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山河不夜天[穿越] > 第167章 第一百六十七章<!>

第167章 第一百六十七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 邢州一案的核心人物孙尚德早已死在牢中, 但大理寺和刑部官员顺藤摸瓜, 依旧掀开了这张根治交缠的关系网。

    邢州案, 起始于孙尚德等一众五六品小官贪污, 亏空府库。其实这或许并非特例, 在大宋三十六州, 或许其他府地也有类似的事发生, 大多能瞒得下, 不出纰漏。贪官总是抓不尽的, 可十七年前,西北那一场大雪,令这一众犯官贪污受贿的“小事”,成了大事。

    大理寺官员将案情写成折子,呈到圣前。

    皇帝龙颜大怒。

    其中牵扯甚广, 而官衔最高的官,便是余潮生。

    余潮生当晚便被宣入宫中, 垂拱殿内, 皇帝将官员弹劾他的折子摔在他的身上。

    赵辅:“你还有何话可说!”

    余潮生的官袍被奏折砸出一个褶皱,他低着头,弓着腰, 从袖中取出一封折子, 递到皇帝面前。“罪臣余潮生, 请陛下恕罪。”

    季福将余潮生的折子拿上来,交到皇帝手中。

    皇帝翻开那折子看了起来,看着看着, 赵辅掀起嘴皮,冷笑了一声。再一抬手,余潮生的这本折子也被他砸在了对方身上,赵辅压着声音,似笑非笑道:“朕瞧你,是早有预谋!十七年来,你当真对当年的事没有过一丝怀疑?但凡你余宪之早早说一句,朕都可网开一面。”

    “余宪之啊余宪之,你是当朕蠢,还是当你蠢?”

    “你想让朕,觉得你是蠢,还是睿敏?”

    余潮生早有准备,可面对天子一怒,他还是止不住心颤:“臣不敢。”

    赵辅:“朕对你失望至极!”

    余潮生心中一凉,他抬起头看向皇帝,皇帝却再也不看他一眼。

    其实邢州一案刚被御史奏荐的时候,徐毖就有问过余潮生,他究竟有没有牵扯其中。余潮生说的是“绝无可能”。确实,他并非那一众贪污受贿的邢州罪官一党。

    那时余潮生刚中了榜眼,在京中当了一年京官,便被外派去了邢州做官。他是个外来官,如何能那么快融入这些五六品小官的团体中,所以他确实没参与其中。可邢州雪灾后的几年,余潮生辗转多地,一步步升官,一步步看清官场。

    这时他回过头看,才明白当初自己在邢州察觉到的一丝异常,那一分他嗅出了苗头,但因资历尚浅、经验不足而没有妄下定论的事,究竟是什么。

    他从未真正贪墨府银,但他并非真的不知晓。

    赵辅又何尝不知。

    余潮生写的那一封奏折,就是陈明自己从未贪贿,确与邢州案无关的陈情书。可赵辅问他的是“你是不是早就猜到真相”、“你只在奏折中说此事与你无关,却只字不提你早已知晓却置身事外”。

    余潮生不是蠢的,所以赵辅明白,他这个臣子早就知道了。

    赵辅厌恶的,是十七年了,那一年他还亲自去天坛祈福,心生惶恐。但如今回头一看,这不是天灾,更不是他赵辅德行有缺,而是!

    次日早朝,皇帝下旨,暂且罢免刑部尚书余潮生的官职,在家闭门思过。其余邢州案的罪官,也一律受到惩罚。牵扯最大的几个,早已被大理寺抓进天牢,怕是只能在牢中残此余生。

    紫宸殿中,余潮生亲手摘下自己的官帽时,左相徐毖手捧玉笏,目不斜视地垂眼看地,并没有站出来为自己这个学生求情

    另一边,右相王诠、尚书左仆射王溱等人也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从容不迫,仿若未曾插手其中。

    唐慎站在三品官员的最前列,二品官员之后,他望着余潮生离开紫宸殿的背影,他忽然在想,余潮生到底知不知道,是谁害了他。

    是王诠、王溱,他的恩师徐毖或许也在背后推波助澜的一把,与他撇清干系。

    但真正让他得到如今下场的,正是他自己。

    这世上当官不易,当奸臣不易,当好官更不易。

    王溱从未说过,但唐慎早已猜出,为何自两年前起,王党就布了这么大一个局,要摘了余潮生这枚徐党棋子。

    两年前,赵辅病重,于龙榻上长眠不起,那时所有人都以为他撑不过去了。连镇守西北的周太师都时隔多年回京,探望皇帝病情。但那次赵辅挺过来了,可从那以后王溱便下定决心,定要断了徐党的左膀右臂。

    赵辅终究是会死的,这一天或许并不遥远了。

    三位皇子无论是谁继位,都不会有赵辅那样的魄力,以一己之力屏除朝堂政见,推行银引司。当年,还只有银引司,如今更多了笼箱。前者早已显现出对世家大族的威胁,后者只需要数年时间,就可显出其改变社会的能量。

    余潮生做的是一个好官,王溱要做的,便是一个奸臣。

    唯有执掌大权,将朝堂上下变成一言堂,才可做想做的事,做该做的事。

    好官不易,奸臣亦不易!

    临近过年,邢州一案闹得盛京城沸沸扬扬,人人自危。先前西北大捷的喜讯被冲淡一些,再加上每日大雪封城,更显得这偌大的城池无比苍白冷寂。

    唐慎奉旨进宫,离宫时,大太监季福送他出门。

    唐慎道:“公公身子可还好。如今

    天寒地冻,当注意些身子。”

    季福赔笑道:“劳烦唐大人挂心了。上次唐大人送来的药膏,可真是灵药。”

    唐慎微微一笑。

    之前唐慎送了纺织机织出来的新布进宫,第二天他就听说了,他刚出宫,首领太监季福就红肿着脸,出了垂拱殿。这事十分蹊跷,唐慎也不知道季福怎么突然就肿了脸,但他受到王溱的耳濡目染,想也没想,就把珍宝阁中最好的金疮药送进宫给了季福。

    季福因为把唐慎比作阉人,自己扇了自己十巴掌,本来还对唐慎心有怨气。但得了这上好的金疮药,他心里的气消了点,就对唐慎有意无意地说了当日发生的事。

    唐慎也十分惊讶,他没想到自己在赵辅心中竟有如此地位。

    当日,唐慎就准备了一份厚礼,送到季福在宫外的宅子。

    季福还假意推脱,唐慎认真道:“公公因我而受的伤,这便是我的赔罪礼。公公要是不收,可是还在生本官的气?”

