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直播,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 > 第49章 视频片段 技术 选官

第49章 视频片段 技术 选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皇帝面无表情的走出了太庙, 脸色比太庙的墙面更白。

    在太庙外跪伏的群臣早已等候得不耐,听见脚步声纷纷抬头,而后被皇帝的脸色震得一呆

    不是私下与列祖列宗独相精神往来么, 聊一聊老刘家的私房话么怎么还聊急眼了呢

    丞相薛泽及御史大夫公孙弘等地位最高, 有幸能站立于太庙长之前。而先前大门紧锁,他们却也隐约听见了太庙内某些不妙响动,此时干脆屏息重足,俯首垂目, 丝毫不敢有一丁点的动作。

    但皇帝却在两位重臣前停下了脚步。他的目光扫过丞相与御史大夫花白的头发, 终于淡淡开口, 语气不辨喜怒

    “两位春秋几何”

    公孙弘与薛泽一头雾水, 不知皇帝为何关心起了岁数,但还是俯身恭敬作答

    “臣丞相泽, 六十有五。”

    “臣御史大夫弘, 七十有一。”

    皇帝点了点头, 神色中竟尔有了隐约的怅惘。

    “六十多,七十多, 好岁数啊。”他喃喃道“既不太老,又不算年轻”

    既没有老到不能为朝廷效力, 又没有年轻到能够等到太子长大, 权力秩序变更的时候。真真是恰恰好的年龄。

    在这样恰恰好的年龄里, 他们君臣之间还可以精诚合作, 而不至于面对那不可避免的惨淡结局。

    薛泽与公孙弘的回复, 似乎勉强抚慰了皇帝心中起伏不定的某些疑虑, 他垂下眼睛,沉吟了良久,才终于开口

    “传召中大夫汲黯, 朕明天要在宣室见他。”

    在皇帝下了这莫名其妙的谕令后,丞相丝毫不敢怠慢,甚至等不得例行的赏赐,次日一早立刻命人急召汲黯。可怜中大夫正等着朝食,菜未上齐便被官吏连拉带请催入宫中,饿着肚子跪在宣室殿外。

    所幸皇帝还算仁厚,召唤大臣前已经令宫人问清了状况,因此特意在殿外阁楼中备下了饭食,还命汲大夫不必入内行礼,自在吃饭这顿御赐的饭食。

    汲黯吃饱喝足后洗漱清理,拍打着衣袖正要站起,却见殿中侍奉的宫人小步趋近,俯首奉上了一份雪白的绢帛。汲黯不明所以,双手接过,展开后立刻扫到了皇帝飘逸的字迹

    罢省山陵诏

    诏书极为简略,只是稍稍追述了孝文皇帝当年薄葬的圣德,表达皇帝敬天法祖的至意;皇帝以此为鉴,自觉春秋尚盛,不必汲汲于营造陵墓,因此下令罢省山陵的工程,削减一半的费用,并宽免关中百姓的劳役。

    这当然是一份宽容仁厚,恤民悯下的诏书,超出了中大夫最高的预期。但正因为太过理想完美,才令饱足的汲大夫惊愕不已,反复品读诏书中的每个词句,犹自不敢相信这诏书的措辞与皇帝素日的品性简直大相径庭,若非字迹确凿,恐怕谁都会以为是一封伪诏

    在中大夫的茫然迷惑之中,满殿的宫人宦官依次退下,皇帝长衫缓带,徐步从殿中踱了出来。至尊神色恬然,再没有了昨日在太庙前僵直硬板的脸色,只是眼窝下两团硕大乌青,隐约还能看见眼白中的血丝。

    熊猫眼的皇帝挥手制止了汲黯起身的动作,语气淡然“这一封诏书,汲公以为如何”

    汲黯俯首,真心诚意的奉承“陛下仁厚。”

    皇帝道“那么汲公满意了么”

