全球的国家。1史学常说强汉盛唐,汉朝的强大在于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基础,唐的兴盛是国力的全面提升,是经济文化各领域的腾飞,而明朝,和汉唐一样,前有一个短命王朝,是经过长期分裂以后的大一统王朝2,是前朝对改进制度进行了试验的王朝……明和汉唐两朝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但天意弄人,大汉虽政治斗争激烈,但多代帝王都是明君,都是及格线上的皇帝,还有卫青霍去病等限时外挂,开疆拓土功勋卓著;大唐更是有天降猛男李世民,不仅军事才能为帝王第一,政治才能、人品性格等等,皆是帝王中数一数二的,可以说是六边形满级帝王。所以他不仅一人完成了大一统的丰功伟绩,更是将整个国家带得蒸蒸日上,内政外交无一不秀,所以大唐成当时世界第一也不奇怪。】

    【而大明呢?按照历史的发展,如果没有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猛男降世,那么老老实实苟着发育,慢慢积攒国力,待时机到了,自然能创下帝制史上的另一个强大王朝。可惜大明运气不好,一把抽中了朱祁镇这个天坑,不说平稳过渡,他还拼命往死里坑大明。土木堡之变就让大明元气大伤,但底子还在,朱祁钰在位七八年,算是让大明缓了缓。若后续换朱见深直接当皇帝,大明也不至于继续如此消耗,可历史就是这样,朱祁镇那儿戏般的复辟也能成功。】

    天幕的语气中,带着惋惜和不甘,重重地敲击着大明君臣的内心。

    大明竟有机会比肩汉唐盛世?但是被作没了?哪怕天幕只是说说,事情还不一定是真的,可大明所有人都觉得心痛得无法呼吸。

    “哎呀!真是……哎呀!”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大臣。

    “大明……大明竟是如此不幸……”也有人呜咽起来。

    “既然天幕将事关国运的事告知我等,便是给我等一个修正改过的机会!”还有人比较乐观。

    文武大臣们激烈地争论了起来。

    若是大明能比肩汉唐,成为历史上的盛世王朝,那他们也能像汉唐的君臣一样,青史留名,一直被后世人记住纪念了!

    想到这里,许多人内心火热,可能做不了卫青霍去病,但像魏征一样,做个直臣谏臣,应该是可以的吧?

    朱元璋表面看似平静,内心却激荡不已,他没想到,天幕对他大明的评价如此之高,竟然看好大明能比肩汉唐。汉以疆域为王,唐以盛世为称,那他大明走向巅峰的话,会是一番什么样的光景呢?朱元璋想了好一会儿,感觉自己想象不出来。天幕所说的探索世界,独步全球?那这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虽还没有想好怎么做,但朱元璋心中的欲望,却是越来越热切:创大明盛世!

    第49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49)

    天幕对大明的赞叹与惋惜, 也重重地叩击其他帝王的心门:

    嬴政疑惑:“为何天幕不提大秦,难道大秦在历史上,并非强盛王朝?不会吧?朕的事业版图, 难道终究没能实现吗?难道, 我大秦也有了一个朱祁镇一般的皇帝?”

    根据天幕刚刚那番话的意思, 就是继位的皇帝不行, 才导致大明失去了创造巅峰的机会,难道大秦也是同样原因?

    嬴政并不觉得自己的想法与规划有什么错,大秦按照他的筹划发展下去,莫说比肩汉唐, 汉唐还能不能出现都不好说, 他大秦能千秋万代!

    刘彻听到南乔夸奖汉朝强大,第一次发自内心地笑了, 他大汉威名,果然在历史上也是煊赫至极, 他尽可能将每一寸土地都纳入版图的做法,是对的!所以后人夸大汉强大了!

    再想到天幕说过的汉家王朝, 刘彻心想:莫非,我子民已自称汉民了?这汉民, 是与北边的匈奴、南边的蛮人相对称的吗?

    想到这里, 刘彻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前头的秦朝,修全国的驰道、让全国用统一小篆……不就是想让天下人都自称秦人吗?他大秦忙活了一场,直接二世而亡,倒是让他汉朝做到了!后世子孙都自称汉人, 后世王朝也称是汉家王朝!

    虽然汉唐是一起被夸的,可天幕只点名了他李世民!李世民也忍不住笑了, 看看!后世子孙都夸他,军事才能为第一,政治才能也数一数二!意思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上没有皇帝能与他比肩!

    李世民真想把魏征也拉过来看看,看看别人是怎么夸他老板的,结果这小老儿天天对着自己这个文治武功第一的老板挑刺!

    李世民甚至还想把自己死去的老爹,也从坟里挖出来,扒开他的眼睛,让他好好看看,自己比李建成好到哪里去了!自己不仅立了统一的不世功勋,还创下了首屈一指的盛世!让大唐与大汉并称历史双峰了!

    待稍稍冷静一些后,李世民想到:后世人应当不会因玄武门之变而骂自己了吧?从“社稷为重,君为轻”得到世人认可一事来看,后世人在意的,并不是什么嫡长继承,更在意的是谁会治国,谁能令万民安居乐业,令社稷安稳。不然,天幕也不会捧朱祁钰,贬朱祁镇了,朱祁镇哪怕占了嫡长的法理,因他将国家带入险境,腰斩了国运,后世人便唾骂他。

    想到这里,李世民内心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他虽抢了大哥的皇位,但他当成了史上数一数二的帝王,说明后人对他是推崇认可的。

    赵匡胤听到天幕对汉唐两朝的赞美,回想了一下这两朝的事,心中服气。汉定下的疆域,是后世各王朝都拼命想要纳入版图的部分,只有将国土拓展到覆盖汉朝疆域,才算是完成了大一统的小目标;而唐朝离得不远,虽后期动乱不堪,但从贞观到开元,确实是前无先例的盛世。

    赵匡胤突然觉得,自己那夺回幽云十六州的目标属实小了,想要创造大宋的盛世,便要向汉唐看齐!他若有生之年做不到,就让子子孙孙去做!

    想到这里,赵匡胤又想起天幕说宋被俘虏了二帝,还南迁成南宋,顿时像被戳破了的球,他大宋的子孙好像不太争气。

    李世民被天幕成为数一数二的皇帝,玄烨听后目光闪烁,他也十分想要“千古一帝”的盛名,可是他知道,自己的功绩远远比不了李世民,这令他十分惆怅。

    【朱祁镇是腰斩大明国运的人,但要知道,这种改变历史的大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这个事情的祸根,其实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时,就埋下了。】

    听到这里,所有的大臣都忍不住停下了讨论,不少人知道朱元璋身份的,都忍不住看向了站在上首的朱元璋。

    之前天幕一直在骂朱祁镇,怎么突然将矛头对准了太祖皇帝呢?

    朱元璋听了,心一沉,难道自己定下的那些规矩和制度有问题?

    不仅朱元璋像被打了一拳,其他帝王也愣住了:还要扒祖宗黑历史?!

    【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出身贫民,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最后奋斗半生成帝王,可以说他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若非他是历史上真是存在的,写在小说里,大家都会觉得离谱的程度。他从小未曾读书,都是后来自学的。能自学成皇帝,后面批奏折写诗都不成问题,可见他真的天赋过人。他的军事能力也是如此。和大家族出身、从小接受贵族教育的李世民比起来,他起点低太多。】

    朱元璋的出身,着实震撼了嬴政等好几个皇帝,他竟然出身自如蝼蚁一般的百姓中。

    朱元璋却并未多开心,他的身世历史,世人都一清二楚,他也知晓自己是万中无一的人才,可是想到天幕说,大明国运腰斩,祸根是他自己种下的,他就再怎么被夸也乐不起来。

    【他的出身造就了他的传奇,同时也限制住了他的发挥。哪怕他后来读了许多圣贤书,和当时的大儒宋濂等人能谈笑风生,但他骨子里有些东西很难改,比如他的小农意识。小农意识不太好理解,举个例子,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做了什么?大肆分封赏赐。这没什么,赏赐功臣是每个建功立业的帝王必须做的,不然谁给你打工卖命?可坏就坏在,他除了分封功臣,还各种分封亲戚。将儿子孙子都弄成藩王,有实权,觉得靠藩王能镇守边疆。】

    【可历史上,汉朝就深刻认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用推恩令来削减分封王的势力。结果老朱又把这一制度捡起来了。后来朱棣直接灭藩王,也是因为藩王就是危害中央权力的存在。朱元璋这做法,跟小农民家里,得了一点好处就把亲戚朋友都招呼来看一看,感受一下有什么区别呢?可是你要说,朱元璋不懂分权的危害,不知道权力落到别人手里的弊端,也不是这样。他在处理掉胡惟庸后,取消了宰相一职,只设置内阁来做皇帝秘书。两相对比起来,就可以发现,朱元璋不是不愿意分权,而是不愿意分给外人,他觉得朱家人才可靠,哪怕是个庸才,哪怕用最顶级的资源养着。外人就是不行,宰相这个存在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制度1,他说废就废了,难道以前没有帝王觉得,宰相是个掣肘自己的存在,尝试过废掉么?一直没废掉,只因为宰相真的十分重要,是除开皇帝之外,稳定朝廷的第二个压舱石。所以哪怕后来宰相没了,也得冒出个首辅来担任这个责任。】

    天幕一席话,让朱元璋脑中轰轰隆隆、头皮发炸、面皮发紧,自己这么做,竟然都是错的?

    朱元璋不是没想过藩王的隐患,但是他培养了太子朱标,朱标能令朝廷上下全都心服口服,所以他觉得藩王问题不大。可是朱标没了,这个能压住所有人的好太子去世了,这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一想到这里,朱元璋又感觉黑潮上涌了,忙退了几步,在椅子上坐下。

    另一个宰相的问题,也让他脑子里嗡嗡的,废除宰相竟然是做错了吗?胡惟庸在职期间,确实做的过分,所以他才想要夺了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手里。

    天幕说,他只觉得朱家人好,外人不好,这点朱元璋挣扎了一下,还是认了,他心中确实是这样想的,恨不得将朱家人都安排个职位,然后世世代代传下去,每个朱家子孙都能得到权力和财富的传承,这样就不用像祖祖辈辈那样,饿着肚子过日子,到最后直接饿死了,他向着朱家人也有错了?

    听到朱元璋的操作,帝王们也有些无语。

    刘彻微微摇头:“分封王是一大隐患,哪怕是帝王家的人,也能斗得你死我活,同姓并不是同心。”

    推恩令就是刘彻推行的,他最了解各地封王的野心,以及对中央权力的威胁有多大。

    嬴政想了想,他虽未封王,却也不想封王,他还是喜欢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世民摇摇头,“若是多读读汉书,便生不出分封藩王的想法来。”

    赵匡胤也无语:拜托这位大明太祖,你有实力打下江山,难道不知军权在外的坏处吗?

    几个帝王都被朱元璋的分封藩王的操作秀到了,至于宰相,当过权的都知道,这并非是一个职位的问题,而是皇帝真的需要这样一个人从旁辅佐,废掉职位却费废不掉职务的。

    【朱元璋是一个十分有魄力的皇帝,所以他在位期间,不仅能将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而且很多事他都做的挺不错的,说得上是能文能武了。可是,朱元璋有没有想过,他的子孙后代并非都是他这般牛人呢?后面朱棣做的还尚可,朱高炽和朱瞻基就明显力不从心了,所以他们逐渐放弃了边防,转向重文轻武搞经济。这两个皇帝文治还行,边防上虽然放松了,但有永乐年间的余韵在,还撑得住。可到了朱祁镇手里,文治武功都不行,再加上还偏听偏信昏庸无能,集中在皇帝手中的大权,不就旁落到太监宦官们手里了么?这个时候,朱元璋集中的权力越大,得益越大的就是宦官,对大明的伤害也就越大。】

    朱元璋……朱元璋感觉自己要炸了。

    第50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0)

    朱元璋没想到, 自己只是不放心外人分权,不想让那些和自己不是一心的人,占用权力, 从而对皇权皇位产生异心, 结果攥得越紧, 对大明的危害也就越大。

    他用尽全国上下最好的资源, 培养了朱标,对这个继承人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但他也得承认,朱标除了因为大儒是全国最好的先生、武将是出生入死作战经验的将领,还因为朱标确实是一个十分有灵气的人。朱标的资源, 用在朱祁镇身上, 朱祁镇也做不到像朱标这般出色,甚至不能及朱标十之一。

    朱元璋有些颓然地坐在椅子上, 手有着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他越想越觉得心惊, 越觉得天幕的话极为在理。

    他自己是打天下的皇帝,知道这皇位来之不易, 所以愿意事事亲力亲为,愿意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可其他人不一定能做到!而勤政, 反而是做皇帝的最容易做到的事, 但才能上的不足,就更难弥补,也更致命了。

    朱元璋扶住额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众臣见皇帝受到了极大刺激的样子, 都收起了叽喳讨论的样子,开始缄默不语。

    天幕骂朱祁镇他们可以理解, 还能跟着一起骂,可是骂太祖,他们可不敢随便附和。

    邝埜仰着头,微微思索了一番,突然笑了笑。

    于谦疑惑地看向他,邝埜低声道:“指出这些弊病的人,最好是非本朝大臣啦!”

