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神秘美人 > 第151章 吐鲁番的坎儿井

第151章 吐鲁番的坎儿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上午十点,摄制组全体上车,今天去拍坎儿井。

    花池对坎儿井几乎一无所知,她觉得就是拍一种水井,也许吐鲁番的水井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吧!

    车开动后不久,钟导从副驾驶座转过身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的人类在地下挖掘工程有哪些?说说看。”

    夏有玉说,“我听爷爷说过,抗日战争的时候河北农民挖地道,打通之后可以在各村的地道里走来走去。”

    花池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挖过防空洞,可以躲避美国兵的炮弹轰炸。”

    吴辉说,“挖地铁通道。北京有几十条地铁,都是在地下挖出来的。”

    杨哥说,“古代皇帝派人造陵墓,也需要在地下挖很大的坑,在上面盖房子。”

    钟导说,“吐鲁番干燥少雨,可是农民要种地,需要水活下去,他们该怎么办?”

    花池说,“挖渠引水呀!全世界的农民都这么做的。”

    钟导说,“你说得容易,吐鲁番气候干燥,每年降水才16毫米,几乎等于没有雨水,蒸发量却有3000毫米。

    修明渠没多久水就会被蒸发掉了。你说,我们看到的千亩良田,水是从那里来的?”

    大家都被问住了,一时都回答不上来。

    还是夏有玉聪明,他说,“今天我们要去拍坎儿井,钟导又问我们水的问题,吐鲁番的农民种地用水,会不会是坎儿井的水?”

    钟导说,“回答正确,加十分!”大家都笑了。

    钟导说,“吐鲁番人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也就没有吐鲁番的葡萄。”

    花池问,“什么是坎儿井?它和我们见过的水井有什么区别?”

    钟导说,“坎儿井可以理解成地下暗河。就是地面上有千百个竖井,井里的水其实是地下的河流,是靠人工引出来的。

    坎儿井这个名字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据《史记》等文献记载,坎儿井最早可能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当时被称为井渠。”

    夏有玉说,“也就是说,坎儿井是地下水利工程。”

    钟导说,“对,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吐鲁番的坎儿井如果连起来会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把它叫做地下运河。

    2006年,吐鲁番坎儿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4年坎儿井开凿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池说,“我们今天要去拍这么伟大的一个工程!我产生好奇心了!”

    “坎儿井景区非常凉爽,可能只有十几度。”钟导说。

    夏有玉转过脸对花池说,“你先别激动,你要先在外面站十分钟,让吐鲁番的太阳照耀你一会儿,等你头晕脑胀的时候进入坎儿井,你会体会到什么叫人间仙境。”

    花池说,“应该让你被太阳先照耀二十分钟,让你满头大汗。”

    花池话音未落,车子停了,王师傅说,“坎儿井到了!”

    大家依次下车。

    果然,车子里面是空调,只有22度,车子外面烈日当空,是40度,大家骤然觉得十分燥热。

    花池瞬间觉得额头上、脖子上开始冒汗了。

    前方一个大门,上面写着:吐鲁番新坎儿井景区。

    进入景区大门后,导游带大家穿过一个长长的走廊,来到了坎儿井源大厅。

    导游介绍,这里安装了可以直接抵达井源点的电梯。

    乘上电梯后,感觉没多大一会就到达了60米深的地下井源点。

    一出电梯,花池不禁打了个冷颤。这里寒气逼人。

    很快,大家听到了“哗哗”的水流声,看到了流动的渠水。

    地下水渠比较宽敞,人们可以在里面来回走动。

    进入坑道,里面光线昏暗,几乎看不清两米以外的东西。

    大家跟着导游顺着水流方向往深处走了一段路,眼前忽然变得明亮起来。

    “这就是圆形井口”。导游指着一个井口对我们说。

    大家再顺着坑道往前走,又出现了一条暗渠,借着电灯的光源,大家看到暗渠宽度大约一米,高度却不足一米。

    暗渠中的水清澈见底,水渠由高处向低处流淌着。

    导游介绍,坎儿井由暗渠、竖井、明渠和蓄水池(涝坝)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麓,通过在地下修建暗渠,可以把天山上融化的雪水引入盆地浇灌农田。

