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空间里的呼吸机
“呼吸机?”陈棋眨了眨眼睛。
越中地区没有一台呼吸机,整个海东省也只有省一院有一台进口呼吸机,问题是普通人根本就没得用,只给特殊人群备着的。
在大家心目中,这绝对是高尖端的医疗设备了。
所以对八十年代的广大华国医生来说,大家或许都听说过呼吸机,但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
但那都是一般的医生,对于二般医生陈棋来说,他的空间手术室里,别说呼吸机了,就连更先进的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都有。
呼吸机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吸气时产生正压,通过机器将气体压入到肺内。
当压力上升到一定水平时,呼吸机会停止供气,呼气阀也会相继打开,病人的胸廓和肺就会产生被动性的萎陷,产生呼气。
这玩意儿在2022年,别说医生了,就连普通人都是常见的。
医院里属于有创呼吸机,使用前需要先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才可以使用。
另外还有一种家庭使用的睡眠呼吸机,晚上睡觉的时候像氧气面罩一样,罩在自己的口鼻部,对于那些睡觉时打鼾严重的人特别好。
因为这类人往往都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什么叫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这个非常好区别。
比如有些人打鼾,尤其是肥胖的男人,开始是呼啦呼啦声音很响,然后突然没声音了,要过上几十秒,甚至更长时间,才会继续呼啦呼啦继续打鼾。
有这种情况的人,后果就严重了,简单点就是容易得高血压、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严重点就容易猝死。
而在医院里,临床上,医用呼吸机的使用就更频繁了。
不仅在呼吸科、肿瘤科、传染科等大量使用,另外在麻醉科、icu、急诊科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机器。
主要用于严重的呼吸衰竭,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将要出现2型呼衰辅助通气。
有着改善通气、换气功能,减轻呼吸肌的工作,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作用,关键时刻绝对的保命神器。
这一条一条对下来,不就是针对沈利芬的儿子,病床上的小婴儿的病情需要嘛。
陈棋现在明白了,想要顺利进行手术的前提,那就是内科保守治疗必须成功。
而内科治疗的成功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呼吸机的使用,能不能保证患儿的呼吸功能,避免呼衰的持续恶化。
说简单点,就是人要活着,才有手术的机会。
可问题是,呼吸机去哪里弄?
一想到这个,陈棋就有点头痛了,因为现在唯一可能的来源就是他的空间手术室。
他从空间里拿出来容易,这要是被外人知道了,后果可就严重了,到时机器要被切片,连他这个人都要被切片。
就算他推说这是国外试验机,那他也难免会落得一个“里通外国”的罪名。
在个人安危,后小病号的生死之间,陈棋有点犹豫。
但他看到病床上的小宝宝那濒临死亡,喘不上气的样子,心中不得不重重叹了一口气。
病人是他接来的,路是他自己选的,现在哪怕跪着也要走完了,尤其现在病情危急,已经容不得他多想了。
“那大家先去忙吧,这样,王主任,丘护士长、严世凡、边盟留一下。”
其他医生一听没他们事情了,都乐得离开,只有王小仙主任有点奇怪。
陈棋神秘兮兮地将四人叫到了办公室里,又瞅了瞅外面没人,这才重重锁上门,轻声说道:
“王主任,如果我能搞到呼吸机,你能不能保证小病号渡过眼前这一关?”
王小仙主任一听,眼睛都亮了:“真的假的?这呼吸机可得进口,全国都没几台,你哪去搞到手?”