    自大明洪武年以来,难道没人看出朱元璋这些问题吗?当然有的。像刘伯温就应当看出来了,可是这样一位才能卓越的传奇人物,也因为朱元璋的疑心而被冷落,最后被奸人下毒害死,谁还敢碰太祖的这块生了痈疮的逆鳞呢?为了保命,就只能糊涂着过呗。

    但天幕提出来便不一样了,太祖不仅无法将对方治罪,还因它所说的大明国运腰斩一事,要细细反思自己的政策制定。

    于谦思索了一番,顿时茅塞顿开。

    不愧是他一直崇敬跟随的邝大人,哪怕他被天幕赞誉为了民族英雄,却依旧觉得自己跟邝埜这等能臣差了些许,还要多多跟他学习。

    嬴政听着天幕对分封制与废宰相一事,也思索起了大秦的官吏设置。他对天幕所说的汉朝推恩令有些好奇,既然天幕夸赞此政,说明对削弱各地的王有着非常好的作用,他可否用在不肯诚服的六国贵族身上呢?

    再想到天幕所说,汉唐明三朝的前朝,都对新制度进行了探索,这是否意味着,学习后人的制度,能解决大秦的许多问题?再想到邝埜、于谦等人的官职,是兵部尚书,此等职位是他从未听过的,必然是后世新设,是专门管兵马么?

    嬴政心中有太多疑惑,作为帝王一代目,许多事情都只能由他去摸索尝试,必然要走许多弯路。若是能从后世的成功经验中汲取一些,必然能助大秦避开坑,成就千秋万代的伟业啊!

    刘彻有些惋惜地说:“大汉高祖亦是小吏出身,此等草莽英雄令人钦佩,只可惜明太祖该分的权不肯分,该拢的权未拢,从而使得一朝基业有了祸根,属实可惜。”

    有皇帝还喜欢分封制,这是刘彻没想到的。虽然大明太宗就废掉了,但估计也是费了不小的力气的。这明太祖属实会给后代挖坑。

    李世民不太能理解朱元璋的做法,只能是满头问号。

    赵匡胤深深叹气:“宋甚至不如大明,是赵家子孙不行,还是我这开国皇帝哪里做得不对?”

    此时的赵匡胤,深深地觉得自己需要补课,愿意没日没夜地补的那种。

    玄烨微微抬了抬眼,大清对明的制度,也大多继承了,但分封制没继承。可大清也因为是少数民族政权,早期也因政治转型,出现了不少阵痛之感。即便朱元璋犯了一些错,可玄烨在对比了清军入关前后的朝廷结构,也不得不承认,中原王朝在这一方面,远超旁的族群政权。

    先前大清还有点不理解,明太祖为何会用到千多年前汉朝就努力废除的制度,今日听了天幕之语,才明白原因在开国皇帝本身。

    众帝王心思各异,却都领悟到:皇权的集中,虽有利于帝王,但因为与“社稷为重君为轻”不符,所以帝王手中权力大,对于王朝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讲到这里,大家会发现,其实朱元璋是一个十分淳朴的人,他的思想一直很接地气,就是带着愿意为自己卖命的人,过上好日子。这样的思维方式,放在普通富户,或者一般的发家人身上,是一种豪义不忘本的优点。可是他不是普通暴发户,他从一穷二白中创立的这份基业,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他不能用那种局限性极强的思维和做事方式来管理手中的江山。】

    【后来,朱棣虽然削藩,拿走了藩王的大部分权力,可因为这是祖制,再加上朱棣本身是从朱允炆手中抢的皇位,一直被人诟病得位不正,所以他也不能一把将藩王全部切没,根据打一个巴掌给一个甜枣的基本指导思想,明朝得花重金富养着这些王室。以至于明朝灭亡后,有些人说,大明就是因为养的王爷和他们的血脉太多,国家虚耗不起了,所以明没了。这当然不准确,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明朱家子孙不断繁衍后,形成了庞大的人口规模,给财政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另一方面,宰相虽然被废了,但因为皇帝的事儿根本忙不完,所以又有了内阁,再后来,大明皇帝要么能力不行,要么不务正业,内阁首辅的权力也不断坐大,成了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的存在。这个废宰相算是废了个寂寞。】

    朱元璋一直捂着脸听着,他没想到,自己这两个为了朱家子孙和朝廷好的做法,都是这样的结果,完全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

    大臣们还未能感受到,朱家王室血脉人数膨胀带来的压迫感,但是大家忍不住回忆了一下,洪武年间内阁和内阁首辅的权力,又和现在的对比了一下,确实增加了不少。特别是当初朱瞻基去世时,特命三杨为辅政大臣,而三杨都是内阁之臣,无形中给了他们扩大权力的机会。

    “逆天地之行的改制,终是行不通的。”有人低声嘀咕道,就怕自己声音高了,让朱元璋给听见了。

    “有些祖制确实……当初太宗皇帝起事,便是因为藩王之故。”

    若没有分封藩王,这皇帝是谁做,还不好说。

    有脑子转得快的,立刻回溯了一下本朝的历史,不得不承认,天幕说的极对。

    【除了分藩王、废宰相,朱元璋还有其他被批评的地方,比如恢复殉葬制度。本来人殉制度主要在商朝,帝制早期的秦汉就式微了,开始用木俑陶俑代替,所以始皇帝被大家亲切地成为“初代手办爱好者”。后来,辽、金、元、明、清都有过活人殉葬的事。可这件事,只有大明被骂得最厉害,为什么呢?因为其他几个,不是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只有明是汉家王朝。汉人都自觉自己是文明人,是开化的种族,不应该做那么落后、残忍的事。因此,废除殉葬制度,不仅是康熙帝的功绩,也是朱祁镇那乌漆嘛黑的人生中,屈指可数的可称赞之处。】

    啊这……

    还有此等反转?

    大臣们偷偷觑皇帝,皇帝竟然在这件事上,成了朱祁镇这个卖国蠢物的反例?

    这样的对比,令朝臣们都有点无言以对。没想到后世之人对人殉一事,如此在意。

    “天幕分别是非对错与明军昏君的标准,竟是从头到尾都如此,未曾变过。”邝埜惊叹道。

    旁边的人问:“邝大人何出此言?”

    邝埜笑了笑,道:“太祖被天幕指责之处,皆是不利于朝政不利于民的。”

    藩王之乱,只会让百姓生活不稳定,这人殉制度更明显了,陪葬的除了后妃,还有一些奴仆下人。高高在上者不在意他们的性命,可天幕显然将每一个人都看做是人,不论是天潢贵胄,或者是贩夫走卒。

    邝埜的话,令许多人深思琢磨,“社稷为重,君为轻”是这天幕一直贯彻的吗?

    朱元璋揉了揉额头,他也没想到,活埋人这件事,会让后世人如此在意。

    【为何明朝开始,就是对女性压迫加重的加速期?从不断被推广的裹小脚,再到贞洁牌坊等等,女性的地位,相对于宋朝时期,有了一个加速跌落的过程?主播个人以为,这和朝廷的引导分不开关系1。他们将女性更严苛地关了起来,皇家为防止后宫干政,直接从小门小户选妃选后,但他们忘了皇子公主们又成长于这样的妇人之手;民间也就跟紧步伐,加速了对女性的束缚,不仅身体上摧残女性,精神上也要束缚女性。宋朝女子再嫁不是奇事,到了明朝,寡妇都要守着一个石头搭建的门楼子过一辈子。“程朱理学”就是诞生在这样的土壤的,它不是横空出世的,是社会思想酝酿出来的。】

    天幕中明显是个天女在说话,也难怪对女人被约束一事,极为不满和愤慨。

    元朝是个短命王朝,宋朝的风俗习惯,大家都还记得许多。宋朝的女性,不仅可以再嫁,而且可以抛头露面做营生。

    第51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1)

    朱元璋微微一愣, 招来户部的人问:“眼下,百姓中裹脚情况如何?”

    裹脚非起源于明,有一说法是起源于南北朝, 另一说法是起源于南塘李后主, 皆是因为后宫女子为争宠, 而想出来的花样。她们若是自己疼也就罢了, 没想到这种事流毒于民间,祸害了不少女子。

    朱元璋颁布的《衮冕制度》中,有规定“命妇复杂繁盛冠饰和缠足”,是对达官贵人家中女眷的规定, 但他没想到, 这一要求竟然会影响到民间。

    户部尚书王直忙上前道:“回陛下,朝廷与皇家如何做, 百姓便会学,这是为何朝廷与皇家为天下表率。”

    王直说得很委婉, 但朱元璋也知道,缠足一事, 已然在民间开始流行了。

    朱元璋听完王直的话,又陷入了沉思, 王直只好安安静静地站在一旁。

    嬴政摇头:“能作乱之人, 非在男女之差。束缚住了女子, 便使得她们无法尽力劳作,也是有损国力的。”

    在嬴政眼中,百姓便是他的打工人,打工人哪里有性别之分, 能干活才最重要!

    说起不好的女性,刘彻第一反应便是想到吕后, 那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可是他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了自己的皇后和后妃们,想到了其他宫人。女性中有如此野心和手段之人,并不多,她们大多是普普通通的,和男子一样,才能能力突出的,仅仅那么一小撮而已。

    李世民对此也十分不赞同:“大可不必如此苛责女子,男女皆为皇帝子民,女子还是生育之人,何苦来哉?大明皇帝选妃也问题极大,若因害怕后宫干政便选小门小户之女,便要将皇子皇女与生母分开,可婴幼儿童谁不恋母呢?”

    赵匡胤扯了扯嘴角,想要笑笑,结果表情比哭还难看,没想到他大宋被夸,是因民风,是对女子的开放态度。可是对女子不是本该如此吗?

    玄烨听罢顿了顿,想起到了大清时依旧流行于汉人中的裹小脚,便不由得摇头。

    玄烨知道,汉人被满人蒙古人压在头上,此等心高气傲民族,如何能忍气吞声?可他们无力反抗清廷的压制,便回到家中磋磨女人,在外面得不到的尊严,便回家中找……大清朝廷虽不鼓励如此对待女子,可汉女如此凄惨,亦有清廷的“功劳”。

    可是,连汉人都如此残忍对待自己人,他一个满人又何须多操心?玄烨略有些残忍地想到。

    至于天幕说废除殉葬也是一项功绩,是玄烨没想到的。他们满人的殉葬习俗,倒不是学的中原汉人,而是自己的习惯罢了。

    天幕似是深吸了一口气后,稳住了情绪,才继续道【朱元璋另一个非常令人诟病的事,就是开创了华夏版“种姓制度”。大家都对印度的种姓制度如雷贯耳,知道他们的底层和穷人有多可怜,也知道他们的人才流失十分眼中,许多印度底层拼命往上爬,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挣脱身上的身份桎梏,不再世世代代只能因为种姓而受累,因而美利坚的许多公司都用印度人做ceo,许多印度程序员都留在美利坚,如今英国首相都是印度裔。】

    【朱元璋的种姓制度,其实是一种十分严格的户籍制度。制度直接定死了一个人的社会身份,比如你爷爷是农户,那你爸你到你的儿子孙子都是农户,祖祖辈辈只能靠种田吃饭;若你家是军户,那就世世代代男丁都要入伍当兵;如果你家是杀猪的,那你后世子孙都只能杀猪……以此类推。朱元璋创立这个制度的原因很好理解,就是为了便于管理。这样一来,好像每家每户都有了稳定的铁饭碗似的,可在靠天吃饭的时代里,农户家因天灾而颗粒无收,却不能进行别的营生怎么办?直接等着饿死吗?军户在不打仗的时候还好,一打仗可能就是满门男丁全灭,在那个对女性束缚越来越严格的时代,留下一家女性被人欺负吗?】

    【此举看上去是省事,实际上是极大的伤害了社会的活力,就像是一棵树一棵水稻,剪掉了它的大部分根基,虽不会立马死掉,却会慢慢失去它的生机,最后枯死。人就像落花一样,有的飘入堂前,有的飘入粪坑,这是无法选择的,可是有些人才,他就是出身寒微,就是不幸投生到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家中。朱元璋自己出身低微,难道就不知道这个道理么?他大约还是为了朱家的江山稳固吧!可惜了,老天给了大明一个极大的教训:送来了朱祁镇这样一个十毒俱全的人。】

    朱元璋不由得浑身一震:他朝皇帝有昏庸无道的,有无德无才的,但是像朱祁镇这般,不仅人又蠢又坏,还能靠着儿戏一般的复辟重新登基的,却没有。难道,这就是老天给朱家的报应吗?