    季福立刻收下了。

    季福感慨道:“这雪下得忒大,唐大人路上小心。”

    唐慎:“多谢公公。”

    季福状若无意地说道:“看到这雪,奴婢就想起,昨日官家批阅奏折的时候曾提过一句,今年这雪确实大得很,但北方早已习惯大雪,百姓们多有防范。这雪要是下在西南、下在邢州那些地界,怕是又要闹灾了。”

    唐慎抬起眼,看向他。

    唐慎:“如今确实是多事之秋。”

    季福笑道:“总会平定下来的。唐大人慢走。”

    开平三十六年腊月廿四,刑部尚书余潮生被贬至昌州,任昌州府尹。

    当日,余潮生就坐着一辆朴素的马车,未曾告知任何人,悄悄地离了京,竟是早就收拾好了行装,一日也不耽搁地就离去了。

    腊月廿九,除夕前一夜,皇帝于宴春阁中设宴,邀请群臣共度佳年。

    宴席上,群臣觥筹交错,皇帝也喜笑颜开。

    唐慎身为三品工部右侍郎,因有右散骑常侍的二品虚衔,便坐在二品官员的席位中。他与一旁的礼部尚书孟阆低声说话,余光中瞧见坐在上座的三位皇子。

    孟阆顺着他的视线望去:“听闻二皇子在幽州与辽人作战时,受了伤。看来伤的应该是手臂。”孟阆指了指二皇子赵尚的左臂,果然只见那只手臂始终僵着,从不动弹。

    唐慎:“三位皇子皆为国效力,赤子之心可见。”

    孟阆闻言,上下瞧了瞧唐慎,嘴里嘟囔:“和王子丰真是越来越像了!”

    唐慎没听清他的嘀咕,他的目光在三位皇子身上停留许久。

    宋辽两国交战时,赵辅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全送去了幽州。三人到了幽州,自然想尽办法出力,想取得一番功绩。然而这三人从未带兵打过仗,无论他们如何在周太师面前邀功请战,周太师都没搭理过他们三人。

    三位皇子急得如何热锅上的蚂蚁。

    终于,二皇子赵尚找到机会,率兵出战。也不知是意外还是故意,他终究是受了伤,如今带伤回京了。

    宴春阁中,二皇子僵着那不能动弹的左臂,殷切地朝皇帝的方向频频望去。只可惜赵辅从未看过他一眼。

    赵尚双目里的光彩渐渐黯淡下去。

    三十六州银契庄、宋辽大战、焦州协约、邢州案……

    开平三十六年终结于一场鹅毛大雪。

    百官自宴春阁中离宫时,唐慎披上了狐皮大氅,他走出宣武门时,只见点着尚书左仆射家灯的马车早已在宫门外等着多时。桃木做的车窗被木撑微微撑开一条巴掌大的缝隙,袅袅檀香自其中溢出。

    是王子丰身上常年带着的味道。

    唐慎登上马车,王溱正拿着一只玉佩,于车中昏暗的烛光中细细打量。

    唐慎定睛一瞧:“师兄看这个作甚?”

    王溱动作轻柔地收起玉佩。“这是小师弟送我的礼物。”

    唐慎坐稳后,马车很快启程,往尚书府而去。

    宴春阁之宴是皇帝招待群臣的宫宴,宴上所吃的美酒佳肴,皆出自于御厨之手,自然是人间美味。可那是宫宴,哪有官员有心思在皇帝面前吃饭。唐慎没有吃饱,他非常熟练地在王溱马车里找了找,果然找到一些采祁斋的点心。

    唐慎拿着一块糕点正吃着,就听王溱轻飘飘地说道:“耶律舍哥登基了。”

    “咳咳咳咳……”唐慎差点没被糕点噎死,他赶紧喝下一大口茶,缓过来后,不敢置信地抬头看向王溱:“耶律舍哥登基了?那个辽国二皇子?”

    王溱双目含笑望着唐慎,点头道:“是。”

    唐慎:“……”

    心有余悸地把糕点放远点,唐慎默默道:“真的假的,为什么师兄你的语气好像在说‘今晚咱们吃蟹’一样简单。”

    辽国新帝登基,多大的事,刚才宴春阁里皇帝都不知道这事,现在就被王子丰这么轻描淡写地说出来了。

    王溱轻挑一眉:“那小师弟觉得,我是该用什么语气来说这事。”

    唐慎想了想:“……你就这么说吧。”

    王子丰其人,总觉得没什么事是能让他大惊失色的,辽帝登基又如何,不就是登基了么

    ……

    唐慎总觉得和王子丰待久了,他好像都变得处事不惊,自己的价值观有了莫大的改变。

    另一边,赵辅也在宴春阁之宴结束后,得知了辽国二皇子登基为帝的事。

    彼时,赵辅正在妃子寝宫中,准备就寝。斥候来报,他听闻此事,和王子丰一般,这位大宋皇帝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并未放到心上。

    辽国新帝是谁,重要吗?

    并不重要。

    如今的辽国已经与大宋立下《焦州协约》,如今的辽国没了十万黑狼军,远远不再是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滔滔大国。

    赵辅闭上眼睛,他回忆起了诸多事。

    有三十六年前他刚登基,朝堂动荡不安,辽人趁机进攻。

    有二十六年前,他率兵亲征,惨胜辽国,终于得了一张委曲求全的和平协约。

    他在位三十六年,大宋虽有天灾,或有,不敢说满朝清明,但天下百姓却是安稳平和地过了三十六年!