说完老太太一拍胸脯:“只要你能搞到呼吸机,我打保票,肯定能把病情稳定下来。”
陈棋咬了咬牙,回头看着丘芳说道:
“护士长,伱马上将外二科的特需病房收拾出来,将窗帘什么都装上。小严,你去儿科将那个保温箱推来。边盟,你通知保卫科,让他们安排人,24小时守着特需病房,没有我允许,不能让任何人进入。”
丘护士长有点奇怪:“院长,你这是……”
陈棋半真半假的说道:
“我有办法搞到呼吸机,但这台呼吸机是咱们国家在秘密研制的,所以不能提前泄露,万一被国外知道,那我们的专利就没了,所以大家要绝对保密,整个治疗过程,只有我们5人负责,其他人一律禁止进出。”
严世凡、边盟、丘护士长一听就明白了,当初在抢救宫外孕的时候,陈棋就曾经拿出一台“自体血液回收机”,也是实验机,也是要求大家严格保密。
想必来源途径都一样的。
既然涉及到国家机密,那大伙儿都没话说。
就连王主任也是连连点头,表示明白保密纪律,好歹老太太也是军医转业过来的,这方面不用多强调。
至于其他三人,现在都是陈棋亲信中的亲信,自然是可以完全信任的。
“好,既然大家都明白了,那我这就去省里将呼吸
机拿来,另外家属只能妈妈陪着,其他家属一律劝退。孩子妈妈是老师,让她也注意保密。”
王主任早就因为能见到真正的呼吸机而兴奋了,这时候赶紧催促道:
“啊呀,那你还愣着干啥,赶紧去呀,这小病号的情况可随时会断气,晚了这责任谁也负不起。”
陈棋点点头,飞快朝门外走去,走之前,将办公室里的一大堆报纸也随手夹在了腋下。
陈棋开着桑塔纳,找了个无人的角落,一下子闪进了空间手术室里。
等进了空间里,陈棋去几个手术室转了一圈,发现里面有好几个型号的呼吸机。
比如什么急救呼吸机、呼吸治疗通气机、麻醉呼吸机、小儿呼吸机、高频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机等等。
本来都不用挑选,一般肯定首选小儿呼吸机,但问题就出在这种小儿呼吸机的体积较大,这正大光明拿出来,实在太招眼了。
陈棋摇了摇头,又翻出一只外观是橙色的急救转运呼吸机就是眼前一亮。
急救和转运用呼吸机,这个在医院里比较常见,最多的就是在120急救车上,用于对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紧急通气抢救,以及运转时对病人的机械通气。
这种呼吸机设计的很小巧,一只手就可以拎着走,使用起来就非常隐蔽了。
陈棋心想就要这一台机器了,到时接上氧气筒,放在病房里完全够用了,大不了各种数据小心矫正就行了呗。
决定了用哪台呼吸机,陈棋也顾不得卫生不卫生了,直接在机器上抹上浆糊,然后用报纸裹了个严严实实,只露出了操作面板。
然后闪出空间,急匆匆跑回了四院,怀里紧紧抱着这台救命的机器。
病房里。
“这就是呼吸机?怎么这么小一台?我看杂志上,外国的呼吸机都有那么大~~”
王主任看着眼前这台用报纸糊起来的,比鞋盒子大不了多少的呼吸机,有点不敢相信。
八十年代,国外最先进的呼吸机是定容型呼吸机,大小就跟一个床头柜似的。
而在国内,一般的呼吸机还停留在国外五六十年代的水平,那体型就更大了,跟一个铁棺材似的,病人使用时是需要躺在里面,只露出一个头。
其实就是著名的“铁肺”。
这种1929年就发明的呼吸机最怕的就是断电,断电就意味着病人将会面临死亡的风险,除非有人帮助他们手动操作铁肺,辅助呼吸。
再瞅瞅陈棋拿来的这台呼吸机,这么小小一台,可以轻松放到茶几上,一个女人就能轻松拎走。
王小仙主任再次不确定地问道:“这玩意儿能用?”
陈棋面对这个老太太也没脾气了,苦笑着说道:“能用能用,我现在就演示给你看。”
他又想了一下,决定给家属沈利芬打个预防针,毕竟要给一个小婴儿做气管插管,那画面绝对不是一位妈妈能忍心看到的。
“沈老师,现在呼吸机我拿来,能不能救你儿子的命全靠这台机器了,我要跟说的是,这台机器必须通过将管子插到你儿子的气管上才能使用。”
沈利芬是聪明人,已经意识到气管插管可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能简单嘛?