    朱元璋越细思越觉得恐怖,被俘皇帝大宋就有两个,他们的经历和下场,昭示着异族人对中原皇族有多狠毒,可是朱祁镇不仅逛了一圈安生回来了,还能再次登位!好似是老天爷第一次想弄死大明,结果于谦力挽狂澜,救下了大明,可老天不甘心,又让朱祁镇重新坐上了皇位一般,颇有一股不将大明弄垮不罢休的架势。越想越觉得,朱祁镇这种脓包玄孙能坐稳皇位,就是老天对大明的惩罚。

    一致都致力于与门阀士族斗争的李世民表示无语:“人之才能虽非天生,却也有不少人天生有才,比旁人聪明。皇家若是不想自己手中权力被豪强世家分掉,就需要借助民间的力量。”

    嬴政也忍不住惋惜道:“大明若是不想要那些人才,便给朕罢!朕需要得很!”

    这两期天幕,启发了嬴政许多,他逐渐有了破当下六国虽灭,贵族却不臣服的现状的思路,他也要取民间之力!

    刘彻呵呵笑了:“东城的王家儿郎生得孔武有力,脑子愚钝,却被家中压着读书;西城的蔡家生了个病怏怏的孩子,却得入伍当兵……有意思!”

    赵匡胤皱着眉,却在思索朱元璋如此做的动因:“怕是想事无巨细地安排好了,后世子孙就在他安排好的框架里做事吧?可惜了了,考验朝廷与皇家的,从来都是老天,如此将饭喂到子孙后代口中,是无用的。”

    玄烨皱着眉苦着脸:大清为压制住汉民,学了大明不少招数,可如今,天幕对此万分不赞同?

    朱元璋的“户籍制度”确实是省事,脑子稍微不行的都看不出问题有多大,看得出问题有多大的,都深深的叹气。

    【除了尽力限制普通百姓,朱元璋对社会的中坚力量——读书人也是一边拉拢一边打压,一边给予考上了不同功名的读书人不同的特权,一边又将科考的内容更加固化,在洪武三年大明第一次举行科考时,就规定了考试内容的范围,如《易》用程朱氏注版,《书》为蔡氏流传的版本等等,也就是后来说的四书五经。不过刚开始对举子们写文章没有很多格式要求,一直到成化年间,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当皇帝的时候,开始由“经义”变为考八股文,对格式、字数、思想观点的表达等,都有了严格要求。】

    【明朝的科举风格,和朱元璋的做事风格很像,那就是一言堂,只以程朱的观点为正确,对其他各朝的注解和解析都不采纳。这固然能够统一思想,但同时也限制了思想。举个例子,在历史上,思想最为自由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后来秦用法家统一中原,汉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阶级对思想方向的取舍转变那么大,是因为社会情况一直在变化,不同的时期适用于不同的思想。就如于谦在京师保卫战最危急的时候,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念,稳定了朝野上下的人心,才朝廷百姓齐心赶走瓦剌人一样。秦用严苛的法家思想完成统一,是因为统一六国是战时,乱世用重典,所以法家的思想适合那时的秦。到了汉朝,四海稳固之时,便需要休养生息,需要重建经济社会制度,所以用温和的儒家思想,推行仁政。】

    【所以思想应该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就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和挑战。明朝摒弃其他有学之士对四书五经的注解,只取程朱之言,属实是为了一棵歪脖子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不是主播瞧不起程朱二人,属实是他们的许多思想,过于有毒,服务于皇权,却限制了国家发展。科举取士,皇帝取得确实是工具人,可是工具人也得有自己的能耐,若是朝中多一些像于谦这样的人,皇帝哪怕平庸无为一些,国家依旧能够顺利运转。但是限定了范围,后成化年又定死了格式和内容,这不仅堵住了真正聪明睿智的人的路子,还给那些脑袋空空的草包提供了空子——这种人只要出身有钱人家,花钱找些枪手,根据范围和格式写一些空洞却安全的文章,牢记心中去考试,浑水摸鱼弄个功名不难。】

    南乔一番话,令所有帝王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牢固的思想统治是每一朝帝王最想要做到,却不能宣之于口的秘密。

    如果说,武将们的依仗,是手中的兵权,那么文臣们的依仗,就是他们对思想的引领,对舆论的带动和控制。为何皇帝要敬重大儒,就算他们是白身,也要对他们恭敬对待,比对任何一个朝臣都要客气,就是因为大儒一般门生遍天下,故旧满朝堂,他们若对皇帝或朝廷有什么意见,最能带动朝野上下的人心了。

    思想,才是最危险又最不好掌控的利器。

    在某一瞬间,帝王们甚至觉得,大明朝对科举的改革没毛病,可是再结合天幕的说法想想,又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嬴政在愣神好一会儿后,一股喜悦之情直冲心头:科举取士!

    这是他日思夜想也未曾想到的方法。秦一统天下易,安天下却难,六国的王侯公卿从高处跌落,如何甘心?自然是各种给嬴政挖坑搞破坏。这样的势力,拉拢是拉拢不了的,嬴政放不下那个身段去求和不说,而且人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就算是大秦将他们捧到与灭国前一样的高度,他们也不会满足。

    可是这样的势力,一时半会也无法全部消灭,嬴政急需一个势力能与这些人形成对抗,而科举给了他一个极好的思路:从底层百姓中择良才!

    嬴政感觉笼罩在心头多日的阴霾,就如此一扫而空,顿时忍不住畅快地笑了起来。这痛快至极的笑声,都让宫人们稍微松了口气,陛下心情好,他们也能轻松一些。

    不过笑过之后,嬴政又想起天幕所说的另一个要点:秦随法家,汉尊儒家。秦汉放在一起看,似有传承之意,难道大秦因法家而亡?大秦也该转换思想了吗?

    刘彻也未曾想到,汉朝首将儒家思想当做王朝正统,后世却一直延续了这一做法,毕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办法,便是从他开始的。

    不过,天幕说的,也给了他一些启发,各家思想各有不同,却不是完全矛盾,各家皆有可取之处。

    第52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2)

    刘彻那戏谑与漫不经心的状态, 全都消失不见,进入了深思的状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否也是天幕所说的, 对思想有些禁锢了呢?自从采用了董仲舒这一想法后, 除了儒家学子, 其他各家学子都受到了不小的打压, 此消彼长下,儒学的势力也在不断扩大,学子不断增加……

    若是走了极端,灭了其他各家, 只剩儒家, 公卿大臣们全都协同一致,全力对抗皇帝时, 皇帝怕也斗不过;但若不尊一家,任由各家乱斗, 公卿大臣们又难以一心为皇帝办事,反倒想着在朝堂为自家利益争夺……

    属实是难以平衡啊!刘彻也有些纠结了。

    科举制立于隋朝, 但在唐完善发扬,李世民最能体会其中的好处:“想要取才, 又怕过于才, 这是大明皇帝不够自信的缘故?天幕最后的话说的极对, 真正有才能之人,都非循规蹈矩之辈,他们正因头脑灵活,思想多变, 才能比别人更聪明啊!”

    因为害怕压制不住那些蓬勃的思想,怕影响到自己的全力稳定, 才这样对待读书人么?因小失大了。

    赵匡胤无奈道:“不得不说,文臣们的那张嘴,确实不太好应付。”

    但在赵匡胤看来,那张嘴还是不如兵权来得危险,难道文臣还能靠着那张嘴改了国运不成?

    相对于其他帝王,玄烨有一种被指着鼻子骂的感觉。大明那一系列束缚和控制思想的举动,大清几乎都沿袭了下来。清朝对于读书人的惧怕,比任何一个朝代更甚,因在读书人心中,他们得位不正。但玄烨也得承认,汉人不愧是有千多年诗书礼仪传承的,在治国时,比满人大臣更好用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放心地用。汉人读书人推崇所谓的风骨,文天祥、陆秀夫1等有不少拥趸,而且不少还不怕死,甚至巴不得死在清朝朝廷手里,好显出他们的清气名节。

    玄烨忍不住叹气,他比刘彻还要愁,大清似乎只能这一条道走到黑了。

    朱元璋揉额头捏鼻梁的动作就未停下过,以程朱的思想为科考纲要,并非他一人定下的,而是听取了宋濂等大儒的意见的,未曾想到,这样做也有错?

    文人们有想法没问题,可是朱元璋极为不喜欢他们在一旁指手画脚,动不动就汉朝的某大儒说过,唐朝的某大臣说过,弄得他心烦意乱的。朱元璋觉得,连自己有时候都很难分辨,那些读书人说的道理是真是假,子孙后辈们恐怕更难分辨,于是干脆定下了以程朱之言为唯一官方指定教辅,没想到问题会那么大?那个八股文又是个什么鬼?

    【除了户籍制度限制平民、科举内容限制读书人,朱元璋另一大错误在于,首个实行了海禁政策,也就是“寸板不准下海”的命令。这个放在当时的情况下,朱元璋想要坐稳大明江山,当然要防住逃到了海上的敌人。可朱元璋估计没想到,这个政策后来不断被各代皇帝演进利用,海禁政策越来越严苛,最后将我们华夏,变成了一个作茧自缚的国家,直到西方势力打过来的时候,毫无还手之力,也差点因此而亡国灭种。】

    “亡国灭种”一次,令所有人心头都像是被重击了一下:“什么?!”

    “怎么会?”

    “我泱泱大国,怎会轻易灭亡?天幕莫不是在危言耸听?”

    “蒙元在我中华大地窃居百年都未曾断我根基,怎么可能会亡国灭种?”

    众大臣都觉得不敢置信,毕竟蒙古人那么凶残悍勇,将汉人如畜生一般奴役,都未曾让汉人亡国灭种,一个海禁又何至于?

    朱元璋也惊得忘记了揉额头了,瞪着眼睛看着天幕,心里也强烈期盼着天幕在夸大其词。可是从天幕出现到现在,似乎从未有过欺骗之语。朱元璋甚至可以明确感受到,天幕似在对他人讲述这些事,而大明君臣,只是旁听的第三方,因而天幕没有骗他们的理由。

    可……亡国灭种的缘由,真的在他这儿吗?在这种万古之罪面前,他创立大明王朝的功绩,又算得了什么呢?

    朱元璋都忍不住颤抖起来,这样的罪,他可背不起啊!

    本在分心思考如何从万民中取才的嬴政,也惊得打了个磕巴:“什……什么?亡国灭种?”

    刘彻吓得直接站了起来:“亡国灭种?灭我华夏之种?”

    李世民差点没站稳:“怎会如此?!即便是改朝换代,也不该沦落至被灭种啊!”

    赵匡胤直接跳了起来:“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玄烨皱眉深思:天幕虽提汉家天下之类的,但这华夏一词,似乎将这片大地上的所有人种民族都包含了进去,也就是说,不仅是汉人,他们满人,甚至是蒙古人,都差点被异族屠灭?这是为何?异族是如何做到的?以他对世界的了解,西边的蛮夷虽开着船在海上跑来跑去,却是一群品性低劣毫无章法之人,难道他们能令华夏灭种?

    玄烨怎么想都觉得可能性不大,可是他突然想起,一直横亘在他心头的“第一次中法战争”,难道,真是西方那些夷人?

    【朱元璋最开始实行的海禁,是想禁断岸上的居民,和他们沦落到海上做海盗的亲人的联系,免得他们内外呼应,给大明造成严重的损失。但他没想到,海禁这一政策,从朱棣开始就不断演化了。朱棣虽七次派郑和下西洋,官方对外联系和活动频繁,可民间的对外活动是不允许的。在明清时期,沿海一代倭寇作乱频繁,几乎和南下的蒙古人一样,成了朝廷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可中原有着丰富的抵御北境入侵的经验,海战的经验却并不丰富。更何况那些倭寇并不是正规兵力,而是盗贼,抢一波就跑的那种,也就是他不能一下子就威胁到皇权,但对沿海一代骚扰十分严重,朝廷打击他们,投入比产出大太多,费太大力气去打击不划算,所以干脆门一关,不准普通人出海了,出现在海上的就是贼寇。】

    【再后来,到了清朝时,这一政策更是被统治者用到了极致,虽皇帝知道西方发展情况如何,民间却一点都不知道。而清朝又竭力压制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导致东方越发落后于西方。等到西方的盗贼跨越了茫茫大海,用大炮来攻打的时候,清朝虽有抵抗之力,却毫无抗击之心,只想继续装聋作哑,过自己的富贵日子。在这之前,我华夏从未落后于世界过,甚至一直是世界的领头羊,可是因为国门关闭、民智被愚弄,才几百年,就成了强盗们的肥羊。被抢掠了一番后,这块富庶美好、人杰地灵的土地,更是被隔壁日本盯上,差点被人直接换了种。】

    刚刚还叫嚷着不可能的大明群臣,顿时哑了,天幕对郑和下西洋一事,对倭寇侵袭沿海一事,说的都是对的。从洪武年间开始,逃到了海上的张士诚等人的势力,就一直贼心不死,想要反攻回来,太祖和太宗并未很担忧,因为经过长期打压,海上日子不好过,他们的人数也在不断被消耗。

    可是他们忘了,海上还有琉球等国,往北更有倭奴国,那些贼人可以与他国势力相结合,不断从他们中吸纳人员。张士诚等人的手下,好歹还是这片土地上出生的,还念着一丝同根同源的情分,那些倭奴人可不会!