    那他还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他留下了一个版图完整、三州归顺的大宋疆土,他留下了一个遍布三十六州的银契庄,他留下了那个被唐慎成为希望的笼箱,他留下了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开平三十六年!

    今日皇帝宿在了珍妃宫中,珍妃正是二皇子赵尚的生母。

    自五年前宫廷政变后,珍妃心中对皇帝的恐惧愈发深厚,她小心翼翼地伺候皇帝就寝。

    蜡烛吹灭,月光静静照入殿中。

    珍妃心惊胆战了许久,即将入睡,突然就听到赵辅说道:“赵尚的胳膊是在幽州弄伤了?”

    珍妃吓了一大跳,差点从床上跳起来。她轻声说:“是……”

    赵辅没再说话。

    珍妃提心吊胆地等了许久,这次她已经没了睡意。

    “你与朕相伴也有三十载了。”

    珍妃扯开一个笑容:“臣妾是开平三年入的宫。”

    赵辅随意地说道:“朕是个好皇帝吗?”

    珍妃眼皮一跳,心中打起鼓来。能在后宫里生一个皇子,安安稳稳地过这么多年,珍妃是懂得皇帝的。她抬起眼睛,就着月光,只见皇帝脸上的皱纹被月光映得仿佛山体沟壑。

    她想起三十三年前她刚进宫时,见到的赵辅。

    赵辅算不上英俊。

    太后并非美人,先帝的几个皇子后,最为俊朗不凡的是先太子。珍妃尚未入宫时曾经有幸在宫宴时,远远见过先太子一回。那真是自天上下凡来的仙人,一眼便夺去了她的魂,试问那时的盛京城,哪个姑娘家会不喜欢赵璿。

    可赵璿早已死了,她入宫,成了赵辅的妃子。

    赵辅在前朝把持大局,但对后宫,他从不关心。皇后在时,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皇后去了,后宫也未乱过。如今想来,或许后宫里的每个女人都怕极了赵辅,哪怕赵辅很少在她们面前动怒,她们也不敢造次。

    相伴三十三年,二皇子赵尚都已过了而立之年。

    现在望着赵辅,珍妃忽然觉得记忆中先太子那张天人面孔早已模糊,这些年她心里记着的、夜里为其缝制衣裳的,让她百般讨好、令她胆怯畏惧的,无论何时,皆是赵辅。

    珍妃动了真心,她柔柔地说道:“在臣妾的心里,陛下是最好的皇帝。”

    赵辅低下头,看了她一眼。

    赵辅笑道:“你老了。”

    珍妃不知从哪儿鼓起了勇气,说道:“陛下又何尝不是。”

    “哈哈哈哈哈。”

    珍妃后怕地捂着自己的心口,听到深夜里,她的心脏在扑通扑通激烈地跳着。

    她悄悄想着:或许今夜,皇帝是真的高兴的吧?

    睡意袭上心头,珍妃慢慢睡了。

    第二日,因是除夕,百官早已休沐不必上朝,太监们便在寝殿外候着。

    珍妃醒来,看见皇帝还没醒,她轻手轻脚地出了宫殿。待到日上三竿,皇帝还未醒,珍妃进来小声地唤人。叫了几声,不听人应,珍妃骤然变了脸色,她惊慌失措地将季福从门外喊进来,季福也吓得面色大变。

    珍妃颤抖着手,去碰了碰赵辅的身体。

    珍妃一屁股坐在地上。

    季福惊恐得白了脸,却听下一刻,珍妃凄厉地高声喊道:“快去叫太医,叫太医!”

    皇帝没有驾崩,但是旧疾犯了,昏迷不醒。

    开平三十七年的新年,宫中慌乱一片,三位皇子有了前车之鉴,他们想进宫探望病情,又怕重蹈五年前的覆辙。等到过了两日,三位皇子才进宫侍疾。

    赵辅这一次的病,来势汹汹。

    唐慎早在初四就进宫面圣,只可惜皇帝没醒,他没见到人。

    上一次皇帝病重,周太师等到二月才回京,带了一位神医回来。这一次或许心中有所感应,周太师正月初七便回到盛京,这一次他又将那位神医带来了。

    神医在宫中待了整整一个月,却不见赵辅苏醒。

    朝堂上,百官皆心中有虑。

    而皇宫里,三位皇子更是如坐针毡。他们从未如此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离那个位子如此之近。可五年前的宫廷政变真将他们打怕了,他们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这世上恐怕没

    有哪个儿子,会如此惧怕自己的父亲,畏惧得好似一只只惊惶的老鼠。

    开平三十七年,二月十三。

    唐慎正在工部与工匠商量如何改进笼箱,提高其效率,减少能量损耗。官差来报:“陛下醒了,左仆射大人请右侍郎大人入宫。”

    唐慎一惊,立即入宫。

    当唐慎来到垂拱殿外时,殿外早已聚齐了诸多官员。

    唐慎看见王溱,走到他身边。两人对视一眼,王溱以食指抵唇,轻轻地“嘘”了一声。唐慎垂下眼睛,走到王溱身后,不再多言。

    待到日落西山,明月高悬,大太监季福从垂拱殿中走出。

    太监尖细的嗓音在黑夜中无比刺耳:“宣左相徐毖、右相王诠觐见。”

    徐相和王相立刻动身,进了垂拱殿。

    小半个时辰后,二人面色各异地离开大殿。

    徐毖道:“都散了吧,陛下龙体抱恙,不必等着了。”

    百官齐声道:“是。”

    离开皇宫后,唐慎和王溱立即来到右相府。

    王诠见到他们,苦笑一声,道:“我知道你们是来说什么的,可是要问,我与那徐毖进去后,都说了什么,听了什么?自然不会瞒着你们。你们与我来。”

    二人随着王诠来到书房,只见王诠在书架上按了按,接着取出一个精致小巧的盒子。

    王溱目光一动,他抬眼道:“里面放着的……”

    王诠:“是,正是传位诏书。”

    唐慎心中一惊。

    王诠接着道:“这盒子在我手中,但瞧见上头的锁了吗?锁的钥匙,在徐毖那里。所以这盒子里头到底写的是什么,我不知晓,左相也不知道。”王诠叹息道:“谁能想,皇帝会有这样的准备!”

