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时代的中华梦 > 第144章 官费留德

第144章 官费留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当初夺下台岛之后,韦珣通过在德国的人脉购买战舰的同时也组织了一批官费留德的青少年,第一批只有一百四十多人,学习的内容大都是机械、物理、化学方面华夏急需的。之后每年都挑选优秀的青少年官费留德。

    1901年三月21日,三月三,上巳节。过完年的韦珣在澳门的港区,这一次又要送走三百二十多名在工科有天赋和兴趣的青少年。

    比起之前只能从闽粤台三地挑选青少年,这一次数量比之前每次少则五六十人,多也不过一百三四十人要好上很多。

    他们大的只有十三四岁,小的才十一岁,都是复兴党在各郡的在读学童中挑选的。

    复兴党掌控地方之后,对私塾、满清的学府、公办学堂都进行了一定的教育指导。从原本只学习八股经义变成复兴党每周委派的物理、化学、机械方面的教师到学堂内讲习基础知识。

    这些教师大都是闽粤沿海或者南洋华侨,他们在教会学校受过这方面基础教育,虽然说不得精通,按部就班教习基础理论还是可以的。

    因为人手不足,他们被分派到各省各郡之后,每周需要在各县的学堂授课,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今天在甲县,明天到乙县,后天又要去丁县。

    可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深刻明白所作所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不辞辛劳的奔走在各县学童私塾,教授他们所学到的基础科学知识。

    看着这群少年人稚嫩的面庞,韦珣向他们庄严的敬礼,之后才说道:“同学们好!”

    “总司令好!”

    “总司令好!”

    回应的声音并不齐整,韦珣没有责怪他们。而是笑着说:“你们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当初我十二岁不到就想要到欧洲去看看,看看那些洋人的国家为什么会强大,看看他们为什么可以制造出我们想象不到的武器来欺负我们。”

    “我去了德国、法国学习了军事,然后我回到华夏,利用学到的知识组建起现在足以保护我们的军队,于是我们不再怕洋人欺负我们了。”

    “可国家和民族想要发展,想要复兴,光有军队是不行的!我们现在造枪造炮都要从洋人手中买设备!我们日常打个火都要用洋人的火柴!”

    “你们都是精挑细选的好苗子,你们去了德国,一定要好好学习,因为你们学到的知识将会给我们国家的强盛贡献巨大的力量。”

    韦珣讲了十来分钟,说着自己当时留洋时候的见闻,受到的欺负,当时是什么想法;又告诉这些孩子他们所学的东西对于华夏发展的重要性。

    这个时代的留洋学子大都是爱国的、质朴的。他们或是官费、或是自费和各种原因得到留洋的机会,然后接受了先进的知识和理念,然后回来报效国家。

    比之后世的那些留学只为拿一纸文凭镀一层金粉,或者拿一张绿卡的人要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这些孩子到达德国后除了德国那边会安排人员帮他们补习知识,还要学习德语,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

    相比于留美、留法、留英,韦珣更喜欢德国的学习氛围,学术、工作上的高度自律和严谨会培养这些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性格。就韦珣亲身所见,德国人虽然没有后世吹嘘的那般过分严谨,但是比之英法美也是强上一筹的。

    尤其是教育的前几批人,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会对华夏造成极大的影响。

    法国人的浪漫自由,英国人的绅士风度,白头鹰的自由皿煮,在韦珣看来这些风气都不适合。

    见到学生们上船之后,教育部副部长蔡元培感慨的说:“华夏复兴,在于教育啊。”

    韦珣听到他的话说道:“鹤卿先生说得极是,我听陈嘉庚说我们派到德国学习的第一批师范学生就要回来了?”

    蔡元培知道他问的是1897年年初和1898年年中选派的师范教师,因为当时华夏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来进行物理、化学、工程、机械、动力等科学学科的教育,只能从琼州、民垦公司、台岛的青年人中挑选一批有一定功底的人到德国学习。

    当时蔡元培还没有加入复兴党,他是去年五月份加入的,身为教育部长,他也对这两批师范生的归国很期待:“德国那边发电报过来说要九月才肄业,要回来估计最少也得十一月。”

    听到十二月才回来,韦珣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现在的教育部长是马相伯,正在杭城组建浙省师范大学。

    这个人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是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大学的创始人和首任校长,他是四大名校之一复旦大学的创始人和首任校长,他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北平四大名校”之一的辅仁大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上海名校向明中学和复旦中学的创始人和首任校长,他倾尽家产办教育。

    他和蔡元培、李嘉庚、盛宣怀、陶行知等人对近代华夏教育极其深远。

    复兴军收复沪城非租界区的时候,他正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原时空中他计划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规定该产业供作中西大学建成后的学生助学金。

    到沪城主政的复兴党官员听到这位老人有这样超前的想法,全然没有他印象中的老年人的古板迂腐,找上门洽谈一番之后更是对这个老人的想法佩服不已。

    韦珣接到沪城的电报之后立马就想起了这个活了一百多岁将后半生都奉献给华夏的老人,可自己又脱不开身,只能请郑祖荫前去游说。

    郑祖荫到了佘山之后,先是介绍了复兴党的政治纲领,又详细说了教育部的计划,邀请他到教育部任职。

    只是这个老人不喜欢这些虚名,受邀之后没有管自己是什么职务,拿着经费就表示会在江浙徽建立起师范大学,把教育搞好。

    虽然挂名了部长,但实际的教育部负责人是郑祖荫,李嘉庚负责更多的是为接下来的义务教育提供师资力量。

    本章错误已经修改,感谢书友的提醒。

    这串话是水字数,否则章节修改达不到字数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