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舔狗的橙色时代 > 第21章 供不应求

第21章 供不应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21供不应求

    回到编辑部,立即收到了各种羡慕嫉妒恨。

    听说工程队有人摔伤,又都表现出关心和遗憾。

    王镜良不想纠结这些,打电话问缪珍珍那里进行的怎么样。缪珍珍说已经培训得差不多,不日就能回来。

    这次算是偷着办了私事,好在缪珍珍帮着搪塞了过去。加上王镜良稿子丰富,上面也没追究。

    水泥船还在实验阶段,技术还不够成熟,暂时不能共享。但王镜良还是发挥了舔狗特性,高度赞扬了船厂敢想敢干的精神,例举了攻克难关的先进人物。

    商业逐渐减少,城市市民和干部人员过剩,省市干部带头下放农村当农民。

    多么纯真的一代!

    继而各县镇召开劳模表彰大会,总结丰产经验,树立高产旗帜,制定来年大跃进和第二个五年计划。

    于是个个踊跃人人争先,亩产从几百斤升到上千斤。

    王镜良便忙得足不着地,到处采集高产事迹。

    作为几十年的老农民,王镜良当然清楚是怎么回事。但那又怎样,各地亩产很快会飙升到几千斤,甚至几万斤,他们这里不过是小儿科。

    这不叫吹捧,这叫适应形势。作为一名舔狗,紧跟形势,永远投赞成票,才是明哲保身的最佳法宝。

    王镜良完全心安理得。

    新闻稿是没有稿费的,稿费仅限于文学稿。

    好在跑外给了他很多的自由空间,可以办私事。

    眼红也没办法,谁叫他能写呢。

    奇怪的是,缪珍珍回来后并未找他。

    或许有找过,但他不在。

    这天,宋美文很神秘地告诉他一个消息:缪珍珍这次下乡谈了个对象,正商议订婚。

    王镜良暗道:那女人还算有些心机,嫁去乡下,算得上最好的选择。

    回家见瑾蓉已经去木船社上班,反正工作比较轻松,也就随她去。

    也因此总觉得欠社长一份情,思虑再三,还是决定鼓动社长另外办一家服装厂,他可以提供技术支持:“水泥船这事,起码得明年下半年才能实施,这么多人闲着不出效益可不行。”

    社长当然同意:“你估计初期投资多少?”

    “会议室和宿舍都可以做车间,去魔都买十台缝纫机,加布料针线,三千左右吧。”

    “缝纫机我负责开船去买,布料针线纽扣你负责联系采购。”

    “培训上机,剪裁,缝制技巧,都包在我身上。”

    “就你老婆和小姨子穿的那些款式,都会供不应求。这事肯定能成,我下午就去乡里申报。”

    “还有。后期如果没有足够的木材供应,就别再开新船。剩余的木料留作做家具。”

    “都听你的。”

    心情愉快地回到家,见女儿安静地睡在客堂摇篮里,忍不住埋头亲。边上做针线的小奶奶嗔怪道:“夜里能不能小点声,别搞得书婷也心痒痒的。”

    王镜良心一横,坏笑道:“那我也给小奶奶杀杀痒。”

    不由分说便抱进了房里,车速就是这么快。

    舔狗的本质是自私,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可以毫无底线的跪舔。

    没对书婷下手,不是不想,是时机还不成熟。

    万一怀上就很麻烦,对舔狗来说,安全是第一要素。

    还有,喜欢女儿也是托词,谁不想有儿子开枝散叶啊。

    善于伪装也是舔狗的必备技能好吧。

    虽然王镜良只在临海县待了一半时间,但其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态度,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秒杀同事的工作成绩,在年终总结时,还是受到宣传部表扬。

    在这未来二十年里最好的年关,王镜良可谓踌躇满志,春风得意。唯一的不爽就是缪珍珍这个累赘,订婚后总是纠缠不休。

    但她还算有点脑子,在郊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租到一间宿舍,约定每星期三晚上去私会。

    主要是,小女人年轻的身体不比瑾蓉差,乐得享用。

    王镜良自然也不敢得罪这个市常委的外甥女,只能尽力应付,却让本就任性的她玩之上瘾。

    有些事一旦开始就会失控,显然又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由于建筑技术不够成熟,又出了点小事故,加上资金不能完全到位,新房当年没能完成。

    不过没关系,王镜良也不急着住。

    这年依旧腌制了三四百斤腊肉,烘干后将大部分掩埋了起来。小奶奶不理解,王镜良给出的理由依然是:备荒。

    新年伊始,整个大地一片斗志昂扬,纷纷表决心,力争夏熟亩产八百斤,皮棉一百斤。看好了,是皮棉,不是籽棉。

    当时这里的实际产量,小麦从未超过四百,皮棉从未超过五十。

    然后第一批市县干部纷纷下乡当农民,一起大干快上。

    没信心完成指标?没关系,上面立即搞起两反运动,反浪费,反保守。只要勤俭节约,只要思想不保守,别说亩产八百,八千都不在话下。

    八千还是太保守了,最具权威的科学家亲自撰文,论证了亩产可达几万斤,甚至几十万斤。

    为了保证产量,除四害运动开始打响,麻雀也遭了殃。

    据说本来是除三害的,苍蝇蚊子老鼠这三样是所有地方公认的害。可是在这片土地上,三这个数字总没有四可爱。

    别问为什么,害还怕除得多么?多除一害不香么?

    麻雀就成了凑数的。

    后来给麻雀平了反,臭虫又成了凑数的。

    可以负责任地说,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臭虫害在哪。

    唯一的解释是,名字里有臭,臭就是害。

    别以为受牵连的只是麻雀臭虫,还有无数所谓最高级的动物。

    这个时代,牵连多少也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王镜良一边到处采访报道这个激情亢奋的时代,一边却又脚踏实地帮忙搞服装厂。

    舔狗,就是这么双标。

    先培训木船社的十几个年轻女人上机操作,包括瑾蓉和书婷,教他们裁剪缝制,将自己所知的倾囊相授。

    瑾蓉和书婷毕竟有文化根基,又是近水楼台,当先学会,再传授给其他人。

    仅个把月时间,便有合格产品出厂。

    先在宣传部试穿,迅速引领了全市潮流,立即供不应求。

    两个月时间,场长决定扩大生产,又去购置了二十台缝纫机,并开始对外招工。

    王镜良除了新款开发,其他时间都在跑新闻。

    集体所有制统筹供销,根本不用担心卖不掉。何况这个物质匮乏的时期,保暖就是万幸,只有城里女人才讲究款式。

    嗯。王镜良压根就没想赚穷鬼的钱,收割城里人才是正道。

    再说,王镜良这种伪君子,明面上的道德标杆,怎么可能允许自己拿两份工资。有额外稿费就足够了,给服装厂做事完全是义务。

    至于发给瑾蓉和书婷的奖金,那和王镜良可没半毛钱关系。

    下面谁敢说有关系试试。

    不仅如此,乡里还特地给市宣传部送了锦旗,以示感谢。

    荣誉属于集体,这种特色不能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