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朝堂之上,回怼袁隗
朝堂之上陷入一片寂静,正当众臣还陷入沉思当中之时。
何太后再次开口:“前将军董卓,护驾有功,现封其为太尉,总领天下兵马大事。”
轰!
朝堂之上骚动异常,无数大臣口中窃窃私语。
很明显,他们对何太后这个决定有异议。
“禀太后!微臣觉得此事不妥!”
一位双鬓花白,身材略微有些驼背的老者出列,此人名为袁隗,乃当朝太傅。
“哦?太傅觉得有何不妥。”
袁隗深拜,缓缓开口:
“这其一:董卓区区前将军,封职太尉,连跳九级,恐不能服众;其二:董卓只有护驾之功,未曾参与诛杀十常侍,诛杀十常侍乃我侄儿袁绍所为;其三:董卓入京后未曾将兵士安排在洛阳城外,反而带兵进入洛阳,其心可诛!望太后三思。”
“臣附议!”
一旁,袁隗的哥哥袁逢也站了出来,其官至司空,袁家代表人物。
“哼!封董爱卿为太尉,是哀家与陛下商议的,你袁逢袁隗连陛下的旨意也敢违背吗?”
董太后有些恼怒,她可没想到袁家竟敢当朝跟她唱反调。
“臣等不敢!可太后如此行事,会让当朝文武寒心啊!”
袁隗再度开口道。
“哦?太傅大人可以代表文武百官?”
此时安静的朝堂之中,一声别样的声音传来。
不是董卓还能是谁?
董卓幽幽开口道:“太傅大人说我只有护驾之功,可知这张让、段珪二人皆是我所杀,二者皆是杀害大将军的罪魁祸首,这点陛下可以为我作证。”
说完对着刘辩轻轻行了一礼,接着转头继续说道:
“其次,昨日洛阳城内大乱,如今城内守军不过区区八百人,万一十常侍余孽再度兴乱,不靠我这兵马前去镇压,万一出事,这责任太傅可愿意背?”
啧!我要不派兵进入洛阳,这十常侍的府邸,可不就你们抄了?
董卓话毕,袁隗哑口无言。
这董卓看起来年纪轻轻,为何如此能言善辩。
“可你出身微寒,怎可担此重任?”
急了!他急了!
“兵仙韩信,不过淮阴一贫苦人家出身,也曾受胯下之辱,后随高祖征战四方,取得天下;飞将军李广,不过一普通士卒,照样平定七国之乱,北击匈奴;破胡壮侯陈汤,不过小小一郎官,却能搴歙侯之旗,斩郅支之首。”
董卓嘴角微微上翘,对着袁隗继续说道:
“我大汉名将,可是有不少太傅口中所谓的出身微寒之人呢!”
董卓的话,差点让袁隗噎死,也不知该如何回怼。
口中只念叨着:“你……你……”
“我十六岁于击败边章、韩遂,二十岁被先帝拜为并州牧,谁人可知我未来如何?”
管他的,把董胖子做过的事情按照现在的年纪往前提几年。
反正董胖子儿子早早就死了,就一个女儿,还远嫁,谁能证明他的身份?
到时候实在有人提及,就说家父逝世之前,为了扫平董卓后续道路,假借我名所做。
反正汉朝又不是信息时代,谁查的到呢?
哈哈哈哈!董卓啊!董卓!你真是个小机灵鬼!
“嗯……事已至此,那就……”
何太后的声音传来,还未等她宣布,袁隗便打断何太后的讲话。
“太后,我有一策!”
何太后恼怒不已,这袁隗可真是不将她放在眼里,见袁隗如此,不耐烦道。
“讲!”
