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 第153章 恩科过关宝典

第153章 恩科过关宝典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无数的士子们看到官兵们到来,一瞬间安静了下来。

    吵吵得最凶的李、张两位举人也停止了争吵,一时间忘了让店小二退钱。

    “所有人不得闹事,都在原地站好了,违令者严惩不贷!”张老将军气势如虹地大吼一声。

    江钲不愧是老行伍赤身,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将,杀气稍微释放一点,立刻就镇住了场面。

    苏刘义站在一张兵丁搬来的桌子上,对着乱哄哄的学子们说道:“官家上个月就昭告天下,今年恩科既考六经,又侧重于杂学。尔等没有看到朝廷的告示么?”

    所谓的六经,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汉朝的察举制和征辟制,通过举荐贤才的方式来任用官员。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根据出身、品德来考核民间人才。

    最普遍的现象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南北时期提出:“寒门庶族子弟不论出身,随才录用”。

    已经较之前已经进步很大。

    大家都知道科举考试,事实上是萌芽于南北时期,隋唐形成定制。

    宋代由于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科举考试打破了传统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也是制度最完善,最鼎盛的时期,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新纪元。

    宋朝科举一般分三步走,解试(乡试主考官)、省试和殿试。

    宋朝殿试是太祖增加的,形成三级跳制度。

    解试俗称乡试,又称为州试,是入门级别的考试。

    乡试可不是在乡里举行的考试,相当于在后世各省的省会城市举行的。

    这个是第一阶段,考过关了才能参加下一步的“省试”。

    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悲催的是宋朝的“举人”资格只有三年期限,也就是说是一次性的。

    等到三年之后考不过第二关的话,初赛“乡试”成绩作废……

    只能从头开始考试吧。

    南宋初期有个状元考了四次乡试……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省试难考,明清秀才难考……

    省试也叫礼部试,明清时期称为会试。

    这一次相当于全国统一考试。

    (这里的“省”可不是后世的某某省,某某自治区。指的是尚书省。)

    省试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遇皇室庆典加恩科,一般安排在二三月进行,因此又称“春试”、“春闱”、“礼闱”。

    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最后就是殿试了,其实也是省试的复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所以又称为“天子门生”。

    合格者称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殿试” 据传是女皇武则天首创的。

    宋初殿试淘汰率大约三分之一,这些屡次不中的考生心怀怨气,致使部分考生投靠宋朝死敌西夏。

    宋仁宗时期开始采用“殿试不淘汰”原则,但却影响着最后的排名。

    殿试的排名相当重要,故而考生十分重视。

    所以宋朝前期考过第二关的叫“贡士”,到了宋仁宗时期只要过了第二关就直接“进士”了。

    这其实也是宋朝拉拢士大夫的一种手段,故而宋朝被称为赵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朝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朝代,这也和宋朝崇文抑武的国策有关。

    宋朝时期开始采用“三甲”进士来区别对待。

    一甲:状元、榜眼、探花。

    固定名额,仅有三名。

    赵昺的这一场恩科考试其实就是一场“春闱”,即由礼部举办的“省试”。

    属于第二档次的考试。

    “此次恩科,官家特意下旨不论是举人还是秀才,都可以参加恩科考试。官家不论出身为国朝选才,皇恩浩荡,尔等还不知足?”江钲站在一旁大声呵斥道。

    宋朝是没有“秀才”考试的,凡是参加第一阶段解试(乡试)的读书人都可以称为“秀才”。

    (明清时期有专门的秀才考试)

    赵昺这一次的考试直接把第一阶段“乡试”给省略了,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报名参加省试,也就是礼部举行的全国统一考试,故江钲才有此一说。

    宋朝的举人和明清时期是不一样的,宋朝的举人是一次性的,明清是终身制,一次考中,一辈子有效。

    秀才可不是后世人们想象中和高中文凭一个样,人家考上秀才见官不拜,家里还能免除徭役赋税,有了一定特权的。

    后世的高中生有啥特权?