    饶是汲黯犹自在震惊之中,闻言也不觉皱眉

    “诏令是国家的诏令,不是一人一己的诏令,臣下固然有进谏的职责,但又何谈满意与否呢陛下的话,臣不敢应承。”

    这句话说得近乎于冒犯了,但皇帝只是微微一笑

    “汲公说得不无道理,但所谓君君而臣臣,纵然汲公这样的无双国士,总也要践行了自己的志向,才能尽心竭力,一往无前嘛。朕要请汲公效力,总要以国士待之。”

    汲黯的嘴唇微微抽了一抽明明是礼贤下士展现君臣相知风范的套话,但从皇帝口中说出,却总有某种以物易物,拿诏书交换忠诚的奇特市侩感

    不过,在无语之余,汲黯却莫名安心了不少以这措辞看来,皇帝并没有因为刺激而一夜转性心慈手软,依旧是高皇帝以来老刘家一脉相承的刻薄作风。

    他叹了口气“陛下要让老臣做什么”

    皇帝抖动长衫,似乎有意无意遮住了一个哈欠,而后盘膝坐地,语气平和之至

    “朕欲变更汉法。”

    汲黯的眉毛微微一震,到底平静了下来。

    “臣于汉法并不熟悉。”他缓缓道“陛下应该传召御史大夫与内史掾。”

    汲黯入仕走的是黄老杂家的路子,对繁琐严苛的律条不甚了了;若真要论深文周纳、娴熟汉法,当今朝廷之中,恐怕只有文法吏出身的御史大夫公孙弘及内史掾张汤能够胜任。

    当然,汲公素性不太喜欢这些躁急刻深的酷吏,所以语气并不太从容。但皇帝只是笑了一笑

    “公孙弘年纪太大了,恐怕难以胜任变更法制的繁苛;至于张汤嘛朕所变更的律法,正是为张汤等所设,他要是搅合进来,未免不太合适。”

    汲黯不觉皱了皱眉

    为张汤等而设皇帝这话不大对头啊

    “陛下的意思是”

    “朕令人取来了太史令记录的前朝史册,读了燕王卢绾、绛侯周勃与条侯周亚夫的小传,抚今追昔,不胜感慨。”皇帝徐徐道“鉴于条侯当年的境遇,朕还是决意为心腹的大臣稍稍谋划,总得有始有终的才好。”

    汲黯

    眼见皇帝面不改色的说出了燕王绛侯条侯的姓名,纵使阅历深如汲公,一时也不由为君王家的厚颜无耻深深震惊这三人都是老刘家薄情寡性鸟尽弓藏的著名受害者,而今陛下这样轻描淡写的提及,难道真就不会觉得有一丁点的羞愧么

    何况,将张汤与这数位名流青史的大冤种并列,又是什么用意呢纵使陛下早就想好了张汤兔死狗烹的结局,也没有必要当着自己的面处刑吧

    一念及此,无语至极的汲黯猛地一个激灵,立是反应了过来。

    到底是朝堂上磨砺多年的重臣,仅仅稍一顿挫,汲公便渐渐自皇帝这槽点满满的发言中品出了滋味至尊反复强调“条侯的境遇”,而条侯周亚夫又是因何而死不就是在太子继位时心怀怨望,被孝景皇帝囚杀于狱中么

    而今皇帝为太子任命保傅,没有挑选张汤、公孙弘之流炙手可热的文法酷吏,反而特意选中了自己与石庆等素以宽厚闻名的大臣,用意已然不言而明。但皇帝用酷吏而太子尚宽仁,必将会引发东宫与内朝莫大的冲突,稍有不慎,搞不好就会生出变故

    汲公挑了挑眉毛。尽管他并未看过天幕,但揣想西周以来千年的史事,抚今追昔,隐约也猜出了个大概当然,他的想象力尚未突破到巫蛊之祸这个层级,只能模糊感到皇帝似乎已经在为将来的冲突做十全的预备。而以先前的口气看,天子应该是打算着放弃文法酷吏,而一意要保全他好大儿的宽仁慈爱了。