    传位诏书,同时有徐毖、王诠保管。

    二人乃是敌党,若是其中一方想作乱,必然瞒不过另一方。

    此外,新帝登基,二人都有从龙之功。哪怕到了新帝年间,一方想压过另一方,也并非易事。简单的一个举措,就将王党先前苦心经营、废贬余潮生一事,几乎作废一半!

    王溱不由笑了。

    王诠:“你竟还笑得出来?”

    王溱反问:“那我该如何,哭么?”

    王诠无语地瞥了他一眼,长叹道:“唉,不知此事,是好是坏,也不知陛下还能撑上多久啊!”

    唐慎见这话听进了心里,第二日,他不动声色地来到勤政殿,偶遇了当日在勤政殿当差的起居郎。

    此人姓齐,是开平三十六年的状元。去岁十一月刚当上起居郎,还没当上几天,就碰上皇帝大病,自此便守着昏迷不醒的皇帝,终日记不上什么东西。

    “下官齐逢,见过右侍郎大人。”

    唐慎轻轻“嗯”了一声:“是要去宫中当差?”

    齐逢:“回大人的话,是。”

    唐慎不再多说,让开一路,让这齐逢先走。齐逢先是错愕,接着感激不尽,加快脚步赶紧去宫中了。

    赵辅醒来后,只见了徐毖和王诠二人,连着两天,没再见任何人。

    有官员猜测或许皇帝这一次能和两年前一样,化险为夷,平安度过。然而唐慎知道,周太师一直守在京中,没有离开,或许赵辅是真的熬不过这个春天了。

    二月十七,赵辅召尚书左仆射王溱、勤政殿参知政事苏温允入宫觐见。

    二人并非同时入宫,苏温允出宫时,正巧与王溱迎面撞上。

    苏温允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王大人面色从容,淡定不迫地进了宫。到晚上回到府中,王唐二人用完饭,王溱从袖中取出一样东西,咔哒一声,随手放在了桌上。

    他这动作实在太过自然,唐慎没觉得有哪里不对,他也随意看了过去。

    当看清桌上那东西后,唐慎神色大变,一把将那东西抓起来。

    “这是什么?”

    王溱悠然一笑:“免死金牌。”

    唐慎:“……”

    他当然知道是免死金牌!

    原来电视剧里都是真的,世界上真有免死金牌,还做的能让人一眼就瞧出来是免死金牌!

    唐慎想了想:“今天进宫面圣,皇上给的?”

    王溱轻轻颔首。

    唐慎嘴角一抽,把东西扔回桌上。他想起一件事:“你说今天陛下一共召见了你和苏温允两个人进宫,他给了你免死金牌,那给了苏温允什么?”

    王溱:“为何一定是给苏温允什么?”

    唐慎:“啊?”

    王溱微微蹙眉,作出关怀天下、忧心忡忡之模样:“我王子丰两袖清风,日月可鉴,一心为国,舍生忘死。正因如此,才得了这块免死金牌。或许那苏温允不曾得任何东西,反而是皇上和他要了什么东西呢?”

    唐慎:“……”

    真是不要脸到了极致!

    苏温允到底有没有得到什么东西,别说唐慎,连赵辅的贴身太监季福都不知道。

    进宫面圣第二日,苏温允就动身去了幽州。

    没过几日,王霄从西北来信,送到唐慎手中。唐慎拆开一看,顿时失笑。

    辽国二皇子耶律舍哥登基后,先铲除异己,整肃超纲。此番耶律舍哥能登基,

    全倚仗南面官的大力支持。于是登基后,耶律舍哥大举提拔南面官,改变了辽国朝堂上部落贵族把持大权的局势。

    辽国内忧外患不断,正是烦扰之际。

    忙了一个多月,耶律舍哥才想起一件事。他叫来跟随自己多年的心腹,曾经的析津府左丞,如今辽国王子太保萧砧。辽国新帝低声询问他:“朕记得,你认识一个宋国茶商。”

    萧砧肥胖的脸上顿时落了一滴汗下来:“是,臣确实认得一个宋国茶商。”

    耶律舍哥秀气的脸上露出一个阴冷的笑容,他柔声道:“那茶商有个儿子。”

    萧砧抬起头,惊讶道:“陛下还记得那茶商的儿子?”萧砧露出遗憾的神色,“那茶商名为乔九,是个精明能干的商人。去岁他儿子于老家病逝,乔九伤心过度,早就回家乡了。自那以后,臣就没再见过乔九。”

    耶律舍哥错愕地怔在原地。

    萧砧双目清明,目露憾色。

    耶律舍哥盯了他许久,不吭一声。

    萧砧被看得头皮发麻,也不敢言语。

    良久,耶律舍哥道:“下去吧。”

    “是。”

    耶律舍哥当然不回信萧砧的一面之词,虽说萧砧没理由做欺君之事,但耶律舍哥依旧私底下派人去调查了一番。查出来的结果确实和萧砧说的一样,那宋国茶商去岁就离开了辽国,没再回来过。谁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因为儿子病逝了才走,但他着实是消失不见了。

    辽帝闭上眼,回想起曾经的惊鸿一瞥。

    再睁眼后,耶律舍哥神色淡漠地摇摇首,将那点残留的旖旎心思全都忘得一干二净。

    这一次苏温允去幽州,为的就是把乔九撤下,在辽国重新布局。

    乔九虽然走了,但萧砧这枚棋子早已被他们安插在耶律舍哥身边。萧砧做过无数叛国的事,一旦事发,耶律舍哥定会将他千刀万剐,他已经上了这条“贼船”,没有回头路了。

    苏温允将事情安排妥当后,对王霄道:“这次或许是我此生最后一次来西北,往后便看你们的了。”