    “这……日本,是倭奴国的自称。”有人提醒大家道。

    “倭奴国?他们国力并不强,如何能致使我们陷入亡国灭种的境地?”倭奴的实力,和蒙古、百越等势力比起来,简直不堪一击。

    也有人比较清醒:“有可能咱们虎落平阳时,他们正好得了机缘,一日扶摇直上。”

    “是极!诸位可注意到了,太祖虽第一个实行海禁,可并未造成不好的后果,是后人滥用太祖海禁之术,将臣民都禁锢在了一国之中。另外,大家可还记得,天幕曾说,大明是最后一个汉家王朝,说明刚刚提到的清,可不是汉人为皇帝。”

    思路一打开,大臣们的脑子就清晰起来了:

    “非我族类,如何能尽心为国为民?必然是用尽全力攫取民力,供他们享乐!”

    “正是如此!从蒙元便可看出来!而且,有蒙元在前,后朝必然学之长处,去之短处,后朝对我汉人的压制,可以想象得到。”

    “汉人为人数最多的,若被压制,必将国力衰微、日渐困窘,落入任人宰割的境地也不是不可能。”

    “可天幕说,一切皆由太祖的海禁之令而起,难道意思是,要提升大明国力,要发展更好,便是要转向海上?”

    “有这个可能。而且依照天幕的意思,不仅不能实行海禁,还要开放海上航路。”

    “可海上倭寇贼人该如何?往来于海上的平民撞上他们,必死无疑。”

    “说明需要朝廷派兵镇压!朝廷打击海寇,眼下是付出远大于收益,可依照天幕的意思,咱们要将目光放到几百年后!”邝埜这时才突然出声道。

    他是兵部尚书,对沿海倭寇情况最为了解。

    朝廷的注意力,确实是一直放在南征北战上,从未认真对待过海上的流寇,也未曾想到,我华夏最大的危险,竟然是来自海上,来自如今对大明没有一战之力的倭奴国。

    第53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3)

    邝埜两句话, 就定下了要防备海上流寇、打压倭奴国的核心。

    有些人还是觉得难以接受:“倭奴一国,自隋唐以来,便朝我中原称臣, 极尽谄媚之能, 日后有吞下我万里国土的野心?!”

    “就是, 也不怕噎死了!”

    “差不多是被噎死了吧, 若是他们的狼子野心得以实现,我等也无法听到天幕如此平静地叙说此事。”

    虽觉得难以置信,又愤愤不平,但争论了一番后, 终于话题的中心还是回到了, 海禁政策一事上。

    大臣们议论了一会儿后,将目光都投向了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没有揉额头了, 但头疼的事儿可一点都没减轻。

    见大臣们都盼着他说点什么,朱元璋正要开口, 却发现嗓子有些干哑,清了清嗓子道:“天幕未曾有虚言, 海上流寇与倭奴国之事,待此次平定了瓦剌后, 再与各位商议。”

    大臣们从朱元璋的语气中, 听出了他的虚弱与痛苦, 任谁知道了自己差点陷整个种族于绝境,心中都不会好受吧?

    “是,陛下。”

    不论是猜到了朱元璋身份的,亦或者是未猜到的, 都有些同情此时的皇帝。

    幸好,事情还未发生, 大明还有机会扭转这一错误。

    不仅是明朝君臣都震惊,是倭滋源由七鹅裙一物儿二柒舞八一整理奴国差点让中国亡国灭种,玄烨也惊得打翻了手边的茶盏:“倭奴国,怎么会是倭奴国?”

    他猜到了可能是西方国家,但未曾想西方国家劫掠一番后,是倭奴国想对大清下死手。

    倭奴国与大清的往来也不少,态度万分谦卑,甚至将他对奏折的一些批注,与其他文字都抄写回国,当做“圣书”来读。玄烨自是看不起这种奴颜婢膝之态,更何况,倭奴国学中华文明千多年,玄烨却也知道,他们只不过是沐猴而冠,哪怕是学也只学了个表面,未曾学到真正的里子,因而倭奴国骨子里还是犹如野兽一般残忍血腥的。

    玄烨陷入了沉思,一旁给他清理衣物的太监,见皇帝面沉如黑水,都有些心惊胆战。

    但玄烨完全顾不上他们,震惊过后,玄烨慢慢地接受了这个现实:“若将来国之运在海上,那大清关起国门亦无用。倭奴国为海国,这份契机很难错过,但大清不同,大清国土广阔、人亦众多,无需向海外求得发展……”

    此时的大清和倭奴国比起来,犹如大象与蚂蚁一般,大清想要拿捏倭奴国轻而易举,倭奴国是万不敢生出什么心思的。

    可玄烨心中清楚,世事无绝对,就如大明历史上,谁能想到朱祁镇在掌握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能把整个大军都葬送了;谁又能想到,瓦剌军抓住了大明皇帝,于谦还是打赢了京师保卫战……时移世易,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重点是要居安思危。

    思索良久,玄烨身上被打湿的地方已被烘干,手边也换了新的茶盏与点心,玄烨心不在焉地喝了一口,心事重重。若是对付倭奴国,甚至将他们灭国,大清自是可以做到,只是要付出不小的代价。但他已年过花甲,不知何时便要撒手西去,继任者能否将他劳民伤财的出征计划进行下去不好说。

    可是若不做些什么,将来倭奴国真打了进来,奴役国民,试图将华夏的种都给换了,那么他大清到了地下都要被万万鬼魂辱骂谴责,这是决不能发生的。

    玄烨心乱如麻,心中第一次有了如此大的压力和惶恐。当初年幼即位,面对操控朝政的四大辅政大臣,他都没这么担忧过。是了,那时候他虽年幼,但他知道年幼是劣势也是资本,他有的是时间去消耗,可是如今他已到人生后半段,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消耗去谋划了。

    思索良久,玄烨命人取来笔墨,略记了几笔。

    嬴政愤怒中带着一点迷茫:“这倭国、日本是何国?又在何方?竟敢觊觎朕的国土?”

    刘彻思索了一番,便命人去查探和验证自己的想法。

    李世民在第一时间便反应过来了:“朕本以为,高句丽已经算是狼子野心胆大包天,不料这倭国竟是更甚高句丽,呵呵……现如今来求学时,便如奴隶一般谦卑,果然是知面不知心!”

    李世民虽气,但他知道,如今大唐四海安定,各国来朝,而倭国姿态又摆的低,还不能轻易冲他们发作,但李世民也不会那么轻易放过他们!即便是倭国狼子野心是在千年后,李世民作为老祖宗,也得为后世子孙讨点利息!

    赵匡胤挠了挠头:“这倭国还真是有些蛇吞象的胆子,且等着!待朕统一这山河,必让他们吃吃苦头!只是,不知那时坐江山的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竟是如此窝囊,比宋朝被俘虏了两个皇帝窝囊多了!”

    只恨离后世太远,否则非得去扇那丢江山丢国运的皇帝几个大嘴巴子!

    【幸而经过先烈们的浴血奋战,经历了百年的磋磨,我们中华民族终于在这世界更迭的转折点,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道路,才有了我们如今安定的生活,才有了重新为回到世界之巅而努力的机遇。可是回首那百年屈辱,哪个中华儿女心中不愤恨不惋惜不难受?虽然我们从那段历史中,总结出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也产生了无数的英雄烈士,可是仔细想想,那真的是我们应该付出的吗?在那之前,我们一直是引领世界发展的国家,是西方人向往的东方黄金国度,是唯一一个文明文化从未断绝的民族,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场劫难来塑造吗?我们熬过了苦难,战胜了苦难,但我们不感谢苦难,不感谢那些将我们往死里整的人。】

    【百年磨难令我们中华民族元气大伤,遗失的珍宝无数,甚至民族气节和脊梁几乎断绝——这些后遗症依旧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国家,我们民族。但,这些本不该是我们承受的,我们应该走的路,是第一个冲出陆地,走向海洋,应该是第一个环游世界、打破世界隔阂的国家与民族。因为明太宗时,我们的造船技术是世界第一,我们是热武器领域的开拓者,我们的经济文化全面领先全世界。主播曾畅想过1,若是中华民族,取代西方强盗,第一个完成世界地理大发现,世界历史会是什么样子?那罪恶的黑奴贸易应该不会那么猖獗、世界也不会有那么多地方沦为殖民地,应该会有无数地区和国家,在中华文明的帮助下,打开面向世界的门;而西方那些强盗,也无法靠着在殖民地的烧杀抢掠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一跃成为世界大国,甚至成为了世界规则的制定者。在中华民族所主导的世界格局下,应该不会有那么多战争与屠杀,和平与发展,才会成为世界的基调!】

    天幕的声音,有些激昂,令听的人也忍不住心潮澎湃!

    原来,大明在此时的世界如此强盛么?原来,大明朝甚至可以决定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许多大臣都眼睛一亮,连朱元璋都忘记了痛苦纠结,有些瞠目结舌地看着天幕,天幕上一颗蔚蓝的星球转动着,发出莹莹光芒,紧接着是世界殖民地图被击碎,取而代之的是一副用技术绘制出来的全新地图,似是根据各地的环境与民族特色,划分出来的经济区域。

    原来……原来地是一个球?!天圆地方竟然不是真的?

    原来世界那么大!原来还有那么多国家和地区存在?!

    原来世界上各处差异那么大,中华土地虽然辽阔,却并非富有世间万物?!

    ……

    一个个全新的观念和事实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内心,令所有人都觉得脑子快转不动了。

    被拉下去了的徐珵,几乎是虔诚的跪在地上,仰望着天幕对地球与宇宙的演义,口中喃喃道:“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曾迷信天象,可我却对真正的天一无所知!”

    不仅是徐珵,还有其他一些大臣也忍不住腿一软,跪在了地上,仰望着天幕所展示的天下。

    第54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4)

    群臣望着天幕上的演示惊叹怔愣良久后, 还是于谦第一个反应过来:“快!快取笔墨来!将这世界图景画下来!”

    笔墨纸砚取来,许多人自告奋勇地拿过笔,伏在地上作画, 将刚刚隐去不久、还清晰印在脑中的世界地图记下来。

    王直正站在朱元璋身边, 见此情形, 忍不住欣喜道:“陛下, 您看,有了天幕的这副赠图,大明要走出去,走向世界, 便能免了许多麻烦与危险了!”

    朱元璋点头, 刚刚他注意了天幕所演示的图中,倭奴国与大明有多近, 原来相较于世界地图,大明与倭奴国可以说是比邻而居, 越往北越冷,因此倭奴国并不往北扩张, 反倒是南下来了。而倭奴国那狭长的岛国领土,确实伸展不开, 也难怪他们野心勃勃, 想要寻一块风水宝地。

    呵……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此时朱元璋心中杀机越发深切, 恨不得直接把倭奴国踏平了。

    大明初立国时,朱元璋因民生凋敝,为应对骚扰沿海的流寇采用了保守的海禁政策。若按照朱棣的安排发展,南疆与北境将会安定许多, 到时就能腾出手来打击倭寇。可惜因朱高炽和朱瞻基的松懈,南北之战又拖累了大明国力, 海上流寇只能放到一边。

    此时,朱元璋这才深刻理解,为什么说海禁是错的。他本想着一劳永逸,直接将海寇关在门外即可,但未曾想如此一来,反而给了子孙后代偷懒的方式和契机,令他们遇到此等事,就关门了事。

    朱元璋懊悔连连事,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和玄烨,都忙急切地唤了人来,将天幕上的世界舆图记了下来。

    “原来这世界如此之大!”嬴政眼中异彩连连,“朕若能长生,这些都会是朕的疆土!”

    刘彻亦喜不自胜:“他人常道朕恨不得将天下存图都据为己有,真该让他们看看,朕的野心还太小了!朕非穷兵黩武,朕是为后世子孙打江山!”