    这样的薄情寡性,鸟尽弓藏,虽然说来叫人齿冷,但其实也算高皇帝以来老刘家的祖传手艺,委实不足为奇;反之,皇帝能特意修改汉法,为他榨干价值的重臣们好歹留一条性命,已经算是皇室中罕见的宽宏仁厚了。

    汲公是与人为善的长者,固然与酷吏们颇有龃龉,但委实没有灭族破家的爱好,因此立刻下拜,真心诚意的颂扬

    “这是陛下的圣德。不知陛下打算如何修订汉律”

    提及变更律条的大事,皇帝也直起了身,正襟而危坐,神色颇为沉肃。

    “朕昨日稍稍浏览了高祖时萧相国及叔孙通等所做的九章律、傍章,虽然细密严整,但毕竟是参照秦法所制,纵使高后、文、景皆有变更,也难免失之残刻。朕的意思,是斟酌损益,削除汉律中过于严苛的条款,与天下更始,示民以爱人之德。”

    他停了一停,又道

    “譬如,朕广征博引,参照旧例,便觉得汉律中所谓大不敬的罪名,未免太过严酷“

    说到此处,皇帝的口气不觉多了些尴尬数日前卫青征匈奴的巨大战功入账,皇帝狂喜之下肆意挥霍,抽出的十连中竟尔附带了苏武的小传;苏子卿风骨凛凛如铁,班大家的汉书又堪称绝顶的文章,虽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亦看得皇帝拍案叫绝、大呼过瘾,几乎要立刻命人呈上琼浆,以美酒而佐文。

    但再翻几页后,班固寥寥几笔,却如一瓢冷水浇下,冻得皇帝瞠目结舌苏武长兄苏嘉为奉车都尉,因为不小心碰坏了皇帝的马车,坐大不敬,伏剑而自杀了。

    苏武忠心赤胆到这样可昭日月的地步,兄长居然只因这点小错枉死;饶是皇帝脸皮厚赛长城,亦不觉颇为惭愧。

    汲黯当然不知道这些弯弯绕,但听到皇帝竟尔在大不敬的罪名上松口,立刻伏下身去

    “严酷与否,尽在陛下圣裁。但天下必当同感恩德”

    皇帝叹了口气

    “以朕的意思,如伤触御体这样的罪过,固然该杀;但若只是言行不谨,并无他意,倒也不必如此酷烈。罚金、免官、流放即可。”

    这样的宽大为怀,连伏地的汲黯都不由微微一愣,而后便是大喜大不敬之罪是汉廷常用的口袋罪,历来就被酷吏用作摧折政敌、羞辱无辜;以实际而论,谋逆犯上等固然算大不敬,但若穷追考比,连“腹诽心谤”、“言语不逊”都可以纳入罪名,直接一杀了事。这样糊里糊涂的罪刑高悬于上,真是百官百吏,乃至长安黎民的噩梦皇帝每出巡一次,仅因侵犯驰道而坐大不敬的百姓便不计其数,真正是天下冤之。

    而今这样的罪刑有所松动,实在是文帝以来最大的德政

    纵以汲黯的沉稳,一时亦情难自禁,开口便要颂圣。但皇帝语不停歇,闲闲的又开启了下一个话题

    “此外,以当今的制度,诛杀三百石以下的官吏、百姓,一律都不必奏报,地方自己便可做主;诛杀千石以下的官吏,御史大夫一人便可做主。所谓人命至重,怎么这样草草了事朕的意思,杀人还是要慎重,总该上奏朝廷,召三公九卿共议,再报陈朕御准才是。若有疑虑,也要反复陈奏,一一核实。此谓之覆奏。“

    汲黯呆了一呆,不由大为惊愕。他倒不仅仅是被皇帝这罕见的宽容仁厚所震慑,更留意到了天子闲谈中缜密的逻辑仅仅寥寥数语之间,这所谓“覆奏”的制度便已框架完善,俨然大为可行了

