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 第85章 新式纺织机

第85章 新式纺织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布匹、粮食,在古代那都是硬通货的存在。mwangzaishuwu

    在古代,谁家能买上几尺布,添件新衣服,那都是富足人家。

    普通人家春夏秋冬都是那一件衣服。

    冬天装上棉絮变成棉衣,夏天把棉絮掏空变成夏装。

    不像后世,稍微旧一点的衣服可能就不想穿了,稍微不好吃的饭菜可能就剩下倒掉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能写下这首名句的唐代宰相李绅,给人的感觉是人品不会差,至少是关切百姓之人。

    其实不然,李绅出身官宦世家,幼年的变故让其感受到劳作的艰辛,于是创作此诗。

    然,其仕途的顺风顺水,渐渐的也失去了那份对百姓的体恤之心,变得骄奢淫逸。

    诗词中的李绅是一个怜悯百姓的诗人,现实中却是一个不顾百姓死活的酷吏。

    另一个就是丝绸,丝绸是古代中国的特产,由于其珍贵性,曾一度在很长时期里是华夏的一种重要货币,官员的俸禄,朝廷的封赏都离不开丝绸。

    前汉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丝绸作为最主要的货物传到了西方,其精美的纹饰,巧夺天工的工艺以及柔软的材质,令西方的贵族们如痴如醉。

    在西方丝绸的价格甚至堪比黄金的存在。

    松江布,也就是松江地区所产的棉布。

    历史上崖山海战十多年后,也就是元朝元贞年间,大约在1295年到1297年期间,年老的黄道婆偶然间遇到了一艘大海船,于是从崖州回到乌泥泾镇。

    回到家乡的黄道婆开始传授纺织技术,松江地区遂成为全国著名的棉纺织手工业中心。

    (乌泥泾镇,今上海市龙华镇东湾,为黄道婆故乡。)

    由于采用了黄道婆改进的新式纺织机,做出来的棉布又密又好。

    松江府周边地区大行其道,成为棉布的代名词。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的黄道婆,犹如一座封建社会手工业的丰碑,照耀在百姓们的心中。

    数日之后,赵昺抵达崖州水南村。

    青山环绕,碧水长流,鸡犬相闻,一望无际的田园,在夏雨的洗礼下,显得格外清新。

    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的空气真好。

    远离了战火的琼州一片祥和,傍晚时分,村落里,缕缕炊烟,小孩子们在村庄泥土路上踩着泥巴,无忧无虑地玩耍着。

    天真快乐的童年,真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男人们则搬个小凳子坐在院外的小路上,一边聊着一些新鲜的见闻,一边等待着家中婆娘把饭做好。

    谁家的老母猪下崽了,隔壁村谁家的小娘子长得俊俏。

    什么九旬老太为何起死回生,数百母猪为何半夜惨叫,寡妇夜门为何频频敲响……

    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一群大老爷们,眉飞色舞地说着,甚至贱兮兮的讨论着谁家晚上男女打架的时候一开始杀气腾腾,转眼间却又丢盔弃甲。

    村中百姓看到赵昺一行人的出现,纷纷侧目而视。

    前一秒的各种嘈杂声,紧接着便安静了下来。

    小村落里,来了几个外人还是很醒目的。何况赵昺几人还骑着马,就显得更加明显了。

    “官家,卑职都打探清楚了,您说的黄道婆就住在前面的一座院落里。”武垒手指前方,对赵昺说道。

    “善,前面带路。”

    “卑职遵旨。”

    村庄并不大,一盏茶的功夫赵昺便来到一处宅院前。

    泥土墙,篱笆门,稻草房,烟囱往外冒着阵阵青烟。

    院中几株老树,几只不知名的大鸟落在树枝上。伴随着偶尔几声啼鸣,时不时来回张望着。

    “咚咚。”

    院门外,一名护卫上前叩门。

    一炷香的时间,一名三十多岁的妇人打开院门,看着一名少年站立在门口,旁边则是数名随从牵着马站立在一旁。

    “你们找谁?”妇人声音响起。

    “敢问你就是松江乌泥泾镇黄姑?在下赵昺见过姑姑。”赵昺对着黄道婆弯腰一拜,说道。

    此时的黄道婆不过三十来岁,喊人家黄婆婆倒也不太合适。故而赵昺以“姑姑”相称。

    “赵昺?你们认识奴家?”黄道婆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顺口问道。

    (宋朝妇女通常以自称‘奴’或者‘奴家’视为美称。)

    “久闻姑姑善于纺织,当今赵宋官家赵昺特来拜会。冒昧而来,请姑姑不要见怪。”

    赵昺态度极为恭敬,对着黄道婆又是一礼。

    这个时期还没有人敢假冒皇帝的,更何况赵昺来到琼州,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官家,这,奴家见过陛下。”

    反应过来的黄道婆赶紧准备跪下行礼,被赵昺上前扶了起来。

    “黄姑姑万万不可如此,姑姑心系百姓冷暖,赵昺愧不敢当。”

    赵昺看着眼前这位历史上对棉纺织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百姓爱戴的传奇女子情真意切地说道。

    “官家,您快,快进屋里。”黄道婆赶紧打开篱笆门,把赵昺请了进去。

    屋内甚是简陋,一张小桌椅,几个小木墩,便已经是是全部的家当。

    倒是几张木质的纺织机器摆放在厅堂的地面上,织布机上的布匹正织了一半。

    旁边放着一个小木墩,地面上堆积了一些还没有去籽的棉花显得格外显眼。

    “黄姑姑,我此次前来是想请姑姑出面为我们大宋推广新式纺织技术。”赵昺开门见山地说道。

    “官家,妾身一介女流又怎能担当的起如此大任。”黄道婆道。

    “姑姑先不要着急拒绝,我这里有几张图纸,劳烦姑姑您先看一看。”

    赵昺把历史上黄道婆晚年回到乌泥泾镇传授的轧籽机、纺纱机、织布机的图纸一股脑全都拿了出来。

    所有的技术进步都是一步一步来的,都是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得来的。

    一口吃不来胖子的道理赵昺也懂。

    故而,对于十八世纪问世,也就是近五百年后才出现的更高一级的珍妮纺织机。赵昺倒也不急,毕竟科技是要不断创新的,绝不是画几张图纸就能一蹴而就的。

    赵昺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导,给各行各业规划好一条光明之路,这样才能全面提高科技。

    如果只靠着赵昺一个人,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赵昺当着历史上颇受百姓爱戴的真人的面,脸不红心不跳地从袖筒里拿出黄道婆十多年后才制作出来的机器图纸。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