    李世民虽知道西方有波斯、大秦等国,却不知道,那隔着半个地球的水域之外,还有如此大一片陆地,那是他未曾听闻过的地方。他忍不住走近了看:“虽说大唐疆域辽阔,已将汉武帝打下的疆域纳入囊中,但武帝之野心较于这舆图,依旧算是小了。”

    赵匡胤兴奋之后,有些怅然,他知道辽国、西夏、大理等国,知道往西还有回鹘等部,但如今,自唐以后,中原便失了不少领土于辽国、西夏等国手中,未将这些地方收回中原,何谈世界?大宋朝,不仅是他责任深重,他的子孙后辈亦是如此。

    这世界舆图,赵匡胤打算留着给子子孙孙,让他们知晓,宋之疆域,相对于世界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他们不应沉湎于享乐,应有放眼世界之志。

    玄烨也轻叹,大清的疆域算得上是历史上最为广阔的,不曾想放在世界地图上,也只有那么一点点大,根本不太起眼。他转眼看了看倭奴国,又看了看另一边的西方诸国,他虽看过欧罗巴舆图,却不如天幕的舆图来的准确,原来欧罗巴有大大小小那么多国家,那么小的国家,便能跨越万里重洋,来攻打大清?

    玄烨本有点不信,可想到天幕说的,明太宗时期,中原地区的造船技术就是世界第一,可后来,因海禁政策,造船一事逐渐没落,难道这技术,是被欧罗巴人学去了?

    玄烨眼睛眯了眯,闪过一丝暗芒,他想起了如今在大清境内活动的那些传教士,那些传教士说是来传播基督教教义,但他们私底下做了何事,谁也不知道……

    【历史是延续的,百年前千年前的事,对现在还能产生影响,便是历史的可贵之处。可一一回顾朱元璋的政策:设藩王、废宰相、定死户籍、以程朱之言为科考范围、恢复人殉、设海禁,这些措施,却都是与历史越来越开放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这其中的政策,如设藩王、废宰相、恢复人殉,虽被后来的皇帝修改或重新废除,却也给大明造成了不小的恶果,而没能被废除的如以程朱之言为科考纲要、海禁、户籍政策,则更深入地影响了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

    【回到朱元璋本身来说,从他以最穷困的身份发家,与汉朝并为中华史上得位最正的两个王朝,他真的没有才能吗?并非如此,他是观念出了问题。咱们最伟大的人曾说过:如果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而朱元璋也属于此列。他的天赋在帝王中也算得上前列,否则也无法成为史上能进前五的帝王,不会创下白手起家缔造新王朝的伟业,但他的思想没跟上他自身的发展。他把天下当成了私产,只把朱家人当成了人,觉得天下之人都应该供养朱家人。大家发现没有,其实朱祁镇的思想,和他这个想法,是一脉相承的,朱元璋想的是朱家,但朱祁镇只想的是他自己一人。】

    朱元璋脸一白,他没想到,朱祁镇那又蠢又坏、自私自利到极致的作风,竟是从他这个老祖身上传承的。他朱元璋是为朱家及后世子孙着想,但朱祁镇更极致更恶劣,他只为自己想!所以他连他儿子的皇位也抢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感觉有些喘不上气来。

    【因着朱元璋是这样的想法,所以他的一系列政策制定,许多都是围绕着巩固朱家江山来的。有些政策当然适应了时代,适合巩固王权,但有些不适合,可朱元璋只从巩固皇权出发,忘了其他条件,制定出来的政策,自然就会祸害江山。朱元璋以“朱家人坐稳江山”为核心利益的做法对不对,从于谦在京师保卫战时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一下子就笼络住了军民的人心,就可以看出来——不得民心者,为江山之祸。】

    天幕的一字一句,都重重敲击在朱元璋的心头,他忍不住审视起了自己,想自己当初起事的原因;想自己一路拼杀上皇位,按功劳封赏,确实就像老家家族中杀猪分猪肉;想自己不愿听刘伯温的建议,便是因为他劝谏自己做皇帝,而不是做朱家的大家长;想自己杀胡惟庸,就是因为他竟然想抢朱家的江山……

    朱元璋逐渐了悟,天幕说的都对,自己当了皇帝,想法却还如乡下大家族的族长一般,想的是如何规训好家中的女子和下人,想的是如何不让自家田地被什么员外地主夺走,想的是外面坏人多,便将门关起来保护子孙与家财……

    他确实还当自己是个农民了,朱元璋苦笑起来。

    第55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5)

    此时, 朱元璋已经认了,天幕说得对,大明朝国运腰斩的祸根, 就是他这个创立者埋下的, 大明朝自开国以来, 骨子里便有着走向灭亡的风险。

    朱元璋此时也顾不上众臣在眼前, 忍不住深深地叹了口气:“朕真的错了,大错特错。”

    一旁的王直,听到朱元璋这样一句自白,也愣住了。王直猜到了这皮囊下, 已经是太祖皇帝, 而非原先的朱祁镇,也知道太祖皇帝的自我与独断专行, 不想他还如此嗟叹。

    诸位大臣听了天幕的话,心中也无比震撼。

    “社稷为重, 君为轻”他们还能理解,但千百年来, 帝王们守护自家的江山,盼着屁股底下的皇位能千万代相传, 这也错了吗?真是难以想象。

    但很快, 许多人也想明白了, 天幕并未说太祖稳固朱家江山是对的,而是说,他只想着让朱家子孙能轻松容易地坐稳江山,却逆了历史, 太祖皇帝的目的没错,但他的方法错了!

    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四位帝王, 再次感悟:哪怕作为帝王,有些事也是不能和老天对着干的,若是敢对着干,最后遭殃的便是整个王朝和国运。这天下,虽是属于皇帝的天下,可归根结底,还是万民与百姓的天下!

    玄烨听到此处,反应比其他帝王更大,若不是他看得出,天幕并不知晓他们这些帝王的存在,他必然会以为,天幕是借着说明朝的事儿来骂他们大清。

    因为玄烨十分清楚,大清别的没什么,就是对大明压制汉民和底层的政策,继承得特别好,特别到位。就比如海禁政策,明朝皇帝虽常有海禁,却也涌现了戚继光这样的抗倭名将,而大清为了死死地将万民困于这片土地,老老实实地供养满请贵族,海禁实行得时间更长,也更为严苛。

    大明以国运腰斩,最后跌跌撞撞走向灭亡,向大清证明,那些都是错的!都是将王朝和国家推向深渊的祸根,都是后世万民唾弃的东西!

    于是玄烨内心天人交战,更加激烈了,他该选择保满清贵族的富贵,还是保国运保大清命脉,保爱新觉罗家在史书上的名声?

    【根据以上,所以主播说,大明国运腰斩的祸根,是朱元璋亲自种下的。纵观历史上的皇帝,特别是开国皇帝,恐怕只有朱元璋像地主老财一样,将江山当成是一家的私产来管理了,特别怕富不过三代,所以就把政策一条条都定得死死的。按照他的设想,子孙后代只要按照他的政策去执行,那么江山就不会有问题,朱家子子孙孙就能稳坐江山,实现始皇帝千秋万代的梦。可惜,朱元璋犯了和他最厌恶的地主老财一样的错误,就是想把饭直接喂子孙嘴里,以为自己将事情规范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好,实则越损害王朝的根基,越损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活力。】

    【那些禁锢民意民心的政策制度,就像慢性毒药,最初时看不到任何副作用,甚至还能让人觉得好像国家更好管理了,更好薅百姓的羊毛了。可经过了一百年两百年,甚至三四百年,这些政策的剧烈毒性就展现出来了,那就是差点毒死了咱们华夏民族。在世界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时候,九州大地上的国家,看上去依旧富强,依旧有着巨大的贸易顺差的优势,可此时,人民已经麻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越来越淡漠;思想越来越僵化,无法接受新事物也就无法跟上历史的发展;国民性格越来越内向保守,越来越趋向于守着一亩三分地……待到西方列强来炮轰我广州、杀进北京城,烧我圆明园、将皇宫抢劫一空、倾销鸦片来掠夺白银时,徒有四万万民众的华夏民族,却无法形成一个一致对外反抗侵略的势力!】

    【这条东方巨龙,暴露了她的羸弱、她的空虚、她巨富却无力守护财宝的本质,于是,不仅有八国联军侵华,更有英法俄美等国,直接在中华大地上各自划分势力地盘,贪婪地将各通商口岸、军事要塞以及富庶城镇据为他们所有。中华大地看似还有个清政府,实则风雨飘摇,几乎要那些恶鬼分尸!】

    说到此处,南乔放出了历史书上著名的时局图,一个看一次就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心惊肉跳一回的图。

    最受冲击的是玄烨,他一眼就认出,图中穿着马褂长衫的、穿着清朝官袍的,是大清贪官污吏。而图中熊、鹰、□□、狮子等动物,只需看看他们身上的标志,玄烨就能认个大概。

    英法俄玄烨能理解,大清屡次因北境不安定而出征,其后就有北边的罗刹国搞事,所以南下的熊是罗刹国很简单。而玄烨通过来大清游历的传教士,了解到了欧罗巴各国的标志,不仅是英法,连西班牙、尼德兰等国的贵族标志,玄烨也了解一些。他未曾想到,欧罗巴的那些国家,竟然真的能跨越重洋,对他大清直接炮轰,将这历史上的巅峰疆域面积,直接撕裂成一块块的。

    望着那副时局图,玄烨感觉自己五脏六腑都痛了起来。

    难怪……难怪天幕说起百年屈辱史,会如此悲愤,如此激昂,夹杂着浓浓的不甘心和愤怒,他这个满清皇帝听到这种事,哪怕再想要压制汉人,也为整个国家与民族遭遇如此重创而怒火滔天。

    “万岁爷!万岁爷!”

    晕乎良久,玄烨才感觉自己神魂归位了一些,一旁的太监因他的晕厥失神而魂飞魄散。

    “何事?”玄烨问。

    “万岁爷,您还是回殿内歇息吧,这外头风大,您得保重身子啊!”太监殷殷劝道。

    自从太子被圈禁,大阿哥也被厌弃了以后,皇帝就失了许多精神头,似是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下头的阿哥们又不安分,令皇帝更加心力交瘁,这是伺候玄烨的太监宫女们看在眼里的。

    玄烨歪斜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道:“无妨,给朕拿两个汤婆子来,一个放在脚底下。”

    “是,陛下。”

    饶是玄烨一生波澜壮阔,见过大风大浪无数,在天幕展示时局图时,也无法稳得住心神了。愤怒过后,担忧和害怕占据了他的内心。他本以为自己也算得上一代明君,千古帝王的名头也有机会争一争,可若大清的结局,是将整个中华民族带入绝望与屈辱的深渊,那他这个皇帝做得再好,大清也不会得到后人的赞扬与褒奖。

    第56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6)

    玄烨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时局图上, 令他迷惑的,是那只从海上飞来的白头鹰,那又是哪个国家?

    命人将时局图仔仔细细地描摹下来, 不许有一点错漏后, 玄烨有些失神地瘫坐在椅子上, 脑中回想着天幕的话语:“……西方列强炮轰我广州、杀进北京城、烧我圆明园、将皇宫抢劫一空、用鸦片掠夺白银……”

    这意味着, 侵略者杀进了首都,一国首都被占领,法理上标志着这个国家灭亡了。但大清国土面积巨大,列强从东方而来, 或许皇帝和皇家会往西逃走, 但他们回来后,估计也无法再有脸面执掌这天下了……

    想到这里, 玄烨顿觉气血一阵阵翻涌,大清怕是终究要亡的!

    相对于玄烨, 朱元璋的感觉也没好到哪里去。

    从之前就听得出,大明之后还有一个清朝, 那天幕所说的百年屈辱史,必然是发生在清朝的。可天幕说他的政策延续了三四百年!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政策, 是外族入主中原都觉得好的, 对外族统治者是有利的!这不是他亲自给敌人打造了一把刀, 专门用来砍自己人吗?

    朱元璋的悔意已经达到了顶峰,他当初起事就是因为蒙元在中原对汉民的苛政,逼得大家活不下去了,结果在他死后, 又有外族势力利用他的政策,来束缚汉人。说明什么?说明他不知不觉间, 将朱家皇族弄成了外族!将他们与百姓对立起来了!

    他也是没想到,自己的私心,竟然会酿成这种大错。

    想象一下外人从海上而来,大炮轰击广州、直接从天津登案后,杀进京师内,屠民夺宝,无恶不作……哪怕那时候坐江山的不是朱家人,朱元璋也觉得心痛得难以抑制。

    华夏民族,九州大地,决不能因他而陷入绝境!朱元璋暗下决心,双眼盯着天幕上那时局图,目光像是能把它灼穿一般。

    一副时局图,也令其他帝王都颇为愤懑,子孙后代那么不争气吗?连国土都守不住!?