    到底是哪位名臣为皇帝精密筹谋的善政

    中大夫呆愣不已,忽而又醒悟过来“陛下这是”

    “朕只是沿袭了天幕故智而已。”皇帝微笑道“据说这是后世唐代的太宗皇帝所光大的政策,朕看着不错,稍稍借鉴借鉴。”

    汉法万世沿袭,而今汉世宗抄一抄唐太宗的作业,算是理直气壮收一点利息。中大夫自然毫无疑议,还恰到好处的献上一句奉承“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后世的皇帝能号称太宗,想必是与陛下一样圣明的君主。”

    汉代最重庙号,自高皇帝斩白蛇以来,迄今也只有太祖、太宗两位得享庙号,各个都是拿得出的顶级君主;也正因如此,皇帝听到自己身后混了个世宗孝武皇帝的待遇,心下真正颇为喜悦,洋洋自得,大有自诩之感。

    但而今这马屁一出,皇帝心中正自欣然,心思稍稍一转,却不由又泛起了嘀咕以天幕泄漏的口风而言,后世的唐太宗、高宗等当然对得起这庙号,但所谓的徽宗、钦宗,又是在哪里混到的庙号待遇呢

    后世的大臣不会这么不要脸,逮着个皇帝就上庙号吧

    一念及此,皇帝脸色微变,大有自己最为心爱的心宝贝被玷污的耻辱。

    汲黯俯首领命,一一记下皇帝承诺的种种变法,思忖着该如何转达皇帝的旨意、召集熟稔汉律议论细节,仔细斟酌完毕之后,下拜行礼

    “陛下仁心圣德,臣敢不尽力”中大夫缓缓道“但陛下召臣入宫,仅为此事么”

    皇帝要宽免刑律慎用死刑是天大的德政,朝野上下的大臣欢喜犹自不及,何谈阻拦皇帝将他这老臣秘密召入宫中,难道就为了正正经经聊公开正当的国事

    中大夫可不信。

    天子只是微微一笑。高皇帝的子孙当然谈不上什么“仁心圣德”,之所以深思熟虑,变更法制,也绝非怜悯侍奉已久的酷吏,而是为千秋万代留一条后路。

    汉律太过严苛残刻,争斗中失败的大臣往往身死族灭,求一苟且而不可得,只能走上狗急跳墙的绝路。所谓围城必缺,如果给重臣们保留一线生机,那么好死不如赖活,酷吏们勾连秘结的可能性就小了不少。

    说到底,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被巫蛊之祸的疯狂给震慑住了,不能不做点让步。

    但这点让步恐怕还不足以度过皇权交接时路线转移的风险皇帝眼眸闪动,平静开口

    “朕想让汲公为朝廷举荐一些人才。”

    汲公立刻提起了精神弯弯绕绕到现在,戏肉终于来了

    “陛下想要怎样的贤才”

    “好说。”皇帝道“朕已决意挑选百工百业中巧思善构、于国有利的人物,充作少府官吏,若真有一技之长,不妨拔擢为千石以上的高官。”

    汲黯眨了眨眼。纵以他的智慧,一时间居然都迟钝了片刻,才勉强理解了皇帝的用意,然而依旧不敢置信

    “陛下是说,要拔擢工匠”

    看着皇帝缓缓点头,汲黯僵住了。

    偌大宣室殿中寂无声响。君臣二人彼此相对片刻之后,瞠目结舌的中大夫才垂下头来,却只能喃喃自语。

    “陛下,陛下这话真是超出臣的预料之外”

    “仅仅只是超出预料么”皇帝笑道“那汲公还真是开明朕还以为汲公会叩头死谏,以性命阻止朕拔擢这些粗鄙小人呢”

    “陛下说笑了。”汲黯苦笑不已,老脸皱成了丝瓜“臣臣又不是不晓世事的书生,只是只是这委实匪夷所思”