    王霄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礼:“下官领命。”

    要不是王霄来信说,唐慎都不知道,辽国那边还发生了这么多事。

    二月底,苏温允回京,李景德也跟他一起,回到了京城。

    李景德回京第二日,就被传召入宫面圣。

    据说那日征西元帅是红着眼眶离宫的,谁也不知赵辅在殿中与他说了什么,但自那以后,他便镇守西北,此生没有离开。

    皇帝在宫中养病,唐慎在工部与工匠们继续改良笼箱。

    开平三十七年,三月初六,皇帝突然病情好转,能下床到御花园中走动。

    次日下午,赵辅召见唐慎,于垂拱殿中觐见。

    唐慎穿着簇新的官袍,低着头,被太监领着进宫。

    唐慎进殿时,赵辅竟然没有躺在龙榻上休息,而是坐在龙椅上,翻阅一本书籍。

    唐慎行礼后,赵辅道:“你们都下去吧。”

    偌大的垂拱殿中,倏然只剩下了赵辅与唐慎二人。

    唐慎目光微动,但他没有轻举妄动。这些天来,到垂拱殿中面圣的官员,大多是单独面圣,没有其他人在场。

    皇帝这是在吩咐后事了。

    唐慎依旧微微弓腰,赵辅微笑着看他,声音低缓,但与往日不同的,这次的低缓是因气息不稳,略显虚浮。

    “景则,抬起头罢。”

    唐慎抬起了头。

    “你可知朕在看什么书?”

    唐慎的视线扫向那本书的封面,在看清上面的字后,唐慎心神一颤,他作揖道:“臣不知。”

    赵辅:“是钟泰生编撰的《康史训策》。”

    话音落下,垂拱殿中一片死寂。

    良久,赵辅把书放在桌案上,淡然开口:“景则,你入朝为官多年,朕想问你……”

    “在你心中,朕可是个好皇帝?”

    唐慎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在臣心中,陛下是一代明君。”

    赵辅:“如何的一代明君?”

    唐慎:“陛下西伐辽,夺失地,还我大宋江山;开银引司,广设大宋银契庄……陛下所做之事,无一不为千秋万代!”

    赵辅笑了一声:“那与赵璿相比呢?”

    唐慎愣住。

    许久,唐慎道:“臣不知,赵璿是何人。”

    赵辅身子前倾,上半身压在桌案上,沧桑而明亮的双目死死盯着唐慎。

    唐慎从容不迫地站在原地,不显一丝畏惧难堪之色。

    赵辅:“真不知?”

    “不知。”

    赵辅语气轻快:“先帝的太子,也是朕的兄长,名为赵璿。”

    唐慎低头不语。

    赵辅笑了起来:“若是钟泰生为辅国良臣,赵璿为帝,朕与之相比,会有如何?”

    唐慎依旧不言语。

    赵辅突然呵斥:“唐景则,你觉得,会有如何!”

    唐慎不卑不亢地回答道:“臣于开平十一年出生,从未见过陛下所言的那番情景。臣自有记忆以来,便知自己生在开平年间,大宋唯有一位皇帝,是为开平皇帝。臣非仙人,如何能知晓未曾发生之事。但

    是臣知道,陛下所做之事,五百年间,未有能出左右。”

    赵辅轻轻地笑了起来。

    “景则,这朝堂之上,朕最信任之人……便是于你了!”

    唐慎定定地看着赵辅,他一揖及地:“臣愿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唐慎离开垂拱殿时,外头日光正好,正是春日好风景。

    他被这刺目的阳光照射得,看不清天空颜色,身体微微晃了晃,才站稳身形。

    季福看到他出来,又想起唐慎在殿内待了那么久,以为皇帝必然像对王溱等人那样有所赏赐。他朝唐慎挤眉弄眼,接着道:“奴婢找人领唐大人出宫。”

    唐慎颔首道:“有劳公公。”

    一位小太监领着唐慎离宫,季福看着唐慎清挺消瘦的背影,对身旁的干儿子谢宝道:“我今日才觉得,虽说只入朝为官十年,但官家是真的信任、喜欢极了这唐景则。”

    谢宝小声道:“干爹,这是为何。我瞧着官家也极喜欢王溱、苏温允等几位大人。”

    季福摇头:“不一样。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但这唐大人身上又一种与他人截然不同的东西。他自然比不上王子丰的睿敏,也没有苏斐然的狠厉手段,但就是不一样。”

    谢宝不明所以:“哪里不一样了?”

    季福张了张嘴,可又说不出来:“做你的事去吧!”

    三月入春,满园春色之际,大宋朝堂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

    没有人去说皇帝龙体如何,也没人敢去想这件事。

    盛京城中,一片祥和安宁。唯一着急的,恐怕只有眼巴巴望着皇位的三位皇子了。然而皇帝龙体安康,三月廿四时,竟然还上了早朝!

    三个皇子顿时傻了眼。

    连王溱都颇为惊讶,他对唐慎道:“修仙果真有用?小师弟,要不我们也试试?”

    无神主义者唐慎:“……”

    然而不过两日,皇帝便用事实告诉了王溱,修仙不会有用,这世上没有永生之人。

    开平三十七年三月廿八,深夜,皇帝骤然病重,呼吸急促,面色发青。

    大太监季福立刻召了百官入宫。

    所有四品以上的京官正在睡梦中,忽然被叫起来,手忙脚乱地换上官袍,披着夜色进宫。

    垂拱殿偏殿里,是哭泣不已的后宫妃子和皇子皇孙。

    垂拱殿外,是以左相徐毖和右相王诠为首的文武百官。

    苏温允站在文官中央,面无表情地低头看地,不知在想些什么。

    王溱站在百官前列,静静地看着垂拱殿禁闭的殿门,神色平静。

    唐慎站在两人身后,脸色看不出什么表情。

    丑时一刻,垂拱殿中的太医们纷纷提着医箱,离开殿中。看到这一幕,百官已经有所猜测。

    这时,大太监季福从殿中出来,他高声道:“宣工部右侍郎唐慎觐见!”