袁隗听何太后语气不善,自己毫不在意。
这朝堂之上已经是自己一家独大,少帝还小,根本无法压制于他。
随即开口:“此番事件三大功臣,一是董卓,二是丁原,三则是臣的侄儿袁绍。太尉之职空缺许久,之前一直是由大将军暂代,可如今大将军遭遇不测,所以重新推选出太尉人选我等没有意见,不过太后与我等意见不一,何不让这三人比试一番,以策论、武力为题,优胜者封当朝太尉。”
袁隗心想:
若是袁绍成了太尉,自己袁家五世三公,那还不名垂千古。
而丁原这厮,打仗还行,不过没读过书,他基本是没戏。
听到袁隗这样说,一众大臣皆觉得有道理,思量一番,反正这事儿关系跟他们都不大。
反正都搞不过袁家,你实力再强大点也没啥区别。
索性一齐站出高呼:“臣等附议!”
何太后虽然不满,可也最终同意了袁隗的想法。
没办法,她能跟袁隗杠上,可也不敢跟整个朝堂杠上。
董卓一听,心里大笑。
袁绍:出了名的diy小能手。
(谋士建议我都采纳,不过只听一点,然后加上自己的想法,搞得后面全乱了)
丁原:读书不多!
这两个草包,还跟自己比,这不是纯纯碾压吗?
第二日,崇德殿门外已经清出了一大片空地。
董卓、吕布、丁原三人立于空地正中间。
一众大臣将三人围成了一个半圆。
“第一场,比试策论,以长平之战为题,限时半个时辰!”
袁隗话音未落,丁原不干了。
“俺反对!”
?????
一众大臣紧紧盯着丁原,不知他在抽什么风。
丁原理直气壮地说道:
“俺没读过书!”
“噗……哈哈哈哈哈”
一众大臣笑得前仰后合,没读过书你还来比试,为啥一开始不弃权呢?
董卓闻言,眼睛一亮!
他读过书,但是他不会写啊!
这丁原可真是神助攻!真是个好人!
心想:自己以后砍他的时候,下手快点!不要让他感受到痛苦!
于是董卓也站出来开口道:“没读过书又怎样!会打仗就行,何不以口头阐述,这样也节约时间。”
这初春时节,虽不如隆冬之时寒冷。
可这洛阳的气温,一直站在外面,也还是有些顶不住。
许多大臣见董卓如此说道便也开口附和:“董将军所言有理!”
何太后身穿裘绒大衣,身边不少宫女太监为其支起火炉,屏风等御寒器具。
倒也不觉得寒冷,可见一众大臣都这样说,便也同意了。
于是,比试开始。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 ,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此番策论,是以长平之战赵国视角为主,寻求生路乃至打败秦军的观点为中心,进行策论发散。
丁原听完命题后率先开口:“俺认为赵军应当将廉颇换上,据险而守,占据有利地形,切断秦军粮草输送,再派一股兵力吸引对方主力,绕道后方,时机成熟,双方夹击便可取胜。”
嚯!
一众大臣都有些惊讶,这个丁原……可没有想象中那么蠢,打仗策略是一把好手。
经他这番阐述,赵国就算不赢,也起码能够重挫秦军。
再慢慢发展国力,将闪电战变为拉锯战,赵国寿命起码延长二十年。
一席话完,众人皆对其有了清晰的认知。
这丁原看起来草包一个,带兵打仗可不含糊。
随后丁原退下,得意地看了一眼袁绍和董卓。
袁绍在旁思索一番,随即上前开口:
“吾认为,在丁原所说有可取之处,将廉颇换上,据险而守是其一。切断秦军粮草是其二。两军夹击是其三。赵军兵力大于秦军五万,可再派三万人马诈降,从内部瓦解秦军战线。待秦军败逃之时,引兵五万于各撤军路线伏兵,可更大消灭秦军有生力量。”
说完袁绍微微将头抬起,好像必胜了一样。
“凭借我这五策,可灭秦军!”
嚯!不愧是你啊diy小能手。
董卓内心想到,这个董卓果然跟书上写的一样。
什么叫凭借你这五策,三策都是丁原说的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