    举人就更了不得了,那是要被老百姓尊称一句“老爷”的。

    范进中举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宋朝并不是考上了进士那就能直接当官的。

    这些人只是获得了一个身份证明,仍然还需要通过朝廷组织的其他考试才可以的。

    当然了一甲进士,和二甲第一名是除外的。

    赵昺之所以把六经和杂学放在一起,其实也是有堵住悠悠众口的考虑。

    你杂学再好,在这个以诗书为主的时代,是要被人鄙视和排斥的。

    所以杂学中有六经,六经之中有杂学。

    按照各科的总分进行排名。

    “尔等从各地前来,何人不知?何人不晓?没有看到朝廷告示的站出来!”站在桌子上的苏刘义也大喝一声!

    瞬间,学子们纷纷往后退了一两步。

    是啊,一月之前的朝廷诏令就已经发布到琼州各地,大家都是慕名而来参加考试的,又有谁没有看到告示?

    这么一想,学子们瞬间怂了。

    你都不知道考啥内容,你来海口做什么?

    凡事是要讲理的。

    李秀才和张秀才两人对视一眼,赶紧从地上捡起那本已经被踩了好几个大脚印的“葵花宝典”。

    用手拍了拍上面的印记,再次翻开之后仔细看着。

    “母猪的生产与护理?”

    “奶牛如何提高产奶量?”

    “水稻育种方法及选育过程?”

    “纸和石头哪个先落地?”

    “铁为何不能浮于水面?”

    “孔明灯为何能飞上天?”

    “烧水壶热气为何能顶开壶盖?”

    “格物科学与民族兴衰?”

    ……

    这,这都是什么啊?

    在往后翻,赫然写到:

    “宋蒙战争现状及如何打败蒙元?”

    “殷商何以六百年,大周凭何立国八百年?”

    “三皇五帝不通儒学,何以为圣君明主?”

    “诸葛武侯为何自甘堕落躬耕于南阳?”

    这,这题严重超纲了。

    再往后翻,竟然是恩科考试题目总汇!

    数学类,天文类,科技类,地理类,军事类,农业科,法学类等等。

    包罗万象!

    几名已经买了宝典的学子,越看越心惊肉跳,越看越灰心丧气,这六经的内容占比极少啊!

    不知不觉中,冷汗竟然浸湿了内衣。

    本届恩科,这是以杂学为主啊!

    几人想起了苏知州的话,又想想当初朝廷的公告。

    还好,还好,距离考试还有十余日的时间。

    几人对视一眼,再也没有了看景儿的心思,急匆匆地往住处赶去。

    看着这本不知道真假的《恩科过关之葵花宝典》,几人目瞪口呆,纷纷看向两位朝中重臣。

    “本知州有言在先,此宝典数量有限,考试虽然不会是什么原题,但本知州还是想再劝一劝尔等切莫自误了前程。”苏刘义对着众人说道。

    “都散了吧,尔等都记住了,包装上印有‘祥兴’二字的才是真品。不过尔等也不用担心,本同知的锦衣卫衙门也不是吃素的,谅也没有宵小之辈敢于私贩假货。”江钲一旁解释着。

    “对啊,我说呢,天子脚下谁这么大胆居然敢公开叫卖考题。”

    “原来是赵官家给的复习大纲啊。”

    “可是这母猪护理,某真的是不会啊?”

    “那还等什么,赶紧买啊!”

    人群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骚动。

    “小二,小二,给某来一本!”

    笑话,几个人共用一本书,咱读书人还丢不起那个人。

    凡是能读书的有几个真正的穷人?

    就算买不起一贯钱的精装本,买一本200文的简装本那也是可以的。

    倘若连200文都拿不出来,说句难听话,那就不要跑这么远的路来“京师”赶考了。

    赵昺之所以把考题提前“泄露”出来,无非就是打打预防针,让众多的学子们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别到时候两眼一抹黑,考个大鸭蛋,愤怒之下又开始想“闹事”了。

    至于说信不信,那就不是赵昺操心的事情了。

    良言难劝该死的鬼,爱信不信。

    考不中,那跟赵昺有何关系?

    “别挤,别挤,不要挤,隔壁那边还有卖的,价钱都一样的。”店小二指了指街对面那间书店。

    众人顺着目光看去,果然,已经排起了队伍。

    “走,王兄,那边人少,去那边看看。”

    呼啦……

    瞬间,人少了一半……

    “精装版的一贯钱一本,简装版的只要200文了,内容都一样,数量不多,欲购从速。”店小二一边忙活,一边不忘了继续给众人报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