    黑夜中,一片哗然巨响。

    连王溱都惊讶地看向了唐慎,但随即他仿佛明白了什么,认真地与唐慎对视。

    唐慎的震惊不比殿外其他官员少一分,他茫然极了,可他一抬头看见王溱的眼神,不知怎的,他骤然静了心。

    唐慎整理官袍,大步走出官员队列,踏上垂拱殿的台阶。

    季福红着眼眶,轻声道:“唐大人请进吧。”

    季福推开门,唐慎走了进去。

    一进殿,扑面而来的药味直接将唐慎淹没。殿中檀香袅袅,唐慎顺着记忆来到皇帝的寝宫外,他没有进去,而是在门外高声道:“臣唐慎请求觐见。”

    良久,屋内没有传来声响。

    唐慎,又说了一遍。

    这时,赵辅微弱到几不可查的声音响起:“进来吧。”

    唐慎:“是。”他推门进入。

    “……到朕跟前来。”

    皇帝的声音断断续续,几乎连不成句。

    唐慎走到龙榻前,他低头一看,心神俱震。

    他几乎认不出现在的赵辅了!

    古人总说油尽灯枯之姿,于唐慎而言,那便是纸上的四个字。可如今看着赵辅这张蜡黄枯瘦的脸,他突然间明白了这四个字的含义。

    赵辅是真的活不长了!

    赵辅睁着眼,看他许久,笑道:“可知道,朕为何独独召你进来。”

    唐慎低头道:“臣不知。”

    赵辅:“时至今日,朕再想问你一句……朕到底,是不是个好皇帝?”

    唐慎喉头一涩。

    二十一天前,赵辅在垂拱殿中召见他,问过他一模一样的话。那时他的回答是……

    “是,在臣心中,陛下的一代明君。”

    赵辅竟然忽然有了力气,他撑起半边身体,瞪着眼睛望着唐慎,一字一句地说道:“那你随着朕再说一遍,朕弑兄逼宫,朕封杀松清党,朕逼死钟泰生,你的恩师梁博文也是因朕自尽……但是朕,依旧是个好皇帝!”

    唐慎缓慢地抬起头,静静地望着眼前的皇帝。

    赵辅:“你随着朕的话,再说一遍。”

    唐慎依旧看他,不多言语。

    赵辅声音厉然:“唐景则,你是想抗旨不尊吗!”

    偌大的垂拱殿中,只有唐慎和赵辅两个

    人,但他知道,赵辅只用随意一喊,殿外守着的御林军随时能进来,将他押入天牢。

    大宋不斩文官,但文官未尝不可死于牢中。

    如那邢州案的首脑孙尚德。

    如钟泰生。

    但是唐慎仍旧没有说话。

    赵辅瞪着他,目呲欲裂。

    唐慎终于开口,他先是行了一礼,然后说道:“陛下弑兄逼宫,陛下封杀松清党,陛下逼死钟泰生……臣的恩师梁博文也是因陛下自尽。但是,您依旧是一代明君。”

    赵辅骤然没了力气,他躺在龙榻上,枕着明黄的床襟,笑得几乎出了眼泪。

    “陛下可明白,梁博文为何而死。”

    赵辅的笑声戛然而止,他抬起眼睛,死死地望着唐慎。

    唐慎面色平静地说道:“臣生于开平十一年,未曾有幸一睹先太子的卓然风采,也不曾与钟大儒有幸相识。但臣听不止一人说过,三十七年前,钟泰生是何等博学多识,先太子是如何通达明睿。”

    赵辅只是望着唐慎,并没又打断他的话。

    “听闻,先太子是被陛下一箭钉死在宣武门上的。”

    “唐景则!”赵辅几乎怒吼般的呵斥道。

    唐慎依旧从容不迫:“听闻,在那一日前,陛下与先太子关系极好,先太子待陛下极好,陛下亦仰慕先太子至极。”顿了顿,他道:“这些都是从先帝时期的《起居注》上‘听闻’的。陛下知道,臣有过目不忘之能,臣看过的东西,皆不会忘。”

    唐慎:“臣不知道,陛下对先太子的仰慕,原来是装出来的吗?”

    或许是被气得,赵辅竟然有了一些生气。唐慎此刻竟然还有心思想,如果赵辅真被自己气活了,那今日垂拱殿里还必须死一个人,那个人大概就是他了。

    赵辅怒极反笑,他看着唐慎,道:“朕装过许多事,但从未装过这件事。”

    唐慎:“那陛下为何要一箭射死赵璿?”

    突然提起这个名字,赵辅身体震颤,他几乎脱口而出:“你不配说这个名字!”

    唐慎一怔。

    赵辅也是愣住,他渐渐冷静下来。枯冷的垂拱殿中,皇帝竟渐渐冷静了下来。他笑了:“朕一直觉得,你与其他人是不同的。但你不同在哪儿,朕真的不明白。你是真不懂,为何真要射杀赵璿,夺了他的皇位?”

    唐慎低头不语。

    赵辅:“唐景则,抬头看朕。”

    唐慎抬起头。

    赵辅笑着问他:“若是说如今朕要将这个皇位给你,你要么?”

    唐慎愣住,他还没回答,赵辅便道:“你是不要的。”

    唐慎默了默,道:“臣并非明君之材。”

    赵辅:“你瞧,他人说这话,真或许觉得是虚情假意,但你说了,朕觉得你是真心的。这句话拿去问王子丰,问苏斐然,或许他们也并不会要,但在朕问他们的那一刻,他们绝对是动摇的,他们会思索这件事。可只有你,你对这个皇位,连一丝念头都没有。”

    “这世上的人,谁不想当皇帝?”

    “朕活了六十多年,从未见过一个不想当皇帝的。哪怕只有一瞬间,他们都会有。”

    “但你不想,你是真的从未想过。”

    赵辅默了许久,他声音沉静:“为何不想当皇帝?”