很多人的遗嘱里,都将自己碰到急诊时,拒绝插管写进去,可以想像病人被插管时的痛苦。
但一想到儿子已经危在旦夕,她也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搏一搏:
“可以,陈院长,我儿子的安危就交给你了,无论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我和孩子爸爸会永远感激你。”
陈棋点点头:“你放心,我不会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不过插管的时候,你还是回避一下吧,等好了我再叫你。”
沈利芬没有犹豫,抹着眼泪快速退出了病房。
同时陈棋也将插管工具都拿了出来,开始插管前准备了,王主任,严世凡、边盟三人快速围了上去。
其实陈棋还是挺紧张的,气管插管对于一个外科医生来说,那都是基本功,他闭着眼睛都会做。
但眼前这个新生儿做气管插管,他还真有点下不了手,毕竟在前世,这种插管都是麻醉科医生来做的,他是真没上过手。
可现在整个越中会做气管插管的就他一个医生,他不入地狱,就没人入地狱了。
只见陈棋小心翼翼用右手提起小病号的下颌,将他的嘴张开。
然后左手持咽喉镜深入小病号的口腔内,显露出悬雍垂,接着沿舌头的背面深入新生儿的咽部,上抬挑起会厌,暴露声门。
陈棋一边做,一边给旁边几位医生解释着自己的操作步聚。
“到这一步,我们要先寻找解剖标记,声带看起来象声两侧的垂直条纹,或像倒“v”形,看到声,如声关闭,可右、中指指端在新胸下1/3处急张开,吸出分泌物也有助于改善视野。注意,不能充分暴露声是插管失败。”
严世凡和边盟听得格外仔细,这绝对是开小灶了。
技多不压身,谁要是
只见陈棋的右手将已经放入导管芯的器官导管由口腔的右侧伸入,导管深入声门后,他退出管芯,这时候又开口提醒道:
“这一步很关键,也是婴幼儿和成人的最大区别,小儿总气管短,声门至隆突的距离新生儿仅4cm,所以插入深度通常以导管前端将超过胸骨上缘为宜,另外整个操作快程一定要快,尽量控制在20到30秒。”
说完陈棋就推出咽喉镜,开始固定插管。
严世凡还是没看懂:“陈头,这就完了?插好了?我都没看懂,这成功和失败又是怎么评判的?”
于是陈棋一边摆弄着呼吸机,一边又解释着气管插管是否插到准确位置的临床经验。
随着陈棋将开关打开,调整好自动呼吸模式后,原本呼吸频率极不规律的小病号,马上随着呼吸机的一吸一呼规律了下来。
紧接着,肉眼可见,脸色慢慢开始好转起来,原本是有点青紫色,现在则慢慢在褪变了。
王小仙主任一瞧就激动了:“嗨,真神奇,这呼吸机效果这么好啊。”
随着边盟再次做胸水引流后,这个原本因为呼吸衰竭濒临死亡的小病号,居然慢慢平衡地睡着了,不再像之前那样不停痛苦的呻吟了。
不止是王主任大感稀奇,就连刚推门进来的沈利芬也是惊喜得眼泪汪汪。
病人都相对短社,更注重眼前的情况,一看自己儿子居然能安静入睡了,沈利芬一把拉住了陈棋的手:
“神医,真是神医,太感谢你了陈院长。”
陈棋脸唰一下就红了,赶紧将手抽出来,这要是被自己老婆知道,还让他活不活了?
“这个这个,啊哈哈,这才是
“对,会好起来的。”
真的忙坏了,病人已经把医院占领了,这半个月来所有的章节都是存稿,我几乎没有时间码字。现在开放了,更惨,忙得脚不着地。4000字真的是最后底线了,如果还是这么忙,断更都有可能。有时候看着中国病人真的很感慨,他们活得太累了,不停被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