    为了方便施工和供氧,修建了一座座竖井,它们就像一个个路标,指引着地下水流入戈壁绿洲。

    当水流到地势较为平缓的盆地边缘,会通过地上的部分明渠汇入涝坝,供当地百姓使用。

    导游说,坎儿井始于西汉时期,后来传到中亚和波斯。

    祖先们在开挖暗渠时,为了保持直线方向,尽量减少弯曲,他们创造了一种木棍定向法。

    就是相邻的两个竖井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在井绳上绑上一根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

    然后人们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挖掘的人按照木棍尖端所指的方向挖掘。

    在挖暗渠时,祖先们又发明了油灯定向法,就是根据两点成一线的原理,用两盏油灯确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够保证暗渠的顶部与底部平行。

    为了让不同的作业点保持一致,他们又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挖渠者背对油灯,始终朝着自己的影子方向挖掘,一直挖下去,就可以不偏离方向。

    暗渠越深空间越窄,最后只能由一个人弯腰向前挖掘而行。

    由于吐鲁番的土质为坚硬的钙质粘性土,挖掘空间又非常狭小,只能容许挖掘的人以跪着、蹲着或半躺的方式,在冰冷刺骨的雪水中一铲一铲地向前挖掘。

    通常五个人劳动一天才能掘进两米。塌方、缺氧、被冻病、被水淹、被石头砸到、井绳断裂等意外会随时发生,先辈们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挖通一条坎儿井,少则需要几年,多则几十年,有的甚至是爷爷没挖完,儿子接着挖,儿子没挖完,孙子又继续挖。

    据说,天山融雪冰冷刺骨,祖先们挖掘暗渠必须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先辈,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

    花池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维吾尔族先辈为挖坎儿井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但是坎儿井又是吐鲁番人民的生命之水,为了在这片干燥的土地上活下去,再苦再累也不得不挖。

    导游说,吐鲁番和楼兰古国中间只相隔一个罗布泊;吐鲁番因为有坎儿井引来天山的雪水,不仅开出万亩良田,还建设出甜蜜的葡萄沟。

    而曾经兴盛八百年之久,在古丝绸之路上曾经繁荣昌盛一时的楼兰古国,却在唐朝初年就神秘消失了。

    有人说是因为战争,有人说是因为瘟疫,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缺水!

    楼兰王国古城遗址后来成为典型的雅丹地貌就说明了一切,可见水就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任何繁荣都不会长久。

    由于地底下潮湿阴冷不便久留,大约不到20钟,导游便带大家乘坐电梯返回了地面。

    地面上是欢乐的民俗园景区,包括民俗街、民居宾馆、葡萄园等,可以观赏欢快的维吾尔歌舞表演、购买花花绿绿的旅游纪念品、可以品尝民族风味小吃。

    夏有玉没有心情去看民俗园的其它风景,他还在为曾经挖掘坎儿井辛苦多年病痛死去的农民们感到心痛。

    他们为了子孙后代的美好未来,自己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昏暗的地下承受苦难的劳作。

    钟导带大家走到了民俗园景区的葡萄长廊下,坐在椅子上,请大家品尝桌上几盘珠圆玉润的无核白葡萄。

    不远处传来了游客们的谈笑声,孩子们在葡萄架下唱歌,童声清亮动听,夏有玉的心情慢慢缓过来了。

    有几个男女游客在附近用手机放《青春舞曲》的音乐,即兴跳起舞来,有个男子的舞姿很笨拙生硬,还跳得很陶醉。

    夏有玉想到了自己笨拙的舞姿,悄悄笑了。

    钟导忽然问夏有玉,“夏有玉,在你眼里,花池算不算美女?”

    花池立马来了情绪,她看着夏有玉白皙的脸,漂亮的眼睛,希望他夸一句自己漂亮。

    夏有玉说了一句,“我觉得,花池,像池塘里的荷花。”

    花池笑了,荷花也很美!忽然又觉得哪里不对,这不是在解释她的名字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