    唐慎望着赵辅死寂般的面孔,许久,他开口道:“我想,为何一定要有人凌驾于万人之上。”

    赵辅的表情好似突然瓦解,出现了一丝裂缝。

    良久,赵辅好像失去了所有力气:“这便是你与他们不同的原因?”

    唐慎恭敬道:“若有不同,臣想,便是如此。”

    赵辅讽刺道:“若你心中朕的这样想,那你如今为何对朕谦逊恭卑,为何自称为‘臣’。”

    “社会关系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如今的大宋,有一位皇帝,有一位明君,才是最适合它的道路。”唐慎道,“所谓入乡随俗,臣知道,陛下或许觉得臣在胡言乱语,但臣心中无愧。臣或许这辈子看不见那一天的到来,但臣愿意将大宋推向那个遥远的地方。”

    “你可知,就你这句话,朕便可杀了你!”

    唐慎:“臣知道。如今轮到陛下回答臣的问题了,陛下为何要射杀赵……先太子。”

    赵辅好像听到了什么好笑的事:“天下何人不想当皇帝?”

    唐慎一愣。

    赵辅又说了一遍:“除了你唐景则,这天下!谁不想当皇帝!朕想当皇帝,有错吗!”

    “朕没有错,朕从来没有错!”

    “这天下为何不能属于朕,朕为何要射杀赵璿?因为朕想当皇帝,当皇帝啊!”

    唐慎:“那先太子、钟泰生、松清党……便有错吗?”

    赵辅目光凌厉:“成王败寇。”

    唐慎静静地看着赵辅,仿佛要将他看透。赵辅活了六十多年,第一次有些不敢直视一个年轻人的目光。接着,只见唐慎笑了,从进入垂拱殿起,他第一次笑了起来:“是,成王败寇。先太子败了,所以他被射杀于宫门中;钟泰生败了,所以他被毒死于牢中。这世上的一切,不过成王败寇四个字。但陛下,如您所说,这天下谁不想当皇帝,但您既然已经赢了

    ,为何不愿在青史上还他们一个清白名声!”

    唐慎第一次感到了愤怒:“杨大学士死了,因为他要以一条命撞向那史书上的青铜大钟,告诉世人,松清党是冤枉的。”

    “梁先生死了,因为他要以死告诉世人,松清党含冤!”

    “在您看不到的很多地方,有一方小吏、有乡野间的老举人,他们都死了。他们的死无法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字,可他们只为问心无愧,只为那心中的一点公平清明!”

    “是,这世上谁不想当皇帝?”

    “但为何连最后一点名声,都不愿留给他们?”

    “自十一年前的那日起,我便不懂,这世上有什么比姓名重要,有什么能让先生以死明志。”

    “但我从来不需要懂,我只需要知道,先生的死无法还他们一个清白。”

    “而我可以做的,便是用我的一生,还他们一个史书长青!”

    赵辅的声音好似当头棒喝:“唐景则,成王败寇!今日朕要你死在这里,你便会和他们一样,到地下作伴!”

    唐慎高声道:“是,成王败寇。若我死在此地,不过是一条命罢了。但我相信,世上总有不平之人,陛下,您杀得了一个唐景则,杀得了这天下黎民吗!”

    “开平皇帝赵辅,弑兄杀父,是为不忠不孝;开平皇帝赵辅,残害忠良,是为不仁不义。”

    “但开平皇帝赵辅,他平定西北之乱,收复失地;他修建水坝,长修官道;他开设银引司,广设银契庄……他信任我这样一个平平无奇之人,大建笼箱,为天下福。”

    “他让一个叛臣在他面前大放厥词,却至今未曾要了他的性命!”

    唐慎望着赵辅震惊的神情,红着眼眶,笑道:“得明君若此,大宋何其有幸。”

    “换位而待,我此生做不成您的十分之一。便是那三十七年从未断过的早朝,赵璿如何能及得上您一分。”

    “陛下,为何始终忘不掉他人,您便是您,大宋的开平皇帝。”

    “也正是您让我心甘情愿,俯首称臣。”

    “臣不识赵璿,臣只识我大宋的开平皇帝!”

    五年前,垂拱殿中,左相纪翁集拂袖离去时留下一句话——

    天下何人不喜欢赵璿!

    如今,唐慎的话落地有声——

    臣不识赵璿,臣只识开平皇帝!

    赵辅怔怔地望着唐慎,他忽然笑了,然而浑浊的眼泪却顺着他的笑落了下来。

    “如今可又猜到,三十七年前,是何人欺瞒了钟泰生,助朕夺得这皇位了?”仿若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辈,赵辅微笑着看着唐慎,温和地问他。

    唐慎沉默片刻。他手指捏紧成拳,这才发现自己的掌心早已全是汗水。

    “知道了。”

    赵辅笑道:“史书不是那般好改的。若是你改了,朕的儿子不会答应,朕儿子的儿子亦不会答应。唐景则,成王败寇,这四个字朕送给你。若是你真能改了,那时记得烧一本书送给朕,让朕也瞧瞧,朕死后是如何败了的。”

    唐慎:“陛下!”

    “下去吧。”

    唐慎咬了咬牙,转身离开。

    “朕倒忘了。”

    唐慎停住脚步,转过身。

    龙榻上,赵辅笑道:“笼箱之事,朕至今瞧不明白,但这等奇技淫巧总让朕觉得心里不踏实。这东西,并非是个好东西吧。”

    唐慎沉默不语。

    赵辅:“朕赐给王子丰一块免死金牌,天下只有一块,没有第二块了。不过朕在勤政殿的三字匾额后为你留了一封诏书。”

    唐慎震愕地看向赵辅。

    “诏书上写的是什么,如今便不告诉你了。朕相信,不到万不得已时,你不会打开它。”

    “下去吧。”

    唐慎迟迟不动。

    赵辅无奈道:“这次真让你下去了!”

