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东楚学府
正月十五之前都是百官的沐休期,郢城中也维持了大半个月的热闹氛围。
戚家的演武场上,秦朗挥汗如雨,冬末的寒风始终没能吹散秦朗心中的热切。
四品之后的武法已经有了,可气力的打熬却一直未能到达极致。
秦朗想在进东楚学府之前迈入四阶,可看当今的进度稍显痴人说梦了。
慈幼府的武教能力还算是优秀,基础三品的打磨都做到了极致,为学生的武道前途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超过三品之后的武学修习需要相应的武法,慈幼府中可没有足够强大的武法,就算有也用不上。
毕竟很少有人能在十四岁之前迈入四品境界,就算有也都是出自大家族,慈幼府的武法人家也看不上眼。
中原七国的武者,更注重于基础的打磨,也只有前三品的基础打磨到极致,以后才有进入九品的契机,九品武修,对现在的秦郎来说还很遥远,纵观东楚全境,熟知的九品高手也是屈指可数。
整个戚家,戚长宇堪堪进入八品境界,戚文朝在八品境界已有二十年,始终未得进入九品的契机。
八品巅峰就是一般人的极限了,以秦朗的自身天赋,十岁进入一品境界,接受最好的基础打磨,四年时间能迈入三品境界已经少有他人能比,可也因为前两品境界的极致打磨,短时间内他很难突破境界。
“进入学府可获取增长气力的药膳,到时候你自然就会很快进入四品境界了。”
戚舒悦抱着肩膀站在演武场边缘,看着疯狂修习的秦朗,终于忍不住劝了一句。
秦朗恍若未闻,手中的石锁不停。
戚舒悦摇了摇头,装作恍然大悟道:
“是不是我说灵儿公主选婿的事情让你动心了?”
秦朗依旧不语,现在他能举起六百斤重的石锁,在三品境界,气力打磨的巅峰是千斤,他还有很大的距离。
戚舒悦讨了个没趣,随手在武器架上拿了两把长刀。
寒光乍现,双刀上下飞舞。
“我是女子,没修习家里的武法,这套刀法武法是我在学府的藏书阁里找来的。”
双刀挥舞,刀光绵密。
秦朗停下手上的动作,眯着眼睛看着挥舞双刀的戚舒悦。
良久,戚舒悦收刀而立。
秦朗斟酌道:
“这套刀法,并非军中刀术,实用性并不算高?”
戚舒悦点了点头:
“没错,这套刀法不同于你们修习的刀法那样大开大合,而是利用刀的灵活来防御自身,毕竟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那种极为费力的刀法。”
“我给你看这套武法的原因,是让你明白,在学府的藏书阁内,武法的种类相当齐全,你没必要一直想着修习蛮力。”
秦朗张了张嘴,随即轻声道:
“义父把《戚家刀》给了我。”
戚舒悦嘴角一勾:
“这是好事!不过你也要注意,欲速则不达,千万别伤了自己的身子。”
秦朗点了点头,又一次抓起地上的石锁。
戚舒悦叹了口气,放下双刀离开了演武场。
这个时候的劝导用处不大,秦朗的性子一直都很坚韧,并且相当固执,他一旦做出了决定,别人很难改变。
楚国王宫的门口,是一条贯穿了整个郢城的大街,沿着大街往东走,直到东城墙附近,伫立着一座高塔。
这座高塔是郢城中唯一一座比楚王宫还要高的建筑,整体足有七层。
围绕着高塔有几圈建筑,建筑错落有致,最外围建造了一圈围墙。
大门朝向正南,每年的正月十六,都是这座门前最热闹的日子。
新一届的学子要被送进去,往届的学子也要回来继续上课。
高塔是东楚学府的藏书阁,认真的说是藏书塔比较合适。
东楚学府的府主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雪白的须发油光发亮。
“白院长!”
路过学府大门的学子们,纷纷躬身对这位老院长行礼打招呼。
老人家看着行色匆匆的学子,红光满面的脸上满是满意的神色。
年前那届学子毕业成绩不错,很多人进入了大楚官场或行伍,成了东楚王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又是新学员入学院的日子,白院长守在大门口,看着影影绰绰的人群,心里不由得一阵欣慰。
几年以后,这些学子又会是东楚朝堂上的新鲜血液。
秦朗和戚继伟并没有坐着家里的马车过来,戚府和书院在同一条大街上,虽然一个在东城附近,一个在王宫附近,但实际距离不过需要走一炷香的时间罢了。
进了东楚学院,就可以住在学生宿舍,秦朗带着自己的行李,而戚继伟则是空手而来。
学院的管理要比慈幼府宽松些,戚继伟决定以后天天都要回家去,家里的饭菜总要比外面的好吃一些。
学院门口的一侧,几张桌子整齐的摆放着,坐在桌前的学府教员客串着收录工作。
不少学生都是由家里大人送来的,而那血孤身前来的学子,教员们也大概能猜到他们的来历。
和秦朗戚继伟同届离开慈幼府的学生,有三十五人被要求去东楚学府深造。
无疑,这三十五人都是一些成绩优异,品性优良之辈。
事实也是如此,东楚朝堂上,除了少数的位高权重的官员,其余大部分官员都是由那些慈幼府出来的遗孤担任。
遗孤中的典范就是当朝太尉戚文朝,当年,戚文朝兄弟二人也是遗孤,从慈幼府离开后,被送进了学府深造。
当年的戚文朝是那届学子中的佼佼者,更展现了异于常人的战争指挥天赋。
投身军伍后,摸爬滚打了二十年,最终被先王提拔成了太尉。
也是因为戚文朝的存在,戚家短短时间内就成了楚都内数一数二的家族。
东楚学府,有教无类,寒门学子也好,王工贵胄也罢,进了学府都会一视同仁。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进入学子,也是良莠不齐,楚国官场上那么多官员,谁都想让自家的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当然并非进了学府的官宦子弟,都能成为家里期待的那类人。
纨绔子弟到哪都不会缺少,不管家里抱着多大的期待,也不管学府的教导有多严厉,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乎这些。