    【咱们回到土木堡之变、京师守卫战、夺门之变三件事上,这三件大事形成了大明朝国运的转折点,直接打断了大明上升的国运,使得大明虽不至于亡,却也无法再创历史高峰了。这三件事的影响,是一环扣一环的,放在一起看,更能看出许多问题来。如果说,大明朝的上升之路被打断,是历史的必然,那朱祁镇的出现,则是将这个必然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极致的催化剂。换做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哪怕是朱祁钰,亦或者是后面只修仙不上朝的明世宗朱厚熜,都不会像朱祁镇这般烂了。朱祁镇是妥妥的敌方助攻。】

    【关键是这人还死不悔改,在回来重新当皇帝后,不仅不觉得土木堡之变是自己的错,还不觉得王振也有错,甚至还偷偷给王振写了悼念碑文,说他不是被樊忠锤杀的,而是自杀的,想给王振盖上最后一块遮羞布。若不是北边蒙古在也先南下失败后,就陷入了内乱,估计朱祁镇还能再卖大明朝几次。毕竟复辟后,河套地区在他手里时,又因他轻信蒙古人而被对方占领了。朱祁镇估计真的是上天给大明送来的克星吧。】

    【土木堡之变的责任,后人能清晰认知,原因主要在皇帝,可明朝人却不敢指认皇帝的错误,只敢说是太监王振惑乱君主,擅用军权,胡乱指挥,所以后来朱祁镇复辟也没什么人敢骂他。这时候皇帝的权威稳稳压大臣们一头,也是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将权力全部拢在皇帝手中的结果。不然朱祁镇早就被文人骂穿了。皇帝要有自己的权威,但也需要能劝谏的大臣。聪明机智如李世民这样的六边形皇帝,哪怕被魏征这样的谏臣气得直跳脚,也只能去后宫找长孙皇后哭哭求安慰,却从未对魏征下过手。其他皇帝敢说自己比唐太宗还要英明神武么?】

    突然被天幕cue到的李世民,忍不住老脸一红,自己与皇后的事,后人怎么都知道了?但天幕在夸他耶,又没办法生气。

    嬴政一如既往地羡慕:“何时朕才能有如此忠良谏臣?”

    刘彻深思:“做皇帝不能痛快地想杀谁就杀谁,会不会太憋屈了?”

    赵匡胤知晓大唐的事,可因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传言,不能接受后宫女人太受宠:“长孙皇后贤淑,若是换做杨玉环,呵呵……大唐早亡了!”

    玄烨还未从时局图的刺激中回过神来,只默然无语。

    朱元璋对朱祁镇的骚操作已经麻木了,那蠢东西做出什么惊人的事来,朱元璋都不会觉得稀奇了,但最后的话令他第一反应是抗拒,但稍作思考后,不得不承认这话十分有道理。

    【此次直播给大家讲述了京师保卫战与夺门之变及后续影响,分析了大明朝出现此等历史转折点的原因,追溯到了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身上。许多观点是博主根据史书等资料,结合了学者们研究后,又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个人想法,希望能启发到诸位观众。如果你有从本次直播中收获到一些东西的话,请给一键三连支持一下哦~咱们下次直播再见吧~预告一下,下次直播的主题是《南宋跑神完颜构:不爱忠臣爱奸佞,只因我对皇位爱得深沉》,主角就是和朱祁镇能并称帝王双煞的赵构!欢迎大家关注并期待下期再见!】

    直播到这里结束,很快雄浑的音乐再次响起,天幕上文献资料出处,以及制作本期的人员,人员名单全都是南乔就是了。

    这次各朝帝王们没有含糊,直接给了三连,大臣们也不敢落后,纷纷长摁心心,献出三连支持。这次直播,显然对大家的冲击和影响更大,特别是朱元璋和玄烨两个皇帝,知道后世的百年屈辱后,三观都要重塑了。

    等到南乔下播后再次查看自己的人气和收益,又被那数据惊到了。

    天幕消失于天际,徒留满场寂静,风刮得大旗猎猎作响,君臣们却都陷入了沉默。

    上一期直播讲的土木堡之变,启发了全朝上下一起应对此次北征,但此次直播,却令所有人都感觉到了沉重和压力。

    天幕说朱祁镇是个昏庸无能、又蠢又坏的皇帝,他们可以换!但是太祖皇帝定下的那个制度,如何改啊?

    沉默了一会儿,有些大臣终于憋不住了,低声和身边的人交谈起来。

    大约过了一炷香的功夫,在大臣们议论声越来越大的时候,朱元璋终于有了动静:

    “传朕旨意,废殉葬制度!以后帝王与诸王的葬仪上,去除妃嫔与下人陪葬一项!若需要,可用泥塑人俑替代!”

    众臣愣了一会儿,还是曹鼐第一个反应过来并应道:“是!陛下!”

    曹鼐领旨后飞快地去草拟圣旨了。

    大臣们都反应过来了:皇帝对天幕所言之事,都听进去了!其他的事情,如海禁、科考等,还需要商议计较一番,才能颁布新令,但这殉葬一事,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所以皇帝就直接拿这一条开刀了!

    “吾皇英明!皇上万岁!”有人激动地喊道。

    有了这个口子,就说明天幕提到的其他弊病,都有商议修改的地方!说明皇帝听得进去啊!

    大臣们心潮澎湃,纷纷跪下,发自内心地赞颂:“吾皇英明!陛下万岁!”

    朱元璋心中的郁闷难受略得纾解,道:“诸位先起身吧!”

    大臣们都爬起来后,朱元璋才继续道:“北征一事,迫在眉睫,其余事等,待朕凯旋时再与诸卿家商议!”

    “是!陛下!”

    等曹鼐拟好圣旨,颁布下去后,朱元璋也重新骑上他的马,直接冲出皇宫,率精兵五万,前往大同方向!

    第57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7)

    朱元璋的钦点的五万精兵, 早已在城外等候。朱元璋一到,在举行了简略的开拔仪式后,众将士都随朱元璋出发!

    根据天幕提供的信息, 七月到八月这段时间, 关外天气都不好, 时常风雨交加。于是朱元璋与众将商议后, 决定改换路线,放弃从居庸关出关,转道走紫荆关。如此一来,精兵的路线就主要集中在关内, 加上精兵良将, 且轻装便行,行军速度极快, 几日后就到达紫荆关。

    这些天,朱元璋与将士们同吃同住, 一路都是自己骑马前行,哪怕准备了轿撵与车架, 却从未搭乘过。

    “皇帝和传闻中不太一样,没有那么文弱!”底下的士兵悄声议论道。

    “呵……说文弱都是好听的, 毕竟好像还挺会读书的, 之前说的是陛下文不成武不就呢!可是这一路行来, 陛下的功夫底子,比许多什么侯爷、将军都要好!”

    “那便是有心人故意抹黑咱们陛下了?”

    “不好说不好说,朝中的事,谁知道呢?”

    “我瞧着也像, 否则,陛下为何一怒之下, 褫夺了那么多人的爵位?”

    皇帝雷厉风行地采取了考较的方式,褫夺了一堆人的爵位,不少尸位素餐的王爵侯爷,一下子都成了白身。不少人家都想尽办法,想去哭求或威胁皇帝,拿回自家的爵位,可惜这段时间,皇帝忙得不行,宫中也加强了守卫,那些没什么大事的人,根本见不到皇帝。

    也有人想走太后和皇后的路子,可是因“后宫不得干政”一条,两个人对前朝的事,根本没有什么指手画脚的权力。更何况,每次她们二人也不怎么能见着皇帝,就算见着了,还未提起爵位的事,就被皇帝一身的气势也吓回去了。

    “如此倒也好,给咱们这些小兵小卒,誊了位置!”

    “正是!哈哈……此次北征后,陛下必然大肆封赏!咱们遇上了瓦剌人,一定要狠狠多杀几个,说不得能混个侯爷当当呢!”

    “可是,以后爵位怕是不能传给儿子孙子了。”

    “那又如何,老子风光过,儿子孙子不跟着沾光?”

    “就是!再说了,你媳妇都没娶上呢!想什么儿子孙子的?还是赶紧先立功,多赚些赏钱,好回家置地买房娶媳妇!哈哈哈……”

    ……

    一路急行军来,士气依旧保持得不错,朱元璋甚是满意,对身边人道:“传朕旨意,出紫荆关后,一路直行到蔚州,到那边后进行粮草补给!”

    “是!陛下!”

    下面的人很快就传令下去,全军顿时精神一振:“本以为会在紫荆关补给粮草,不想是在蔚州?”

    “蔚州是何地?能够足够粮草补充吗?”

    虽然此次皇帝只带了五万人,但人马一起,消耗起粮草来也是十分可怕的。

    “你们忘了?当初皇帝身边的王振,就是蔚州人,听说他贪污所得,全都藏在老家蔚州了。以王振这些年来贪污的家资,绝对够此次粮草补给了。”

    “妙啊!真是妙!这样既不用消耗紫荆关守城将士的粮草,咱们在关内时,又不用携带过多的粮草,拖延前进速度,一举多得!”

    “所以说,皇帝不下不会打仗一事,肯定是其他人造谣,陛下对咱们粮草的精确算计,不就说明他对行军十分了解?”

    ……

    将士们议论纷纷,心中对朱元璋也逐渐信服。

    猜到朱祁镇内里换成了朱元璋的,大多是朝臣。再加上之前城中疯传,皇帝文不成武不就,宫中有异象说,此次北征大明将大败于瓦剌,三大营精锐将尽数覆没,因此此次出征,将士们心中都有不小的疑虑,担心一路真的会跟着皇帝去送命。

    可是一路行军而来,见皇帝选的扎营之地、对兵卒的调度管理、对粮草的计算、对脚程的估计都十分准确,将士们心中的想法,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要是如此会行军的皇帝不会打仗,那谁还会?

    时间长了,将士们的逆反心理反而出来了:“我猜着,定是那些不忿于自己爵位被夺的人,故意在背后抹黑咱们陛下,想要动摇军心!”

    “如此公报私仇,太恶心了!”

    “我看也是,若咱们将士与皇帝离心离德,这仗还怎么打?到时候吃了败仗,他们可就有的说了!”

    “那些靠着祖宗荫蔽、躺在功劳簿上占便宜的家伙,别的本事没有,搬弄是非的本事很大!这点我深有体会!”

    “可不是嘛?那些人谋夺别□□女、侵占别人田产最是厉害!”

    ……

    随着此等言论与想法在军中发酵,被朱元璋命令要求,跟着自己出征的夺爵之人,就成了全军敌视的对象。此种人等,将自己的恩怨,放置于大家伙儿的生死之上,如此自私自利又草包的人,就该好好吃一些教训!

    于是,那些本就十分辛苦,才吊在大部队末尾的充军之人,受到了来自其他普通兵卒的“热烈关照”,日子过得更为艰难。

    那些人的情况,朱元璋一路都着人紧盯着,有了这样的变化,下面的人忙将此事禀告给了他。

    “陛下,是不是需要令兵卒们收敛一些?”

    “他们都做了什么?”

    “也就给被子洒洒水;或者是将人塞进马槽里,被啃了半边衣裳;或者故意引人与他们争斗,将人摁在马粪堆里……”

    在行伍中久了,那些整人的小手段,也是层出不穷。

    朱元璋笑了笑,道:“你看,他们也没伤筋动骨的,不耽误打仗,对吧?”

    “话是如此,可是……”

    “可是什么?”

    “可是在京师,他们也是娇生惯养的贵公子爵爷们,若是出了什么差错……”

    朱元璋有些不耐烦地摆手:“夺了爵,就只是个富家子了,哪里还是贵公子?再说了,他们在京师时的作为,配得上贵公子和王侯爵爷的身份吗?既然在京师就不干人事,到了这军营中,怎地又要别人对他们如贵公子了?身份是自己挣的,不能靠别人给。”

    “是……陛下……”回话的人,被朱元璋怼得无言以对。

    “更何况,当初他们的祖父、父亲能获得爵位封赏,哪个不是这样在军营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这点苦又算什么?借此机会,正好也让他们自己品一品,躺在祖辈父辈们吃过的苦流过的血上享受贪欢,自己配不配!”最后一句话,朱元璋是咬牙切齿说出来的,显然是恨极了那些人的骄奢淫逸的作风。

    回话的人都已经开始冒冷汗了:“陛下所言极是!”

    “命盯着的人,只要不出人命,不折胳膊断腿的,就不要管了。”

    “是,陛下。”

    没多会儿,朱元璋就将此事抛到了脑后。待过了蔚州,不出几日,他们就要对上瓦剌军了,朱元璋战意充沛的同时,也更加谨慎和用心。

    待到了蔚州,朱元璋之前派出来查王振家资的使臣与两百精兵,都在城外等候。

    “陛下,此次臣等在蔚州查到了几处粮仓,冬储粮与青储小麦都不少。陛下命臣准备的粮草,都已经准备完毕。”

    说着,下面的人递上来了一张厚厚的清单。

    朱元璋顺手接过来一看,上面从各年份的小麦大麦,以及其他各种粮食作物的储量都有,不仅他的五万精兵出征粮草绰绰有余,还能支援别处。

    “好!吴克忠!”

    “臣在!”

    “你选人去跟他们交接一下粮草,顺道在各粮仓走一走,看看粮食的品质,来报与朕!”