    的确匪夷所思。汲黯以黄老出身,历任封疆,娴熟政事,自来便讲究实务,鄙夷虚谈;一月前他在太原开大横扫诸生,所宣扬的字字句句,也都是紧扣着“实际”二字典籍读得再熟,不能用于实际,终究不过腐儒而已

    但再怎么重视实际,也没有重视到任命工匠做官吏的地步

    大汉自高皇帝定基以来,讲究的便是以经术取士;无论春秋、孝经也罢、易也罢,礼也罢,立志入朝出仕的士人,总得治一本经传,详细研究透彻,才有被征辟的资格;盖以圣人微言大义,尽在经传之中,后来人唯有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方能领悟治国安邦的大略。

    正因如此,朝廷历来纳贤,都默认排除了工匠、商贾等的资格做工经商都是“鄙事”,圣人所不屑;既尔圣人所不屑,那么浸淫再久,也终究与大道无缘,不过是熟能生巧的匹夫而已

    当然,皇帝若以皇权强压,勉强招纳两个工匠做佞臣也不算难事。但要因袭而为制度,就必得有德高望重的大臣带头响应,才能打破朝野的疑虑,弹压诸生的不满

    显然,汲公便被选为了这个德高望重,为皇帝顶锅趟雷的大怨种。

    以汲公的脾气,倒未必在意什么怨种不怨种。但他茫然片刻,却只能低低开口

    “陛下,这合适么”

    “汲公有什么疑问么”

    “百工百业的匠人中,当然,当然有聪明绝顶的人物,乃至善识文书,不在寻常的大臣之下。”汲黯吃力道“只是只是,匠人们再聪颖敏锐,终究擅长的也只是器物上的技而已,虽说技近乎道,但终究不是治国的大道”

    靠着种地炼铁的那点技艺能治国么治国终究得经术典籍中的圣人大义吧

    汲黯在惶惑中抬起头来。再怎样豁达忠厚、思路开阔,他毕竟是大汉数十年经术伦理陶冶出的士人,无论如何也难以逃脱已有思路的窠臼。但正因为如此,他听到皇帝这不可理喻的奇异言论时,才不由自主生出了迷惑与惊异至尊当然不是那离经叛道,不知死活的妄人,他既然开口议论,必定是深思熟虑,有了明确的成算。但为什么为什么

    汲黯猛的打了个寒战。

    “陛下”他脱口而出“莫非是天幕”

    皇帝微笑起身,长袖飘拂之间,卷起了一块闪耀的光幕。

    在人类简史中,作者曾经以技术的观点来描述人类的文明。如果我们借鉴这个观点,那么同样可以发现华夏历史上极为有趣的暗线由秦汉、唐宋而至明清,其中固然有跌宕起伏的往来冲突,形形色色的高峰与低谷。但总体而言,农耕民族对游牧渔猎部落的优势是在逐渐减弱的。

    两汉时“一汉当五胡”,汉人纵横于漠北西域之间,所向几无敌手,所谓“日月所照,皆为汉土”,不是夸张而是实写,真正是强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乃至“汉以强亡”时,分裂而出的三国都能将蛮夷当经验包来刷。

    至隋唐时,已然是“北狄之强,前所未有”,固然太宗皇帝天纵英明,但无奈后世子孙不昌,终究是“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收梢,虎头而蛇尾,平均水平已经大不如两汉。

    至于两宋乃至朱明,那就真是常怀黍离之忧了;所谓有亡国,有亡天下;华夏遭遇的两次“亡天下”,恰恰都在这后一个千年里。

    由神兵天降至大占优势,由大占优势至彼此僵持,乃至险被灭亡;这样清晰的,无可掩饰的趋势,是两千年历史中极为鲜明的底色。我们当然可以从很多角度剖析这个趋势内政、外交、气候,但究其实质,恐怕还是人类简史说得透彻

    技术终究是会扩散的,由已有技术所制造的不对等优势,也终究是会消失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