    唐慎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转身离去。

    垂拱殿中,再次恢复了宁静。

    许久之后,一道高大巍峨的身影从明黄色的千山屏风后走出。

    周太师满头白发,他大步走到床前,握住了皇帝抬起来的手。

    赵辅看着自己的老师,感受到生命迅速的流逝,他再也无法抑制住对死亡的恐惧:“太师,太师,朕害怕啊,朕害怕啊……”

    周太师牢牢抓住他的手。

    “陛下,老臣在这里。”

    “你看见赵璿了吗?”

    “陛下。”

    “他在那儿等着朕,等着朕去找他……”

    周太师心头哽咽,无法言语。

    胡言乱语般的呢喃了许久,赵辅突然又平静下来。

    他声音虚弱地说道:“朕死后,太师还会守着大宋多久。”

    周太师望着他,镇守西北多年,见惯了生死离别,太师第一次落了眼泪:“陛下为何要问这种话,你死后,这大宋便与你再无关系了。老臣何尝不知,您心中的所愿所想。您做到了,您真的做到了。”

    赵辅的眼中射出精亮的光芒,下一刻,这光芒骤然黯淡。

    他握着周太师的手,断断续续又十分坚定地说道:“射……射杀……赵璿……三十七年来,朕、朕从无一日有后悔之意

    ……”

    周太师坚毅的脸庞上露出一抹无奈的笑意。

    大宋皇帝睁大眼,死死盯着明黄色的床幔,然后他缓缓闭上了这双疲惫的眼。

    开平三十七年三月廿八,皇帝驾崩,天下恸哭。

    国不可一日无君,左相徐毖与右相王诠拿出传位诏书,传位于二皇子赵尚,定年号为元和。

    彼时,姑苏城外一片鱼塘边上,两个老翁正倚案垂钓。

    一老翁道:“终究是长子。”

    另一老翁道:“给谁不都一样么,那位心里可没其他人,唯有他自己喽。”

    “我猜他最后是后悔了的。”

    “我猜没有。”

    “你这糟老头子,可敢与我赌上一赌?”

    “有何不敢,但这赌局怎么揭晓?”

    “听闻你那学生唐景则是最后一个进去见他的。”

    “呵,姓纪的你还是不懂他啊,他最后一个见的必然不会是唐景则。”

    老翁听了这话,沉默许久,长叹颔首:“是啊,必然是周太师!”

    两人相视一笑。

    “不赌了不赌了,还能跑去问那个恶阎罗么!”

    盛京城外,流淇小院。

    新帝登基,群臣忙了一个多月,才终于安闲下来。

    原本流淇小院只有五进大小,但自王溱官居一品后,他便找来工匠,把流淇小院又重新整饬一番。如今花园中,有一片极大的池塘。不及皇宫中的太液池,却也够人信舟飘散,随波逐流。

    唐慎躺在这小小的木船上,身旁是并肩躺着的王溱。

    如今进了五月,正是蛙声满池,草长莺飞之际。

    漫天星色落入水中,静谧美极。

    唐慎忍不住念诵道:“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啊!”

    王溱一听,侧过身看他,道:“星美,诗美,人更美。小师弟总是频出妙句。”

    唐慎反问:“你还听过我什么妙句?哦,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王溱目光一闪,作感叹状:“当真是妙句!”

    唐慎起了逗弄他的心思:“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王溱继续夸赞:“绝妙!”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王溱点点头:“妙极!”

    唐慎哈哈一笑:“你就不觉得我简直是个天才么!”

    王溱故作惊愕:“觉得啊,何时不曾觉得了。如若不是天才,如何能在十三岁便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

    唐慎的笑容僵在脸上,他慢慢侧过身去。

    王溱哈哈一笑,从背后抱住他,将他拥入怀中。他将下颚搁在唐慎的肩上,低声说道:“我还记得那日,是个午后。我从户部来到先生府上,先生气急败坏,拿着一封信对我说‘梁博文当真嚣张极了,他不过是收了个学生,竟日日写信来炫耀’。我问他梁大人又如何炫耀了?”

    “先生说,‘那个十三岁的小孩童对梁博文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生觉得,这话怎么可能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能随口说出来的,便决议要查明清楚。可他翻遍古籍,没找到这句话。”

    “那时我的心中便有了一个名字。你猜猜是谁?”

    唐慎没好气地哼了一声。

    王溱被他哼得心中痒痒,笑道:“我对此人有诸多猜测,只是未曾想一见面,他便开口唤我……抚琴童子。他装模作样的样子,颇为可爱。若我真是个童子,定然会被他骗过去。但是我是王子丰……咳咳,知错了,别打了哈哈哈。”

    唐慎也懊恼不已:“我那时候还不知道,你王子丰是这样的人,早知道,我会在你这种骗子行家面前班门弄斧?”

    王溱悠然道:“小师弟,你又夸我。多好,我夸你是天才,你亦夸我是人才。”

    唐慎冷笑一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王溱愣了愣:“有时我真在想,你是不是在哪儿藏了一个千古一见的大才子。为何你作诗写文大多较为平庸,仅是工整,偶尔有能频出佳句……咳,不平庸,先帝钦定的榜眼,如何能平庸!”

    唐慎收回拳头,道:“你是想再听几首千古绝诗,还是想先看看我藏起来的那个大才子呢?”

    王溱目光一亮,他意识到,他即将真正将怀里的这个人拆开吃尽,一点不剩地揣入兜里。

    但是表面上他却装作无所谓的模样,轻描淡写道:“都可以呀。”

    唐慎想了想,道:“那我就从头说起好了……”

    元和元年九月初四,左丞陈凌海被御史弹劾,多桩罪名齐发。陈相自知有罪,羞愧难当,请辞离京,告老还乡。

    元和四年,皇帝驾崩,传位于太子赵,定年号为安景。

    安景五年,盛京城外,流淇小院。

    唐慎将一本翰林院新编撰的史书扔进火盆,看大火吞噬那本薄薄的书籍。

    王溱将其拥入怀中,唐慎回抱住对方。

    良久,他道:“我近日时常觉得,师兄,我们是见不到那一日了。”

    “你口中所说的盛世吗?”

    唐慎默了默,“是,也不是。说来惭愧,梁先生还在世时,我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