    吴克忠领命而去。

    朱元璋又看了下面的单子,竟然是王振在蔚州置下的田产、房产等不能动的东西,以及金银珠宝古画孤本古董等财物,朱元璋越看越生气:“真是好一个手段通天的王公公!”

    第58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8)

    不过说起来, 王振能弄走那么多宝贝,还不是朱祁镇那蠢东西守不住?

    朱元璋随手将单子收了起来,道:“那些个字画古董之类的, 先运回京师。金银玉器, 留一些给朕备用。”

    “是!陛下!”

    这明显就是要用来当奖赏了。

    消息一传开, 军中更是人心振奋:好好打仗, 陛下连赏赐都准备好了!

    在蔚州将粮草补充充足,朱元璋又命人送部分粮草去了宣府。

    而朱勇、张辅两个国公率领的十多万人马,已从京师出发,走得是居庸关一线, 直奔宣府, 对另一路的瓦剌军进行作战。

    在粮草充足、士气高涨的情况下,虽然天气并不十分好, 但一路行军还是顺利地抵达了大同。

    到了大同时,郊外果然如天幕所说的那样, 伏尸遍野,可见大同守城军与瓦剌军战得十分辛苦。

    将士们这一路走过, 看着大明军的尸体,心中悲痛又愤怒, 瓦剌人竟是如此凶残。

    离城门还有十多里地时, 派出去的斥候便前来回禀:“陛下, 瓦剌人此时正在攻城,人数应当不下于三万。小的远观城墙上,除了郭登郭总兵还在苦守,城墙上的卫兵已经不多了。要不了多久, 瓦剌人怕是能破城门而入了!”

    大约是听说了此次瓦剌能大败明军的消息,也先与瓦剌军都格外凶猛, 显然是一心拿下大同城,好长驱直入。

    朱元璋迅速修整队伍,命众将士一起迎击瓦剌军。

    一路疾行到大同城外,朱元璋一声号令:“杀!”

    五万精兵直接朝着还在一心攻城的瓦剌军冲了过去,以三千营的铁骑为头阵,直接冲进了瓦剌军中,一顿砍杀,很快就杀出了几条血路来。

    后面的士兵们也跟着冲了上去,很快与瓦剌军战成了一团。

    城墙上的郭登等人,看到穿着明盔明甲的人冲了过来,顿时心里一松,一股劫后余生的喜悦涌上心头:“援军到了!援军到了!瓦剌人死定了!”

    瓦剌人顿时腹背受敌,前面的城门眼看着要攻破了,但大同守军一直在拼命苦守,想要一口气攻进去还做不到。后面是刚刚杀过来的明军,看上去是气势如虹。和已经攻城几个时辰的瓦剌人不同,这一路明军是才加入战斗,战力与斗志正值巅峰的时候。

    也先看看大同城墙上,守城将士正视死如归地拼杀,看看身后,是如黑潮一般的明军,顿感势头不妙。

    刚刚还战斗凶猛的瓦剌人,此时已经躺下了不少了。再这样下去,他们就算是攻破了城门,也立马会被刚到的明军援军追在后面杀,根本没时间劫掠。如此前后夹击,瓦剌军只有送死的份。

    也先也是个知难而退的,立马大喊撤退。

    前后没有路,瓦剌军往城门两边撤退,一下子就分成了两路人马。

    吴克忠吴克勤兄弟立马请求追击。

    朱元璋略思索一番后,道:“追出十里地,就不许再追了,根据天幕所言,这挖了人十分喜欢用伏击、请君入瓮那一套。”

    “是!陛下!”

    不是朱元璋鄙视也先,学用兵之法,只学了个伏击之术,就等于只学了皮毛而已,同一招总是用,总有坑到自己的那天。

    也因为这,朱元璋并不觉得也先有多强的军事才能,天幕所说的土木堡之变,原因还在于朱祁镇那蠢东西太废了。

    吴克忠吴克勤等人,各领了一万的兵,分两路去追击瓦剌人。

    城门口剩下的小股势力,很快就被明军歼灭。

    待瓦剌军撤走了,郭登这才命人打开城门,迎接皇帝。

    郭登率手下人来到朱元璋马前,跪下后深深跪拜道:“感恩陛下千里驰援!此次若无陛下与众同袍及时赶到,大同城必然被破,将士们也必然被屠杀殆尽。”

    朱元璋看着他们,无论是大小将领,亦或者是无职无权的小兵卒,都是一身血污碎肉,看上去十分疲惫虚弱,顿时心中震动,忙从马背上下来,将郭登扶起来,道:“诸位为我大明守疆护土,实在是辛苦了。快快起来。”

    随后,朱元璋又命人将从蔚州运来的粮草,送入城内。

    如果说,朱元璋的口头表扬,只是让大同的将士们心中感动,但看到那些粮食,将士们才算是心里踏实了一些。因为瓦剌军隔三差五来突袭,大同只能坚守城门不开,城中粮草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郭登命手下的人接手粮食,又重新将城中各处重新进行了布防,才能坐下来与朱元璋聊聊大同的情况。

    朱元璋已经查探过大同城内的情况,见城中大多富户已逃,剩下的都是穷人,但留下的大多虽然惶恐,却并未多害怕担忧,便猜到,定然是郭登等人的坚守,让这些人感到了心安。

    没多会儿,吴克忠吴克勤等人,也领兵回来了。

    他们追出了十里地以后,果然见瓦剌军逃跑不似从前那般仓促匆忙,反而队伍又重新整肃了一般。

    如此一来,大家也猜到了,瓦剌人果然留有后手,留人做了陷阱。

    “陛下真是神机妙算啊!”郭登佩服道。

    有好些次,郭登也想率人去追击也先的人,可惜守城的士卒越来越少,他抽调不出足够的人来追击,若是人不够,非但打不赢人家,可能人马都要折损在瓦剌人手里了。

    朱元璋摆手,道:“想必这些天,你也听说了宫中出现异象一事?”

    郭登愣了愣,有些斟酌地说道:“臣略听闻了一些,说是瓦剌军中盛传,此次他们必大败明军,蒙古人必将长驱南下,直取京师。但臣以为,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是惑乱军心之为。”

    朱元璋道:“宫中确实出现了异象,给我们透露了许多此次瓦剌军南下的消息,比如此次,来攻大同的便是也先率领的主力军。另外,还有其他三路军南下进攻我甘州、宣府等要塞。”

    郭登倒抽了一口气:“此次瓦剌军野心不小啊!”

    朱元璋点了点头:“因此,我有些想法,想与诸将商议。”

    第59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9)

    在京师时, 朱元璋虽然给众人说了兵分两路出征的计划,但到大同宣府等地后,要如何迎敌, 却是还未商议过。

    待众将都聚集在朱元璋处后, 朱元璋与众人商议起了在大同的作战计划。

    另一边, 也先带人仓皇逃走后, 见来追击的大明军只追了十里地,就掉头回去了,还差一点点就进入陷阱,顿时气得不行。

    直接扬鞭纵马回到扎营营地时, 依旧怒气冲天的也先吼道:“把那两个大明人给我抓过来!”

    不一会儿, 手下人将两个人反剪双手送了过来,正是王林和喜宁。

    一进大帐, 喜宁就忙道:“太师大人,我们不是大明人!投靠了瓦剌, 我们就是瓦剌人了!”

    也先哪里不懂他的意思,这个喜宁, 之前是蒙古人,仗着自己懂蒙古语和各部习俗情况, 帮了大明好大的忙, 现在在大明那边混不下去了, 又跑来自己这边,想要靠着他们知晓天幕情报一事,来求个前程。

    也先虽没学过什么中原文化,却也知道这种两面三刀的小人不可多信。

    “你还敢说!之前你告诉我, 大明军不堪一击,大明皇帝是个不会打仗的草包, 此次瓦剌必将连破大明数关,南下取京师,入主中原,可今日我遇到的大明精兵是怎么回事?!你敢愚弄于我,我要将你扔出去喂狼!”

    “哎哟太师大人!”喜宁说着,膝盖一软就十分熟练地跪了下去,“天幕就是这么说的!但大明君臣都看到了天幕,也知道此次出征,大明必然会败,肯定调整了他们的方式策略!可大明皇帝好大喜功,没有什么本领,又想青史留名,还想比肩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眼高手低才是他的死穴啊!即便是知道了自己必败,大明皇帝依旧要北征,不正好说明了这点吗?”

    也先眯起眼睛,思索着喜宁的话,喜宁毕竟是在大明皇帝身边待了许多年的人,他对大明皇帝有些了解也不奇怪。

    见也先有些意动了,喜宁忙继续道:“此次瓦剌与大明的征战,老天也是站在瓦剌这边的,大明再挣扎也没用。太师还需要我知晓的天幕之事,来帮助您战胜大明呢!”

    说着,喜宁又透露了一些信息。

    到这时,见喜宁还有些用,也先的杀意才真正褪去。

    瞥见一旁的王林,也先阴恻恻道:“喜宁你还有点用,但这个人是纯正大明人,我信不过,现在就拉下去杀了。”

    王林出宫早,对于天幕只听到了第一期的开头,后面大明是如何败给瓦剌的,他一概不知,所以也先觉得王林没有什么用处了,还可能是个奸细,就想杀了他了事。

    王林忙跪地求饶,一边求饶一边对喜宁道:“喜宁公公,快帮我说句话啊!”

    喜宁并不搭理他,甚至还往另外一边挪了挪。这一路上,他本就是利用王林,在他顺利投靠了瓦剌人以后,王林对他而言就没什么用了,反而可能会拖他后腿。

    王林见喜宁这个态度,就知道他是想过河拆桥了,心中悲愤不已,他忙改变策略道:“太师大人,小的家人都死在了大明狗皇帝手里,请求你让我上战场,给我家人报仇!”

    也先顿时有了兴趣:“哦?你还能上阵杀敌?”

    王林厚着脸皮道:“小的是锦衣卫,有一些身手……”

    也先哈哈大笑:“你这样的身板,也能成为锦衣卫佥事,你们大明真的没人了,果然是天要助我瓦剌!”

    虽然也先狠狠地嘲笑了王林一通,但是还是准许了他进入瓦剌军中,当一个小兵,当然是炮灰的那种。

    王林松了一口气,至少小命是保住了。

    至于帮家人报仇的话,也有五分真。他不曾想到,皇帝曾经那样宠幸自己的叔叔,最后却让他那样惨死,这个仇,王林也是真的想要报。

    因为喜宁带来的天幕所说之事,令也先内心十分火热,想要尽快入关攻城略地,并直取京师。于是瓦剌军在修整了两日后,立马又来攻打大同城。

    听到外面的战鼓声,如此急促,说明军情十分紧急。

    朱元璋穿上自己的铠甲,走出门来,问郭登:“先前,瓦剌人也是这般,隔两日就来犯?”

    郭登有些苦兮兮地说:“何止,有时候隔三五日,有时候半天一天的就来一次,搞得人心惶惶的。我们也不直到瓦剌人什么时候就会来,所以城门也不敢开。这次过了两天才来,可能是因为上次是他们死伤最多的一次,真需要一些时间缓缓。”

    瓦剌人是蒙古人一支,就和传说中的成吉思汗带的兵一样,机动性极强,甚至传言他们不仅吃喝都在马背上,连睡觉都能在马背上。

    朱元璋略一点头道:“知道了,传令下去,就按之前商议好的方式迎战。”

    “是,陛下!”

    也先也没想到,带兵出城迎战的,竟然是大明皇帝,喜宁跟在也先身边,一看到皇帝的身影,立马就叫破了他的身份……

    也先笑道:“这大明皇帝,果然如你说的一样,是个好大喜功的人!”

    要不是好大喜功,哪里敢这样以身犯险?也先当下就对喜宁更信了几分。

    同时,朱元璋身边也有人认出了喜宁:“陛下!那阉贼还真投靠了瓦剌人了!”

    说话的人咬牙切齿,对这种叛徒憎恶到了极点。

    朱元璋倒是不意外,天幕所说的土木堡之变后,这喜宁也叛变到了瓦剌人那边,这一次他只是略早一些而已。

    “传令下去,若有机会,直接斩杀此贼!”朱元璋道。

    “是!陛下!”

    很快双方战成一团,眼看明军支撑不了,忙叩城门,想撤回城里,但大明军也瓦剌军已经混成了一团,若是开门,瓦剌军肯定也能趁机钻进城内作乱,恐怕还能与也先里应外合,将大同攻破。

    不待郭登拒绝,朱元璋直接一挥手:“跟朕撤!赶紧撤!”

    君令飞速地传了下去,大明军立马跟着皇帝撤退。

    也先见大明军跑得快,沾满鲜血的脸,笑起来犹如恶鬼一般:“大明皇帝果然胆小的很!给我追!”

