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进京
儿子有乃父之风,萧景曜听了自然高兴。
“这我当然知道。”当萧景曜看到开开县试和府试的的卷子时,就已经打算把开开当成继承人来培养了。
这也是他迟迟不肯广纳后宫的原因之一。
他始终记得那天,他的长子一大早就跑过来问他:“您是我爹爹,我已经知道了。但是你和我娘亲是什么关系?”
当时的他被问的有点懵,他下意识的说:“我和你娘是什么关系?没关系啊。”
那小子恨恨的瞪了他一眼丢下一句:“难怪娘亲会生你的气。你说话一点都不在乎娘亲的感受。你这样的爹,我不要了。”说完,那个小崽子就跑了。
甚至几次在梦中都梦见儿子对他说的那句“你这样的爹,我不要了。”
当时他只觉得那孩子不可理喻,如今想起来却觉得那孩子有个性,和他小时候像极了。
想到这儿,嘴角也勾了起来。
让一旁的秦墨看的莫名其妙。
烧烤吃的大家都很满足,四个孩子都很期待到了京城后的新生活。
周淇和赵母也期盼的和赵树一家团聚。
第二天一大早,一行人,朝着京城的方向再次出发。
随着离京城越来越近,就连最老成的开开,都忍不住时不时的往外看。
当远远地看到京城的城墙时。
如果不是同行的有娘亲还有夫子,四个孩子都想下地奔跑了。
眼见着城门楼越来越近,城墙也越来越高。
没来过京城的人都很兴奋。都忍不住想看看京城的城门和县城的城门有什么差别。
此时前方驶过来一辆马车,从马车上下来一人。向最前面那辆马车的车夫问道:
“请问是太原府,安平县来的吗?”
天五一听是或许是认识的人,一把拉住马缰绳:“正是。”
王昊闻言,心里一喜,可算是接到人了。
“我乃太原府,安平县,县令之子王昊。受母亲之托前来接,周姨母——沁夫人。”
坐在这辆马车上的周沁自然也听到了。
掀起马车车帘,看向马车外的王昊。身着常服,很是挺拔,眉眼与乔氏有几分相似。
周沁下车。
王晟上前,恭恭敬敬的对周沁行了一礼。
“姨母,算着你们离开安平的日子,我都等了您几日了。可算把您给盼来了。”
王昊对周沁的恭敬,一方面是因为他母亲写给他的信。
另一方面,就在收到他娘写给他的信之前两天,他竟然意外发现,当初沁夫人祖母去世时,去周家吊唁的京城秦家的秦三公子;当初的一介商贾,竟然就是如今的户部尚书。
周沁心里尴尬的要死,这王晟虽然不及自己年长,也比自己小不了几岁。
他这声“姨母”倒是叫的顺口。
周沁还是赶紧虚扶了一下,把王晟扶起。
“你母亲也是的,我又不是找不到京城,还巴巴的给你写信让你来接,岂不是耽误你的事了?”
王昊热络的说:“我要是不来接您,让我母亲知道,我又得吃竹子炒肉了。
再说我也是下了值,才来这里等您的。白日里都是小厮等在这里的。”
周沁笑着说:“你母亲,也真是太过热情了。”
王昊笑了笑:“姨母,时辰也不早了,您上马车,咱们进城吧。”
“好。”
马车里四小只凑在一起,听着马车外的声音。
乐乐:“他倒是改口的快,以前还叫咱娘‘沁夫人’的。如今见了面就喊姨母了。”
心心:“脸皮后呗。”
开开看着他们两个:“王诚是咱们同窗,算起来,王诚的哥哥确实比咱们小一辈。
如今,我们娘与王诚的娘以姐妹相称,他叫咱们娘一句‘姨母’也说的过去。”
“ 切~~”乐乐撇了一眼窗外。
“夫人,您都到了。差点就没赶上接您。”
周沁还没上马。就听到周未的声音。
周沁一回头就看见周未正跟他行礼。
“行了,起身吧。这不刚刚好吗?”
周未看了眼一旁站着的王晟,询问周沁:“夫人,宅子早就准备好了,咱们这就回去?”
“好。“周沁顿了一下,还是介绍了一下王昊:“对了,这位是太原府,安平县县里的长子,王晟。”
“小的见过王公子。”
周沁又向王晟介绍:“这是我在京城的管事,周未。”
王晟一听这姓氏,再看周未对沁夫人的态度。
就知道,这周未不是杏花村周氏族人,就是得了沁夫人信赖,赐了姓氏的家奴。
王晟上前轻扶起周未:“不敢当,不敢当。既然是姨母的人,那自然就是自家人。不必如此多礼。”
互相认识了,才各自上了马车准备进城。
到了京城的东城门。
周未上前,向守门的士兵,说明的情况,并对外来人员做的详细的登记。
还有士兵拿着登记的薄子,对马车上的人员一一做了核对。
确认无误后,才放她们进城。
进城后,范夫子和刘大夫就和周沁互留了地址,便告辞离去,回家团聚去了。
王晟本想把沁夫人等人接去自己的宅子住的。
但当他看到周沁在京城响水巷的三进宅子时,才知道这位低调的“沁夫人”财力不匪啊。
京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东富西贵南贱北贫,南城茶叶北城水”。
而响水巷,就在城东,里面住的都是响水巷比较有钱的人。
在这里能买下一处三进的宅子,可不是一般的有钱人能办到的。
他爹用了家里大半的积蓄,才在城东的榆树巷,买了一处两进的院子,他一个人带着小厮住是足够了。可要是邀请了周沁母子五人,还真是挺拥挤的。
而且虽然都是在城东,但榆树巷和响水巷,那差了也不是一点半点。
他万分庆幸,之前没邀请沁夫人去自己家落脚。
王晟并没有进门,下了马车后便和周沁辞行:“既然姨母已然安全到家,那晚辈就不打扰了。”
周沁也没挽留:“我这刚到,确实没安顿好,就不留你了。”
“等等姨母安顿好了,晚辈再上门叨扰。”
“好说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