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番外二:乡愁
如果乡愁有名字,那么一定是诗人的名字。
海客,记住这个名字,因为他会是华夏诗坛新纪元抹不开的名字。
无论多少后继者开辟了多少条路,人们总能从他们的文字中发现海客留下的秘密。
但是过了很久又许久,人们仍然不知海客的真名,也不知是何人。
“那就当他是文曲星下凡吧。”
有人笑着说,海客被称为陈起之后第二人。
也有人毫无根据的认为海客就是陈起,但自然也遭到了他人毫无根据的辩驳,或许只是他们认为,华夏文坛需要两个第一人。
所以当海客在网络上为大家献上他的第三首诗的时候,这首歌注定是夺走人们所有视线的。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短短的八十八个字,就像是人生一般,白驹过隙不留下任何存在。
但是那感情却如同那江水川流,日夜盘桓。
人们关于这首诗的惊叹自然不绝于耳,但是光是写出那些赞叹自然有些空虚,于是我们引来陈老师的故事。
这位陈老师,自然不是陈起,相反,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陈起的存在深恶痛绝。
陈老师在一所初中教了多年语文,教学成绩斐然,人人赞誉。
但是当有人问起他的为人怎么样的时候,人们总是笑着说。
“是个老固执。”
不过在他们这座遍布黄土的县城,生来就有这固执的土壤,到处都是陈老师这样固执的人,多见而不怪了。
但是除了少些老人知道,陈老师其实并不是这个地方的人。
他长年吃素,身板瘦削,有一双鹰得眼睛,往往只是一瞪,学生们便给他吓的一动不敢动。
而且喜欢喝茶,越苦的茶越爱喝,哪怕是参加酒席,也随身带着茶杯。
人们给他敬酒,他就给自己倒茶,有人要让他喝酒,他就给人甩脸子看。
“不喝!以茶代酒!”
而且从人们认识他起,他就在城北的老城区那老初中任教,从不调任,也不无故离任,甚至故意的不去升职。
这所小学里有两棵老树,一棵是枣树,一棵则是他。
不过陈老师最近遇上了一件烦心事,他的这所初中近来接受了海客以个人名义的捐助。
换上了一批新的铁制的新坐凳,但是上面都写着华夏作家协会捐助的字样。
虽然没有海客的名字,但是陈老师就是感觉刺眼。
你要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大概可能是有学生曾经在他的课上偷偷的抄海客的诗歌被他发现了。
他怒斥了学生,说不该看没用的口水诗。
学生却反驳他。
“那是海客的诗!不是什么没用的口水书!老师你连海客都不认识还怎么当语文老师!”
当时给陈老师气得不轻。
“我从你爸还在你奶肚子里的时候就在当语文老师!我为什么要认识一个海客!”
“你早晚认识的!”
从那件事或者说是那句话后,陈老师就有意的避开所有跟海客有关的事物了。
而且还明确的反对所有的学生去阅读海客的作品,甚至在课堂上公开的斥责,虽然就两首。
“海客的诗歌不过是适逢了时代,华夏诗坛终究还是传统诗的天下!”
但是学生嘛,向来不容易屈服的一类群体,而且你越是压迫,他们可能越是反抗。
于是很快的,整个中学都从小字条上以一种隐匿的方式背完了海客得两首诗。
这次第三首也是一样,它来自某位走读生,将《乡愁》写在便利贴上。
然后穿上那件带了洞的破校服,将便利贴塞进校服的洞里。
《乡愁》就这么随着学生校服间的破洞来到了学生中间,又一次唤起了这所全封闭式学校学生的情绪。
有的学生可能就住在校门对面,但是可能已经一两个学期未曾回去,未曾与家里人见面。
乡愁是一道破破的铁门,我在这头,家人在那头。
谁不想回家呢?但是总有人被锁在一张小小的成绩单里,被锁在未来。
整个中学到处都在传来了《乡愁》的声音。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陈老师对这股新来的风不解其意,直到他又抓到了之前那位抄海客的诗的同学在课堂上对着一张纸写写画画。
直到老师来了身边也没有发现。
“咻!”
纸条被抽走,同学一脸惊恐的抬头,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完了,被这老古董发现在我这里,我要成为学校罪人了。
“你又在抄什么东西!”
陈老师厉声呵斥,看到这熟悉的纸条第一眼,他就反应过来了。
他把这纸条狠狠的踩在脚下,当着同学惊恐的目光,然后拿起来。
“他写的都是垃圾!每次都是意义不明的题目!乡愁?”
陈老师明显愣了一下,这个海客不都是一堆假大空的东西,还敢写乡愁。
他只是一眼便从邹巴巴的纸条中扫完了全诗。
然后猛烈咳嗽了一声,恢复了课堂秩序。
下课后,那位同学到处都找不见自己的纸条。
学校杂物室内,陈老师看着纸条,喃喃的念着,泪从眼中逃出来,滴回纸条上。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其实陈老师并不喜欢喝茶,只是在很久以前,他的母亲听说喝茶可以治他儿子的病。
于是她到处去求,换来那一包小小的茶叶,在那最后一个月为他泡了茶。
母亲走了以后,他也离了家乡,多年以后再回来,只剩下那一个小小的土包。
他便再也没有回去,只是他还会在梦中想起童年的油菜花,遍山的金黄。
母亲会牵着他穿在金黄间,走向阳光。
“后来听说那个中学不知怎么了,突然进了一大批诗文报刊,摆在大厅中央,供学生日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