    此时他未曾注意到,大明军虽说是在撤退,可撤退却显得井然有序,并非仓惶逃跑,明显是计划好的。

    可惜也先被此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一想到天幕预言的,他能长驱直入关中,并直取京师,就兴奋得浑身的血液都在燃烧似的,对着朱元璋率领的两万多人马紧追不舍。

    “也先还缀在身后吗?”稍作歇息的时候,朱元璋手下人。

    “根据斥候来报,也先的三万人马,一直跟在咱们身后五里左右。”

    五里也差不多是半个时辰的脚程,这距离倒是不远不近,十分灵活。

    朱元璋表示知道了。

    “陛下,您看咱们要不要设伏,将也先这一路直接消灭了?”跟在身边的将领问。

    吴克忠和吴克勤兄弟此时并未跟在他身边,二人也率另外两万人跟在也先身后,但跟的没那么近,不想被也先发现。

    不过也先的斥候夜不收之类的,估计主要用来侦查朱元璋领的这一路兵马,并没有十分注意到,他们自己身后也跟了个尾巴。

    朱元璋略做沉思后,道:“若是咱们不做任何还击,只顾着往前冲,倒显得假了。这样罢,在鹞子领等地势险要处,设几个陷阱,但人不需多,一千到两千人马即可。无需与瓦剌人正面拼杀,尽可能弄死瓦剌人后就离开。”

    手下人有些不解:“陛下,为何不直接将也先这一路人马,直接缴杀了了事?一路吊着他们行军,也十分辛苦。”

    朱元璋背着手,道:“咱们杀了也先这一路,又如何?张辅、朱勇那一边还在与脱脱不花交战,除了这两路,还有其他两路兵马。若是也先这一路死的太快,其他人见势不对,往回跑了,岂不是太可惜了?”

    朱元璋堵亲自出征了,目的怎可能只是简单地打退瓦剌人?他就是要将这些南下的瓦剌军,全部困死、弄死在大明境内,一个都别想全乎回草原去。若是能如此狠狠打击蒙古人势力,大明北境也能安稳太多,到时候也能腾出手来处理海上流寇一事。想起天幕说的,后世竟敢肖想中原大陆的倭奴国,朱元璋的目光顿时一寒:不把他们爪子剁了,对不起后世子孙。

    明军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在这一路上设伏了几次,让本来有些疑虑的也先,反而安下了心来:“大明军果然不行,特别是那个皇帝,弄得伏击圈都如此简略。”

    每次伏击后死的不过数百人,这让也先毫不心疼,也更加坚定了一路追击的决心。

    路上,也先招来喜宁问道:“这一路,大明皇帝是要往哪里去?”

    喜宁心中有成算,愣是装作思考了一番,才道:“若小的没有想错的话,应该是想一路经宣府前往居庸关!从居庸关入关后不远,就能抵达京师了!”

    也先顿时大喜:“这大明皇帝,竟是如此客气,在给我们引路啊!”

    喜宁无言以对,他心中觉得事情有些过于顺利了,可是想到平日里皇帝那草包的样子,又觉得这是朱祁镇的正常水平。

    如此这般,一直追过了宣府,眼看着距离居庸关只有两百多里地了。按照也先估计的大明军脚程,再过几天,他们就能跟着大明军破居庸关!京师也就会在他眼前了!

    于是他赶紧联络南下宣府的脱脱不花,想二人前后夹击大明皇帝。

    第60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60)

    前方不远, 就是土木堡了。

    说到这个地方,明军的将领们,脸色顿时都难看了起来。

    天幕中, 大明二十万大军, 就是葬身于此, 成为了大明国运的转折点, 也成了大明抹不掉的耻辱。许多将领恨不得掉头走,或者埋头猛冲,直接穿过此处,去怀来或者直接冲进居庸关。

    没想到, 此时朱元璋却直接下令:“进土木堡原地扎营!”

    “陛下!请三思!”

    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劝阻皇帝, 让他不要这么作死,土木堡可不是个什么好地方。

    朱元璋却毫不在意, 直接命人扎营,道:“也先就跟在后头, 咱们且等一等他!”

    还有人要反对,被旁边的人拉住了:“陛下如此信心十足, 必然是有成算的,咱们先按照陛下的意思去办吧!”

    没多久, 手底下的人便在这土木堡支起了营帐来, 甚至垒起了灶, 说明是不急着赶路了。

    没多久,也先便收到消息,大明皇帝率人在土木堡扎营了。

    也先听罢,顿时大喜:“如此甚好!来人, 传消息给脱脱不花,让他明日听我这边的信号!”

    “是!太师!”

    也先兴奋地带着人来到土木堡几里开外, 看到那奔腾的永定河,没多想就让人先把守着水源的明军给打退了。

    “他们没了水源,必然难熬,咱们且先困住他们。”

    朱元璋这边,也先的人一到,水源被占的事,立马被禀告给了他。一切果然如天幕所说的那样发展了。

    朱元璋将刚看完的军报放到一边,问:“张国公与朱国公的可传回消息了?”

    “禀陛下,他们送来的消息刚收到,二位国公爷表示,已经佯撤出怀来城,将怀来让给了脱脱不花,剩下的只待咱们发出信号。”

    朱元璋笑了笑,说:“倒不用咱们发信号,也先会给脱脱不花发信号的。”

    众人稍一思索,便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也先想前后夹击皇帝,必然要给怀来城的脱脱不花消息,待他的消息发出,也就是张辅和朱勇行动的时候。

    所有人都忍不住哈哈笑起来。

    之前他们还以为,在土木堡扎营,明军怕是要坐困愁城,土木堡没水,不用挖也知道,天幕已经说过了,要挖七八丈深才有水,没想到张辅与朱勇,早已经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在这土木堡各处都埋了水缸,水缸中注满了水。这些水不说一两日,就是三五日也不成问题的。

    更何况大军从二十多万缩减到了两万多,这些水绰绰有余了。

    如此奔袭了一路,双方都困倦不堪,这一夜倒是难得的安宁清净。

    到第二天,也先见大明军似乎并不着急,顿时有些犹豫了,便没急着发信号。

    朱元璋也不急,反正此时摸不清情况的是也先,而不是他。

    如此看似平静地又过了一日,也先再探大明军营,发现军营中并未有什么太大变化,顿时心态有些稳不住了:“怎可能如此?他们缺水,难道军士们不会焦急暴动吗?”

    喜宁在一旁道:“毕竟是跟着皇帝的,哪怕心中焦急,却是不敢乱规矩。”

    也先觉得有道理,便不想再拖延了,直接命人给脱脱不花发了信号弹。

    不出一盏茶的功夫,就有人来军营中禀报了朱元璋。

    另一边,张辅和朱勇也看到了信号,“走,命全军做好作战准备。”

    “是!”

    没过多久,果然就见脱脱不花率大队人马出了怀来城。

    看得出他们在怀来城过的颇为滋润,甚至有些不想离开。

    可是也先的信号已经出来了,他们也不敢违背,只能奔赴土木堡。

    张辅和朱勇立马率人马跟上。

    二人手下的兵马,有十几万人,几乎将京师三大营的人都带出来了。他们也并未掩藏自己的行踪,所以脱脱不花很快就发现了他们跟在身后。

    脱脱不花顿时有些心慌了:“身后的大明军人马不少,这么下去,被夹击的不是大明皇帝,而是我们了!”

    可附近的地形,让他们无法往两边撤走,后面明军将后撤的路子堵死了,所以只能继续往前。

    脱脱不花感觉,此次怕是没那么顺利,要交代在此处了。

    朱勇盯着前方瓦剌人行军,见他们时不时有人掉队,甚至有人脱逃、直接投降,忍不住对张辅道:“脱脱不花怕是看出不对劲来了。”

    张辅淡然笑了笑:“看出不对劲了又如何?他跑不了了。从他出怀来城那一刻开始,他就没得跑了。”

    朱勇点了点头,他倒是不担心脱脱不花,只有些担心皇帝。

    张辅却丝毫不担心:“你我都知道,陛下已经是太祖之魂,以太祖之勇,哪怕深陷瓦剌人军中,亦能杀出个血路来。你我只需要按照陛下的计划行事,不要坏了事即可。”

    脱脱不花的动向,很快有斥候来报给朱元璋。

    朱元璋还有些意外:“哦?这次也先还找了人来帮忙?”

    不过影响不大,事情还是如预期一般发展了。

    待脱脱不花离得只有十多里了,也先派了人来议和。

    朱元璋笑着摇头:“还是这一招,他怎么是个死脑筋?”

    还以为他把脱脱不花叫来了,是要玩点新鲜花样呢。

    也先果然依旧假装议和,还让出了水源。朱元璋将计就计,命骑兵与神机营同时出动,先将十几门大炮运到了永定河边,又有铁骑雄赳赳气昂昂地摆出阵势,朱元璋才混在兵卒中,出现在了永定河边。

    也先远望明军的情况,顿时感觉有些不妙,为何被困了近两日,没有水的情况下,明军还如此精神昂扬?

    明军当然精神十足了,毕竟如此长途行军近半个月后,突然能好好歇一歇,好吃好喝缓一缓,精神头可不就缓过来了?

    也先顾不了那么多了,待明军差不多都到了河边后,便带人杀向明军。

    不料刚冲到离明军还有几十丈远的地方,神机营直接点火,一颗颗黑不溜秋的炮弹就直接飞向了乌泱泱的瓦剌军,炸了个人仰马翻。

    十多颗炮弹下去,瓦剌军的阵自然就乱了,军心也乱了,许多人畏惧那红色的大炮,立刻勒马,不想再前行。可后面的人没收住,顿时好几匹马冲撞到了一起,马背上的人也控制不住地飞了出去,还未来得及痛呼,就被其他人的马蹄踩了个半死。

    朱元璋见瓦剌军乱了,顿时大笑起来,命神机营又发了第二轮炮弹,把瓦剌军弄得更乱了以后,抽出自己的长枪大吼道:“骑兵跟朕冲!”

    骑兵顿时发出震天吼声:“是!陛下!”

    明军骑兵顿时犹如猛虎出笼一般,朝着已经乱了的瓦剌军冲了过去,奋勇拼杀。

    这时也先也才发现,他们虽着了明盔明甲,却一点用都没有,因为明军竟然换了铠甲!可这一路上,他们都是穿着旧式的明盔明甲啊!

    也先哪里猜得到,在天幕说了,瓦剌军靠着走私的明盔明甲迷惑了明军,导致明军失掉了还击的先机后,朱元璋便命张辅朱勇二人,出征时带上了几万人的新式铠甲,藏于土木堡的洞中。朱元璋带着人一赶到,立马就将旧式铠甲换成了新的。

    将士们都十分高兴,新铠甲比旧式的防护力度又大了许多。

    明军气势如虹,特别是那个传说中文不成武不就的皇帝,此时再大军中犹如一条蛟龙,武艺惊人,眨眼之间便收割了好几条人命。

    也先再蠢,也知道自己应当是受骗了,气急败坏下,一把拎过喜宁:“你看看!那就是你说的不会打仗的皇帝?到这时候了还想骗我?!”

    喜宁吓得大叫:“他真的不行!皇帝真的干什么都不行!”

    也先气得睚眦欲裂,正要一刀砍了喜宁,却有一杆长枪斜刺过来,扎穿了喜宁的胸口,惊惧的也先与还剩一口气的喜宁,同时顺着枪望过去,却见传闻中的皇帝冷冷一笑:“我朱元璋不会打仗?还是第一次听人这样说!”

    言罢,朱元璋将长枪往回一拉,喜宁胸前顿时洞开,来不及惊呼就咽了气。

    也先被喜宁的热血喷了一脸,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大叫一声,忙扔掉了手中喜宁的尸身。

    他站在原处,耳边只回响着那句:“我朱元璋不会打仗?我朱元璋……”

    也先颤颤巍巍地扶住了一旁的人,朱元璋?!怎么可能是他!那个令草原人都闻风丧胆的名字!就是他,将蒙元偌大的基业给毁掉了!

    再次与朱元璋对上,也先不仅生不出任何报仇之类的心,只有一个想法“逃!”

    想到这里,也先哆哆嗦嗦地爬上了自己的马,慌乱中就想调转马头,朝着来时的方向奔逃。

    结果就在这时,他们来的方向,竟然也出现了一批人马,身上穿的铠甲,竟然与明军的新铠甲一模一样!

    那些人一看到交战处,立马就敲响了战鼓,直接冲了过来。

    那些本因害怕而滞留在后面,甚至想转身逃走的人,立马又被他们砍瓜切菜一般杀了个彻底。

    还未等也先回过神来,土木堡乱石中,竟然钻出了一队人马。也先一看是自己人,应该是脱脱不花来了,顿时感到精神一震,忙调转马头,想要过去汇合,待靠近了才发现,那些人身上竟然都带着伤!而且他们仓惶害怕的样子,显然是有劲敌在后面追击!

    也先整个人都乱了,怎么回事!刚刚杀出来的人是哪里来的!追在脱脱不花身后的人又是谁!这天下怎么感觉满世界都是明军?他要往哪里跑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